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的终南别业诗歌赏析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 , 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
中岁颇好道 , 晚家南山陲 。
【行到水穷处的终南别业诗歌赏析】(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 , 信奉道教 , 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 常游山水 。
兴来每独往 , 胜事空自知 。
兴致来了 , 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 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
随意而行 , 不知不觉 , 竟走到流水的尽头 , 看是无路可走了 , 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 , 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
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 , 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 , 相与留连 , 忘了回去的时间 。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
【赏析一】: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 , 随遇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第三联写心境闲适 , 随意而行 , 自由自在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 , 便“谈笑”“无还期”了 , 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 , 又含隐哲理 。凝炼至此 , 实乃不易 。
【赏析二】: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 写得有声有色 , 惟妙惟肖 。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 , 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 , 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 , 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 , 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 , 何等自由惬意 , 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 , 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语平白如话 , 却极具功力 , 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 , 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 , 由于政局变化反复 , 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 , 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 , 悠闲自在 , 大约四十岁后 , 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 , 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 , 晚家南山陲” , 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 , 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 , 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 , 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 , 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 , 憩感兴寺 , 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 , 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 , 辋水沦涟 , 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 , 明灭林外;深巷寒犬 , 吠声如豹;村墟夜舂 , 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 , 僮仆静默 , 多思曩昔携手赋诗 , 步仄径、临清流也 。”
从这段描述 , 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 , 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 , 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 , 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 , 兴致来时 , 惟有独游 , 赏景怡情 , 能自得其乐 , 随处若有所得 , 不求人知 , 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
第三联 , 即言“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 , 是说随意而行 , 走到哪里算哪里 , 然而不知不觉 , 竟来到流水的尽头 , 看是无路可走了 , 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 , 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 , 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 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 , 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 , 若已到尽头 , 而又看云起 , 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 , 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 , 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 , 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 , 青霭入看无’之类 , 以其句法 , 皆所画也 。”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 , 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 , 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 , 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 , 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 , 更显出心中的悠闲 , 如行云自由翱翔 , 如流水自由流淌 , 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 , 超然物外的风采 , 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 , 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 , 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 , 他不问世事 , 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 。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 , 引入人的活动 , 带来生活气息 , 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
【赏析三】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 , 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 。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 「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 , 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 。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 , 掩于地表之下 。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 。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 , 走到水不见了 , 索性坐下来 , 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 。原来水上了天了 , 变成了云 , 云又可以变成雨 , 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 , 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 。在生命过程中 , 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 , 勇往直前 , 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 , 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 。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 , 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 , 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 , 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 , 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 , 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 , 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 。第一种 , 处绝境时不要失望 , 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 , 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境界是 , 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 , 总有一天会下雨 。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 , 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 , 有身体的障碍 , 有心理的障碍 , 还有环境的障碍 。如果因此而退心 , 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 。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 。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 , 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 。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 , 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 , 不要放弃 。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 , 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 , 处处会有活路的 。
【赏析四】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 , 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 , 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 , 他不问世事 , 视山间为乐土 , 不刻意探幽寻胜 , 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 , 引入人的活动 , 带来生活气息 , 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了 。
范仲淹的苏幕遮 王维的终南别业 两首诗的赏析《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 写得有声有色 , 惟妙惟肖 , 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 , 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 , 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 , 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 , 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 , 十分自由惬意 , 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 。全诗平白如话 , 却极具功力 , 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
原文: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 , 晚家南山陲 。
兴来每独往 , 胜事空自知 。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
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
《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 , 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 , 下片重在抒情 。全词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 , 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 , 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 , 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 , 声情并茂 , 意境宏深 , 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
