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的方法 高考古诗词每道题答题方法


  •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 ,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 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 , 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 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 得放在句中 ,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 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 ,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 , 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 ,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 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
  •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 , 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 , 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 , 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 , 是否合理 , 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 , 没有直接提出问题 , 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 , 还是表达技巧 , 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 , 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 , 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 , 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 , 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 , 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 , 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 , 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
(3)要注意点面结合 , 既有总体分析 , 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 , 层次分明 。
关于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一首诗歌 , 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 , 发现 “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 , 比较奏效 。一、读 “读” , 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 。对诗歌而 言 , “读”显得尤为重要 , 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 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 ,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 , 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 , 也 可以是悲境 ,  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 ,  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 。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 , 比较着读 。读的形式灵 活多样 , 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 , 都可采用 。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 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 。读的目的就是要读 出诗歌的韵律节奏 , 读出诗歌的意境 , 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 。如南唐后主李 煜的《虞美人》一词 , 只有通过读 , 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 , 了解词人 的心绪 。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 , 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 , 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 喜 。同时 ,  通过读 ,  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 (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和特定的意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 , “故国不堪回 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 , 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 方面的轮廓 , 虽是模糊、朦胧 , 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 , 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 。通过悟 ,  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 , 因此 , 这一步更为重要 。那 么 , “悟”什么?悟诗歌意象 , 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 ,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 , 如此 , 在悟的过 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 一辙 , 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 瑟”句 , 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 用的“伎俩” ,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 , 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 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 , 但亦有不同 , 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 合——意象群 , 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 , 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 用较多 ,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 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 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 , 目的 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读者而言 , 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 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 ,  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 , 落霞与孤鹜 齐飞”、“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 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 , 在表达技巧上 , 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 辞 , 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 , 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 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 , 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 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 , 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 , 以动景衬静境
——“莲动下渔舟” , 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 , 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  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 , 犹厌言兵” , 等等)、以景衬情(这 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 , 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 , 这 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如李白的 《春思》 中“燕草如碧丝 ,  秦桑低绿枝”句 , 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 , “丝”“枝”分别 与“思”“知”谐音 。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 , 如杜 甫的《登高》一诗 , 是用悲景衬悲情 , 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 悲情) 。当然 , 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 , 一首诗歌中 , 所有的作用可 能都兼而有之 , 这就要求在鉴赏时 , 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 , 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 , 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 , 再进行揣摩感知 。如是个体意象 , 须赋 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 。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 ,  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 。“潮水”给人的感觉 , 它总是一来一回 , 来时似乎很 激越、狂野 , 充满着一股激情 , 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 后返回时 , 却显得平和 , 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 。就此 , 我们可以展开 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 , 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 , 是得到了一种满 足 , 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 。由此推知 , 原来作者是 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 , 是为以景衬境;同时 , 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 桑的感慨 , 是为情景交融 。如是意象群 , 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 感官加以感知 。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句 ,  诗人调动听觉、 视觉组织了“秋风”、 “高天”、 “猿啸”、 “沙渚”、 “江 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 。“临其境” , 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 感 , 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 , 视觉的恢廓 , 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 离的独苦 , 是为以景衬情 。——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 ,  我们把这些词语 叫做诗眼或词眼 。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 “又”字 ,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 “空”二字 , 均是关键词 。悟词 ,  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 ,  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如“又”是“再一次” 之意 , 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 , 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 人的心上 。“故国”难在 , 且时间越来越久远 , 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 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 , 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 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 , —— 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 。“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 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 , 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 , 但这还只 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 , 并不全面 。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 ,  所以在鉴赏时 , 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 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 。如此 , 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 。这也从 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 历及其思想状况 。如在《石头城》一诗中 , 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 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  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 。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 , 唐帝国已日趋衰败 , 朝廷里大 臣相互排挤 , 出现了“牛李党争” , 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 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 , 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 的感叹 , 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 , 类型多样 , 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 所 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 , 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 , 最终达 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 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 。但同时 , 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 , 也就是说 , 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 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 , 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 , 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 意境 ,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 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 ,  要联系背景 , 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 , 是借 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 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 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 , 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 眺望 , 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 , 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 , 把细腻的笔 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 ,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 借以表达对现 实的不满 ,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 , 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 感情 , 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 , 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 事物中 , 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 , 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 斗精神 , 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 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 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 , 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 , 抒发难离或勉励之 情; 闺怨诗 ,  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谈禅说理诗 , 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 , 这类诗 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 ,  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 而且又无遗漏 , 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 , 《2002 年高考说明》 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 , 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 。所 以在总结时 , 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较以前有重大调整 , 一改客观选择题为文字表达题 , 在很大 程度上增加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 , 按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诗歌鉴赏的考 查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 姑且将此“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抛砖引 玉 , 也冀在备考复习中给考生们一点帮助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 , 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 , 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 越中山色镜中看 。
