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诗词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 。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
宁古塔有新旧2城,相距25千米 。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塔村 。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 。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
米(今宁安东京城) 。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 。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 。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 。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 。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 。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 。三十三年裁副都统 。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 。1913年改为县 。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治所在地 。
编辑本段地位
宁古塔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 。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 。作为国防重镇的宁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因此宁古塔与盛京齐名 。宁古塔古城原在今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清太宗皇太极建国号大清后,任命吴巴海为镇守宁古塔副都统,前后共有73任 。由于宁古塔处于边塞要冲,光绪九年(1883)另设钦差大臣一员,此员为吴大澄,是清末洋务派著名人物 。
编辑本段名字的由来
宁古塔为古地名,约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靠日本海,旧属吉林管辖 。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1] 。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努尔哈赤的六个伯叔公)曾居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清人称其:“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
编辑本段地理及历史
宁古塔常年冰封 。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 。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3]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 。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4]宁古塔有新旧二城,新城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即宁安县城),旧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旧街乡古城村 。《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载:“宁古塔旧城,在海兰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内城),高丈余,周一里,东西各一门 。”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有树林,名为觉罗,被视为努尔哈赤祖龙兴之地;此去至城东、北、西近城皆平原,遍植玫瑰,每至每年五月初盛开,一片花海,景致极为美丽怡人 。吴桭臣称“宁古山川土地,俱极肥饶,故物产之美,鲜食之外,虽山蔬野蓛,无不佳者 。皆无所属,任人自取 。”[5]方拱干称宁古风俗“臻无为之治”“道不拾遗物,物遗则拾之置于公,俟失者往认焉”[6] 。吴桭臣《宁古塔纪略》亦称:“大率信义为重,路不拾遗,颇有古风” 。杨宾在《宁古塔杂诗》上说:“石矶围平野,河流抱浅沙 。土城惟半壁,茅屋有千家 。泣月天边雁,悲风塞上笳 。老亲忠信在,不减住中华 。”[7]当地满族人采集花瓣,制作“玫瑰糖”及香水成为特产 。顺治三年(1646年),设奉天昂邦章京管辖东北地区 。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命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礼统官兵驻防宁古塔 。”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改为宁古塔将军,康熙五年(1666年)迁建新城(今宁安市) 。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治吉林乌拉,以原吉林副都统移驻宁古塔,战略地位逐渐消失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属吉林将军所管辖,主要作为牧场及流放囚犯的地方,例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说被处死于此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爆发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 。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明珠、徐干学、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纳资赎归,前后历经23年 。张缙彦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 。”[8]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须将此地大部份割予沙俄,今归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所管 。俄罗斯远东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参崴及纳霍德卡均处古代宁古塔 。
编辑本段文化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 。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 。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时存300年多年的国防重镇,遗留下许多历史文物,其中古城城东4公里的觉罗古城最为著名,传为清始祖发迹之处,城外有古坟多处,包括萨布素将军墓;城内庙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损坏;还有天聪年间修建的大石桥和桥下的泼雪泉等 。宁古塔无塔,吴江学子吴兆骞(字汉槎)曾因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二十三年 。末期好友顾贞观以《金缕曲》二首言于纳兰性德,通过大学士明珠(纳兰之父),吴才得回故园,三年后病逝,有《秋笳集》传世 。当时清朝朝廷的在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 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 。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泅 得出来 。金銮殿离这里很远又很近,因此这三个字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恶梦,把许多的人吓出一身身冷汗 。据《研堂见闻杂记》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 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1]第一任宁古塔将军巴海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罪犯都发配到宁古塔 。除了宁古塔外,还有尚阳堡 。