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特点,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有dna复制吗( 二 )


哺乳动物红细胞有什么
人与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为红色无核的双凹(或单凹)圆盘形细胞,平均直径约8000nm(8μm) 。这些形态特点,使红细胞的代谢率较低,又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与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双凹圆盘形细胞比球形细胞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此比值越大,越易于变形,故红细胞能卷曲变形,以此适应通过直径小于它的毛细血管并能通过脾和骨髓的血窦壁及其膜孔隙,通过后再恢复原状,这种变化叫做可塑性变形 。
红细胞内主要含血红蛋白 。溶血时,血红蛋白从细胞内逸出,溶于血浆中,此时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丧失 。溶血的发生或因红细胞膜破裂,基质溶解;或因红细胞膜孔隙增大,以致血红蛋白逸出而留下双凹圆盘形的细胞膜,这个空壳医学上叫做“血影细胞” 。正常红细胞在渗透压逐渐减低的溶液(如氯化钠溶液)中表现有一定抵抗低渗(或低张)溶液的能力,也即抗张力强度,它与脆性相对 。换言之,红细胞抗张力越低就愈易溶血,也即是脆性越大 。因此,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出现溶血的特性,叫做“红细胞渗透脆性” 。正常红细胞一般于0.42%氯化钠溶液中开始出现溶血,并于0.35%氯化钠溶液中完全溶血,故以0.0042~0.0035氯化钠溶液代表正常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范围,与成熟红细胞作对比,网织红细胞与初成熟红细胞的脆性较小 。衰老红细胞的脆性较大 。实验证明,红细胞在脾脏内停留一段时间后,其脆性大大增加 。临床上红细胞脆性特别增大的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红细胞与双凹盘形的正常红细胞相比,其红细胞表面积/容积的比值显著变小 。
哺乳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的原因
1,没有细胞核,细胞失去一个能源使用大户,节省能量提供给机体其他部分 。
2.减小体积,便于穿越毛细血管
3.增大表面积,理论计算得出红细胞现有的形状要优于其他形状进行气体交换,而且又比方形等形状容易滑过血管,不容易出现堆积现象 。
4.在红细胞成熟之后固定了表达的基因,并使其失去繁殖能力,减少了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保护了机体的安全健康 。
哺乳动物的分类
原兽亚纲:原始的卵生哺乳动物,包括现存的单孔目和很多早期哺乳动物 。
单孔目: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卵生,仅分布于大洋洲 。
兽亚纲:胎生哺乳动物,包括据大多数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和一些中生代的哺乳动物 。
后兽下纲:即有袋类,仅有袋目一目,也有人将其分成不同的目 。
有袋目:现分布于大洋洲和美洲,非常多样化,通常又分成美洲有袋类和澳洲有袋类,澳洲有袋类则又分成袋鼬类、袋狸类和双门齿类 。
真兽下纲:即有胎盘类,新生代占统治地位的哺乳动物,我国只有这一下纲的哺乳动物 。
食虫目:真兽类最原始的成员,与其它真兽类的共同祖先非常相似,现分布于大洋洲、南美南部和南极以外的大多数地区,种类繁多 。
跳鼩目:产于非洲的小目,曾经被置于食虫目 。
攀兽目:产于亚洲热带地区的小目,即树鼩,曾经被置于食虫目或灵长目 。
皮翼目:产于亚洲热带地区的小目,仅包括两种鼯猴 。
翼手目:即蝙蝠,飞行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目,遍及南极以外的世界各地 。
灵长目:包括猿猴、狐猴和人类等,除人类外,多分布于大洋洲以外的温暖地区 。通常按照进化程度可分成原始的原猴类、中等进步的猴类和进步的猿类和人类 。
贫齿目:现仅分布于美洲的原始类群,包括犰狳、食蚁兽和树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