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天贶节是什么时候?风情民俗是人民群众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包含着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民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 。
开封的民俗文化属于中原文化类型,在世界上属于以黄河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类型 。它具有鲜明的中国北方特色: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有道家、佛家和北方民间自生的地方文化,几者长期共生共存 。开封民俗文化,离不开其厚重的本土文化的支撑,展示了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之独特个性和精神风貌 。开封民俗文化,是从开封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是在开封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贯穿于开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展现了开封的独特魅力 。
一
开封历史悠久,夏朝和商朝均建都开封 。从战国时的魏到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相继定都于此 。特别是在北宋时期,开封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繁荣兴旺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均出自北宋时期 。
开封以其秀丽的景色、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众多的达官贵人、高贤雅士,来这里游览、隐居、吟咏,传播文明 。加之那些战争年代人口流动迁徙,特别是长达4个多世纪的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宋与辽、金、西夏诸国并存,使轺相接,络绎于途,不少契丹、女真、西夏人来到开封 。其他的少数民族,“至于羌氐(上棘下人)翟,儋耳雕脚,兽居鸟语之国,皆望日而趋,累载而至”,许多人后来定居于中原 。特别是北宋时,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当时的繁华宋都开封 。古代开封犹太人同汉、回民族保持着和睦的关系,按照本民族习俗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绵延700余年 。如今,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开封犹太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 。其他的少数民族也是如此 。他们在开封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并与当地开封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 。同时,他们把外地的民情风俗传入开封,有的风俗为开封人所接受;他们也“入乡随俗”,采用开封人的习俗 。因此,开封的风俗民情与全国各地特别是中原地区来说是大同小异,但是经过演化又独具特色 。
目前,开封是中国菊花名城、中国书法名城和著名的“戏曲之乡”、“木版年画艺术之乡”、“盘鼓艺术之乡”,历代名人文化、宋词文化、饮食文化、黄河文化、府衙文化、民俗文化、书法文化灿烂悠久 。作为八朝古都、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既有传承的艺术脉络,又有后人创新的珍品,有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雕塑、雕刻、剪纸、北宋官瓷、宋廷灯笼、虎头鞋、镶嵌葫芦画、玻璃画、纸刻、烙画、蝈蝈画、石刻、碑刻等数十个品种 。这些民族文化瑰宝,成为促进开封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伴随着这些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淀,打马球、蹴鞠、斗鸡、斗狗、秋千、抖空竹、撂石锁、抽陀螺、放风筝、甩鞭等民俗文化活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开封民俗文化既是开封文化的有机内容,又是开封人文和价值的导向 。开封民俗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有广泛的用途,并成为人们一种生活规范 。比如生产习俗,既表现人们认识自然与驾驭自然的关系,又表现出对某种信仰传承与延伸的关系;生活习俗,既体现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风俗”的多姿多彩,又展现出不同生活习俗的不同情趣;岁时习俗,既反映了开封传统习俗传承的生命力,又体现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新风俗的应运而生;礼仪习俗,既反映人生婚寿喜庆的非同寻常,又体现出人与社会各方面的许多相互关系 。
开封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开封民俗文化代表了开封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是我国传统文化缩影,对开封城市精神的凝聚发挥着重要作用 。
二
开封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 。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开封,勤劳勇敢的开封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开封民俗文化 。历朝历代的民间风俗在这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至今许多习俗还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
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民俗 。民俗文化包含生、活、死3个方面,相对西方文化中的“悲生、悲活、悲死”和印度文化中的“苦生、苦活、苦死”,中国民俗文化讲究的是“乐生、乐活、乐死” 。男婚女嫁,生老病死,自古被看做是人生之大事,从而形成了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婚丧文化 。中国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开封主要的婚俗 。开封人在男婚女嫁,生老病死方面很有传统,又须遵循一套约定俗成的仪式程序 。开封人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 。虽自清末在礼法上承认一夫一妻制,事实上存在一夫多妻制 。民国期间在法律上定有重婚之罪,然富庶人家仍有纳妾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提倡移风易俗,一些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节约办婚丧喜庆蔚然成风,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为自由恋爱,改棺木土葬为火化殡葬,形成了新的社会风尚 。至于纳妾、守寡、童养媳、换亲、卖婚、抢亲、并家、冲喜、冥婚等一些社会陋习,应该说已经绝迹 。