尚阳堡在辽宁省开县东20公里处 。顺治四年,深秋季节,秋风瑟瑟,秋雨飘飘 。在清军占领的南京守军,正查进出城门的行人 。忽然,在一个欲离宁南下的广东和尚函可的行囊中发现了违禁品——一本记录抗清志士事迹的书稿,名叫《变记》 。清军大惊失色,立即将其扣押,并施展酷刑,但一无所获 。后刑部以“文字干预时事”罪判决,将其流放到关外沈阳 。顺治六年,函可逝于冰天雪地的异乡 。同年,山东高密山李因对当时的法律不满而上书皇上,换来了死刑,后皇上念其情有可原,改为杖责,徒步宁古塔;后又免其杖责,流放到尚阳堡 。可以想象在300多年前,那冰冷遥远的宁古塔是被流放人的土地,也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当他们对着“流放宁古塔”圣旨谢恩后,便迈着失落、沉重的脚步,带着夹板,带着不白的屈辱,经过几千里路途的艰辛和苦楚,来到这里 。这些人给这片黑土地带来的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文明 。“流人”创造了这片黑土地文明,创造了黑土地的博大精神 。开头儿咱们说了,宁古塔不是“塔”,那又干嘛取了个“塔”字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有兄弟六个,曾居住在这里 。满语谓六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六个” 。应该说我的老姓和宁古塔有着不解的渊源,因地而得名 。如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就叫“宁古塔氏” 。除了姓宁的,姓刘的汉姓,也叫“宁古塔氏” 。目前满族人基本上使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汉姓是: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的汉姓是:赵、佟佳的汉姓是:佟、瓜尔嘉的汉姓是:关、白、汪、鲍、马佳的汉姓是:麻、马、盛佳的汉姓是:沈、兀扎喇的汉姓是:吴、乌、委赫的汉姓是:石、富察的汉姓是:富、傅、索卓罗的汉姓是:索、纳喇的汉姓是:那、南、宁古塔的汉姓是:宁、刘、赫叶勒的汉姓是:何、赫、尼玛察的汉姓是:杨、良嘉的汉姓是:粱、果尔勒斯的汉姓是:高、舒穆禄的汉姓是:舒、宿、钮咕噜的汉姓是:纽、郎、齐佳的汉姓是:齐、喜塔拉的汉姓是:祖、图、希、他塔喇的汉姓是:唐、完颜的汉姓是:汪、王、完、西林觉罗的汉姓是:鄂、鄂佳的汉姓是:鄂、扎库塔的汉姓是:张、库雅喇的汉姓是:胡、阿克占的汉姓是:雷、扎思乎里的汉姓是:贾、萨科达的汉姓是:仓、徒萨的汉姓是:徒、宏佳的汉姓是:宏、锁吉的汉姓是:锁、鄂托的汉姓是:曹、沙垃的汉姓是:沙、库奔的汉姓是:库、惠何的汉姓是:惠、英佳的汉姓是:英、洪额奇的汉姓是:洪、伊喇厘的汉姓是:李、墨尔迪勒的汉姓是:孟、白额吉吉特的汉姓是:白、文扎的汉姓是:文、巴约特的汉姓是:高、巴、万琉哈的汉姓是:万、朱舍狸的汉姓是:朱、郭洛奔的汉姓是:郭、乌苏里的汉姓是:武、伊图玛的汉姓是:伊、余乎鲁的汉姓是:余、尼玛哈的汉姓是:于、俞 。等等 。根据老人们说,我的祖先在清朝是个将军,在一次战役中被敌军砍下了头颅 。朝廷为表彰和抚恤赐了金头,置在尸身之上,有位远房的亲戚听一为研究清史的学者说,过去在北海有一块碑 。在十几年前我去找了,但都没有找到,也许是讹传 。听说在傅作义的军队进北京时,墓被刨了,可以想见金头肯定是不会有了 。宁古塔–承载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被流放在这里的人们目睹了世事沧桑 。宁古塔–听到过流人的浅酌低唱和痛苦呻吟,也见证了长空飞雁和硕米肥鱼 。宁古塔–满族的发源地 。这里是流人断魂的墓志和思归的梦乡,也是满族后人追忆的的故乡 。面对天下苍生和满朝文武而言之滔滔,文之灼灼 。言辞冒犯了天朝威严 。面对龙颜大怒,妻离子散,邻里株连的痛苦声直干云霄,不绝于耳 。宁古塔–透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沉重和已是一片历史的汪洋 。文人才子的特殊境遇 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 。宁安与海林就是当年“宁古塔”的所在地 。清代,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 。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 。当他们历经了人生的浩劫,生活进入常态,文化意识顽强复苏之后,这片相对蛮荒的土地便有了人文的色彩和真理的力量 。佛学家函可传授佛法,教授农耕和商贾;杨越传播耕作技术,并教人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方拱乾著《宁古塔志》;吴振臣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著《柳边纪略》 。而早在南宋时期,具有“宋代苏武”之称的南宋名臣洪皓,在出使东北,被金人扣留的时候,已经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 。在宁古塔众多的流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是吴兆骞 。他五十四年的生命中,在宁古塔生活了二十二年,宁古塔这个“塞外绝域”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凝固于他的笔端,他将自己戍居塞外的不同思绪,写成著名诗词集《秋笳集》和《归来草堂尺牍》流传于后世,让今天的人们有幸了解三百多年前的东北和宁古塔 。宁安市政协主席关治平,在《流人吴兆骞与“秋笳集”》一文中写道:流人到宁古塔各旗,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 。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高看一眼 。流人在宁古塔,虽是刑余之人,尚且自由,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与交结为友好,而文人们还可经常相聚 。吴兆骞虽有文才在身,但不会耕作,又无生存之道,初到之时意气消沉 。后来,吴兆骞就利用自己的长处开馆授徒 。他的文采被官方和同去的流人所看重,第一个教的是宁古塔第一个流人陈嘉猷的长子陈光召,他也是吴兆骞最钟爱的弟子 。后来,巴海将军专门聘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授他两个儿子额生、尹生读书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时而相聚饮酒赋诗,时而又寻密探幽,登临山水 。他们都撰有宁古塔的记述,以山川风土人情为最多,还为宁古塔的名胜命名 。吴兆骞、张缙彦在新城西门外的鸡陵山下发现了著名的泉水,称之为北国名泉 。张缙彦为之命名“泼雪泉”,并请来石匠帅奋于此泉附近悬崖的石壁上勒石 。游西山,探访东山白石崖,到东京城(渤海上京城)去寻访古迹 。寄情于山水之间,是流人的苦中之乐 。文武相融的和谐时代吴兆骞等一批著名流人在宁古塔,受到了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安珠瑚、萨布素等人的优待 。史料记载:宁古塔将军巴海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浓眉亮眼,方口直鼻,稍见狭长的脸盘呈现松果籽般的紫铜色 。当边境发生战事,这位英武的大将军便披盔挂甲,头顶红缨 。每临战阵,他都气宇不凡,“左手按刀,右手执令旗” 。巴海任宁古塔将军25年,开基建设宁古塔新城,招抚团结满洲各部,抗击防御沙俄入侵,重视融合满汉文化 。康熙大帝诗称:“丰沛旧臣,疆场重寄,宣威布德,招来远人,联甚嘉焉,爱赐篇章,以旌乃绩 。”宁古塔副都统,首任将军萨布素,在宁古塔土生土长 。据史料记载,萨布素气宇轩昂,墩实得如半截黑塔,宽宽的额头闪着亮光,向外突出的浓眉下,是一双充满智慧的虎眼 。他天资聪慧,性格朴素,幼年跟随父亲习练骑射,深得老将军沙尔虎达的赏识,被选拔到宁古塔读书 。因为有著名的长白山、黑龙江和松花江,中国东北被称为“白山黑水” 。满族人视长白山为发祥地,尊为神圣 。长白山雄踞东北大地,绵延八千余里 。为朝拜自己的发祥地,康熙帝钦点内大臣爱新觉罗武默纳到长白山瞻礼 。萨布素带着吴兆骞一同勘察长白山主峰,于是有了《长白山赋》 。在吕永林编著的《宁古塔人物》中,有这样一段话:月余返回,宁古塔将军衙署设宴欢迎萨布素 。吴兆骞感激萨布素,席间构思长白山赋构思,即兴诵出,满座皆惊 。成篇后,萨布素请武默带回京城,康熙帝亲阅《长白山赋》后,赞赏有加 。与流人交情深厚的萨布素,是继巴海之后总理新城军政的又一位奠基人,正是因为他的文韬武略,成就了宁古塔两个世纪的辉煌 。他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壮举赢得了宁古塔民众的拥戴,因抗击沙俄入侵功勋卓著,被誉为中华名将 。吴兆骞以诗赞颂:“丹墀诏下拜轻车,千里雄藩独建牙 。共道伏波能许国,应知骠骑不为家 。星门昼静无烽火,雪海风清有戍笳 。独臂秋鹰飞(革空)出,指挥万马猎平沙 。”商业繁荣的文化因素 当流人来到宁古塔时,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倡满人耕而贾” 。