兰溪三日桃花雨 , 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 “如眉”: 以眉喻月 ,  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 , 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 , 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 , 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 , 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 , 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 , 且以行船为参照物 , 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 给形化动化 , 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 , 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  往往采用隐语、 双关的修辞手法 , 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 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 , 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 , 用抒自然之春天 , 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 “枝”(知)谐音 , 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 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 , 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 , 双关隐语 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 , 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 行船 , 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 , 但传情的含蓄 , 给女方获得 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 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 , 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 , 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 的雄伟气象 , 但这只是表象 。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 流在江陵、公安等地 , 年龄 58 岁 , 既老且病 , 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 浮 。其它修辞 , 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 , 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 中 , 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 , 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 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 , 被称为“隐逸之 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 ,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 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
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 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 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 又叫感 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 , 又叫写物诗 。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 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 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 , 不向 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 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 ,  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  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 光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 , 忌直露” , 有情不直言情 , 有恨不直言恨 , 如何传情达意?古人 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 。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 , 不从正面景物入手 , 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 , 以对侧面 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 , 即是侧面烘托 。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 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 , 明显是写“石头城” , 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 , 却从 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 , 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 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 本诗与 《石头城》 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 ,  野花点点 , 夕阳斜照 , 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 衣巷了 , 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 , 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 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 ,  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 
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 , 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 , 人醉黄花地 , 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 , 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 。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 没有直接外露 ,  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 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 , 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 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 《春思》 亦是一例 ,  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 “秦桑”写为“低绿” ,  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 , 浓绿才“沉” , “沉”才“低” 。以此更好地 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 , 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 。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 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 ,  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 返影 (斜阳返照) 宁静详和 ,  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 , 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 , 往往有静景 , 如山、月等;动景 , 如水流、风摇等等 。据侧重 点的不同 , 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 , 有时动静景兼写 , 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 景来衬托 , 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 “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 , 抒发一 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 , 将山 水的明丽动人 , 月色的清爽皎洁 , 渔民的欣快欢畅 , 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 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 , 渲染氛围 , 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 , 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 , 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 氛渲染得浓浓的 , 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 。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 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 , 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 , 情哀则景哀” , 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 , 通过景传达 自己的喜怒哀乐 , 做到情景的交融 。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 声音 , 猿猴哀鸣 , 渚清沙白 , 飞鸟之影映入寒渚 , 木叶纷纷凋落 , 江水奔腾涌流 ,  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 , 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 的铺垫 。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 , 对沦落他乡不 胜的感伤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 , 更见其哀 。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 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 , 当时诗人客寓成都 , 亟思东归 , 因战乱道阻 ,  未能成行 ,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  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 , 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 , 才能 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 , 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 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 , 离不开联想和想像 。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 好的效果 。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 , 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 , 虚 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 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 , 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 , 冰雪消融 , 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 ,  战士赶着马群归来 , 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 , 不知 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 , 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 , 将“梅 花落”拆用 ,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 它们四处飘散 , 一夜之间和 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 ,  想到梅花之落 , 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 , 在诗歌中 , 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 如:以 “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 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 ,  双燕孤飞 ,  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 湖扁舟 , 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 , 烟柳断肠 , 寒雨 斜阳 , 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 , 几度夕阳红”传达“对 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 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 , 画面或雄浑壮丽 , 如“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 净 , 如“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 , 如“野旷天底树 , 江清月近 人”;或和谐静谧 , 如“渡头余落日 , 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 , 如“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 ,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句 ,  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 ,  驰骋闲放 ,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 云帆济沧海” , 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 , 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 , 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 , 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 , 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 , 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 , 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 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 ,  描绘出一幅幅美景: “赤如赭”的“荒村”、 “落 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 , 已让诗人观止 , 抒发感叹 ——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 , 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 , 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 , 来抒发自己或他人 情感 , 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 ,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 鬓先秋 , 泪空流 。此生谁料 , 心在天山 , 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 , 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 州”与“关河梦”句相应 ,  目的在于构成对照 ,  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 , 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 结构性较强 , 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 , 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 , 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 句(写陷入囚笼 , 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 结构明晰 。表达作者对禁锢思 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 , 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 技巧等等 , 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 , 归结模式 ,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 ,  还是可以解决的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 , 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 , 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 , 无需引经据典 , 用它作品 比较 。2.分点答题 , 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 , 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 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 , 抓 住诗歌本身特点 , 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 , 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 , 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 ,  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 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 , 可以使答案显得厚 实 , 有深度和力度 , 技高一筹 。
就这样 , 望采纳
参考资料:百度文库
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有哪些 关键是多看多读.
