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祖先,猫的起源在哪关于家猫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1猫的祖先、家猫起源于剑齿虎:
在40000万年以前,地球上正是哺乳动物兴旺发达的时期,有一种动物叫做剑齿虎 。它可以说是猫的最早的祖先,它在2万年以前已经灭绝了,现在我们只能在生物、地质博物馆看到它的化石,想象着它那令人生畏的样子 。
2、家猫起源于古猫兽:
还有一种说法是,猫和狗的共同祖先是一种很久以前就灭绝了的动物——古猫兽,熊、黄鼠狼、浣熊、狐狸、美洲小狼等许多动物的祖先很可能也是这种动物 。根据考古发现的结果和对古生物的分析、研究,这种动物生活在树上,跟猫、狗有着相似的外表,身体较大,尾巴较长,腿较短,能象猫、狗一样自由伸缩爪子 。
3、补充说明:
家猫是由野猫不断进化而来的 。亚洲家猫的祖先是印度沙漠猫、欧洲家猫的祖先是非洲山猫 。一些古生物学家在南欧和北非的古代地层中发现了众多的野猫遗骨,因而可推测猫在上新世冰河期就已经是足迹遍布的野生动物了 。
猫的先祖是什么??? 依序現身
約在1080萬年前,第一個類群從這種神秘的亞洲貓分了出來,形成了豹屬譜系(panthera)(見本跨頁上表),在今天包括了咆哮大貓與兩種雲豹 。約在140萬年後,出現了第二個分支,也是在亞洲,產生的是婆羅洲金貓譜系(Bornean bay cat),現存物種包括了演化出來的三種小型貓,且仍舊棲息在東南亞 。原始類群的下一次分裂,奠定了獰貓譜系(caracal),如今由三種中型貓類為代表,其祖先約在1000萬到800萬年前展開了第一次洲際遷徙,進入了非洲(見58頁上方地圖) 。在這一段時期,海平面比現今低了60公尺,紅海兩端的陸橋將非洲與阿拉伯半島連接起來,也促進了前往非洲的遷徙 。
貓科動物的遷徙是本性使然,因為牠們會一代一代往外擴散 。年輕的雄性一旦成長到青春期,就會被迫離開出生地,有時候雌性也是 。所以,隨著時間過去,成長的貓口就需要擴張到越來越大的領地 。這種行為,再加上跟隨著獵物物種遷徙的壓力,或許能解釋貓科動物走得又遠又廣的原因 。牠們也是技巧絕佳的掠食者,又能在機會來臨時迅速探索新領域,所以,牠們能成功移居至未開發的地區,其實不足為奇 。
就在這些亞洲貓開始移往非洲的同一段時期,牠們也擴散至整個亞洲,並行經白令陸橋(Bering land bridge),抵達阿拉斯加 。此時貓科動物已潛行至亞洲、歐洲、非洲與北美洲,而隨著海平面上升分隔了各個大陸,孤立與改換的棲地使得貓科動物也演化出許多新物種 。在北美,美洲豹貓(ocelot)與大山貓(lynx)從原本的移民中分支出來,時間約在800萬到720萬年前,這兩個譜系各自分化,美洲豹貓譜系最後在此地分成兩個物種;另一個類群則產生了四種大山貓 。美洲獅譜系(puma)在670萬年前分支出來,是美洲獅(也叫山獅)、懶貓(jaguarundi)與美洲獵豹(American Cheetah)的源頭 。在美洲的沉積物中所發現的這些物種的化石,確定了牠們在西半球的起源 。
開枝散葉
在300萬到200萬年前,新一次的冰期導致海水再度下降,也降得夠多,再加上陸塊的位移,讓南北美洲大陸經由巴拿馬地峽(Isthmus of Panama)相連 。在這個時期有少數貓科動物捉住了遷徙的機會,朝南進發,來到了一個沒有胎盤食肉動物(即沒有熊、狗、貓、臭鼬等)存在的大陸 。南美洲與北方大陸已經隔絕了幾千萬年,上面住滿了有袋類動物,其中還有幾種成功的肉食性種類 。但是當貓科動物穿越巴拿馬地峽抵達南美洲時,已經練就成為終極掠食者:體型大、速度快、行動敏捷、殘忍兇猛、出手致命 。含蓄得多的有袋肉食動物根本不是牠們的對手,幾乎所有的原生有袋類動物,都迅速被遷徙而來的肉食性美洲豹貓譜系一類的動物所取代,而這個譜系在新家演化得更是多樣,造就了七種目前仍然生存在南美洲的貓科物種 。
隨著最後一次冰期在約1萬2000年前結束,覆蓋整個加拿大與美國北邊的厚重冰層也逐漸融化,把荒蕪的北美洲變成了森林蓊鬱、草原浩渺的大地 。大融解之後,卻突然發生了一場巨變,根絕了北美洲40種哺乳動物,所謂的「更新世滅絕」(Pleistocene extinctions)消滅了當地75%的大型動物:猛獁象、乳齒象、恐狼、粗壯的短面熊、巨大的地獺、美洲的獅子、劍齒貓、美洲獅與獵豹都全部從北美消失 。但獵豹逃過了滅絕命運,因為在幾百萬年前海平面仍然很低的時候,有一群獵豹祖先回到了亞洲(見58頁下方地圖),然後到了非洲;美洲獅躲在南美洲的庇護所中,避開滅門之禍,而在許多世代後重新履足北美洲 。其他的物種,就再也沒回來過了 。
浩劫餘生