在这方面卓有建树的当属杨越 。这位被描述为大个头、大脸盘、大眼睛、大胡子、大嗓门儿的人,任侠慷慨 。他走街串户,怀人们交谈,提出见解,向满人讲述耕作技术,教人们经商 。刚到宁古塔时没米下锅,他就在街头摆上地摊,拿自己的物品与当地人换粮食 。杨越的妻子烹饪技术出色,夫妻二人开了一座糕饼铺,还制作绍兴风味小吃,每天食客盈门 。当有人求艺的时候,杨越与吴兆骞是邻居,两人交往密切,“谈心夜夜入三更”,和其他流人也是“雪窖联吟,冰天共酌” 。当有人求艺的时候,他毫无保留 。他把从家乡带来的布帛、丝絮拿来与人交换,教当地人把人参、貂皮拿到市场上交易 。因宁古塔盛产人参、貂皮,从北京、盛京(今沈阳)等地来的商人多了起来,商业贸易活动繁荣起来,建立起了跨区域的贸易体系,并与图门江对岸的朝鲜建立了贸易关系 。《柳边纪略》载:“宁古塔人每年一次,往高丽会宁府互市,亦以八月 。然命下遣官监视,每年十一月方行 。市会宁者,多以羊皮袄、布匹,往易牛、马、纸、布、瓮,而书特贵 。康熙初,姚琢以《明季遗闻》易牛一头 。” 商贸的繁荣,使宁古塔新城呈现出“商贩大集,南产珍货,十备六七,街市充溢,车轿照耀”的景象 。为了开发交通,以利通商,发展经济,萨布素亲自丈量宁古塔至吉林的里程,建立驿站,便有了商贾络绎不绝的景象 。杨彬在《柳边纪略》载:“康熙十六年,宁古塔梅勒章京萨布素,以绳量道里,两庹为丈,百八十丈为里 。自宁古塔西关门始,至船厂东关门止,凡九万八千丈,为五百五十里 。今分八站,作六百三十余里,然以中国之里较之,直千里之外矣 。”萨布素对流人礼遇有加,“雅重文士待以殊礼” 。受流人学者的影响,萨布素建起了藏书二百余卷的书房,命名“经文纬武书房”,匾额高悬正堂,侧幅为“万里壮龙韬旌鼓生风气自壮,三军雄虎节笳角晓鸣天为高” 。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大胆启用流人学者 。当流人学者生活遇到困难时,官方长进行接济 。他们行动有一定的自由,耕种土地,也进行一些经商活动 。吴兆骞在《归来草堂尺牍》写道:“宁古塔地方,乡绅举人俱照中国(内地)一样优免 。”文化改变了生活和历史 为改变当地人“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的状况,积极传播中原地区先进耕作技术,并教人们“破木为屋,覆以其皮(兽皮)” 。在自己家中设立“读书草堂”,把《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作为教材,义务教书育人 。巴海将军请杨越到自己家中给两个儿子讲授汉学,受到启发后,办起了龙城书院——宁古塔第一所官学 。宁古塔时期,流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生活困难时,还能得到救济;流人们常常是官吏们的座上客,经常陪宴、陪饮,每当将军、副都统有重要差事,如巡边、作战、进京朝见出行之前,吴兆骞都要做诗相赠 。在《秋笳集》中有许多这样的诗,《陪诸公饮巴大将军宅》、《奉送大将军安部海东》、《送阿佐领奉使黑斤》,描写的大都是为官吏送行,也看出彼此间相交浓厚 。在谪戍宁古塔的二十多年中,吴兆骞看到这里物产富庶,有许多特产,多年之后,他都不能忘怀,如人参,饮人参水可以强体 。各种动植物都常常出现在吴兆骞的笔下 。在《宁古塔纪略》中有这样一段,吴兆骞南归之后,病重之时,仍想用他在宁古塔所居的寒舍外采的蘑菇来熬汤喝 。同时,他也看到当地满族人有着十分纯朴的民风民俗 。关治平在文章里写道:“苦寒绝地的山山水水和风土民情,都收入到诗人的笔下,读他的《秋笳集》,你会感到那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铁马,大河日落的壮丽图景,仰望万古悲凉中的豪迈,审视一枝一叶的情结 。” 历史以残酷的方式做出了多情的选择 。流人们对这块土地进行了文化的启蒙,并延续了绵绵不绝的灵脉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东北这块土地,为什么总是显得坦坦荡荡而不遮遮盖盖?为什么没有多少丰厚的历史却快速进入到一个开化的状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贵 。”穿过历史,今天的牡丹江,山依然那么清秀,水依然那么灵动 。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浪潮中,牡丹江没有退缩,靠着努力和奋进,跨入了国家先进文明城、卫生城、拥军模范城行列 。而通达的对俄边境贸易口岸,给予人们的,不再是对遥远异域的眺望,而是对商机的捕捉、把握和对发展的追求 。正是有了历史传承的文化力,才有了我们今天发展和进步的底蕴,有了崛起的支点 。因此,当我们站在现实的土地上回望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感激——那是对历史文化的崇敬,对文化传播者的深情敬仰 。
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让有些人宁可死也不去?
清朝最有名的流放地
余秋雨有一篇散文《流放者的土地》,其中写到了宁古塔:
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皆有被流放之人,然而清朝却是人数最多的 。在清朝众多遣戍地中,宁古塔地区是流放犯人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当时被流放到宁古塔地区的流人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文字狱或涉及科场案被发配的 。
大家看清宫电视剧的时候,一定经常会听到皇帝说“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样的台词,今天我们来说说清朝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 。
宁古塔其实并不是一座塔
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座城,一个地名 。位置在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境内 。东边与穆棱市毗邻,西边与海林市交界,北和牡丹江市相连,距哈尔滨市320公里,距离牡丹江市23公里 。清顺治十年(1653)在此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至今已360余年 。
然而,不是塔,为什么叫“宁古塔”呢?相传,满清皇族的远祖兄弟六个,曾居住于此 。宁古塔其实就是满语“六个”的意思 。满语六为“宁古”,个为“塔”,音译成汉语,就是“宁古塔” 。
曾经流放当地的诗人吴兆骞之子吴?F臣写在《宁古塔纪略》中:“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
另一个流放宁古塔之人杨越之子杨宾有两次来宁古塔探亲,在《柳边纪略》里有说:“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
宁古塔后设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的前身 。满清时期的宁古塔将军驻地,也是满清朝廷在盛京以北方便管辖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的一个区域中心,和边防重镇 。在十七世纪的时候,成为东北各族进贡礼品给朝廷的一个中转站,与盛京齐名 。
不吉利的符咒
前面提到,顺治十年设置宁古塔 。自因时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 。根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史书记载,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恢复爵号 。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 。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又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 。因科场案、浙东通海案以及文字狱等就有数千人被流放到东北地区的宁古塔 。在顺治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让宁古塔成为有名的流放地 。
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 。”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然后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 。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除非皇上特批 。
当时清朝朝廷的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 。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将化为乌有,怎能不令人害怕?
