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观刈麦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谕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他的讽谕诗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明白 。
我们在这册中所要学习的《观刈麦》便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诗 。这首诗叙述明白晓畅,结构层次也非常清晰自然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两句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 。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 。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此读者也给予了深深的怜悯之情 。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 。”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
【注释】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 。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 。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 。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观刈麦 全诗 观刈麦
白居易(时为盩厔县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这从诗题上可看出一点端倪 。“观刈麦”就是“看人家割麦子”的意思,既然是“观(看)”,那就必然含有很重的叙事成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观”的 。
首先,作者设置了一个背景 。南风吹拂、麦翻金浪的五月,是农民倍加繁忙的季节 。可别小看这头两句,它既点出农民终年劳碌、从无闲日的景况,又写明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加忙碌的实情——这不仅启引了下文,而且为揭示主题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
然后,作者描绘了一个场面 。道路上,一家一户的妇女和小孩,挑着盛放饭菜的食具、提着水壶,去给正在割麦的家人送饭送水;田地里,那些青壮男子,只顾埋头不停地收割:哪怕脚下暑气蒸腾、背上烈日烘烤,哪怕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他们都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天日子长好多干点儿活 。这是一幅多么繁忙紧张的“农家抢收图”啊!但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是从中看到农民劳作的辛苦场面,还要想到它背后隐含的一些东西 。
接着,作者特写了一个细节 。一个怀抱婴孩、手提破筐的农妇,正在捡拾别人遗落的麦穗 。询问她的家境,原来是家里的田地都为交赋税给低押光了,家里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来充饥,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深深的悲伤 。诗句中的“遗穗”、“敝筐”、“饥肠”等词,令人浮想联翩;特别是“税”之一字,更是点出了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 。至此,我们才明白“少闲月”、“人倍忙”、“不知热”、“惜日长”的真正原因,我们才知道作者在诗中要揭示的深刻主旨——直刺当时社会繁重的赋税制度!
最后,作者阐发了一个议论 。作者结合自身,将自己的舒适生活和农民的痛苦遭遇两相对照,心里感到万分愧疚,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从“观刈麦”这个特定窗口,看到了农民苦痛生活的全部,从而传达出一种对农民深深同情的思想感情 。
综观全诗,我们还是应该抓住“观”字,因为它是解读全诗的一把钥匙,是诗眼 。试想:如果作者不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不同情农民的悲惨遭遇,他会去“观”吗?如果作者不体察民情、不深入农民生活,他能去“观”吗?如果作者不洞察社会的弊端、不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他要去“观”吗?……
是啊!《观刈麦》——我们不能只是单单看到“割麦子” 。
关于白居易《观刈麦》古诗词 观刈(yì)麦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
妇姑荷(hè)箪(dān)食(sì),童稚(zhì)携壶浆,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pín)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 。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céng)不事农桑 。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
观刈麦 古诗赏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题原注云:“时为盩厔县尉 。”盩厔,今陕西周至 。这是三十六岁的诗人于元和二年(807)任盩厔县尉时所写,是诗人早期一首著名的讽喻诗 。
句解
【古诗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农户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更是加倍地繁忙 。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 。诗一开头,即交代背景 。“少”、“倍”二字,是诗眼所在,前者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劳,后者反映出麦收季节的格外忙碌 。“垅”,田埂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姑娘媳妇们肩挑着食盒,孩童们手提着壶浆,互相招呼着送饭到田里去,因为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 。前两句是互文,“荷箪食”、“携壶浆” 的主语是“妇姑”和“童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壶浆”,用壶盛的汤水 。“饷田”,给在田里劳作的人送饮食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 。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一幅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反常心理 。正因如此,才会使读者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 。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 。篇章至此,视角突然转向拾麦者,描绘出令人心酸的场景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 。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 。割麦者和拾麦者,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今日的拾麦者,正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 。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 。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
评解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 。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 。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 。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 。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
观刈麦中表现麦翁矛盾心理的诗句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
把《观刈麦》古诗改写成现代文不少于300字 观刈麦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译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
注释
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前蜀韦庄《纪村事》:“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 。《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南冈(gāng):地名 。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
⑻但:只 。惜:盼望 。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 。
⑾悬:挎着 。敝(bì)筐:破篮子 。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
⒁输税(shuì):缴纳租税 。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梁书·张充传》:“半顷之地,足以输税,五亩之宅,树以桑府 。”
⒂我:指作者自己 。
⒃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曾:一直、从来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
⒄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吏禄:官吏的俸禄 。《史记·平准书》:“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
⒅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 。晏,晚 。
⒆念此:想到这些 。
⒇尽日:整天,终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