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自上世纪中下期以来,英国不断在降低实体机经济比重,大力扶持金融等虚拟经济,并致力于用金融服务于实体,将劳动集中型的工业制造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英国曾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长期享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现代化,科技化 。英国的工业曾经十分强大,但是英国后来想转移低端工业,将自己国家打造成服务实体经济但是国民并不从事低端工业的金融帝国 。说的简单点就是英国想赚的是“高薪且轻松”的钱,对那种劳动密集型 。付出较多利润并不多的工业并不喜欢 。所以在后来 有了去工业化,去实体经济的改变 。虽然英国的确暂时将本国人民将繁重的制造工业中解放了出来,但是工业及实体经济是所有大的经济的基础,在经济繁荣时期,英国凭借金融优势可以轻松赚取较高的利润,获得收入,但是当世界大的经济环境出现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金融业会最先受到冲击,而工业制造业等实体才是经济的基础,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英国在二战后面临较大的工业产品竞争,国际市场不断减少及缩小,再加上国内民众呼唤福利的声音高涨,英国有了推动去低端实体经济,发展进金融之势 。比如,英国曾经的汽车工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其技术也不错,但是后来其知名度与市场越来越小 。如今西方一些国家又提出重振工业的声音,其中就包括英国 。但是英国能否突破实体经济不容乐观的现状,重振其实体经济,依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英国是进退两难 。如今英国也认识到了一味去实体化的弊端和不良影响,但是改变现状任重道远 。
英国实体经济目前的状况并非近年才形成,也并非政府刻意推动的结果 。事实上,英国虽然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有瓦特,布鲁内尔等出色的工程师,这种印象让很多人有英国历史上非常重视工业的错觉 。其实英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结构并不偏爱,甚至歧视实业,而英国独有的保守演变,小步慢走的传统又没有经历过像美、法、德乃至中国这样的颠覆性的巨变 。
早在19世纪,面对德法,英国的工业(实业)竞争力已经很难说有优势,又有美国后来居上 。之所以英国工业体系能够撑的够久靠的是大英帝国庞大的殖民体系所提供的巨大市场,竞争力并没有优势的产品还能够在帝国的庇护下行销世界 。但二战后帝国体系的轰然崩溃,让英国工业产品不得不直接面对竞争,海外市场不断缩小,仅靠英伦三岛弹丸之地如何维系世界工厂的产能?再加上二战后欧洲社会主义福利理念横行,英国工会势力强盛,英国工党走上政治顶峰,大搞国有化和高福利,工厂设备陈旧,工人时常罢工 。
以英国汽车工业为例,罗尔斯罗伊斯,宾利品牌高高在上,面对日益扁平化的社会结构发展空间有限;罗孚奥斯丁等大众品牌质量相对劣势相对越来越大,工人怠工甚至罢工,品牌不断被国有化和重组 。这些对英国汽车工业伤害非常大 。但是,英国能够在帝国分崩离析后仍然保持世界强国地位,是非常让人佩服的一点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与英国没有死抱实业不放,而是持续顺势而为有很大关系 。这非常值得值得称赞 。
失去了旧帝国时期几乎所有殖民地的英国拼老命保住了伦敦金融城,已经是个奇迹 。英国还慢慢在音乐影视等创意艺术的影响力上超过了德法 。同时,在旧工业的废墟上,英国人仍然在发动机、飞机制造、化学生物制药等最尖端的技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一个在长期衰落周期的国家来说,国民生活水平没有受到灾难性影响甚至不断提高,保留了金融优势和尖端工业,生长出创业产业的新苗,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政府能做什么?所做的就是首先不瞎捣乱,其次是顺势而为吧 。
不单单是英国,整个欧美发达经济体都在去实体化或者说叫做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
发达国家这三大产业中,服务业的比重一般都占到了70%以上,甚至更高 。这意味着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在30%以下,甚至更少 。英国、法国、美国第国家第三产业比重都接近80%,第二产业比重约为20% 。以产业立国的日本,第二产业的比重也不足30% 。甚至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都超过60% 。
从经济学规律来看,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比重也会迅速调整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 。随便翻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史,都是这种情况 。
与发展中国家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相比,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高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具备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往往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往发展中国家,将腾出的资源用于发展,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业 。如,德国的汽车,美国的飞机、计算机,北欧的机械制造 。
【英国三大经济支柱产业? 为什么英国经济在去实体化?】即使是高端制造业,发达国家也只是生产其中的重要核心部件,而将其他的零部件用于全球采购 。如美国的苹果手机,美国本土只负责研发,将生产订单发给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工厂 。但在利润分配中,美国研发创意拿大头,生产组装拿小头 。利润分配模式被称为微笑曲线模型 。
哈哈老牌帝国英国近代以来,通过殖民搜刮了全世界很多国家的财产,又通过机械化及现代化和先进的技术捞取了大量的财富,就他那几个人吃的完吗?用的完吗?所以钱多了就不用实体化了,把工厂租出去,把技术卖出去就够吃了!