偏偏选择你
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选在了皇族老家宁古塔呢?
其实,清代东北地区的流放地很多,最初,犯人被遣戍沈阳、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最后又到黑龙江瑷珲、齐齐哈尔等地,离帝都是越来越远 。宁古塔虽然位于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是清皇族的老家 。但是可别忘了,宁古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地处边陲,环境恶劣 。宁古塔地区,很适合进行“重新做人”的改造,更像是一座人间地狱,猛兽出没,凶多吉少 。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 。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更重要的是,那里一直在清政权掌控中 。而且“禁边令”的颁布,使得关外被牢牢控制 。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流放到一个放心的地方去,这也许是中国历代当权者共同遵循的一个规则 。顺治年间,中国其他的地域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南方没有被完全控制,那更何谈西北了,所以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东北 。随着清朝中后期俄国的疯狂扩张,让犯人们戍守边疆,防范沙俄的侵扰,也成了一个重要原因 。
文化的播撒
余秋雨先生说:“然而东北这块土地,为什么总是显得坦坦荡荡而不遮遮盖盖?为什么没有多少丰厚的历史却快速进入到一个开化的状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贵 。”
历数中国古代的刑罚,粗算起来可以分为肉体伤害、杀戮和流放三种了,刑罚之残酷不用多数,流放更像是一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从紫禁城走到宁古塔,不死也成半个残废了,其中很多人在去之前就已经自杀,颇有点听天由命的意味 。记载中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 。在彰显皇权的威严下,生命显得无足轻重 。长痛不如短痛还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我想犯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选择 。
罪犯冒着饥渴冻伤和野兽的风险来到了宁古塔,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接受风沙洗涤,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 。以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决心 。
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属、诗人吴兆骞等等 。
历尽人生的浩劫,生活进入常态,文化意识顽强复苏之后,这片相对蛮荒的土地便有了人文的色彩和真理的力量 。
不自由中的自由
流人到宁古塔各旗,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 。流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生活困难时,还能得到救济 。
“流人”初到之时,虽有文才在身,但不会耕作,又无生存之道,意气消沉 。但是沉下心以后,他们又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开馆收徒,教书育人 。加之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 。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与交结为友好,这些“流人”常常成为官吏们的座上客,经常陪宴、陪饮 。
又要搬出这个诗人吴兆骞,他每当将军、副都统有重要差事,如巡边、作战、进京朝见出行之前,吴兆骞都在现场做诗相赠 。他出了一本《秋笳集》,集录了许多诗词如《陪诸公饮巴大将军宅》、《奉送大将军安部海东》、《送阿佐领奉使黑斤》,等等 。
而文人们还可经常相聚,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时而相聚饮酒赋诗,时而又寻密探幽,登临山水 。他们撰写游记,诗词来记录山川风土人情,还为当地名胜命名 。吴兆骞、张缙彦在新城西门外的鸡陵山下发现了泉水,张缙彦为之命名“泼雪泉”,并请来石匠在泉水崖壁上题词刻字 。游西山,探访东山白石崖,到东京城(渤海上京城)去寻访古迹 。将流离的痛苦撇到一边,寄情于山水之间,这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智慧 。
为改变当地人“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的状况,他们还积极传播中原地区先进耕作技术,并教人们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覆以其皮(兽皮)” 。在自己家中设立学堂,以《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作为教材,义务教书育人 。宁古塔将军巴海、请杨越到自己家中给两个儿子讲授汉学,后来还办起了龙城书院——宁古塔第一所官方学校 。
当流人来到宁古塔时,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倡满人耕而贾” 。时间推移,随着商贸的繁荣,宁古塔新城呈现出“商贩大集,南产珍货,十备六七,街市充溢,车轿照耀”的景象 。
苦寒绝地的山山水水和淳朴的风土民情,是流放在这里的人们难忘的,甚至吴兆骞南归以后,临终前念念不忘的,还是用宁古塔野蘑菇熬的汤 。
没想到,在严肃压抑的“发配宁古塔”背后,还有一碗热腾腾的蘑菇汤 。笔者想说的是,不论身在何处天堂和地狱,就在一念之间,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
“马前桃花马后雪”这一句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原诗】
出关①
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
【试题解析】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
答案: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答案: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
【鉴赏】(陈志明):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 。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 。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 。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
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 。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 。“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 。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 。“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 。“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 。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 。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 。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 。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 。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 。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 。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 。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 。”(《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 。”“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 。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 。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
徐兰是清代诗人
