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不废吕后 吕太后是刘邦的什么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吕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
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前后,刘邦与吕后之间产生了一次激烈博弈,而博弈的焦点便是刘盈的太子之位,刘邦想要以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取而代之,吕后自然是力保儿子的太子之位,那么吕后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竟然使得刘邦最终放弃了改立太子呢?
力量之一:吕雉的外戚力量,汉初吕氏功勋集团
不知道是否有意淡化,使得大家始终认为吕氏的外戚力量其实并不强,然而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史记·吕太后本纪》等史料的只言片语之中,我们却很容易发现,吕雉背后的吕氏功勋集团,其实是汉初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
西汉建立之后,吕雉的兄长吕泽虽然仅仅被封为令武侯,似乎在汉初的功臣序列中并不显耀,但实际上他在朝堂上,尤其是军方的影响力绝不容忽视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关于东武侯郭蒙有“属悼武王,破秦军杠里、杨熊军曲遇”这样的记载,这表明在一定时期内,吕泽是作为一支单独部队存在,并且在外征战的 。
纵观整个反秦战争和楚汉争霸,被明确标识为吕泽部下的除了东武侯郭蒙之外,还有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蛊逢(《汉书》作虫达)、都昌侯朱轸、阳夏侯陈豨、信武侯靳歙、阳陵侯傅宽、阿陵顷侯郭亭、博成侯冯无择、成陶侯周信等人,且丁复、蛊逢等更是位列十八功侯之一 。此外,冯无择担任的悼武王郎中和周信担任的吕氏舍人,更是完全不符合刘邦的官僚体系,这表明吕氏集团极有可能自有一套官职体系 。
如上所述,一切迹象均表明,汉初的吕氏集团其实不可小觑,而这些人则是吕雉背后最为坚定的支持者 。此外,刘邦之所以会选在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废立太子,很有可能源于吕泽在同年平定韩王信的战争中战死,由此也可见刘邦对吕氏集团的忌惮 。至于此后的陈豨叛乱和刘邦晚年的诛杀樊哙之举,则极可能是为了瓦解吕氏集团在军方的势力 。
力量之二:原配夫人的实力,朝堂势力站队一边倒
作为刘邦的原配夫人,早在刘邦起兵之前,吕雉便已经与刘邦一帮“狐朋狗友”和萧何、曹参等人相熟,而在刘邦因押送的徒役逃散而逃入芒砀山之后,吕雉又曾冒险为他们送衣送饭,甚至为此蹲了一段时间大牢,曾经的这段经历,可以说让他与刘邦的嫡系亲信建立了一定的情义 。
在西汉初期的朝廷中,按照派系大致活跃着以下四股势力,即刘邦曾经的同乡好友丰沛系,如萧何、周勃、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战争期间投靠刘邦的功臣系,如张良、陈平、郦商、灌婴、傅宽等人;分布各地的诸侯系,如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韩王韩信、淮南王英布等人,以及前面提到的吕氏集团 。
易储风波虽然是吕后与刘邦之间的博弈,但同时也是吕雉、刘盈母子与戚夫人、刘如意母子之间的博弈,因此在朝中大臣看来,所谓的站队,其实就是在吕雉、刘盈和戚夫人、刘如意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
大臣们只是在吕雉和戚夫人之间站队
对于以上四股力量,异姓诸侯王对朝政影响力较为有限,吕氏集团的站队毫无疑问,而丰沛系由于早年间的关系,显然也选择了站队吕雉,例如萧何、樊哙 。至于功臣系,则因大多保持中立而成为了吕后拉拢的主要对象,例如张良便隐隐倒向了吕雉一边 。正因这种站队,使得吕雉迅速在朝野中拥有了极大的话语权,甚至使得她足以在刘邦去世之后顺利接管朝政 。
力量之三: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刘盈嫡长子身份的天然优势
宗法制的核心便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 。这种制度自夏朝确立,经过商朝发展,再到周朝予以完善,历经数百年的传承早已深入人心 。事实上,中国整个古代时期,宗法制一直都具备极大的影响力,即使现代这种影响力仍然一定程度存在 。
宗法制下吕雉和刘盈的身份优势
吕雉作为刘邦的原配,其所生的刘盈不仅是毫无疑问的嫡长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子,而刘如意则不过是庶出罢了,废嫡立庶显然违背了宗法制 。在这种传统宗法制的影响下,刘盈嫡长子的身份便拥有了天然优势,这同样是很多中立官员倒向吕雉的一个主要原因 。
如果说以上两点只是让吕后掌握了朝堂的动向,足以使得刘邦不敢贸然易储,那么这一点便足以动摇西汉的统治根基 。张良为何让吕雉前去请“商山四皓”,作为秦朝末年的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他们一定程度代表了民间的风向 。
“商山四皓”一定程度代表了民间风向
要知道,此时西汉江山刚刚建立,统治非但谈不上稳固,异姓诸侯王的接连叛乱更是让刘邦头疼不已,如果因易储而触动宗法制,那么即使他将江山交到了刘如意手中,那么得位不正的刘如意也很难坐稳江山,甚至将会导致更大规模的动乱,进而威胁到江山统治 。
如上所述,拥有了以上三股力量,使得吕雉在这场博弈中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而戚夫人和刘如意依靠的只不过是刘邦的宠幸罢了,又如何是她的对手 。朝臣的集体反对,民间的明显站队,使得刘邦不得不慎重考虑,并最终放弃了易储的想法 。
【刘邦为什么不废吕后 吕太后是刘邦的什么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