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 太极内功心法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 太极内功心法】太极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

一、阐述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 一直被拳家视为是习练内家拳功法的无上秘诀 。对修炼内家拳的人而言 , 能否最终步入内家功法的最高境界 , 得到出神人化的功夫 , 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内功心法虽有奥秘 , 但并不神秘 , 要练好内家拳功法 , 只有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头上去寻找 , 从易、道、佛、儒、医、武的哲学理论中去落实 , 去探究 , 才能明白内家拳内功心法的真正内蕴所在 。
道家文化法理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道家讲求修心养性 , 老子提出了“ 虚其心 , 实其腹”的讲法 。这里讲的“心”不是人之肉心 , 而是说人的精神之内心 , 需要做到无私无欲 , 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 。做到心清静 , 性空明 , 方能包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 , 方能无嗜欲 , 无烦恼 , 与世无争 。
佛家文化的精髓是“明心见性”、“直指本心”、“以心传心” , 从而达到太极拳之最高境界 , 与道家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
儒家文化讲正心诚意 , 《尚书》言:“人心惟危 ,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 允执厥中” , 守中抱一 , 就是儒家练心的真谛 , 也同是太极拳家应恪守和追求的核心境界 。
不管是道家、佛家 , 还是儒家 , 所讲“心”之含义同一 , 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说人心 , 是指人们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另一方面指的是“本心”、“真心” , 它是对第一方面含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抽象 , 即是“性命”之“性”的意思 , 与天道相通 。“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者谓之器” , “心”字在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超出矛盾与对立 , 照见绝对圆满的心灵世界 。由此可知 , 内家拳的内功心法乃是“心无其心 , 法无其法 , 非心非法 , 即为心法” 。
二、放松是练太极拳的真谛
太极拳术 , 门派众多 , 风格不同 , 架势各异 , 但究其理法内涵实则是共行不悖的 。
首先 , 对于初学太极拳者 , 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门派 , 都要端正态度 , 要从“一”字开始 。不要急于求成 , 更不要学练了一套完整的拳架 , 就自以为会了 , 懂了 , 行了 。其实并非真正会了 , 真正懂了 , 这只是初级阶段的第一层次 。
太极拳讲究全身大松大柔 , 众多习练太极者将松柔奉为拳的真谛和灵魂 , 这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 , 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 , 为什么有许多人在习练太极拳时始终贯彻大松大柔的原则 , 却并没有练出功夫呢?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松柔也有许多窍要 。其中最主要的是方法问题 , 在某一层次上认识理解的问题 , 也有悟性的问题 。练太极拳如果不得其方法和窍要 , 照样会步入误区 。许多太极拳习练者 , 只讲松柔 , 其实只是在肌肉和动作上放松了 , 自己觉得松开了 , 实则是懈了 , 只是自己还不明了而已 。
要知道 , 练太极拳须经历三个阶段 , 十层功夫和不同的境界体验 。
太极拳讲松柔 , 主要是讲全身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等方面 , 是需要大而化之 , 神而明之的 。这些练习太极拳的不同层次的境界和体会 , 都须明师口传身授 , 用文字是难以表述明白的 。
总而言之 , 练太极拳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会 , 功夫进一步 , 松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 , 这样我们不断提高对练太极拳层次的认知、掌握和体悟 , 就会对功夫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
松沉 , 一般是指让内劲沉下去后再起来 , 但是根据情况 , 在发击对方时也可以连沉都不用 , 直接将劲提到上面 , 外形完全不变 , 内劲的方向却变了 。
松静 , 练太极拳“静”字是关键 , 是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静”在另章阐述) , 有静才有反向的动 , 因此叫复命归根 , 练太极拳只有体悟到静 , 才能做到空 , 进而达到化的阶段 。