1、看一些古诗鉴赏的书 , 如唐诗宋词鉴赏之类的 。
2、看古诗词鉴赏解说节目 , 比如百家讲坛会有几期专门的诗词鉴赏 , 于丹也做过这种节目 。
3、可以手机下载一个听书软件 , 比如喜马拉雅或者懒人听书 , 没事的时候可以听听里面的诗词鉴赏 。
个人比较喜欢名家鉴赏 , 因为会比较有趣味性 , 既丰富了知识 , 又娱乐了自己 。
高考语文古诗词表达技巧有哪些1.联系内容进行赏析 。
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 。因此 , 在分析表达技巧时 , 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 , 重点评析其作用和效果 。
2.答题思路要清晰 。
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 , 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 ,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 。在高考中 ,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 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 , 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 , 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 , 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 。具体说来 , 有以下步骤: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传达怎样的旨趣 ,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
同时 , 要注意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
解题格式可以参照以下示例: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 , 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 , 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 , 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 , 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 , 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 , 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 。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 , 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 , 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 , 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 , 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 , 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 , 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 , 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 , 来到原为北宋腹地 , 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 , 感慨万端 , 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 , 以此抒发感慨 。解答此题 , 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 , 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 , 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 。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 , 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 , 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 , 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辽宁卷)〔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 , 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 ,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 新月初学扇 , 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 , 号挺斋 , 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 , 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 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 , 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 , 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 , 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 。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 。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 , 以多角度开拓意境 , 使景物互为映衬 , 从而构成一种情趣 , 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①比喻 , 如将长江比作白练 , 将江帆比作疾箭 , 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 , 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 , 如一、二两句对偶 , 三、四两句对偶 , 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 , 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 , 远山重重 , 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 , 山泉飞流 , 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 , 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 , 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 , 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 , 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 , 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 , 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 , 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 , 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 , 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 。“寒山几堵”的“堵”字 , “削碎中原路”的“削”字 , 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 。显然 , 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 , 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 ,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 ,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 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 , 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 , 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 , 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 , 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 , 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 。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 , 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 。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 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 , 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 , 以此来揭示主题 , 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 , 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 , 温暖如春 。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 , 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 , 宫殿荒凉 。
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要点及方法? 全面把握诗歌内容 , 不要断章取义 。
认真读诗歌 , 融入自己的感情 , 注意不要漏掉作者和诗歌下面的注释 , 这对于理解是个内容起着关键作用 。
看清问题 , 找好切入点 , 看出题人让你回答主旨还是修辞方法等 , 别犯低级错误 。
高考古诗词常见作者资料 以下是比较有名的 , 无名小卒数不清 , 无法一一详述 。
张九龄(673-740) , 字子寿 , 韶州(今韶关市)人 , 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 。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 唐代有名的贤相 。
李白(701-762) , 字太白 , 晚年自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 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 , 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 。天才横溢 , 被誉为谪仙人 。其诗想象丰富 , 构思奇特 , 气势雄浑瑰丽 , 风格豪迈潇洒 , 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
