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的特点有哪些,教师与学生的人际沟通的特殊性是指什么

师生沟通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沟通的特点有哪些,教师与学生的人际沟通的特殊性是指什么

文章插图
师生沟通的特点有教育性、正式化、双向性、情感性、交互性等 。
1、教育性:教育性是师生沟通的首要特征,师生间沟通的目的便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技能的发展 。
2、正式化:师生沟通是在教育和社会大环境下,在学校情境中发生的,因此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组织化特征,有利于知识传递和能力训练 。
3、双向性:在师生沟通中,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学生的行为同样会对教师产生很大影响,构成师生影响的双向交互性 。
4、情感性:情感性是师生人际沟通的重要特征 。学生的情感世界主要是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发展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
5、交互性:教师应在师生沟通中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
教师与学生的人际沟通的特殊性是指什么人际沟通的特点都有哪些
(一)人际沟通具有目的性
人与人沟通时,有其目的性存在 。比如你在一个城镇中迷路了,想开口问路希望能够因此而获得帮助,不论你问的是什么对象,一名或是小孩,不论你的语气是和缓或是着急,都有一个你所要设法求得的目的性存在,就是你想知道你身处何方,如何找到你要走的路 。
(二)沟通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
人际沟通不同于通讯设备之间简单的信息往复,在这里,沟通的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意图等 。这种交流是对称的、易于反馈的 。
人际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之间的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加强理解的过程 。这种社会性的沟通,特点在于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积极的、主动的主体,沟通的目的在于相互影响、改善行为 。同时,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 。因此,沟通的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而是信息的积极交流和理解 。
(三)人际沟通过程受制于一定的人际关系
在任何的沟通中,人们不只是分享内容,而且是显示彼此间的关系 。在互动行为中涉及关系中的两个层面,一种是呈现于关系中的情感,另一种是人际沟通中关系的本质在于界定谁是主控者 。而关系的控制层面有互补的,也有对称的 。在互补关系中,一人让另一人决定谁的权力较大,所以一人的沟通讯息可能是支配性的,而另一人的信息则是在接受这种支配性 。在对称关系中,人们不同意有谁能居于控制的地位,当一人表示要控制时,另一人将挑战他的控制权以确保自己的权力 。或者是一人放弃权力而另一人也不愿承担责任 。互补关系比对称关系较少发生公然的冲突,但是在对称关系中,权力较可能均等 。
(四)人际沟通过程存在社会性和心理性障碍
【师生沟通的特点有哪些,教师与学生的人际沟通的特殊性是指什么】这种障碍与沟通渠道和使用的符号无关,而是由对社会交往情景理解不统一,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或是交流双方的文化特征,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观念等不统一所造成的 。例如同样一句“你吃了吗”,中国人认为仅是客套话,而美国人则有可能认为你要请他吃饭 。
(五)人际沟通的形式多样化
沟通可能是语言性的也可能是非语言性的,如面部表情能够表现出你的非语言沟通信息;而文字沟通,如书信、文摘等,也能够传达出其表示的含义 。对于吵架,破口大骂是一种非理性的激烈的沟通方式;而冷战不说话,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对方从中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师生应该如何交往一、师生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而建立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管理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利于现代教学理念的深入贯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对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深远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教学的效率,看到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调节教学策略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 。二、当前教学模式下的师生交往情况 新课标实施以来,师生交往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重视,广大教师把师生交往作为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积极探索合作、互动探究的教学策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但是,师生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还受特定模式的影响,继承着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明显特征,这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师生人际关系的疏远性 当今社会条件下学生与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角色期待等都不断地加深加大,以致教师认为学生很难管理,而学生则要求教师的理解与支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师生之间没有达成有效的沟通,使师生关系逐渐疏远 。据有关资料显示80%的学生课后与教师接触为零,教师由于多种因素尤其是教学任务的压力,使师生之间课堂上的互动与沟通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 。这种情况教师也有苦衷,首先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求知欲有直接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以外的其他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没有同教学工作量一样列入教师的考核、评优的指标中,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师生情感关系的距离性 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能使其互相了解,彼此共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而目前教师与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情感的交流,使师生关系变得非常淡漠,从而导致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最主要的是教师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形成 。(三)师生教育关系的单向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从交流角度分析,教育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然而,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着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伦理道德的传播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从而形成这种关系的单向性 。三、现代教育中师生交往的特点 师生交往作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活动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正是这些独特的性质使其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师生的交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交往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是主导者,师生交往是一个有教师带有主动倾向,并且带有重要交往角色的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社会活动 。即老师要教书育人, 要管好学生, 维持课堂纪律, 增强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和认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水平和艺术, 还要关心和爱护学生, 以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人 。(二)师生交往是以师生全程参与为主的交往 。全程参与学习过程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自主”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从学习目的的明确到学习重点的明晰,从学习方法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决定,从学习过程的推进到学习反馈的进行,师生都应该参与 。这些过程中教师引导是为了配合学生,绝非包办到底 。四、构建和谐师生交往的策略 因为在师生交往沟通的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发挥着主导作用, 师生关系的促进和改善也应该以教师为重点, 这是由教师的地位、职责和对学生个体成长的作用所决定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