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翻译 《雁门太守行》的翻译和解释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界带 。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布满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恒星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险形势 。
⑶甲光:铠甲迎着恒星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恒星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
⑷角:历史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历史军中的号角 。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结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大方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宛若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射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
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菜叶网,视死如归 。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勉励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观赏 。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
中国历史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猜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翻译 《雁门太守行》的翻译和解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