杜甫(712-770) , 字子美 , 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 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 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 , 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 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 , 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 ,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 , 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 , 因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 语言精炼传神 , 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
王维(701-761) , 字摩诘 , 原籍祁(今山西祁县) , 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 遂为河东人 。开元进士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 , 安禄山叛乱时 , 曾被迫出任伪职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 ,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晚年无心仕途 , 专诚奉佛 , 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
孟浩然(689-740) , 名浩 , 字浩然 ,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 , 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 。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 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 , 与王维齐名 , 合称“王孟” 。
王昌龄(约690-756?) , 字少伯 , 今陕西西安人 , 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 , 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 , 安史之乱时 , 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 , 尤长于七绝 , 有“七绝圣手”之称 , 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
丘为(694-789?) , 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 天宝年间进士 , 历官太子右庶子 , 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 , 活到95岁 , 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
綦毋潜(692-749?) , 字孝通 , 今湖北江陵人 , 一说江西南康人 。开元十四年进士 , 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 , 迁左拾遗 , 终著作郎 , 后归隐江东 。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 , 清秀俊丽 。
常建(708-765?) , 籍贯不详 ,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 , 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 , 选语精妙 , 境界超远 。
岑参(715-770) , 南阳人 , 一说湖北江陵人 , 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天宝三年进士 , 初为小官 , 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 , 世称“岑嘉州” 。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 , 与高适齐名 , 合称“高岑” 。
元结(719-772) , 字次山 , 号漫郎、聱叟 , 曾避难入猗于洞 , 因号猗于子 , 河南人 。天宝十二年进士 , 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 , 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 , 后迁容管经略史 。诗多讽喻时政 , 反映人民疾苦 。
韦应物(737-791?) ,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 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 , 早年为人任侠 , 狂放不羁 , 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 。因做过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 , 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柳宗元(773-819) , 字子厚 , 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 , 世称柳河东 。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 , 又举博学鸿词科 。官礼部员外郎 , 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 , 被贬为永州司马 , 后迁柳州刺史 , 人称柳柳州 。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 , 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 , 并称韩柳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孟郊(751-814) , 字东野 ,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 早年隐居河南嵩山 , 四十多岁才中进士 , 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 。一生困顿 , 性情耿介 , 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 。语言力戒平庸 , 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与贾岛齐名 , 人称“郊寒岛瘦” 。
陈子昂(661-702) , 字伯玉 ,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年轻时使年任侠 , 睿宗文明元年进士 , 武则天执政时 , 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 。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 , 力求改革 , 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
李颀(690-751) , 东川(今四川三台)人 ,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进士 , 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 , 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 , 风格豪放 , 慷慨悲凉 , 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韩愈(768-824) , 字退之 ,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 自称郡望昌黎 , 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 , 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 , 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 , 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 , 又因上表谏迎佛骨 , 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 , 死谥文公 , 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 , 与柳宗儿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 , 雄浑重气势 。
白居易(772-846) , 字乐天 , 晚年号香山号士 。其先世为太原人 , 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 , 出生于河南新郑 。贞元十五年进士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 因得权贵 , 贬为江州司马 , 晚年好佛 , 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 , 以讽喻诗为最有名 , 语言通俗易懂 , 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
李商隐(813-858) , 字义山 , 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进士 。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 , 一生很不得志 。其诗构思新奇 , 风格农丽 , 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 , 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 , 难于索解 , 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 , 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
高适(702-765) , 字达夫 , 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 少潦倒落拓 , 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 , 授封丘县尉 , 不久即辞去 , 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 , 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 。其诗直抒胸臆 , 不尚雕饰 , 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 , 大多写边塞生活 , 与岑参齐名 , 也称“高岑” 。
王勃(649-676) , 字子安 ,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 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 , 曾任虢州参军 , 后往交趾探望父亲 , 不幸溺溺水死 , 年仅二十七岁 。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 , 文也有名 , 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