在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主政的七八十年代,欧美跨国垄断资本做出战略部署走全球化道路,在这个战略中,不同国家地区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位 。具体是欧美等西方价值理念相近的国家定位为科技,资本,金融等战略地位 。制造业迁往成本更低的亚洲美洲等国家,非洲等地区被定位为原材料,低端贸易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欧美进行了制造业外迁,同时构建全球金融体系 。
这个时候发生了几件事和这个战略密切相关,中国改革开放,中东战争,金本位的废除,美元石油货币的地位都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动作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期就是做的来料加工,承接西方的制造业转移 。也是在这个时期,欧美资本开始对全球发动进攻,拉美金融基本沦陷,东欧逐渐渗透,最终苏联解体,苏联几十年果实都被欧美资本窃取 。中国也差点出了意外,还好国内有明白人,最终没让欧美背后的资本力量完全遂了意 。
这种产业分工理论本身就是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派提出来的理论,只不过符合欧美资本家的利益,被包装后推销到全球 。九十年代读者上还有文章写养养牛,不主张发展高科技 。整个八十年代中国其实就放弃了很多自主科技国防项目,希望市场换技术,很多大项目终止,科研院所普遍停滞不前 。后来西方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逼的中国不得不重新启动,还好底子没荒废太多 。海湾战争和台海危机对中国又是刺激,从此坚定的走上了自己投入研发,抛弃了幻想 。又过了十年,逐渐就出现了歼十,神州,北斗等为代表的硕果 。
所以说英国去工业化是背后资本力量全球配置资源,部署其全球化战略的结果 。
德国这里面稍微例外,这个和德国的公司法有关系 。德国公司的最高机构是监事会,监事会差不多一半左右的名额来自于员工代表 。他们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很有影响力 。在这种机制下,想控制德国企业不容易,德国企业想完全按资本力量的想法来也不行,这样德国企业就保留了工作岗位,完全外迁空心化就比较难 。此消彼长,德国在欧洲的优势随着其余国家的制造业外迁越发明显 。
对于一国而言,是富人剥削穷人;对于国际而言,是富国剥削穷国 。都想着不劳而获,巧取豪夺,也就这个道理吧 。
所以放心吧,中国金融也好,虚拟也罢,只能是工具 。马总都说了,如果国家需要,都捐献给国家 。
推荐阅读
- 英国保守党支持率? 2019英国大选最新消息:保守党大获全胜!对英国脱欧谈判有何影响?英镑走势如何?
- 下班后兼职100种? 有没有零成本赚钱的网上兼职?
- 现在什么地摊生意好做? 摆摊怎样做投资小,赚钱快的生意?
- 一个人能做的小生意? 失业在家,能做点什么小生意?
- 我能干点什么能挣钱呢? 干点啥能挣钱啊?迷茫?
- 农村装天然气要交初装费吗? 冬闲时节,在农村想买台小型燃气炒瓜子、炒花生、糖炒栗子的机器,能赚到钱吗?
- 沙发墙背景怎么做好看
- 当归什么味道
- 咨询费计入什么科目 企业管理咨询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