马前桃花马后雪的全文及解释 “马前桃花马后雪,教人怎敢再回头?”——出自顾贞观、吴兆骞的故事 。作者和原文我也不知道,背景如下,诗意看完一下材料就知道了 。
[转载]《苏州杂志》2000年第3期
清代宁古塔与吴门流人吴兆骞
丁继松
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清顺治以来,由获罪而被流放到宁古塔的著名人士有二、三十人 。传说,清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被处死后其妻流放于此,吕留良的孙子也被遣戍至此 。流人中官职最高的是明崇祯兵部尚书张缙彦、原广西巡抚陈洪明、曾当过御史的李棠等 。流人中还有一批举人、贡生、进士等高级知识分子 。其中名气最大的是被誉为"江左三凤"之一的吴门诗人吴兆骞 。
吴兆骞字汉槎,苏州吴江人 。他七岁读书,九岁时写出了数千字的《胆赋》 。青年时期即名声大振 。时人把他和陈其年、彭师度并称为"江左三凤" 。然而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命运之神却将这位江南才子抛入了苦难深渊 。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兆骞乡试中举,这本是一件喜事 。不久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南闱科场案",主考官被处死,一大批考生受到牵连 。吴兆骞"为仇家所中",遭人陷害,含冤下狱 。最后查来查去结论竟是"审无情弊",但仍被发配到极边之地宁古塔 。一个生长在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江南才子,一下子来到"肤肉冻结,触物皆坠"的漠漠大荒 。生活的落差,环境的突变,心情的痛楚可想而知 。吴兆骞到宁古塔后身无分文,囊空如洗,生活极为贫困 。冬天,常常独坐柴门用斧头敲碎冰块煮稗(一种杂粮),聊以度日 。即使在这种境遇中,吴兆骞仍然坚持读书、创作诗词 。他与同被流放的张缙彦、姚其章、钱威等人还结成了北大荒第一个诗社"七子之会" 。不定期地互相酬唱,研讨诗词创作,"分题角韵,月凡三集" 。这些流人的诗词在黑龙江文学史上曾占了一席之地,他为东北边陲地区诗词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 。
6年后,吴兆骞的妻子葛采真从吴江辗转数千里来到宁古塔 。妻子“携来二三婢仆,并小有资斧”,使吴兆骞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
当时宁古塔“昂邦章京”巴海发现了吴兆骞的才华,这位满族将军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聘请吴为衙门书记兼家庭教师,给他的两个儿子授读 。巴海礼贤下士,十分尊重吴兆骞,“待师之礼甚隆,馆金三十两”,冬天还赠裘衣以御风寒 。这对长期没有任何收入的吴兆骞来说,不啻雪中送炭 。
吴兆骞被流放前,在京师结交了一些良朋好友,遣戍宁古塔后,朋友们为他的获释而四处奔走,其中最积极的是顾贞观 。顾贞观字梁汾,江苏无锡人,顺天举人,擢升秘书院典籍 。他与吴兆骞私交甚厚,情同手足 。为了吴兆骞他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他在京师千佛寺写了一首著名的词《金缕曲》,以词代书寄给远在边疆的吴兆骞 。词是这样的: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 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 。冰与雪,周 旋久 。泪痕莫 湿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 。比似红颜多薄命,更不知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置此 札,君怀袖 。
顾贞观这首读之令人泪下的《金缕曲》,被当时的进士、名词人纳兰性德读到了,他被顾贞观真挚的友情感动得泪流满面,当即告知其父内阁大学士明珠,要求设法营救吴兆骞南归 。在明珠的帮助和影响下,加上吴的旧友倡议,凑足了二千两银子,以求赎归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吴兆骞终于接到了还乡诏,命运之舟忽然把他带进了柳暗花明的境地 。第二年年底,吴兆骞带着在东北边陲23载的风霜回到了京师 。
吴兆骞回京师后,立即到纳兰性德寓所拜谢赎归之恩 。他在纳兰居室的墙壁上看到一行字:“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不禁大恸,声泪俱下,久久不已 。原来顾贞观为了营救老友,不惜给纳兰性德下跪,人间真情莫过如此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其所著的《随园诗话》中对顾贞观营救吴兆骞一事,说:“呜呼,公子能文,良朋爱友,太傅怜才,真一时佳话 。”
吴兆骞回到京师后,旋即返归吴江故里,并筑屋三间,命名为“归来草堂”,聊以栖身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复去京师 。那时他已疾病缠身,一年后在贫困潦倒中逝于京师旅邸 。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终化为一*黄土 。
吴兆骞流放宁古塔23年 。一生著有诗集《秋茄集》8卷、《归来草堂尺牍》1卷以及与友人合编的《名家绝句钞》6卷,还有部分著作现已失传 。《秋茄集》是吴兆骞的代表作,在这本诗集中,有对故乡景物的深切怀念;有对东北边陲壮丽河山的描绘;有对含冤忍辱悲愤之情的宣泄;还有表达抗击外敌入侵的爱国豪情 。“苍茫大碛旌旗引,属国壶浆夹马迎 。料知寇兵鸟兽散,何须转斗摧连营”,正是抒发了这位爱国诗人抗击沙俄武装入侵的慷慨之情 。
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吴兆骞总算是这场大悲剧中的幸运儿 。如今,站在宁古塔历史的废墟上,见到的只是斜阳古道,衰草荒烟,耳边仿佛仍然响起流人们血泪的呻吟和绝望的呐喊 。
诗歌中比较深沉深奥的诗句发一下,只要诗歌的诗句不是整首,是诗歌,诗歌!!!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
(这首词是容若悼念亡妻所作的,词句色调以青白为主,透出淡雅、悲伤感觉,概叹世间美好的事太短暂了,希望青春与爱情能够得到永生 。)
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
(很喜爱这首词,上下阙的前三句壮志豪迈,后两句却婉约凄伤,成功把豪情、柔情糅合在一起,每每读来皆能想象出那种战争悲壮的画面,使人回味无穷 。)
相见欢
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
(试想象一下,日暮之时,落花片片,从不远处传来淡淡麝香的味道,身边无人,只有笼中那只鹦鹉陪伴度日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的那份寂寞 。)
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
(这首词可能不是写得最妙的,但写出了那份小儿女情窦初生的感觉,十分生动、传神 。相逢一刻,少女倾心,却碍于羞涩不敢言语,只好用玉钗轻敲栏杆暗作提示 。)
减字木兰花·新月
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 。和雨和烟两不胜 。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
(恋人入了宫,已不在身旁 。时时不忘你临镜画眉的优美姿态,你那如黛的双眉实在太美丽了 。若彼此能够坚守昔日的承诺,哪怕是分隔两地,终有一天也能团圆相聚 。)
减字木兰花
断魂无据,万水千山何处去 。没个音书,尽日东风上绿除 。
故园春好,寄语落花须自扫 。莫更伤春,同是恹恹多病人 。
(这阙词道尽了恋人相思之苦,彼此纵使仍心爱着对方,却无奈分隔异地,有千万情话也不能以书信作交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双方只要是心有灵犀,距离有多远也能感应到对方心中的情意 。)
临江仙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
原是瞿塘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栏杆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
(情人约会,要等待的还是男性 。等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你要等的人迟迟不来,开始思索她爽约的原因 。可能对方有重重阻碍,不能出门相见,而非无情爽约 。)
临江仙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雨打芭蕉,触景伤情,不知不觉想起了她 。还记得当时教她临贴习字的情景,记得那份感觉 。仔细想想,现在不可能找回昔日的感觉,人已不在,情却未尽 。)
沁园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
(容若为亡妻写的悼念词很多,此作堪称所有悼念词之最 。红颜薄命,最爱的人离开了,回想昔日美好时光,你的音容、倩影从没有离开过,待醒来时方知是梦,多想去天上寻觅你的芳踪,现在留下来的就只有孤独与痛苦 。)
点绛唇·寄南海梁药亭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 。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 。
回首风流,紫竹村边住 。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是梁鸿侣?
