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注释]
(1)元日:阴历正月初一 。(2)屠苏:美酒名 。
(3)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阳刚出的样子 。
(4)桃:桃符 。古时习俗,元旦用桃木写神茶、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压邪 。
[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
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
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汉族江右民系 。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临川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古诗 意思 作者简介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注释]
(1)元日:阴历正月初一 。(2)屠苏:美酒名 。
(3)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阳刚出的样子 。
(4)桃:桃符 。古时习俗,元旦用桃木写神茶、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压邪 。
[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
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
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汉族江右民系 。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临川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池上古诗的意思,和作者简介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
[译文]: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 。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 。
江畔独步寻花【作者简介】不是古诗的意思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
古诗,作者简介和大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诗解:
这首小令,前三句各写了不同的三种事物 。我们看到:西风潇瑟的深秋季节,地下没有红花,树上不见绿叶,也没有芳草,有的只是干枯的藤,苍老的树,和归巢的晚鸦,以及一曲溪水,溪上有小桥,桥畔有人家 。这景色,正仿佛前人曾经写过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 。”(隋炀帝) 。从第三句看,与前两句不同:既有“瘦马”,自然有人骑在这疲惫无力的马上(隐约写出人) 。这时候,“夕阳西下”,眯出时间 。“断肠人在天涯”——直至此刻,才明显地写到旅人,写到旅人的心情 。这是一幅凄清、萧瑟、充满离愁的画面 。开头两句写景,对这幅萧瑟凄清的秋景图,作进一具皴染 。第五句是结穴之笔,于是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的感情,跃然纸上,使形象鲜明起来 。
—— 选自《中国文学史》——
相关链接: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天净沙·秋思
别情(西厢记·节选)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6.天净沙·离愁
李致远
越调·天净沙·离愁
敲风修竹珊珊,润花小雨斑斑,有恨心情懒懒 。一声长叹,临鸾不画眉山 。
4马致远,思乡
12杜甫,反映社会现实,讽刺统治阶级
14民歌,歌颂木兰
16诗经,抒发对美好女子的爱慕
17诗经,抒发对伊人的思念
18屈原,忧国
11.将进酒,劝酒歌
12石壕吏,杜甫,反映社会现实,讽刺统治阶级
13.琵琶行,白居易,写琵琶女的凄惨身世
14木兰诗,民歌,歌颂木兰
16关雎,诗经,抒发对美好女子的爱慕
17兼葭,诗经,抒发对伊人的思念
18离骚,屈原,忧国
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意思及作者简介 曹植(192-233)字子建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三国魏杰出诗人 。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 。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 。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 。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 。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七步诗
曹 植
煮 豆 燃 豆 萁,
豆 在 釜 中 泣 。
本 是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
2.煎:煎熬,隐喻迫害 。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
七步诗 故事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 。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嗣,因其才智高于其兄曹丕 。后曹丕登基(始称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
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 。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 。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 。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 。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 。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
整首诗据说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迸发的过程 。名为吟物,实则是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 诗 。然而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诗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讥讽之中有提醒和规劝 。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
曹植才高八斗,文风俊逸刚健 。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且运用了比兴手法,从中也可发现乐府诗歌的影响 。有的选本没有二、三句,但这种风格仍是显而易见的 。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注释:
闲:安静 。空:空空荡荡 。
诗景: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
简析: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 。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 。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
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
生平介绍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 。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
3.平明:清晨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
山 。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 。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 。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 。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有《王昌龄集》 。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
[注释]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
2.蹊(xī):小路 。
3.娇:可爱的 。
4.恰恰:恰巧碰上 。一说鸟叫声 。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注释: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
出深山:意思是说石灰是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 。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象
清白:石灰颜色纯洁雪白 。指高尚节操 。
译文一:
经过千万次的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做很平常的一件事
只要能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就算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
译文二: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的辛苦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对待烈火的焚烧看似是很平常的事情
对于粉身碎骨这种后果我丝毫不感到害怕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这世界上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 。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内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
3.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
4.漫卷:胡乱卷起 。
5.白日:白天 。
6.青春:春天的景色 。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
8.襄阳:今属湖北 。
9.妻子:妻子和儿女 。
10.洛阳:今属河南 。
11.却看:回过头来看 。
12.纵酒:尽情的喝酒 。
13.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
14.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
15. 即:立即
16. 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
17. 涕泪:流泪
【今译】: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
【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泣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
附:此诗被后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
【元日古诗的意思、作者简介】
推荐阅读
- 天丝面料怎么洗不皱巴巴 天丝是什么面料怎么洗
- 天梭手表机械表不走了怎么回事 天梭机械表不走了怎么办
- 头发不够长怎么扎辫子 头发不够长怎么扎
- 天梭手表上弦方向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天梭手表上弦是转哪个方向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何处望神州
- 头发拉直后几天能洗能扎啊怎么算 头发拉直后几天能洗能扎啊
- 关于怀念过去的诗句有哪些
- 头发漂过之后老是断怎么办 头发漂断了怎么补救
- 囤了很多护肤品怎么保存 囤了很多面膜怎么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