一年四季,有许多传统民间节日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祖先信仰、神仙信仰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小年祭灶、岁末守岁、过年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盏,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插艾叶,七夕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地区甚至开封,并通行全国 。
春节是最为隆重的敬神祭祖、合家团圆之日 。开封俗称春节为“过年”或“大年” 。作为古都,开封春节文化底蕴深厚,与别处相比有着别样风景 。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是当时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开封的传统春节习俗源远流长 。至今,开封市广大地区仍然要写春联、贴神像、烧香上供,燃放鞭炮 。要敬天地众神,包括宅神(土地神)、门神、路神、财神 。
“腊八节祭灶,年节来到”,开封是腊八粥的发源地 。北宋开始已有腊八粥名称的记载,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农历腊月初八,京城各大寺都举行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给门徒 。
在开封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 。人们把祭灶节看成是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
【开封的天贶节是什么时候?】开封民间元宵节活动内容丰富、规模盛大,素有“小过年,大十五”之说 。农历正月十五点灯盏是元宵节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动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节日盛况:“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 。”皇帝亲自率领盛大的队伍参加赏灯活动 。至今,开封灯会胜景依然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那场元宵灯会让人难忘,规模空前盛大,展出的灯有数千盏,全是由各个机关、商场、工厂、学校等单位制作,人们不用花费一分钱就能参与丰富多彩的灯展活动 。古城开封,十里长街,到处是灯的世界、灯的海洋,每个造型灯前,挤满了围观的人群 。据说灯会的第二天,环卫工人捡到的被踩掉的鞋子竟然有几卡车 。
开封长期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历来崇拜能呼风唤雨的龙神 。传说龙在农历二月初二抬头升天,古代开封人便把这一天定为“龙抬头节” 。这一天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来祈求龙王降雨,二来祈福消灾祛毒 。农历二月二在宋代又称“挑菜节”,人们纷纷到郊外挖野菜或采摘时令蔬菜,趁鲜生食或做成可口菜肴 。这天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虽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 。在开封,有“二月二,吃凉粉”的习俗 。
俗传农历二月十二为花朝节 。这一天,开封民间要为庭园中一切已开或未开的花木挂红着绿,即用红布条系于花枝上,或系于木棒插在花盆里,表达庆贺百花诞辰祈求繁荣的良好愿望 。
祭祖扫墓是开封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 。一到清明,人们就拿着祭品到墓地烧纸点烛,祭奠先祖 。清明这天,各家门头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环 。清明既有祭祖扫墓的悲酸泪,也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宋代明文规定:太学在清明节放假三天,武学放假一天,以便让师生参加春游及各种体育活动 。从2009年开始,开封市以文化办文化、以文化展示文化举办清明文化节,展示出古都开封宋韵清明的历史与传承 。在盛况空前的踏春巡游中,一列列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巡游队伍途经北宋皇宫前御街中轴线,承接万民空巷的游人观赏 。赵匡胤、包拯、杨家将、岳家军风樯阵马,盘鼓、马队、高跷、梵乐、武术、花车等非遗项目目不暇接,麒麟舞、石锁、唢呐、旱船、宋词朗诵、“倾城计划”志愿者宋服方队等民俗表演丰富多彩 。
先秦时期,中原便有了端午节俗 。端午节在宋代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宋代以农历五月初一为端一,农历五月初二为端二,以此类推,农历五月初五为端五,即端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北宋时期,开封的龙舟竞技并不是在端午节举行的,而是在每年农历三月的金明池开池时,龙舟竞渡,皇帝与万民同乐 。开封人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贴艾虎、悬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而且流行一些消灾祛病、预防瘟疫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人们把采来的艾叶插在门上以避邪 。
农历六月初六是天贶节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后,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定为天贶节”,是天赐的意思 。开封这天每人都要吃肉,多少不论 。俗谚有:“六月六,要吃肉,不吃肉,生毒瘤 。”这天天气晴朗,开封人普遍曝晒衣物、器具及书籍等,谓之“晒伏” 。此日,开封的男女老幼都要洗浴 。传说能洗去秽气,防暑解痧,俗称“扫疥” 。
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祭月迎寒活动 。作为节日,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 。北宋时的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 。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经很相似了 。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由来已久 。在开封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蕴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 。这一天,有许多以老人为中心的尊老、爱老、敬老活动 。在这一天,古代开封人多登高、郊游、赏菊、饮菊花酒、看“狮子会”、吃“重阳糕”,现在多选择扶老携幼去秋游野餐、登高望远、赏菊游玩 。
其他还有寒食节、三月三、七夕、中元节、冬至节、土地爷生日、财神生日、地藏王生日等很多节日,都各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别样的风采,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
推荐阅读
- 女生叠字网名 带楚楚的女游戏名字大全排行榜
- 2001年汽车销量排名 传统汽车销售排行榜
- 大蒜养花适应什么花
- 干桑葚的功效与作用?
- 蛋白粉的作用是什么?帮你安心度过春天!
- 酒糟腐烂后养花好吗
- 如何挑选质量好的面粉
- 花朝节有哪些习俗?
- 在屋顶养花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