(梁药亭是容若的知己,这首词是描写两人之间珍贵的友情 。梁药亭要返回南方老家去,要留也留不住,想起昔日在紫竹村一起的生活令人无限怀念 。)
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潇潇,雨也潇潇,瘦尽灯花又一宵 。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出身侯门未必是幸事,凡胎俗骨终究是有烦恼的 。这一篇词写得妙不可言,不能解读,只能意会 。)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纳兰容若在这时期对事情看法的转变 。出身富贵,官场上的事看惯了,御前侍卫的荣衔不过是花瓶而已 。容若喜爱的是如雪花般至清至洁的精神,自由不羁的灵魂 。)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
(这首词是容若对爱情描写的词作中的代表 。心爱的人不再属于自己,纵使相思相望又若何,最后还不是无奈长嗟 。情爱路上多有阻碍,如果能够得到这份感情不管牺牲什么也在所不惜 。)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
(蛮喜欢“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平淡中带着无形的痛 。西风吹来,片片黄叶落下,何其萧索落寞,思绪回到了过去 。以前一幕一幕很普通,很平常的事俱往矣,那份美好只能在回忆中寻找 。)
浣溪纱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
(“断肠声里忆平生”说得上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 。人活一世需要的是功名利禄吗?惆怅是因为需要的并非物质上的东西,这有谁能够明白?回想一生,没有人明白自己心中所想是最痛苦的事 。)
虞美人
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
(边疆又起战事,却在此时病倒了,很想把送书信回家,又怕家人担心,尤其是她,如果让她知道自己病了,她那副娇弱之躯禁受得住吗?宁可自己独自忍受病痛也不让所爱的人为自己牵肠挂肚 。)
山花子
欲语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 。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 。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
(很喜欢“欲语心情梦已阑”这句,世上很多事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句带出全词欲说还休的沉重 。所爱的人不在自己身边,始终不能忘记你如黛的双眉,心中无限惆怅,只有台前残烛明白自己的心意 。)
山花子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
(曾经拥有过的感情已成往事,而对这份感情却始终苦苦不放 。可能这份感情的影响太深,此时此刻已与自身融为一体,始终无法忘却 。一想到昔日种种,只感到无比痛苦 。)
南乡子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 。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 。塞草霜风满地秋 。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 。多少英雄只废丘 。
(这首词充斥着悲壮的感觉,好一句“多少英雄只废丘”,王侯将相的霸业又如何,早已厌倦了尘世功名富贵,这等事不过是徒费青春,时光弹指而逝,还要追求这种过眼云烟的功业吗?)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 。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 。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
(伊人已逝,心已死,看到的是萧索落寞之景,听到的是凄冷清凉之声,纵使现在还未落发出家,也有遁入空门,不问尘世之意 。)
菩萨蛮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 。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 。
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 。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
(“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 。”写得甚妙,回想起春天与你分手时的情景,不禁让人魂断神伤,弹指韶光过,时已浅秋,不停对自己说要放开怀抱,不要沉沦回忆之中,岂料一想起你便泪湿青衫 。)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
(妻子刚逝,从此天人永隔,此后没有人再为我添置寒衣,没有人予我温柔牵挂 。时已至秋,不禁回想起去年秋天的情景,纵使内心很痛苦,很无奈,却欲哭无泪 。)
菩萨蛮·寄梁汾苕中
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 。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 。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 。
(纳兰容若与顾华峰情如手足,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悔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容若重情重义,朋友有难愿意伸出援手 。全篇词带有点点伤感的同时多了种宁静平和的感觉,是送别友人的词中上作 。)
荷叶杯
知己一人谁是?已矣 。赢得误他生 。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 。
莫道芳时易度,朝暮 。珍重好花天 。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 。
(这个“知己”指的到底是谁人呢,是恋人?还是亡妻?相信只有作者才知道 。这篇词由刚转柔,由明转暗的过渡很好,绝没有丝毫突兀之感 。上阙尾句“别语悔分明”与下阙尾句“疏雨洗遗钿”把这份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
金缕曲·简梁汾
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 。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 。莫更著、浮名相累 。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 。天欲问,且休矣 。
情深我自判憔悴 。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 。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 。歌与哭、任猜何意 。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 。知我者,梁汾耳 。
(这首词刚中藏柔,柔里有刚,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容若侠气的一面 。吴季子就是吴兆骞,清初之时有不少科场冤案,吴兆骞被冤枉,判去宁古塔充军,顾华峰与纳兰容若绞尽脑汁,四处求人,尽义营救他,最后吴兆骞从宁古塔释放归来 。)
金缕曲·慰西溟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 。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 。须知道、福因才折 。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 。听谯鼓,二更彻 。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 。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 。须不羡、承明班列 。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 。又萧寺,花如雪 。
(西溟就是姜西溟,姜西溟很有才华,却屡试不第 。自古怀才不遇者枚不胜举,容若对这些人特别同情,他不会因为身份地位的问题与这些人远离,反而乐意与这些落魄文人交往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容若对朋友的安慰所表现的关爱之情,反映出他对友情是何等重视 。)
都说了要诗歌
现代诗歌!!!
有哪些表达人生失意,漂泊,苦闷的语句或诗词 1. 东坡吟
傲世世间无天险,
大江东去去不还 。
诗情弛骋大江北,
画意纵横大江南 。
大气大势大手笔,
大仁大义大风范 。
梦里两人常相见,
醒来只隔数百年 。
2.春山伴路图
欲往何处觅雅训?
巍巍昆仑皆惊愤 。
风里鲲鹏欺大鸟,
雨中雏燕竞轻俊 。
今朝我欲乘风去,
大展雄才高万仞 。
横扫天下邪与恶,
一泻君子千古恨 。
3.雪岳读书图
圣书万卷任纵横,
常觉心源极有灵 。
狂笑惊散四方客,
大怒偏向虎山行 。
不畏腥风吹血雨,
豪歌一曲万里晴,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
4.寒江独钓图
天涯何处觅佳音,
世路茫茫本无心 。
无情未必真豪杰,
知交何须同生根?
