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
一、[参考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二、[赏析]
1.赏析“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是一种“比德”之说 。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
2.《赠从弟》中与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思想一脉相承的句子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3.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对比、反衬 。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一、[参考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
二、赏析
1.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气
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
2. 中心思想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
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
3.为什么这一首诗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1/6
王勃的这一首,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
一、 [参考译文]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意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二、【赏析】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中“古人”“来者”各指什么?
古人:
来者:
2.《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本文在艺术上的特色 。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 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一、[参考译文]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
心的云兴起漂游 。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
二、【赏析】
1.赏析尾联中“偶然”二字的妙处 。
2/6
2.试从禅学角度赏析王维《终南别业》 。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一、[参考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
你的(借指李云的文章)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
秀丽 。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
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
流(退隐江湖)罢了 。
二 、【赏析】
1.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2.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 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写景)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议论)
一、[参考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
3/6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
二、赏析
1、品味名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2、写作特点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
3、诗作主题
这首诗中,诗人选取常见的 和 描写了 之景,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清新的美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一、[参考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
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
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有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
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
二、赏析
1、首句两次使用 字,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深沉缠绵;次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三、四句,诗人运用 和 两个比喻表现对对方的思念;五、六句极写相思之苦;七、八句表示既然相见无望,只好寄意青鸟,再写相思 。
2、品味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诗作主题
全诗以一 字统领,抒写了无比深挚的 之情,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的思念 。
三、情感提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
4/6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一、 [参考译文]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
小结:词作上阙 ,全是词人眼中之景,色彩冷落凄清;下阙点破题旨,直抒。
二、品味名句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剪不断,理还乱,这样的情绪想要抛开不理,却是怎样也无法割舍,想要好好的梳理,却又更加的杂乱失序,于手法上作者利用了对峙的情绪,表达心中的冲突起伏,在词的架构上激起了波潮,也让整个情绪高涨 。让读者随诗人心情起舞 。
2、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这样恼人的情绪是因为离愁的发酵,作弄着诗人,如今却更有不同的感受在心里头酝酿着 。、作者在最后调侃自己,利用淡淡的口吻,轻轻道出一切只因为离愁而起,不过在这淡淡的背后,却隐藏着作者极深的哀痛
三、诗作主题
本词从渲染孤寂凄清的环境氛围入手,形象的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表达了他的亡国哀思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一、[参考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写飞来峰的 ,极写登临之高险 。)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第三句运用典故,借用西汉人把浮云比喻为奸邪小人的典故 。)
二、赏析
1、品味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这两句寓论于景,用“ ”、“ ”两词化实为虚,借景抒情,兼发议论 。,常指代蒙蔽君王的奸邪之臣,此处用典而不露痕迹 。加上“不畏”两字,更突出了诗人的 精神 。为什么不畏,回答是站得高看得远,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
三、诗作主题
本诗借景抒情,含蓄而又深刻的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对前途充满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和斗争精神 。
视频不好找,多看看诗一样的,忘采纳!
六年级下册十首古诗词 六年级下册十首古诗词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朗读ppt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
过程与方法: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
难点: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法:点拨,引导 。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
(二)、学习《七步诗》
1、师: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指名生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
4、放声朗读这首诗 。(自读、互读 。)
5、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
7、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 。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
自己 。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
8、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 。(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师:“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 。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
2﹑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
3﹑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
4﹑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四)、总结拓展 。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 。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二)、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
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3、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 。
指出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妙处 。
4、指导朗读 。
5、背诵本诗 。
(三)、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过渡: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齐读课题,教师板书 。
1、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
2、理解诗句的意思 。
在这首古诗中,你觉得有哪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把它提出来 。生自由提 。
第一句:蹊是什么意思?那花满蹊呢?
第二句:重点理解“千朵万朵,满,压”
第三四句:流连是什么意思?(舍不得离去),谁舍不得离开?
3、指导朗读 。
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你读出了它的那份恋恋不舍吗?
4、背诵全诗
(四)、小结
1、 杜甫不光是写了这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这两首也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出示课件,自己试着读一读 。
2、课下,希望你能把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这两首诗 。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生背诵前四首古诗 。
(二)、学习《石灰吟》
1、板书课题,解题 。生齐读 。
师:“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 。(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 。(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
人间 。)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4、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坚忍不拔)
5、背诵本诗 。
(三)、学习《竹石》
1、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
2、初读《竹石》 。
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感来 。
3、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
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
6、背诵本诗 。
(四)、小结
两首古诗都是借物喻人 。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杜甫诗,指明生背 。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紧扣“快”字,揭题 。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
2、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 。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
3、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师引导,注意古今异义 。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
4、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全诗 。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5、背诵这首诗 。
(三)、学习《己亥杂诗》
1、解题,作者简介
(1)《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
(2)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
2、朗读这首诗,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
3、师引导理解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多用作人才选拔 。
4、感受诗人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
5、指导朗读,背诵 。
(四)、小结
第五课时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
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
(二)、学习《浣溪沙》
1、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
2、小组交流,理解词句 。
(1)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
4、指导朗读,背诵 。
(三)、学习《卜算子》
1、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
(散读——个读——齐读 。)
2、揣摩词语,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
采取学生质疑、同学解答、教师指点又不断诵读的方式 。
