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读后感500字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乡的读后感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故乡的读后感500字1
我学习了一本鲁迅的作品——《故乡》 。故乡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鲁迅对童年往事的回忆,鲁迅先生用纯朴的语句的刻画了自己难以忘却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第二部分讲鲁迅的著名小说,其中便有家喻户晓的《阿Q正传》,更有妇孺皆知的《孔乙己》 。
故乡以少年闰土的形象为中心,描绘了令少年神往的境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月下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们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 。
看完《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剧中主人公从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激励半梦半醒的国人,用还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国人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 。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我们应当珍惜时间。
故乡的读后感500字2
放下书,抬起头,望着窗外唧唧喳喳叫着的鸟雀,落在电线杆上,心中也为鲁迅惋惜那段友谊 。想着:我会和我的朋友像这样疏远吗?淡淡的,心中一松,不会的,现在可不是那堕落时代,连故乡也不会离我远去,朋友我更会永远记住 。
“和我一起去我那捡贝壳……”“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来到的时候,鱼都像青蛙似的有两只脚……”“老爷……”“这就是水生,我家现在困难,我……”
闰土那经过三十年磨损而相差巨大的话语,久久回荡 。
三十年后,因为那封建社会的帝国主义,使儿时天真活泼,健康快乐,见多识广的闰土,不见了;带来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手也不像当初那么细嫩,而是满手褶皱,口子;眼深陷进去,看起来似乎有什么烦恼令他睡不着觉 。在他的家里,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一棵苗子,就这么被泯灭了 。
那时,鲁迅第二次见到闰土的时候,闰土叫了鲁迅一声老爷,让鲁迅好不惊讶 。
当鲁迅母亲说:“不要叫他老爷了,还是照旧,叫迅哥儿 。”
他却摇了摇头,说:“老太太说什么呢,这不和规矩,不行 。”
鲁迅的心也顿时凉了,心中的那些话语也渐渐消失了,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 。一颗主仆关系的种子,已在闰土心中深深扎根 。那一夜,再说什么也觉得陌生 。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帝国主义造的孽 。
在篇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
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 。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 。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于是只有随着环境所变 。而闰土就是这样,有事我也想,他是长大了,还是变傻了,友谊毕竟不是用身份地位与金钱可以衡量的啊 。
我们也会吗?不,不会的,我们有最好的朋友,永远都是朋友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关系不会有隔膜 。
故乡的读后感500字3
中国有个很温暖的成语,叫落叶归根 。漂泊了一生的人,到了垂暮之年,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过那种享乐于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生活,是有多少人求之而不得的啊 。就像作者,自此一别,已是一生 。就像无根的浮萍,就算再自由,能游遍千山万水,也始终没有一个最终的归宿,能让他由身到心安定下来 。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那了无生气,死气沉沉的,是他牵挂了几十年的故乡么?那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支撑着他的,对故乡的思念,丝丝温热的牵挂,被那阴冷的风一吹,便渐渐冷下去,一点一点断开,最终断成毫无关系的两半 。在风下飘摇着 。苍黄的天,向老人惨淡的脸色,静静地,冷酷的,束手无策地,看着村庄,一点一点的变得萧瑟 。岁月最绝望之处,也就在于看着自己最牵挂的东西,一点一点在眼前衰老下去,了无声息,以至于人们发现不了 。当时间将发梢染上已成淡淡的白色时,记忆中的乐土,却再也回不去了 。