大約在同一個時期,獵豹也經由白令海峽從美洲回到了亞洲,亞洲豹貓(Asian leopard cat)與家貓譜系的祖先,從牠們在美洲的根分了出去,越過白令陸橋、抵達亞洲 。豹貓譜系隨後開枝散葉,產生了亞洲豹貓,以及目前可見於印度的鏽斑貓(rusty-spotted cat)、蒙古的鬃貓(Pallas's cat)、印尼的扁頭貓(flat-headed cat),以及分佈於亞洲各處的漁貓(fishing cat)共四個小型物種 。
在這段時間裡、同樣在亞洲,豹屬譜系的咆哮大貓散佈得比以往更廣 。320公斤重的巨大老虎,分佈擴及南亞與東亞(印度、印度支那、巽他陸棚與中國);而在中亞的北部與西部,雪豹則適應了喜馬拉雅山脈與阿爾泰山脈的高海拔地區 。花豹不僅擴散至整個亞洲,還進入了非洲,也就是牠們如今出沒的地方 。獅子與美洲豹在上新世晚期來到北美洲,那大概是在400萬到300萬年以前 。更新世滅絕雖然把上述這兩個物種從北美洲除去,但是美洲豹逃到了南美洲,而散佈到非洲去的獅子,則是到了一個比歐洲、亞洲或美洲更適合生存的大陸 。萬獸之王的獅子,如今在非洲苟延殘喘,個體數目只剩下不到三萬頭;在亞洲,獅子已相當於滅絕,僅在印度西部古加拉特省的吉爾森林保護區中,剩下為數約200頭、高度近親繁殖的小族群 。
我們的遺傳分析也揭露了老虎曾經差一點滅絕 。約在7萬3000年前,婆羅洲的托巴火山大爆發,殲滅了東亞許多哺乳動物種類,其中包括了一個分佈極廣的老虎族群 。然而有一小群老虎生存了下來,在整個地區重新繁衍出一個新種類,但牠們的現今後代身上缺乏遺傳多樣性,這就顯示這些倖存者在托巴火山爆發時期曾歷經過 「族群瓶頸效應」──只留下一小群個體延續這個物種 。就像北美的獵豹與美洲獅一樣,老虎逃過一劫,間不容髮 。
登堂入室
貓之旅的最後一段路,也就是從叢林到我們的客廳,始於地中海盆地周圍的茂密森林與廣袤沙漠 。在當地逐漸崛起的是少數幾種小型貓(體重不到10公斤):東亞叢林貓(East Asian jungle cat)、中東沙貓(Middle Eastern sand cat)、非洲黑足貓(African black-footed cat),以及一種普遍的野貓種類,其下還有廣受認可的四個亞種(歐洲亞種、中亞亞種、近東亞種與中國亞種) 。從這些野貓亞種的其中一種,展開了歷史上最成功的經驗之一──也就是貓的馴養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生德里斯科(Carlos Driscoll)進行了一項分析全世界家貓與野貓的全面性分子遺傳研究,已經釐清了這個過程:所有家貓帶有的遺傳特徵,都與來自以色列與近東地區的亞洲野貓相符 。
我們現在相信,貓應該是在幾次不同時機下被馴養的,但也都是在約1萬至8000年前的肥沃月灣,當游牧的人類族群開始圍著農地形成小村莊的時候 。這些古早農人栽植的是小麥與大麥,此地的野貓也許受到穀倉裡為數眾多的齧齒動物吸引,而這些貓所展現的小心謹慎顯然引起了人類注意,因為能迅速解決討厭的齧齒動物,而為自己爭取到一席之地 。越來越馴化的野貓大量繁殖,也把自己與人類的幸福連結在一起 。
這些動物終於進行了一次新遷徙 。剛開始時是步行,然後進步到乘貨運馬車,最後則搭上了海上航行的船隻,人類終於把馴養的貓伴侶散佈至全球各地 。如今世界約有六億隻家貓,幾乎是唯一沒有被保育機構認定為受威脅或是瀕危的貓科動物 。從19世紀開始,貓主人會讓自己的寵物虎斑貓選擇性地交配,以培育討喜的品種 。「愛貓者協會」(CFA)所認定的41個品種,從緬因貓到暹羅貓、到波斯貓、到科拉特貓,全都能追溯至肥沃月灣的人貓文明 。
從我們的研究中所描繪出的貓科演化故事,是剛萌芽的「基因組史前史」領域的先驅 。而就像貓科動物的基因組一樣,每個物種所攜帶的基因組變異,都含有親屬關係、遷徙、瓶頸效應與擴張過整個地球等種種因素的足跡 。
重點提要
【猫的祖先,猫的起源在哪】
■貓科動物的演化史向來曖昧不明,因為貓的化石既罕見,又難以辨識種類 。但是經由DNA的研究取得的進展,將可望建構出第一棵明確的貓科動物系譜樹 。
■DNA證據顯示,現存所有貓科動物都能回溯至一種生存於1080萬年前的東南亞、外表如豹的捕食動物 。第一個分支出來的是會咆哮的大貓,其他七個譜系則繼之在後 。
■隨著海平面的下降與上升,這些貓科動物得以遷徙至新大陸,也演化成新物種 。在8000~10000年以前,有一種小型野貓在近東地區為人類所馴養 。
■儘管貓科動物演化得很成功,但目前幾乎所有的野生貓科動物都有滅絕的危機 。
推荐阅读
- 浪客剑心第二部叫什么
- 中年是多少岁到多少岁 最新年龄划分标准
- 线雕后打水光针需要注意什么 打完水光针可以做线雕吗
- 桃树苗哪里有,樱桃哪里有卖的?
- 华为折叠屏x2什么时候上市
- 怎么去除衣服上的异味
- 一生一世美人骨哪章有前世
- 怎么给电视安装app
- 烧烤打包第二天能吃吗 烧烤打包回去第二天还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