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魏晋南北朝后谁统一了全国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 。为了逃避战火,大量北方士族、士大夫及平民百姓都背井离乡逃往南方,古代上将这一事件称为“衣冠南渡”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率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次年,已提前“南渡”到建邺(今南京)的原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宣布登基称帝,改元建武 。古代上将这个由司马睿在南方建立的政权称之为东晋 。
东晋国祚共连续了一百零三年,与其处于同一时代的则是占领中原地区的十六国政权 。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十六国相比,东晋政权较为稳定,没有浮现大的分裂 。然而令人颇感不解的是,尽管中原地区的诸多政权相互厮杀,乱成了“一锅粥”,可是东晋统治者却并没有把握好机会收复中原故土,期间虽然组织过几次北伐,但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那么问题来了,东晋为何无法统一全国呢?
东晋立国之初的统治阶层多数都是从北方“南渡”而来,在南方的大家族眼中,包括皇帝司马睿在内的这些北方人都是不怀好意的“入侵者”,因此统治阶层在当时的南方受到敌意是可想而知的 。最后,丞相王导代表北方移民集团以高官和爵位当作条件,成功说服了大多数有影响力的南方家族支持新政权 。在这些根基深厚的大家族带动下,其他南方精英也随之迎合,东晋政权这才在南方站稳了脚跟 。
【谁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魏晋南北朝后谁统一了全国】然而,对东晋统治者而言,与南方大家族和解只是千难万险中的第一关 。公元322年,操纵着长江中游地区的王敦(王导堂兄)发动叛乱,并率军进入都城,掌控了朝廷 。两年后,王敦病死,司马家族这才重掌皇权 。
公元327年,负责防卫淮河一线的东晋将领苏峻起兵反叛,并一度占据都城,操纵朝廷 。后来在名将陶侃的讨伐下,苏峻兵败被杀 。陶侃因在平叛中的卓越表现而位极人臣,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实际操纵人 。
公元347年,军队家族出身的桓温率军溯江而上攻灭了占领蜀地的成汉政权,这场胜利给桓温带来了超乎平常的声望 。在此后二十多年时间里,桓温掌控了南方的政治 。
从上面这几起事件中可以看出,司马家族虽然在名义上是东晋的最高统治者,但军队集团将领却在朝廷中拥有非常强势的话语权,皇帝在很多时候反而成了弱势的一方 。
桓温掌权后,东晋进入了相对的稳定时期,此时朝廷内部开始有人提议收复北方中原故土 。然而,这项提议却引起了巨大争论 。首先,原本从北方“衣冠南渡”的世家大族都已经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他们生活在南方舒适的庄园里,并在朝廷中担任清闲的要职 。对于这些“官二代”、“官三代”而言,所谓的中原故土只是一个书本上的概念,并不存在什么乡土情结,因此是否要以举国之力开展北伐是一件需要商榷的事情 。
更主要的是,支持北伐必定要授予以桓温为首的军队集团将领们更大权力,一旦北伐成功,桓温等人的威望就要凌驾于皇权之上,重新统一全国对现在的朝廷来说意味着灾难 。而即便北伐失败,掌握着“刀把子”的将领们也存在发动叛乱建立军队王朝的隐患 。因此,从皇帝到朝廷上的绝大多数文官,都是北伐收复中原这项提议的强烈反对者 。
事实上,大家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桓温在执掌大权后,便对北伐之事表现地过分热情 。以他当时的名望、地位,如果再加上一场定鼎天地的大胜,恐怕就没人可以阻挡他的称霸之路了 。朝廷知道桓温的心思,但也不敢强加阻止,于是就采取了迟延的态度 。
后来,桓温还是以自己的权势力排众议,先后发动了三次北伐战争 。然而由于东晋内部没有形成共识,因此北伐军事的实力大打折扣,三次北伐皆未达到预期目的,桓温的声望也因此受损,其夺取帝位的野心终究没能实现 。
从桓温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在北方十六国大乱斗期间,东晋统一全国并非是没机会、也不是没实力,而是朝廷中除了军队集团之外,没人情愿北伐,也没人支持北伐 。如果收复中原故土的代价是江山易主,菜叶网,那对东晋统治阶层而言,统一全国又有什么意义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