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但总觉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子里回旋,吐不出口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表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欢喜和凄凉这两个词用得真是好,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人站在面前,却相顾无言 。当初儿时的单纯的快乐,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欢喜的是再一次相见,凄凉的也是再一次相见 。那么多年的疏离,身份的变化思想的差异,已形成一道厚厚的透明屏障,虽是看不见却也确实挡在二人之间 。对方已不再是那个阳光快乐的少年,而
自己也不再是那家境殷实的少爷 。这时想起来,他们的回忆那么单薄,仅仅几次见面,却因向往彼此的生活而被牵绊住 。那种伸出手,挽不住的美好,就这样溶入岁月的洪流 。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远离了我……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少年时的闰土,中年时的闰土,美丽的杨二嫂,尖酸的杨二嫂,故乡的老屋,统统远离了他 。这缘分已随着渐行渐远的路,流水,慢慢逝去 。如一根本已淡淡牵持着的线,被这岁月,慢慢磨断,只剩下了断了的支离破碎,在两端摇晃,在不能安定,再不能相遇 。他还得写他的文章,激国人的愤慨,等回到北京,这牵持就真的断了吧,他还得走他的路 。他背负着,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责任,还有唤醒国民的义务 。这条路,尚未有人去开辟,只能由他去开辟,两旁的荆棘再次人,也得走下去 。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
故乡的读后感500字4
在我看来,故乡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感觉,一种亲切的感觉 。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他的故乡是一个舞台,演绎三种人生 。或许在今天看来,鲁迅半白半文的风格,是让人很生涩的 。但我相信,鲁迅在那个时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语言在讲一个世俗的故事,在告诉世人,人是怎么变成鬼的 。
首先说到闰土,闰土作为一个主要人物,他就是一个中国农民的代表 。闰土是个好同志,他从不觉得世间有多黑暗,他只是觉得是上天要让他去种田、去受难 。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许多农民一样,信天胜过信自己 。就连造反也要有个人来说“此乃天意” 。黄巾军、白莲教、天地会,这些起义军无不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闰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鸟、看西瓜、拾贝壳,很美好的生活 。但长大以后的闰土呢?多灾多难,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锅 。所幸他没有像祥子一样把破锅给摔了 。这又是怎样不幸!从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从一个活人变成一块走肉?这不是因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 。逆来顺受代替了勇气,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 。一个闰土的麻木或许不算什么,但千万个闰土的麻木不仁又会是怎样的悲剧?千年封建,镇压了中国农民的反抗与信仰 。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压在闰土们头上的山正是他们的麻木 。倘若人人反抗,闰土又怎会成为一个悲剧?
而杨二嫂则不是悲剧了,她的生活无疑是场喜剧了 。她无疑是《故乡》中最有喜感的一个人物了 。无论是语言、动作还是经历都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电视剧中的反面角色 。不但令人反感还令人可笑 。读“阿呀阿呀??”的时候,差点笑翻 。鲁迅这货绝对不是人民艺术家,起码余秋雨、巴金、冰心这些艺术家们绝不会用这样的笔调,用个“哼哼”就已经翻了天,他们绝不让这样的“阿呀阿呀”进入他们的生活 。他们甚至要对鲁迅竖起人民艺术的中指 。让我怎么说呢?他们把鲁迅的东西割掉了,我相信鲁迅一定不会认为自己的东西仅仅只有《故乡》那么长 。而杨二嫂作为鲁迅“冷酷形象”的一大败笔,她绝不是只是一个笑话,她还是个符号,代表了无数市井小民 。或许她唯利是图造谣生事,但在文中鲁迅并没有呵斥她,也没有对她说:“杨二嫂,你不能这样,你要讲八荣八耻,你要五讲四美?? 。”为什么?或许在鲁迅看来,市井小民就是如此,不杀人放火,不陷害他人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 。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圣 。贪点小便宜,嚼点小舌头,又何妨?这才是真正的世俗 。因此杨二嫂会一直存在,对于这种人,不理即是,又何必批判?