我们练太极拳的时候 , 就要时时刻刻注意对松、柔不同层次的体悟 。掌握了正确的练功方向和具体的练功方法 , 再去认真细琢体悟松柔 。要达到“大而化之”的境界 , 就必须在练太极拳时将气势逐渐放大 , 气势大了 , 内劲才能随着意念之所至发到外面去 。在气势十足时 , 甚至可以用气圈打人 。讲松柔的不同层次 , 大而化之 , 神而明之 , 这种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 , 不可能一步登天 , 而是要随着练拳的深入 , 逐渐加深对一层功夫、一层体会的研究 , 才能逐步体验到功夫上身 。
三、节节松开和对拉拔长是练太极拳的关键
练太极拳从站无极桩、太极桩开始 。从头顶到脚下 , 从两肩到两胯 , “松四大块”直至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 。如果关节松不开 , 就谈不上节节贯穿 。因为节节贯穿 , 就是要使内劲在全身上下所有的关节都能畅通无阻 , 从而做到节节贯通 。节节松开 , 主要是上面虚领顶劲 , 下面尾闾下垂 , 放松从头到脚直达涌泉 。拳论中也提到“提顶吊裆心中悬”的说法 , 一般练太极拳到了中层功夫的阶段 , 就能体悟到百会至会阴的中心线、尾闾垂直线的练法 。
在练习太极拳时经常出现的错误:一个是过于注意上面提顶 , 竖项 , 头部就僵硬了;另一个就是放松下面 , 注意尾闾下垂时 , 上面又丢了 。这样练来练去还是将各关节挤压成一堆 , 放松不了 , 学者需要克服 。
练太极拳松开以后 , 基本要求前面都讲过了 , 就是从站无极桩起式开始 , 就强调:两脚并拢 , 脚跟相贴 , 足尖微开 , 双膝微屈 , 稍微内合似爬树 , 提顶吊裆 , 含胸拔背 , 裹裆护臀 , 松肩沉肘 , 手臂松垂 , 立身中正 , 全身放松 。松脚踝 , 再松到脚下涌泉 , 脚趾放松 。这里讲的各项要求都是意识上的问题 , 太过执着反而容易出现肌肉上的僵硬 。
太极拳讲全身放松 , 又要松而不懈 , 拥劲不能丢 , 关键是“凡此皆是意” , 要求以神气为统帅 。任何外形的姿态都要注意“无过不及 , 毫无拘滞之力” 。
松开 , 就是说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 , 是指整体放松 。头顶、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脚各个关节都要松透 , 恢复其自然状态 。太极拳讲究的松开 , 是指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呢?悬顶时要头容正直 , 体会头顶百会穴有微微上顶之意 , 但同时保持整个身体放松 , 不要丢掉自然下沉状态 , 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 , 脊柱关节的小韧带都要松开 , 如此提顶才不会僵滞 。
松肩时要放松肩井穴 , 松到肘部时要松曲池穴 , 松到手部时要放松劳宫穴 。肩关节松不开 , 其它地方也很难松开 , 所以有“肩寒全身僵 , 肩紧全身滞”的说法 。肘关节的放松 , 也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 。肘往下松坠的同时 , 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 , 感觉两肩有一种内在的松沉劲 。其关键是“肘不离肋”和“肘不贴肋” 。这里“肘不离肋”的意思是指练拳时两肘有护肋之意 , 这里“肘不贴肋”的意思是指两肘要保持松活圆活 , 两腋下如各含夹一个馒头的说法 。同时要意贯肘尖 , 这样就可体会“松开我劲勿使屈”的韧劲 。
松腕时要直腕、手掌放平伸直即可 , 同时掌心含虚 , 五指略舒 , 保持关节灵活 。那么手指关节松开如何对拉拔长呢?主要是一个手指的关节松开了 , 另一个手指的关节要有回拉之意 , 一个关节要往前伸 , 就要体会邻近的关节有往回收的意 。已故太极名家郝少如先师对指腕松开的体会 , 曾有“掌宜微伸 , 手指微曲”及“手要空”的提法 , 这就是说手含心空 , 劳宫穴有含球的感觉 , 这些体悟和方法是修炼内家拳功法中级阶七层功法的练法 。
含胸拔背的放松 , 可以分开来说:
含胸 , 是指胸部要有向内虚含之意 , 放松自然 , 这样就可防止胸部外挺 , 呼吸不畅之弊 , 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 。初级阶段无须求太多 , 关键要有一个“意”字 , 绝不仅仅是只肌肉的动作 。其实 , 做到上有百会上提之意 , 下有吊裆和尾闾中正之意 , 再配合松肩坠肘 , 含胸的感觉也就产生了 。
拔背 , 能含胸自然就能够拔背 , 所谓拔背 , 就是上拔之意 , 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产生挺拔感 。背部肌肉有舒展微微隆起之意 , 这样就会自然做到节节松开、沉落 , 拳势有气魄 。拳论中有“牵动往来贴背”、“气敛人背”的内劲奥妙 。太极拳练到中级阶段时 , 背部圆融浑厚 , 甚至产生融化感 , 就像一个巨大的劲源基地 , 内劲如流水一样在背部往来 , 意念一动 , 就将内劲送往不同方向 。那时就会体悟到“力由背发”的感觉 。
腰胯的放松 , 是要立腰松胯 , 同时要注意腰的直与沉 , 也即是腰部的对拉拔长之意 。腰胯在练太极拳中地位非常重要 , 古典拳论中有“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说法 。太极拳练到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体悟 , 功夫一层层增进 。到中、高级阶苏州论坛网段的重点体悟是“中空之势” , 那就需要“三分练拳七分研”方能体悟 。
脚下松 , 主要是脚趾松开后 , 脚掌有微微上提之意 , 即“脚心吻地”自然放松 , 涌泉穴有亲吻大地之感 , 浑身有膨胀之感 。全身各关节的松开 , 不等于是节节贯穿 。节节贯穿的功夫已达到内劲练习阶段 , 到那个时候要能够一气贯通 。节节松开只是基础 , 松不开内气就无法通过 。有许多教太极拳的老师 , 拳论背得很熟 , 但他自己做不出来 , 如何能够教人呢?松开 , 再往深层次讲 , 则又有骨头、骨节、筋膜、韧带的放松 , 那是更高的境界了 。
