姬发的大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

说到姬昌 , 他的嫡长子叫“伯邑考” , 而嫡次子却叫“姬发” 。只看名字 , 这三个人真的是一家吗?为什么不是一样的姓氏?所以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 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 , 姬昌、姬发都不是正确的称呼 , 当时的人们不会这么叫他俩 。
姬发确实姓姬 , 名发 , 但是可不能称他姬发 。因为在先秦 , 男子称氏不称姓 。
今天的人说姓氏 , 但是在先秦姓和氏是不同的 , 姓是为了表明血缘关系 , 是不会变的 。同一个祖先的人都是一个姓 。氏则是用来分别贵贱 , 别说同一个祖先的人会有不同的氏 , 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氏 。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 , 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 , 所以以公孙为氏 , 即卫公子孙之意 , 叫公孙鞅;后来公孙鞅到了魏国 , 魏国有自己的公孙氏 , 肯定不会继续称他公孙鞅 , 因为他从卫国来 , 所以以卫为氏 , 叫卫鞅;最后卫鞅到了秦国游说秦孝公 , 孝公将他封在商地 , 于是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氏 , 叫商鞅 。
那么当时的人怎么称呼武王呢?登基之前 , 他应该以王子为氏 , 因为他是周王的儿子 , 所以叫王子发 。登基之后 , 以国为氏 , 叫周发 。相似的例子还有夏桀、商纣等 。
【姬发的大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第二 , 伯邑考应该也不是一个名字 。
先秦称呼别人也不一定用氏+姓的形式 , 有的时候会使用字+名的形式 。比如孔子的祖先孔父嘉 , 并不是姓孔名父嘉 , 而是名嘉 , 字孔父 , 他的后代都以他的字为氏 , 所以孔子是子姓孔氏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 名纥 , 字叔梁 。
那么伯邑考是否也是字+名的形式呢?有可能 , 因为伯字显然是排行 , 意味着嫡长子 , 先秦人的字经常会包含着排行 , 比如叔梁纥的叔字就是排行 。那么伯邑考可能名考 , 字伯邑 。
当然还有其他可能 , 比如说伯是排行 , 而邑考是名 。还有人认为 , 考字是对先人的尊称 , 那么伯邑考可能名伯邑 , 或者名邑 , 被后人尊称伯邑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