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是什么? 齐桓公如何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古代中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在农业社会中渡过,加上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贸易这个词离我们似乎很是遥远 。事实上,贸易战几乎贯通了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个封建王朝都在打贸易战 。
说起长城,很多人都想了解这些曲折而又漫长的城墙要怎么看守,长城又如此低矮,如何能阻挠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历朝历代修筑长城都耗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这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么?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古代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据明史记载:正德年间北方游牧民族两次强攻长城,每次都能打开十几处缺口 。
这固然不是因为修筑长城的工匠们偷工减料,也怨不得忽必烈后代们强大的破坏力,长城要防守的,多半不是硬碰硬的军队入侵 。现在有不少学者认为,长城的重要作用是切断中原农业社会和北部游牧民族的经济联系 。
【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是什么? 齐桓公如何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牧牛羊、居无定所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进展出先进的金属冶炼、纺织等先进技术 。长城以南农业民族纺织的布匹、铸造的锅、刀、箭镞是他们生产生活、军队劫掠必不可少的“高科技产品” 。
游牧民族南下劫掠所到之处,必定会将这些铁器洗劫一空 。至于金银,由于没有稳定的商业环境反而放在次要位置 。
既然北方的敌人没能力生产先进的铁器,那就将两个社会之间的贸易切断 。等到他们的马镫、箭镞消耗殆尽后,再强大的骑兵阵营也会不攻自破 。修筑长城此时就成了切断贸易最有力的手段 。
所以长城不怕低矮,也无需过多士兵驻守 。因为长城需要阻挡的是中国内部向外流通的商人和商人们携带的商品 。这些商人不是士兵,也没有武器,随便哪个官兵都能将他们扣押 。长城不是马其诺防线,只是一条曲折在国境线上的铁丝网 。
通过长城切断贸易只能叫做经济封锁或者经济制裁,真正的贸易战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发动贸易战的人是管仲 。
管仲为齐国相的时期,齐鲁之间有一个衡山国 。
这个衡山国国民中大概以手中业者居多,因为史书说春秋时代惟独衡山国能生产先进的“械” 。这种械我们不知道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器具还是武装军事的兵器,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械”十分主要 。
因为在管仲建议齐桓公高价收购这种“械”后,燕、鲁、代、赵都开始跟风购买,菜叶网,形成了一种实际上的“军备竞赛” 。
于是衡山国很快就举国上下投入到机器生产中,农田反倒开始撂荒 。
当衡山国因为生产机器耽误了一个播种季节后,齐国又从各国进口粮食 。等到衡山国的粮食库存见底,齐国也掌握了全“天下”的粮食库存 。其实齐国就不是对这种“械”感兴趣,就找了个借口撕毁合同 。但此时的衡山国已经断了命脉,陷入了饥荒的边缘 。衡山国就算能创造再精良的器械,也不得不屈服于齐国 。
当齐桓公解决了一众小国后,楚国成了齐桓公称霸诸侯的大难题 。
楚国的古代比齐国还要悠久,楚国的国王同样深谋远虑,硬碰硬的话不知道会鹿死谁手 。此时管仲依旧建议先打贸易战 。
按照管仲的计策,齐桓公派人以兴建狩猎场为名去楚国高价收购梅花鹿 。经过“媒体”的狂轰滥炸和数额不菲的订金诱惑,楚王终于相信了这是实实在在的贸易行为 。
齐国又对梅花鹿来者不拒,有多少收多少 。不出所料,楚国陷入了一场全民猎鹿的狂欢,粮食种植同当初的衡山国一样被抛诸脑后 。
此时齐国的手段和当初一样,高价囤积了“天下”的余粮后拒不售楚,楚国民众开始大批“移民”齐国,楚国不得不尊齐为霸主 。
固然春秋时期国际间的贸易集中于粮食、食盐、金属、布匹这几种关乎百姓基本生计的商品 。各国的经济结构也很单一,谈不上商业社会,但是管仲“简陋版”的贸易战同当今的贸易战本质上并无不同 。
在贸易战中,谁掌握了“必需品”,谁站在生产创造的上游,谁手中的牌就多,谁就占优势 。管仲通过故意哄抬物价,构建不合常理的贸易关系,人为破坏敌对国家的经济平衡后,形成单边的经济依赖 。
衡山国和楚国都因为齐国的阴谋丧失了粮食自给的能力,而齐国又掌握了所有的粮食供给,所以齐国的胜利显得十分轻松 。
管仲的贸易战除了浪费齐国一笔不菲的财富,没有对国内经济造成任何影响而打败了竞争对手登上霸主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