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精华 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成为全书纲领的一篇是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 , 涉及战争观、军事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队的许多方面 , 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 , 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一起来看看吧!
《六韬》的军队思想比较复杂 , 差不多先秦各家的军队思想在书中都有反映 。书中最突出的是阴谋权术思想 。《六韬》一开头就说:“夫鱼食其饵 , 乃牵于缗 , 人食其禄 , 乃服于君 。故以饵取鱼 , 鱼可杀 。以禄取人 , 人可竭 。以家取国 , 国可拔 。
以国取天下 , 菜叶网 , 天下可毕 。”(《文师》)这就是说 , 国君统治百姓 , 就要像渔人钓鱼 , 以钓饵来诱使人们上钩 , 听从驱使 。权谋可以表现在多方面:第一 , “予之为取” 。就是欲将取之 , 必先与之 。《文师》说:“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 , 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 , 同好同恶 , 义也 。义之所在 , 天下赴之 。”
《国务》说:“故善为国者 , 驭民如父母之爱子 , 如兄之爱弟 , 见其饥瘳则为之忧 , 见其劳累则为之悲 , 赏罚如加于身 , 赋敛如取于己 。此爱民之道也 。“在感情、道义、物质上付出这么多 , 对人又仁既爱 , 其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欲使主尊人安”(《国务》) , “无取于民者 , 取民者也”(《发启》) 。
第二 , “攻强必先养强” 。《三疑》说:“夫攻强 , 必养之使强 , 益之使张 。太强必折 , 大张必缺 。攻强以强 , 离亲以亲 , 散众以众 。”这就是说 , 要攻打强大的敌人时 , 不妨采纳让敌人骄傲自大的策略 , 敌人骄傲自大了 , 自然就容易应付了 。第三 , “文伐” 。
《文伐》中列举了十二条属于文伐 , 不属于武攻的阴谋诡计 。一是投其所好 , 让敌人产生骄傲之心;二是“亲其所爱 , 以分其威 。一人两心 , 其中心衰 , 廷无忠臣 , 社稷必危”;三是“阴赂左右 , 得情甚深 。
身内情外 , 国将生害”;四是用珠玉、美人来腐蚀麻痹敌人;五是挑拨敌方忠臣与君主的关系;六是收买敌人的内臣 , 离间其外臣;七是送给敌人大量财物 , 使其藐视生产 , 因而导致蓄积空虚;八是与敌国伪结亲谊以麻痹敌人 , 使其为我所用;九、十是表面上尊崇敌国 , 示之卑微顺从 , 使其骄怠自毙;十一、十二是要收买敌国大臣 , 阻塞敌之耳目 。使其豪杰智士为我所用 , 用乱臣美女迷惑其主 。
普通兵书大都重视战场上的战略战术 , 对阴谋手段论述得较少 。把阴谋论述得如此详细的 , 《六韬》是最突出的 。
在战略战术上 , 《六韬》有其独到之处 。《兵道》说:“凡兵之道 , 莫过乎一 。一者能独往独来 。黄帝曰:‘一者 , 阶于道 , 几于神 。’用之在于机 , 显之在于势 , 成之在于君 。”这是说 , 用兵的原则在于“一” 。所谓“一” , 就是事权要专一 , 兵力要集中 , 行动要统一 , 这样才干独往独来 , 机动灵便 , 不受牵制 , 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
《军势》载:“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敌之动 , 变生于两阵之间 , 奇正发于无穷之源 。故至事不语 , 用兵不言 。且事之至者 , 其言不是听也 。兵之用者 , 其状不定见也 。倏而往 , 忽而来 , 能独专不制者 , 兵也 。’”这里强调的是“因敌之动” , “倏而和主 , 忽而来” , 核心是突出机动灵便 , 不为敌人所牵制 。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 就可以战无不胜 。
《六韬》还强调了用兵要见机而作 , 以谋略取胜 , 而不以力战 。“故善战者 , 不待张军 。善除患者 , 理于未生 。善胜敌者 , 胜于无形 。上战与无战 。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 , 非良将也 。设备于已失之后者 , 非上圣也 。智与众同 , 非国师也;技与众同 , 非国工也 。”在《六韬》中 , 还论述到了步、车、骑三种兵种配合作战的战术问题 。
《均兵》指出了车、骑的地位及其不同作用:“车者 , 军之羽翼也 , 所以陷坚陈(阵) , 要(邀击)强敌 , 遮走北(败军)也 。骑者 , 军之侍奉也 , 所以踵败军 。绝粮道 , 击便寇也 。”如果步兵与车、骑作战 , 那么 , “必依丘陵险阻 , 长兵强弩居前 , 短兵弱发弩居后 , 更发更止 。敌之车骑虽众而至 , 坚阵疾战 , 材士强弩 , 以备我后”(《战步》) 。
如果是平地作战 , 方法是“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掘地匝后 , 广深五尺 , 名曰命笼 。人操行马进步 , 阑车以为垒 , 推而前后 , 立而为屯;材士强弩 , 备我左右 。然后令我三军 , 皆疾战而不解 。”(《战骑》)对车、骑、步的协同作战及怎么运用步兵应付敌人车、骑兵的办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
对于军事的建设 , 《六韬》认为首先应注意将领的选拔与培养 。因为“国之大事 , 存亡之道 , 命在于将 。将者 , 国之辅 , 先王之所重也” 。(《论将》)“社稷安危 , 一在将军 。”(《主将》)所以 , 对于将领的选拔、考察就不能不认真细致 。它认为:“将有五材十过 。所谓五材者 , 勇、智、仁、信、忠也 。
所谓十过者 , 有勇而轻死者 , 有急而心速者 , 有贪而好利者 , 有仁而不忍人者 , 有智而心怯者 , 有信而喜信人者 , 有廉洁而不爱人者 , 有智而心缓者 , 有刚毅而自用者 , 有懦而喜任人者 。”(《论将》)不同的人 , 具有不同的长处与短处 , 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它还提出了选择考察将领的各种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 , 《六韬》还提出了建立参谋部的问题 。