垂泪一别人千里,
日后寒暖各自珍 。
慷慨自古英雄色,
甘洒热血写青春 。
5.春山行旅图
惨淡岁月入梦遥,
浪迹四海悲寂聊 。
风流正随鲲鹏去,
我自面壁空长啸 。
万里江山皆风火,
十年胸中尽怒潮 。
拚将一腔义士血,
直向云天逞英豪 。
带“宁”字的诗句有什么? 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寒菊 / 画菊》 宋·郑思肖
2、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离骚》 先秦·屈原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离骚》 先秦·屈原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唐·杨炯
5、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读书》 宋·陆游
6、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李延年歌》 汉·李延年
7、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佚名
8、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李白
9、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夜夜曲》 南北朝·沈约
10、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11、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渔父》 先秦·佚名
12、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垂老别》 唐·杜甫
13、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唐·杜甫
14、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北青萝》 唐·李商隐
15、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 。《金缕曲(二首)》 清·顾贞观
16、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述国亡诗》 五代·花蕊夫人
17、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场 。《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陈亮
18、东山东畔忽相逢,握手丁宁语似钟 。《绝句》 唐·吕洞宾
19、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前出塞九首》 唐·杜甫
20、自有千金价,宁忘伯乐酬 。《马》 唐·陈凝
悼亡,作者薄少君,赏析诗歌 女诗人商景兰,《东书堂合集》中著名的一首,是为以身殉国的丈夫写的《悼亡》:“君自垂千古,吾犹恋一生 。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 。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 。存亡随异路,贞白本相成 。”将爱国之情与爱夫之情融为一体 。商景兰,清初诗人,字媚生,明、清间会稽人 。明吏部尚书商祚长女,祁彪佳妻 。能书善画,德才兼备 。
十六岁的商景兰嫁入了山阴祁家 。其夫祁彪佳是著名藏书家祁承之子,一位在仕途上少年早达、在学术上精通文墨的风雅之士 。这对少年夫妻在各方面都十分契合,自两人结合至乙酉(1645)彪佳自沉殉国,他们一共享受了25五年幸福的婚姻 。这种琴瑟和谐的情形令后世的文人们羡慕不已,将两人喻为“金童玉女” 。
清军很快南下,明朝的半壁江山也难以保全 。身为女性的商景兰,对家庭的关心可谓与生俱来,所以当崇祯已自缢于北京,清兵对中原虎视眈眈,她屡次劝祁彪佳请辞,更倾向于夫妻俩归守家园,继续从前的美好生活 。但清人以书币聘祁彪佳出仕为官,种种情势相逼之下,祁彪佳终于在1645年的闰六月初五日自沉于寓山住所梅花阁前的水池中 。而商景兰美满的婚姻生活也就因此变故而突然中止 。
祁彪佳之死与明朝的灭亡而至,商景兰深刻体会到了故国的沦丧与伴侣的死别的悲痛,常将这些感情诉诸笔端 。像“千里河山一望中,无端烟霭幕长空”《苦雨》、“独倚栏杆何所怨,乾坤望处总悠悠”《中秋泛舟·其三》、“晓来无意整红妆,独倚危楼望故乡”《九曲寓中作》这样的诗句,所流露出的苍凉之感与故国情思令人动容 。她写下了著名的《悼亡》诗:赞颂祁彪佳的坚贞不屈,是流芳百世的壮举 。在第二首《悼亡》的开头,表露出失偶的悲凄 。
在商景兰三十多年的寡居生活中,遭受了多次沉重打击:康熙六年壬寅(1662),三女德琼亡故;同年次子班孙因涉浙中通海案远放宁古塔;长子理孙因此事郁郁而亡;班孙三年后逃归,却削发为僧,最终于康熙十二年癸丑去世 。惨剧与祸事接连发生,所以在1676年,晚年的商景兰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不由发出“未亡人不幸至此”《琴楼遗稿序》的感叹 。
在生活中遭受了种种不幸,商景兰的文学创作活动却没有停止,在她的带动下,还形成盛极一时的女性家庭创作群体 。据《静志居诗话》所载:(祁)公怀沙日,夫人年仅四十有二 。教其二子理孙、班孙,三女德渊、德琼、德宦,及子妇张德蕙、朱德蓉 。葡萄之树,芍药之花,题咏几遍 。经梅市者,望若十二瑶台焉 。可见祁氏门中女性文学活动之兴盛,商景兰也颇以为乐 。正是商景兰对于文学自觉的追求与引导,使得她和她的女媳们的文学才华得以提升,其声名也远播开来,为当时男性诗人所激赏,嘉兴“负诗名数十年”的黄媛介等闺秀才女也纷纷慕名造访,吟诗唱和,引为闺中知己 。她们一家的诗歌活动,开创了清代闺阁中聚会联吟的风气 。
在商景兰留存于世的诗词作品中,最为世人关注和称赏的是她的《悼亡》诗 。这首诗屡屡被诗评家和史家们提及,成为商景兰诗歌的代表著作 。
《悼亡》诗是商景兰悼念她为明王朝殉节的丈夫祁彪佳所写的诗歌,是两首五言律诗,这样写道:其一:公自成千古,吾犹恋一生 。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 。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 。存亡虽异路,贞白总相成 。其二:凤凰何处散,琴断楚江声 。自古悲荀息,於今吊屈平 。皂囊百岁恨,青简一朝名 。碧血终难化,长号拟堕城 。
在中国古代,悼亡文化由来已久 。但是“悼亡诗”自潘岳以来主要成为男性文人悼念亡妻的载体 。历为世人所称道的悼亡诗有西晋时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的《鹧鸪天》等等 。作品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细腻的情感,来自对往事缠绵的追怀,更来自封建时代男性对伴侣的难得的深沉忠贞 。
所谓悼亡,古代专指纪念亡故的夫人或者如夫人而言,国在为古代妇女地位不如今日可与男子平等,且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在丈夫亡故之时,也多不过是哭上一回、撒几滴眼泪以示其悲情,少有用诗悼亡的 。虽然古代才女也不少,用《悼亡》作诗题的,也只有明末才女商景兰追悼丈夫祁彪的《悼亡》诗作,可说是唯一的例外 。