3、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诵读出景语中的情语 。
(示范读——散读——个读——指点——男女分句读)
(四)、小结
六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十五首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烯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常恐秋节至,焜黄花叶衰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2.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4.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5.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7.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8.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
9.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10.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12.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3.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1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15.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
16.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怎么讲解的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语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之一《草》教材分析: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 。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 。《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认 7个生字,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品味诗句蕴藏的意境 。教学用具: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PPT 教学课件《草》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需要我们留心观察,才会发现它的踪迹 。细心的你在春天里还发现了什么新变化?(学生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来说 。)2、我国古代有很多诗人也非常喜欢春天,描写了很多有关春天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看看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春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1.出示生词 。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枯 荣 宿 新 市 徐 公 店 篱 落 疏 疏 未 成 阴①同桌俩查读,相互订正 。②大组反馈:字音有没有读错的 。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字音进行纠正 。注意翘舌音:荣、疏,平舌音:宿④多种形式指读,加强记忆 。2.检查生字 。(枯 荣 宿 徐 篱 疏 未)①同学们打开书第 7页,同桌俩查读生字条里的生字 。读对的打“√”,读错的圈出来 。②大组反馈:有读错的同桌说一说,他哪个字不会 。③针对学生不会的字,同学们一起想出好的记字方法,让他记住 。(记字方法可用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组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 。)3.换语境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干枯 光荣 住宿 徐徐开动 篱笆 ba 疏忽 未来)①生自己练读 ②指读 ③齐读三、朗读感悟,品味入境(一)知诗人1、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草》,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的 。对于白居易,你都有哪些了解,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对于学生不必要求过高,只要知道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还写过哪些诗就可以 。)2、教师补充说明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原来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今天咱们学的《草》是诗的前半部分 。(二)读诗文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读,纠正字音 。3.齐读 。4.再指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离离| 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 。5.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看谁读出了节奏美 。6.齐读,注意读出节奏来 。(三)明诗意,入诗境1.学生再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你都读明白了什么?2.小组交流 。一共四句,四人组每人一句,交流中哪个同学不会,组内其他的同学要帮一帮,如果都不会,做一个标记,大组一起研究 。3.大组反馈:在交流中有哪些字词还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 。)4.理解词语,朗读感悟 。⑴理解“离离” 。① 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个词知道的?②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看图)(又高又密,非常茂盛)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③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离离),对,你现在明白“离离”是什么意思了吗?(就是“非常茂盛”的意思 。) ③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④指导感情朗读 。“草长得这么茂盛,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让学生自己练习读,指读 。⑤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如:“怎样突出草茂盛的样子”?可以把“离离”拖长音重读 。⑥还要强调个性化朗读 。教师可启发学生:“你还想怎样读?”(还可以把 “原”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草茂盛的样子 。)⑵理解 “枯、荣”的字义 。①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先来看春天的草 。(课件出示:春、夏、秋、冬的草图)② 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③看了图片,我们知道,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在哪一个季节野草会枯萎呢?④想一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那说一说“枯”和 “荣”是什么意思呢?⑤现在,谁来说一说“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⑥指导这句朗读,要突出“枯”和“荣” 。⑶ 理解“尽”的意思 。①谁知道“尽”是什么意思?(学生不知道,可以让学生查查字典)②白居易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呢?”③出示一幅“火烧图” 。让学生看图解疑 。(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④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春风一吹,草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说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指导这两句朗读,小草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同学们,能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再指读 。⑤针对学生读的情况作朗读的指导,第三句语调稍扬,突出野火的无情和小草的顽强 。第四句“生”重读,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⑥经典诗句,吟中入境 。A.同学们,野火这么无情,把野草的叶子都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长出来了 。你觉得小草怎么样?(小草虽小,可它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 。)B.朗读入境:小草这么顽强,让人怎么能不敬佩?让我们用高昂的、敬佩的语气来读,引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看图入境 。(师指图创设意境) 小草就这样生生不息,一年又一年展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 。所以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齐读)D.想象画面入诗境 。你们感受到小草蓬勃生长的样子了吗?让我们再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刚才的画面,好吗?4.悟诗情⑴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你们喜欢小草吗?为什么?把你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好吗?⑵带着动作表演读:加上动作把自己的喜欢之情感情表达出来 。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 。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 。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 。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 。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 。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举行小小赛诗会,背诵一些曾读过的古诗(包括课内外读的),或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
2.教学本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然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最后,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以分几步进行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即大体理解诗意,不是逐字逐句讲析) 。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只有知道这句诗讲的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体会到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 。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 。《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面对一轮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第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入情入境地读 。
4.“思考·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默写《出塞》 。三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 。第一首前两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语气 。“衰”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 。最后以叹惋、劝勉的口吻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首,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读起来应委婉又深沉,讽刺之中有提醒和规劝的口吻 。第三首则读出悲壮慷慨的气势 。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再让学生练习背诵 。默写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还应注意标点符号 。
“思考·练习”的第二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些关键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诗句的大意 。可先让学生反复读一读诗句,联系上下文思考加点词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后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统一的答案 。因为事实上,古诗的不少诗句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
本题所列的第一句,“布”,此处可解作“分散到各处”;全句可解作:温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给万物,使万物都有了光辉,充满生机 。第二句,“然”,指燃烧,“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第三句,“关”,此处指边关,“还”,回家 。全句可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卫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 。“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意思:自秦汉修筑边关防胡南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派遣到这里守卫边疆 。
5.要注重课外拓展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搜集与诗、诗人相关的资料 。如,搜集有关《七步诗》的传说,读其他边塞诗词、劝学诗,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朗诵视频教程】
推荐阅读
- 有趣的火锅文案 抖音晒吃火锅的句子
- 意犹未尽的意思「意欲未尽的意思是什么」
- cad全屏缩放快捷键,cad图层缩放快捷键
- 死缓是不是就死不了了 为什么说死缓比无期好
- 宝能·滨江府 境见天幕艺术,千人打卡南京新晋网红示范区!
- 许微笑时千诺唐安年 首席的掌心至爱
- 孙文俐女士受福州美容学校邀请为毕业生分享创业心得
- 学生宿舍如何制冰 小苏打怎么制冰方法
- 中国奶粉排名前十名单 国产奶粉口碑最新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