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上朝听不懂方言怎么办 古代官员方言怎么沟通

可真是替古人操碎了心啊…
其实每朝每代都是有“普通话”的,而且毎朝每代的读书人都是从学习普通话开始的,比如宋朝 。
宋朝宋真宗景德四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参考《切韵》编撰了《景德韵略》以备礼部科试之用 。此书收字九千多个,因是礼部科试所用,所以也称叫《礼部韵略》 。书后附录了《贡举条式》一卷,此书于景德四年六月发于诸州,通令所有学子必学 。
宋真宗景德四年十一月戊寅,崇文院又上校定《切韵》五卷,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注韵一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
后来宋仁宗景佑四年宋祁和郑戬又上疏说“陈彭年、丘雍的《礼部韵略》多用旧文,繁略失当,应该重新修篆”,所以他们又修了《集韵》 。此韵收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新增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字,分十卷 。
隋朝前面说到《景德韵略》是参考了《切韵》而编撰的,而《切韵》正是隋文帝仁寿元年由承奉郎陆法言而编撰,收一万两千一百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这本《切韵》在隋朝和唐朝初期,都是士子们必考的东西…
乾元初,及其试进士文章,日于庭中设五经诸史及《切韵》本于床,而引贡士,谓之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 ——《太平御览·治道部十·贡举下》
唐朝唐中宗时期,王仁煦在《切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整理,修成了《刊谬补缺切韵》,除对《切韵》加以刊正、补注外,还对本字俗体加以辨析,增收了6000余字,另增立了两韵 。
唐代宗大历年间,“刑部尚书颜真卿以陆法言《切韵》未弘为由,又纂九经、子、史、字义,著《韵海镜原》三百六十卷,献之 。诏下秘阁及集贤书院贮之 。”——《太平御览·文部十七·著书上》
此书比陆法言的《切韵》增出一万四千七百六十一字 。引《说文》、《尔雅》诸家书,详加训解,所以名为“韵海” 。
明朝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亲阅韵书,见其比类失伦,声音乖舛,因此下诏重修韵书 。御定以“中原雅音为定” 。洪武八年,新韵书编成,计十六卷,共七十六韵,天子赐名《洪武正韵》,由乐韶凤、宋濂等主修 。
八年,帝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书成,名《洪武正韵》——《明史·乐韶凤传》
《洪武正韵》修好后,朱元璋一直不满意,又增加,修改了好几次 。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力曾说“《洪武正韵》是古今南北杂糅的一部韵书 。”
清朝有位答主也说了,梁启超就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被赏了个六品官,事情是这样的 。
光绪二十四(1898年4月)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并成立了保国会,为了变法,他撰文演说,呼吁全国民众“咸知吾国处必亡之势,而必欲厝之于不亡之域,各尽其聪明才力之所能及者,以行其分内所得行之事”
五月十五日光绪皇帝召见梁启超,命他讲讲他所著的《变法通议》,结果他不会讲官话,讲的是广东话 。光绪皇帝基本上就一个字也没听进去,根本听不懂他在讲球什么 。于是只给了他一个六品官,让他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的事务 。
这不是后人杜撰的,这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先生口述的真实事件 。
康熙四十三年,康熙皇帝下令编撰韵书,于五十五年编成了《佩文诗韵》和《佩文韵府》,其中《佩文诗韵》是清代科举用的官方韵书,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必须遵守这部标准韵书的规定 。此书收字10235,共106韵 。
为什么叫佩文呢?因为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
最后:【古代皇帝上朝听不懂方言怎么办 古代官员方言怎么沟通】其实古代为难的不是在京做官,不是皇帝和满朝文武语言不通的问题 。而是官员在外地做官时方言不通的麻烦,所以历朝历代都是有翻译这个职务存在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