(北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 , 黄叶地 , 秋色连波 ,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 芳草无情 , 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 , 追旅思 , 夜夜除非 ,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 酒入愁肠 , 化作相思泪 。
范仲淹的苏幕遮 王维的终南别业 两首诗的赏析 苏幕遮 范仲淹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劲刚的笔触 , 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 , 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全词大笔振迅 , 意境深阔 。
起手两句即从大处落笔 , 浓墨重彩 , 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 , 而未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为“碧云天 , 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
三、四两句 , 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 , 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 , 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 江波之上 , 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 , 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 , 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 , 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 所以说“寒烟翠” , “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 。这两句境界悠远 , 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 , 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
上片结尾三句:傍晚 , 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 碧天连着秋水绿波 , 萋萋芳草 , 一直向远方延伸 。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 , 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 着一“情”字 , 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
整个上片所写景色的阔达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 , 而悠悠乡思离情 , 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 , 写来毫不着迹 , 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 , 手法也很高妙 。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 , 直接点出“乡魂”、“旅思” 。乡魂 , 即思乡的情思 , 与“旅思”意近 。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 , 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 。上下互文对举 , 带有强调的意味 , 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
下片三、四两句 , 表面上看去 , 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 , 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 。如此写来 , 使词的造语奇特 , 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明月”句写夜间因思乡旅愁而不能入睡 , 尽管月光皎洁 , 高楼上夜景很美 , 也不能去观赏 , 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 , 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
结拍两句 , 写因为夜不能寐 , 故借酒浇愁 , 但酒一入愁肠 , 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 , 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这两句 , 抒情深刻 , 造语生新而又自然 。写到这里 , 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 , 词至此黯然而止 。
上片写景 , 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 , 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 , 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 , 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 , 景色写得阔远而穠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 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 , 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
终南别业 王维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 , 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 , 由于政局变化反复 , 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 , 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 , 悠闲自在 , 大约四十岁后 , 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 , 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 , 晚家南山陲” , 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 , 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 , 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 , 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 , 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 , 憩感兴寺 , 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 , 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 , 辋水沦涟 , 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 , 明灭林外;深巷寒犬 , 吠声如豹;村墟夜舂 , 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 , 僮仆静默 , 多思曩昔携手赋诗 , 步仄径、临清流也 。”
从这段描述 , 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 , 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 , 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 , 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 , 兴致来时 , 惟有独游 , 赏景怡情 , 能自得其乐 , 随处若有所得 , 不求人知 , 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
第三联 , 即言“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 , 是说随意而行 , 走到哪里算哪里 , 然而不知不觉 , 竟来到流水的尽头 , 看是无路可走了 , 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唐诗终南别业的相关练习题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这是倍受人们喜爱的诗句 , 请试分析人们喜爱它的原因 。
这两句诗写诗人徜徉在山水之间 , 既写出了山水景物 , 又含蕴诗人愉悦恬适的心情 , 语言极其自然 , 可谓语浅而意深 。1 。你是如何理解颔联中的“独”字与“空”字内涵的?
2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1)“兴来每独往 , 胜事空自知”中“独往”写出
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
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 , 兴致来时 , 惟有独游 , 
赏景怡情 , 能自得其乐 , 随处若有所得 , 不求人知 , 
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
极、悲观、失望之情 , 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
致 。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 。
(2)“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 , 
走到哪里算哪里 , 然而不知不觉 , 竟来到流水的尽
头 , 看是无路可走了 , 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 是
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 , 也
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
看的描写 , 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诗句有随遇而安的
理趣 。
阅读下面唐诗 , 完成(1)(2)题 。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 ,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 胜事空自知 。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说 , 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 , 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
B.三四两句说 , 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 。“每”即“常常” , “胜事”指山中美景 。
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 , 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 。
D.七八两句中说 , 作者偶遇山中“林叟” , 与之谈笑言欢 , 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
(2)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
(1)D
古诗词名句默写 。(1)行到水穷处 , ________________ 。(王维《终南别业》)(2)________________ , 铜雀
(1)坐看去起时;
(2)东风不与周郎便;
(3)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4)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5)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6)例: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终南别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终南别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之情 。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 , 晚家南山陲 。
兴来每独往 , 胜事空自知 。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
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
2、作品简介:《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 写得有声有色 , 惟妙惟肖 , 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 , 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 , 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 , 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 , 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 , 十分自由惬意 , 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 。全诗平白如话 , 却极具功力 , 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
3、作者简介:王维 , 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 , 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 , 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 , 713—741)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 , 乱平后 , 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 , 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 , 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 , 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 , 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 , 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 , 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 , 状写传神 , 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 , 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