而《故乡》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故乡这个美好地方的“我” 。其实故乡没变,变得只是“我”心中的一些观念罢了 。
故乡的读后感500字5
以前一直以“太深了”,“难懂”之类的借口不看鲁迅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从未想过要借以阅览一番 。当我们今天学到《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时候,陈老师把鲁迅的原小说《故乡》读了一遍 。这使我们感触颇深 。如果单单只是《少年闰土》的话,恐怕我们还只能理解到鲁迅和他的伙伴不及闰土见多识广这一方面,可是当听了《故乡》全文之后,鲁迅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也能理解七八分了 。
闰土当之无愧是重点人物 。20年的转变,使得他从一个勇敢机智、见多识广的小男孩成为一个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 。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改变如此之大呢?是贫穷?还是??这是我们所不能得知的 。但是从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在鲁迅的心里,闰土一直是一个勇猛聪明活泼的人,要不然不会一提到闰土就会想起他在刺猹的场面 。可是,当闰土与鲁迅说话的时候,第一个词竟然是“老爷” 。我相信当时鲁迅的内心震动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许料想过千百种交谈方式,但是肯定惟独没有料到这种 。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来说,闰土是应该叫鲁迅老爷,但是,从20 年前的迅哥儿到20 年后的老爷,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点?闰土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岁月在他的脸上,手上,都留下了沧桑的痕迹 。但是,容貌的改变并不是他最大的改变,他最大的改变就是心理上的改变 。也许,他的心里还是把鲁迅当成迅哥儿的,但是当时的社会不允许;也许,他的心里还是想和鲁迅一起玩耍,但是他知道,他和鲁迅之间还有主仆关系 。一声“老爷”又包含了闰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还是因为久久不见不熟识的陌生?这,也许只有闰土知道了 。不知看过《故乡》的朋友们注意过没有,虽然杨二嫂是一个配角,但是她也是其中一个改变很大的人物 。20 年前,她曾经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 20 年后,她的样子简直让鲁迅认不出来了 。对于她的样子,鲁迅只找到了一个形容词——“圆规” 。如果单纯是外貌上的改变也就算了,杨二嫂成为现在这副“丑模样”也是因为她的内心在渐渐地改变 。她去鲁迅家的时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旧家具的要求,被他拒绝后大放厥词,说什么“越富越一毫不肯放松,一毫不肯放松便越有钱” 。如此尖锐的语句,简直不像是一个“西施”所能说出的话,倒像是一个混着菜味和尖酸刻薄话的中年妇女 。不仅如此,杨二嫂离开的时候,还拿了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 。如此种种,此人的改变也是巨大的 。
《故乡》中,鲁迅不仅点到了家乡的改变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更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词——改变 。不论是家乡的改变还是人物的改变,鲁迅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是无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 。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
故乡的读后感500字6
故乡是是每个人快乐的回忆地,但鲁迅写的《故乡》这篇文章中的闰土,许多人都是知道的,以前也学过一篇叫做少年闰土的课文 。他小时候与长大后那是截然不同的 。
小时候的鲁迅,因为家境不错,是个小少爷 。他虽然吃不愁穿也不愁,但却不快乐的,童年的闰土家境不太好,所以必须要去看瓜田 。他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快乐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是相反的 。
在《故乡》这本书中,鲁迅的童年没有自由 。我觉得没有自由和无穷无尽的学习的生活,就跟机器人差不多 。大人总觉得吃得好,穿得暖,学习好就是一个最好的人,而这些想法我们不敢苟同 。书里讲的和现在的我们体会相仿,我们与父母之间代沟是一样的 。
《故乡》,这是一部令我回味无穷的书 。鲁迅先生把他一生所经历的那些让他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的人、事、物全部都记录到了这本书中,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非常好看,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了解了解,里面的一些哲理到了现在可能还有用 。
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人没有了思想就相当于一个植物人,他的思想会慢僵化 。拿鲁迅和闰土小时候来说,小时候他们一起捉角鸡,一起看跳鱼儿,还有很多有趣的事儿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很好,但后来呢?
从鲁迅的笔中,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面当时农村生活的镜子,让我从中看到了一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变化之大:从一个开朗、乐观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与鲁迅生疏起来,脸上看出了颓废的人,不再有小时候的开朗 。
我们也有可能像闰土一样,被环境、社会影响着,变化着……
【故乡的读后感500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