《诗经·唐风》中的《葛生》便是一位女子为悼念亡夫而作,为后世悼亡诗的源头 。之后,曹魏时丁妻有《寡妇赋》,唐代裴羽仙有《哭夫二首》,明代女诗人薄少君有《悼亡诗》百首、商景兰有《悼亡》,均表现了对亡夫深切的思念和沉痛的哀悼之情 。词作者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况 。宋代女词人孙道绚30岁丧夫守寡,40岁时写悼亡词《醉思仙》,表达对亡夫的沉痛追怀和对自我华容渐衰的哀怜 。“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可谓一片至情 。李清照中年丧夫,她后期的大量词作如“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等,莫不弥漫着孀居的孤苦和对丈夫的思念 。更有甚者,是为亡夫自残和殉情的女子 。梁卫敬瑜妻王氏,年十六而夫亡,父母公婆劝其再嫁,她执意不从,截耳置盘中为誓,并写下《连理诗》、《孤燕诗》表达对丈夫矢志不渝的爱情 。唐代名妓关盼盼受尚书张建封宠爱并纳为妾,尚书殁,盼盼独居并作《燕子楼三首》哀悼和自伤,白居易赠诗讥其不死,乃不食而卒 。在她们的深悲里,不仅有真情的涌流,还有其在传统文化浸染中生成的对男性主人坚贞专一、至死不渝的节操 。
在对男性的绝对尊从和依附下,古代妇女没有独立自我的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她们的文学活动多因婚恋爱情和家庭生活的不圆满而引起,所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相比男性创作,她们不重诗歌艺术的刻意经营,只求内心情感的真诚诉说和宣泄 。市井钗鬟、才媛淑女、仕宦闺阁、娼妓道姑、嫔妃宫娥,虽然身份和处境不同,但同是作为男权统治下的女性,对主宰自己人生命运的男性的“思”与“怨”是她们共同的情感 。它贯穿于各种文体、各种身份的女性创作,成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中最为普泛的存在形态 。
学会用诗文寄托情感的女性文人也开始写作悼亡诗 。由扫叶山房刊印的《闺秀词话》就指出“悼亡诗多名作,而妇人悼亡诗绝少” 。自女性手笔,沿袭的却是和男性文人悼亡诗一路的手法,蕴伤感哀痛于别后的凄凉景况和往日生活的追惜中 。
可商景兰却不这样写 。在组诗《其一》中,八句句句都铿锵有力,四联对对都是斩钉截铁的相反 。没有凄怆、没有缠绵,没有对往日生活的细腻回忆,没有对失去爱人后景况和心境的描摹,有的只是一个女性自我对存亡、对“君臣大义”、对“儿女人情”的体认和选择 。在《其二》中,尽管作者用了凄美的意象,诸如失散的“凤凰”、断咽的“琴声”,更多的却是传统中正,带者历史气息的“青简、碧血”,以及“荀息和屈平”,感情依然是沉郁的、含而不露的 。悼亡诗一向走的是婉约的脉路,那么,商景兰就是一反常规的“豪放派” 。而这种反叛不是有意为之,是作为封建社会上流知识女性心曲的直接表达 。可以想象,作为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商景兰在和其夫《遗言》诗时焉能没有激潮澎湃的感情在胸中涌荡,只是这种情感在诉诸笔端时经过了自身知识修养和理性的过滤,显得更为淡定罢了 。
想要真正理解商夫人景兰的悼亡诗,须与祁公彪佳的遗言原诗联系起来,不妨赘录于此:遗言1:时世至此,论臣子大义,自应一死 。凡较量于缓急轻重者,未免杂以私意耳 。试观今日是谁家天下,尚可贪浪余生,况死生旦暮耳 。贪旦暮之生,致名节扫地,何见之不广也 。虽然,一死于十五年前,一死于十五年后,皆不失为赵氏忠臣 。深心远识者,不在于沟渎自经 。若余斫斫小儒,唯知守节而已 。临终有暇,书此数言,系以一诗,质之有道 。
运会厄阳九,君迁国破碎 。颦鼓杂江涛,干戈遍海内 。我生何不辰,聘书遒迫至 。委质为人臣,之死谊无二 。光复或有时,图功审机势 。图功为其难,殉节为其易 。我为其易者,聊尽洁身志 。难者待后贤,忠义应不异 。余家世簪缨,臣节皆罔替 。幸不辱祖宗,岂为儿女计 。含笑入九原,浩气留天地 。
作为明王朝的臣子,在面临王朝大厦即将崩塌,祁公毅然决然选择了自沉于自家后花园的湖底,赢得了身后不朽的赞誉 。由他士大夫的身份决定的,“余家世簪缨,臣节皆罔替 。幸不辱祖宗,岂为儿女计 。”道出了他心中的最强音 。恰恰这两句成为商夫人回应的指向 。在商夫人看来,“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作为女性,在以殉“节”而死的“贞节烈女”大量涌现的封建末期,商景兰以成熟的人生见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在她看来,无论是君臣大节,还是儿女人情;无论是丈夫的死还是自己的生,都是一种“贞节” 。到此,恩爱夫妻的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同一,而商景兰诗歌开阖的语意结构也在收尾处得到了归并 。
在祁公离世后,他作了一首《和祁世培<绝命词>》,后半截写道:“余曾细细想,一死诚不易 。太上不辱身,其次不降志 。十五年后死,迟早应不异 。愿为田子春,臣节亦罔替 。但得留发肤,家国总勿计 。牵犊入徐无,别自有天地 。”
商景兰选择不死,实在是因为不能为无益之死;她要完成妻子、母亲的社会角色赋予她的使命与职责,完成祁公对她“区处家事,训诲子孙,不堕祁氏一门”的嘱托 。在她看来,“儿女人情”是支撑她活下来的理由,在晚年所写的《琴楼遗稿序》中,她也强调了这一点:“乙酉岁,中丞公殉节,余不敢从死,以儿女子皆幼也” 。事实证明,商夫人确实完成了这个重大的使命——在她的支持下,儿子为反清复明抛头颅洒热血;在她的率领下,女儿儿媳以诗歌吟咏人生、寄托家国之痛······其实正如祁公所说“殉节为其易” 。千磨万难,备受熟尝 。商景兰在夫亡子难的境况中苦寒守节、吟咏人生;都向世人诉说死比生更加艰难,更加忍辱负重 。无论是死是生;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上天降下的试金石”面前显示了“真情与真面”,显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选择生、以隐忍却坚强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或许更是宇宙间的大刚强与大智慧 。
总之,商景兰的《悼亡》诗是对其夫祁彪佳《遗言》的回应,是一个贵族妇女对贞节的理解、对生命的承诺 。《悼亡其一》中是一个独立、睿智的商景兰,《悼亡其二》里是一个含蓄、深情的商景兰——商景兰在其悼亡诗中向世人显示了她最真实也最傲人的风姿,她就象她最钟情的那轮天上的皓月,终夜皎洁,洒向人间都是情 。《悼亡》诗是商景兰生命和诗歌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从这首诗创作后,她的生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诗歌内容和风格也有了转变 。从精神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层面,我们看到了《悼亡》诗的意义所在 。
【宁古塔诗词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