《王翼》载:“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 , 必有股肱羽翼 , 以成威神 , 为之奈何?’太公曰:‘凡举兵帅师 , 以将为命 。命在通达 , 不守一术 。因能授职 , 各取所和工 , 随时变化 , 以为纪钢 。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 , 以应天道 。备数如法 , 审知命理 , 殊能异技 , 万事毕矣 。”这是说 , 国君率领军事 , 必须要有得力的辅佐 。全军的生命掌握在将帅的手中 , 但是将帅的职责是全面领导 , 不能局限在其一个局部 , 因此就应该建立一个由七十二人组成的参谋部 , 并根据各人的才干授予职务 ,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慧才智 。
这七十二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六韬》的安排是腹心一人 , 谋士五人 , 天文三人 , 地利三人 , 兵法九人 , 通粮四人 , 奋威四人 , 旗鼓三人 , 股肱四人 , 通才二人 , 权士三人 , 耳目七人 , 爪牙五人 , 羽翼四人 , 游士八人 , 术士二人 , 方士三人 , 法算二人等等 。这是我国军队史上最早的见于明文规定的参谋部组织法 , 是《六韬》的一大制造 。
【简述《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精华 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成为全书纲领的一篇是】《六韬》还系统地论述了将领的自主权问题 。《立将》明确记述了国君于太庙誓师 , 以斧钺授将 , 将受命出征的具体仪式 , 而且还郑重其事地论述了将帅应有的统率三军 , 独断专行的权利 。“国不可从外治 , 军不可从中御 。二心不行事君 , 疑志不行应敌……军中之事 , 不闻君命 , 皆由将出 。临敌决战 , 无有二心 。若此 , 则无天于上 , 无地于下 , 无敌于前 , 无君于后 。
是故智者为之谋 , 勇者为之斗 , 气厉青云 , 疾苦驰鹜 , 兵不接刃 , 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 , 功立于内 。”这里的核心是“军不可从中御”和“军中之事 , 不闻君 , 皆由将出” 。意思是“将在外 , 君有所不受 。”军事不能由国君在中枢机构中具体指挥 , 而应完全由将领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指挥 , 这样才干取得胜利 。将领有自主权 , 就有了主动权 。对于士卒 , 《六韬》也很重视其选拔与训练 。
《练士》说:“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 , 聚为一卒 , 名为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 , 聚为一卒 , 名曰陷陈(阵)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 , 聚为一卒 , 名曰勇锐之士;有披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 , 聚为一卒 , 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 , 聚为一卒 , 名曰寇兵之士;
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 , 聚为一卒 , 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 , 取秋一卒 , 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 , 聚为一卒 , 名曰励钝之士;有贫穷愤慨欲快其志者 , 聚为一卒 , 名曰必死之士;有胥廉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 , 聚为一卒 , 名曰伟用之士;有材技兼人 , 能负重致远者 , 聚为一卒 , 名曰待命之士 。”
这里强调的是对士卒的因材施用与组织方法 。士卒的才干、性格等是千差万别的 , 把这些人按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 , 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潜能 , 取得胜利 。对于军事的管理 , 《六韬》提出了刑赏并重和“杀贵大 , 赏贵小”的原则 。
《将威》中写武王问太公如何样才干做到令行禁止 , 树立将帅的威信 , 太公说:“将以诛大为威 , 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 。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 , 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 , 赏之 。杀贵大 , 赏贵小 , 杀及当路贵重之臣 , 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 , 是赏下通也 。刑上极 , 赏下通 , 是将威之所行也 。”
杀和赏都是将帅建立威信的手段 , 这一点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中提到过 , 但明确地提出“杀大赏小”原则的以《六韬》为最早 。所谓“杀大赏小” , 就是杀位高者以震慑他人 , 赏位卑者以激励众干 。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六韬》虽然从总体水平来说赶不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 , 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