骆宾王(640-?) , 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 早年落魄无行 , 但诗文早有名 , 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 , 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 , 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 , 后来兵败亡命 , 不知所终 。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
杜审言(约646-708) , 字必简 ,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 , 迁居河南巩县 , 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 , 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 , 累官修文馆直学士 , 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 , 称“文章四友” , 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 作品多朴素自然 。
宋之问(约656-712) , 一名少连 , 字延清 , 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 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 上元进士 , 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 , 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 , 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 为士林所不齿 , 玄宗先天年间赐死 。所作多粉饰现实 , 歌颂升平 , 价值不大 , 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
王湾(?-750) , 今河南洛阳人 , 玄宗先天年间进士 , 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 , 终洛阳尉 。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 , 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
刘长卿(709-790?) , 字文房 , 河间(今属河北)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 , 曾任长洲县尉 , 因事下狱两遭贬谪 , 移睦州司马 , 官司随州刺史 。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 , 也有反映离乱之作 , 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五言诗成就较高 , 被称为“五言长城” 。
李益(748-827) , 字君虞 , 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 后迁河南郑州 。大历四年进士 , 初任郑县尉 , 久不得升迁 , 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宪宗时官秘书少监 , 终礼部尚书 。诗风豪放明快 , 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
刘禹锡(772-842) , 字梦得 , 洛阳(今属河南)人 , 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 贞元九年进士 , 登博学鸿词科 , 授监察御史 , 因参加王叔文变法 , 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 迁连州刺史 。后因宰相裴度力荐 , 任太子宾客 , 加检校礼部尚书 , 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交好 , 人称“刘柳” , 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 , 又并称“刘白” , 诗风格清新 , 宛转含蓄 , 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 , 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
张籍(768-830?) , 字文昌 , 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 , 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 , 历任太常寺太祝 , 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 , 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 。又因其家境穷困 , 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 。是韩愈的学生 , 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 , 颇得白居易推重 , 与王建齐名 , 并称“张王” 。
杜牧(803-852) , 字牧之 ,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 宰相杜佑之孙 。太和二年进士 , 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 。历任监察御史 , 黄、池、睦诸州刺史 , 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 终中书舍人 。诗豪爽清丽 , 自成风格 , 人称“小杜” 。又与李商隐齐名 , 并称“小李杜” 。
温庭筠(812-870?) , 本名岐 , 字飞卿 , 今山西祁县人 。文思敏捷 , 精通音律 。每入试 , 押官韵 , 八*手而成八韵 , 时号“温八*” 。仕途不得意 , 官止国子助教 。诗辞藻华丽 , 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与李商隐齐名 , 并称“温李” 。亦作词 , 是“花间派”鼻祖 , 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
杜荀鹤(846-907) , 字彦之 , 自号九华山人 , 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 。昭宗大顺二年进士 , 但示授官 。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 , 仅五日而卒 。其诗语言通俗 , 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 , 当时较突出 , 宫词也很有名 。
韦庄(836-910) , 字端已 , 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 , 昭宗乾宁元年进士 , 年轻时生活放荡 , 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 王建为前蜀皇帝 , 任命他为宰相 , 诗词都很有名 , 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 , 在当时颇负盛名 , 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 。所作词语言清丽 , 多用描手法 , 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 ,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
崔颢(约704-754) ,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 官司勋员外郎 。早期有过一段风流不羁的生活 , 诗多写闺情 , 流于浮艳 , 后历边塞 , 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
元稹(779-831) , 字微之 ,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早年家贫 。举贞元九年明经科 , 十九年书判拔萃科 , 曾任监察御史 , 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 , 遭到贬斥 , 后转而依附宦官 , 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 。与白居易同为早期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 诗亦与白居易齐名 , 世称“元白” 。其实 , 无论是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还是诗歌艺术 , 元稹都远不能与白居易相比 。
王之涣(688-742) , 字季陵 , 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 , 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 , 常击剑悲歌 ,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 名动一时 , 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 , 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
贾岛(779-843) , 字阆仙 , 一作浪仙 , 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初落拓为僧 , 名无本 , 后韩愈劝之还俗 。屡考进士不中 , 曾任长江主簿 , 人称贾长江 。是有名的苦吟诗人 , 以追求清奇、冷峭的意境著称 , 又重炼字 。与孟郊齐名 , 人称“郊寒岛瘦” 。
贺知章(659-744) , 字季真 。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 , 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 , 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 。自号四明狂客 , 与李白、张旭等人在长安称“饮中八仙” 。工书法 , 尤善草隶 , 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 , 偶有小诗清新可喜 。
张旭(675-750?) , 字伯高 , 吴(今江苏苏州)人 。曾官常熟县尉 , 金吾长史 。善草书 , 性好酒 , 世称张颠 , 也是“饮中八仙”之一 。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 , 诗亦别具一格 , 以七绝见长 。
崔护 字殷功 , 博陵人 。贞元十二年登第 。终岭南节度使 。其诗诗风精练婉丽 , 语极清新 。诗六首 , 皆是佳作 , 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 , 脍炙人口 , 有目共赏 。该诗以“人面桃花 , 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 , 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
高考必背古诗词 必背古诗文目录
(14篇)
51.劝学荀子
5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
53.师说韩愈
54.阿房宫赋杜牧
55.赤壁赋苏轼
56.氓《诗经》
5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58.蜀道难李白
59.登高杜甫
60.琵琶行白居易
61.锦瑟李商隐
6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63.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64.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高考古诗词的方法 高考古诗词每道题答题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