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反了谁 赵匡胤被谁杀死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太祖赵匡胤对手,希翼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说到传位给弟弟这个事儿,宋太祖赵匡胤表示,我没有,我不是,别瞎说 。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927年,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这时候他的职务是殿前督点检,年近34岁,还是虚岁 。
到976年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才49岁,虚岁50岁,没有任何生病的记录,也没有任何要死的迹象,所以他对身后事没有做任何安排 。但问题是,他还是死了 。
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德昭,此时24岁,次子德芳,此时17岁,但两个儿子的生母都不在了,此时的皇后皇后,年仅25岁 。
他还有两个弟弟,大的是后来的太宗宋太宗赵光义,此时38岁,参与了陈桥兵变,也向来是被宋太祖赵匡胤重点培养的,小弟弟廷美,此时虚岁才30岁 。
往前倒推一下,陈桥兵变的时候,除了宋太宗赵光义21岁,已经基本成年之外,廷美13岁,德昭7岁,德芳才一岁,都没法参与,惟独光义参与了 。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自古如此 。在造反这种掉脑袋的事情上,惟独光义一个成年的亲人能给自己帮忙,其他人虽然也是亲信,但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加成,到底隔了一层 。
所以,从陈桥兵变之后当上皇帝开始,宋太祖赵匡胤就始终坐镇京城汴梁,很少离开,大的外出征战,都是他派手下的得力将领去干 。
为何?因为他不知道离开了京城,会发生什么事,他自己就是这么上台的,所以他怕别人也照芦葫画瓢,不敢把空虚的京城留给别人 。
也是因此,他向来在不断的提拔此时唯一已经成年的大弟弟光义,先是步军都虞侯,之后是开封府尹,都是靠近自己的关键岗位,因为他惟独这一个信得过的成年亲人 。
随着廷美、德昭和德芳不断的年龄增长,也逐步长大了,也在加官进爵,也在努力培养,但相比之下,实际工作经验最丰富的,始终是光义 。
也是因此,在宋太祖赵匡胤的这个核心团队里,光义本来向来处在备胎位置上,如果宋太祖赵匡胤有什么三长两短,顺位上位的不会是别人,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
更糟糕的是,即便是在他自己的大儿子德昭十五六岁之后,已经逐步成长起来了,他也还是没有让他接受更多的锻炼,来为将来接班做准备 。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对自己的处于良好的状态状况非常有信心,来日方长,不急于培养接班人 。这也为他蓦地猝死之后,光义顺利上位埋下了伏笔 。
按照现在我们在《宋史》上看到的记录,菜叶网,就是在宋太祖赵匡胤蓦地驾崩之后,宋皇后自作聪慧,让太监王继恩出宫去找小儿子德芳来继位,显然想给自己日后干政留点空间
没料到王继恩是个二五仔,早就被光义收买了,所以他直奔光义的晋王府邸,督促光义火速入宫,灵前即位 。光义安排停当,就赶紧入宫了 。
【赵匡胤反了谁 赵匡胤被谁杀死的】宋皇后的政治经验也是稚嫩得令人发指 。如此主要的事情,派了一个王继恩,出去耽搁半天,竟然也没有起任何疑心,另外安排人去找德芳入宫,可见她根本没想过出意外 。
所以,当意外浮现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慌乱 。看到光义入宫,她自己就直接放弃了反抗,直接说,我们母子性命,全赖官家 。这就等于直接承认了光义继位 。
那么,如果当时宋皇后派的不是王继恩,而是其他她比较信任的人,会不会好一些呢?哪怕是一个地位不太高的小太监,他可能也未必有胆量搞这种政治赌博 。
如果宋皇后当时派出去的人不是找德芳,而是找已经成年的德昭,可能也会很不同 。毕竟此时德昭已经24岁了,成年了,是有能力稳住局面的 。
但她却自作聪慧,派王继恩去找惟独17岁的德芳,企图自己干政,这就让王继恩一眼看穿了她的小心思,怕宋皇后没有能力稳住局面,浮现混乱,自己受牵连,就直接拐到晋王府去了 。
宋朝官方史料说,宋太祖赵匡胤和光义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的时候特地嘱咐太祖,国赖长君,所以将来太祖要传位给太宗,而不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兄终弟及 。
但这显然是后人伪造的史料,尤其是安排赵普做当时唯一的见证人,更是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 。因为赵普说这个话的时候,已经是太宗朝了,赵普敢说没有吗?
总的来说,就是太祖自己事先没有任何准备,没有提前安排,导致他蓦地驾崩的时候,宫中一片慌乱,没有应急预案,而宋皇后又出身低微,缺乏经验,应对不力,才导致皇位直接转到太宗一系去了 。
古人常说,太子国家根本,就是这个意思 。就是要在皇帝还健在的时候,用自己的权威确立一个太子,帮他树立起权威,将来也好顺利接班 。
如果皇帝自己生前不做任何安排,万一浮现这种意外情况,那就只能任由后人发挥了,看谁的政治斗争经验更丰富,谁就能乱中取势,成功上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