四、求静是练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者 , 无极而生 , 动静之机 , 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 , 静之则合 。”拳论指出了太极拳的特点和练功方法——动中求静 , 静中求动 , 动静开合 , 分阴分阳 , 阖然一气 , 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天地阴阳尽在其中矣 。武禹襄在古典拳论中也提出练太极拳要“神舒体静 , 刻刻在心”、“视静犹动 , 视动犹静 ”、“静中触动动犹静 , 以静制动” 。这些经典拳论都指出了动静在内家拳中的重要性 。
太极拳练到真正的静 , 就能体会到“至虚中生神 , 至静中生气” , 是“心安则虚 , 道自来”、“体静心闲 , 方能观见真理” 。这是要达到高深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练太极拳要求一层功夫一层体会 。动静即是太极拳的精髓 , 那么必须追其究竟 , 如何达到动静的最高境界?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层次和体会?的确 , 要做到人静并不容易 , 静有很多阶段 , 每阶段又有不同的体会 , 特别是到了高级阶段 , 是很难用语言说明白的 。为了使练太极拳者尽快掌握入静的方法 , 能使练拳者练到了哪个阶段和层次 , 就有哪个阶段和层次的参考 , 现将求静总结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八个层次 。
第一个阶段有三个层次的体会:安静、平静、宁静 。练太极拳讲求静 , “以静制苏州论坛网动” , 主要是克制自己的心动 , 要收心猿 , 拴意马 , 摒除头脑中的一切杂念 。心要安静下来 , 就是要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 , 所谓“收心离境” 。因为初学练太极拳时 , 我们有一颗常人之心 , 虽然练拳盘架 , 但是杂念未除 , 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在脑海里翻腾 , 所以要首先求安静 。能安静下来了 , 慢慢地我们的心也静下来了 , 动的感觉逐渐减少 , 静的体会逐渐增加 , 心里开始平静 , 内气逐渐和畅平顺 , 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 , 全身也开始放松了 , 感觉舒服 , 什么也就不去想了 。再深入一点就是宁静 , 因为心平气和了 , 心开始静下来了 , 很多杂念排除了 , 这时你对周围事物的感应就灵敏了 , 可以体会到“一志凝神 , 洗心涤虑”的境界 。
第二阶段 , 有三个层次的体会:虚静、定静、真静 。在虚静这个阶段你好像感觉不到自己的胳膊的存在 , 开始恍惚的状态 , 念头一转这种现象就不见了 , 就像愣神似的 , 好像站在那地方发呆似的 , 这就是虚静的状态 。定静是脑子里产生很多图像 , 实际是一种错觉 , 比如出现一个图像 , 一个动作的念头 , 你都会把握住 , 定在那里不动 , 意念不转移 , 也不消失 , 这就是定静的状态 。实际是前念已去 , 后念未生 。真静是体内气血流动 , 产生内劲运行 , 会出现很多现象 , 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产生大动 。这个静还没有“致虚极 ” , 这时候你松的条件越好 , 你的感觉也越舒服 , 身体也越来越柔软 , 这样才能体会到你自己是不动的 。
内动产生了 , 感觉身体里面有东西动 , 而外面没有东西动 , 身体里的动就会越来越明显 。在这个阶段按层次上说内气还不够畅通 , 血脉还没有全部打通 , 会出现局部疼痛 , 有一种火烧伤痛之感 , 身上会痛 , 背上胳膊疼痛 , 里面有一种细小的东西会疼 。实际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 它不会持续很久 , 当血脉畅通了就会好的 。这时内劲开始换动 , 因静而得以和顺 , 开始生机勃勃 , 健身养气的状态慢慢起了作用 。也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淡虚无 , 真气从之 , 精神内守 , 病安从来” 。
第三个阶段是灵静、清静两个层次的体会 , 是达到练功者最高的境界了 。道的无极化场作用于复杂的人体 , 从而感应出了生命形式的极化场效应 , 人即道 , 道即人 , 天人合一 , 浑然一体 , 不分彼此 。这种状态被修炼者称之为“练虚合道的层次” , “人在道中 , 道在人中 , 鱼在水中 , 水在鱼中 , 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人道身归之” 。后天认知开发得越充分 , 背离先天本能就越远 , 如果到了这个境界 , 你就会感觉到万事万物纷繁复杂 , 我们要归根 , 归根就是反 , 求灵静 , 达到清静正是为此而设 。清静道体本身是不动的 , 但灵性是动的 , 这是指道的本体是虚无寂静 , 万物出而生动 , 入而寂静 , 道生万物 , 是由无而有 , 复归于道 , 是有归于无 , 所谓归根 。
我们说太极拳动静如一 , 真正到了灵静阶段时 , “道居而慧生”由虚静而引发出的内气 , 充盈圆融 , 让你心气合一 , 湛然寂定 。“道常无为 , 而无不为” , 气机的启动 , 内劲的转换 , 神、意、气的开合鼓荡就此产生 , 就会体悟到 。讲了这么多 , 其实就是一个东西 , 太极拳求静的最高阶段是清静 , 老子所说的“清静 , 为天下正” , 苏州论坛网是要达到动静二相皆不着 , 混混沌沌 , 连静的意识也完全不去求了 , 就是真见到“自性”了 , 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 ,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