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过年有哪些风俗手抄报 ,我国过年有哪些风俗图片?

中国过年风俗有哪些

我国过年有哪些风俗手抄报 ,我国过年有哪些风俗图片?

文章插图
1、倒贴福字: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 , 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 , 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 。
2、贴春联:春节前夕 , 每家每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 , 表达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
3、吃年夜饭:又称“吃团圆饭” 。因除夕年夜饭既有祝贺丰收、庆祝全家团圆之意 , 又有图吉纳福之愿望 , 故极有讲究 , 是除夕的重要习俗 。
4、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等 , 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 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
5、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 , 其由来已久 , 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 在新年前除夕夜 , 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 , 合家欢聚 , 迎接新年 。
过年习俗有哪些过年的习俗
1、除尘布新: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每逢春节来临 ,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 清洗各种器具 , 拆洗被褥窗帘 , 洒扫六闾庭院 , 掸拂尘垢蛛网 , 疏浚明渠暗沟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
2、除夕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除夕之夜 , 各相与赠送 ,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 祝颂完备 ,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 以待天明 , 称曰“守岁” 。
3、互赠贺卡:早在宋代 , 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 , 叫做“名刺”或“名贴” 。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 , 称为“门簿” , 其上写着主人姓名 , 用以接收名刺(名帖) 。拜者投名刺(名帖)于门簿 , 即表示拜年 , 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
扩展资料:
过年的起源:
有关年的来历 ,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 , 有一个叫“年”的妖怪 , 经常骚乱百姓 , 杀人放火 , 无恶不作 。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 。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 , 叫地地不灵 , 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 , 有一壮士出现了 , 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 , 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 。
后来 , 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 。最后 , “年”被杀死 , 壮士也不幸牺牲 。
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 , 祝贺获得新生 , 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 , 而且燃放鞭炮 , 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 , 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 , 流传下来 , 此后 , 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年过年的风俗有哪些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 , 也是我么们最喜爱的日子 , 想知道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 下面我为您精心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1 除尘布新: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每逢春节来临 ,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 清洗各种器具 , 拆洗被褥窗帘 , 洒扫六闾庭院 , 掸拂尘垢蛛网 , 疏浚明渠暗沟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
除夕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除夕之夜 , 各相与赠送 ,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 祝颂完备 ,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 以待天明 , 称曰“守岁” 。
互赠贺卡:早在宋代 , 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 , 叫做“名刺”或“名贴” 。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 , 称为“门簿” , 其上写着主人姓名 , 用以接收名刺(名帖) 。拜者投名刺(名帖)于门簿 , 即表示拜年 , 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
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 抒发美好愿望 , 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
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 ,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 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 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 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 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2 1、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道路宋代 , 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 , 可以起到驱恶镇邪的作用;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还有一个作用是可以装饰门户 , 看起来美观 。
2、 年画
很多地方 , 为了祈求一家福寿安康 , 还保留着贴年画的习俗 。据说 , 在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 , 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
门神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 , 一般是一个是白脸 , 一个是黑脸 。都是玄弓配剑 , 威武非凡 。
这两位门神是谁呢?民间流传有下面这几种说法:
一说这两位门神是神茶和郁垒 ,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正月初一 , “造桃板着户 , 谓之仙木 , 绘二神贴户左右 , 左神荼 , 右郁垒 , 俗谓门神” 。
一说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和蔚迟恭看门驱鬼 。据说 , 唐太宗生病 , 听见门外鬼魅呼号 , 彻夜不得安宁 。这时 , 大将秦琼、尉迟恭两位将军自告奋勇 , 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镇守 。第二天夜里宫中果然平安无事 , 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 。后来 ,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整夜为其守护实在太辛苦了 , 于是命画工将他俩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 , 称为“门神” , 以驱鬼魅 。后来 , 民间老百姓争相效仿 , 纷纷宝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 。
3、 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 , 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 , 墙壁上贴上“福”字 。贴“福”字寓意“福气”、“福运” 。还有的将福字倒过来贴 , 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
4、 放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 。古代的时候 , 人们在正月初一早上起床后 , 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 , 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 , 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 , 保护全家平安 。
随着时代的变迁 , 爆竹的功能由辟邪躯鬼 , 转变为营造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
而现在 , 因为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 , 我国很多城市已经禁止放鞭炮 。
5、 舞狮子
狮子在人们心目中为瑞兽 , 象征着吉祥如意 , 幸福安康 。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子可以驱邪辟鬼 。所以 , 每逢喜庆的节日 , 都会敲锣打鼓 , 舞狮助兴 。
6、 除夕守岁
守岁 , 就是在旧年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 , 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 。
秦汉以后 , 人们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 。所以 , 人们点起蜡烛或是油灯 , 等候这一刻的到来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疾病赶跑 ,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3 全国各民族过年的风俗
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的`四川省):
春节期间彝族人会集体跳一种叫作“阿细跳月舞”的舞蹈以示庆祝 。有些村寨在大年初一会让男子来承担家务 , 而让妇女休息 , 以此作为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贵州等省):
苗族把春节称为“客家年” , 家家户户杀猪宰羊 , 祝愿来年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另外 , 苗族还要唱“开春歌” , 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 。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以及北京、河北省一带):
满族讲究春节要庆祝两次 , 除夕和大年初一各庆祝一次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
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一带):
侗族人在大年初一早上会从鱼塘里弄几条鲜活鲤鱼摆上餐桌 , 这样做是为了预示新的一年吉祥有余(因为余与鱼同音) 。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喜欢在除夕之夜就把初一的饭做好 , 壮族称为“压年饭” 。预示来年丰收 , 吉庆有余 。
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四川省):
在春节期间 , 羌族每家每户都要摆放牛、羊等祭品 , 用以祭祀祖先 。另外 , 在除夕夜大家要围着酒坛而坐 , 在年长者的带领下 , 用一米长的吸管从左到右依次吮吸坛中的美酒 。
水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
春节期间水族孩子们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 , 谁要得最多 , 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 , 将来聪明健康 。
白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
白族在大年初一清早的第一顿饭是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 , 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日子 。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省):
朝鲜族的习俗是家家户户贴春联 , 做各式各样丰盛饭菜 , 吃“八宝饭” 。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就穿上节日盛装给长辈拜年 。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内蒙古自治区):
初一的早晨 , 身着各色服装的蒙古族青年男女 , 跨上骏马 , 到各个蒙古包(蒙古人居住的房屋)给长辈们拜年 。另外 , 蒙古族还会举行盛大的“跳神会” , 人们带上假面具载歌载舞 , 以示除旧迎新 。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
哈尼族男女青年在春节期间会聚在一起饮酒、唱歌、跳舞 , 并挑选意中人 。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
在大年初一 , 纳西族要为13岁的少年举行大礼 , 女孩子称“穿裙子礼” , 男孩子称“穿裤子礼” , 通过这个仪式表示已进入成年 。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四川省):
初一早晨 , 普米族人就开始鸣放礼炮 , 吹起海螺 , 以示庆贺 。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
春节期间 , 布依族青年男女要身着盛装 , 互相拜访;或者结伴野游 , 跳舞唱歌 , 玩到尽兴才回家 。【我国过年有哪些风俗手抄报 ,我国过年有哪些风俗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