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赏三军准备决战,到一时心软放走刘邦,项羽在其中有何考量?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
项羽能狠下心,做出坑杀秦军25万投降士兵的决定,就足以看出,他不是一个会被仁慈二字牵着鼻子走的人 。
向项羽表忠心的章邯,是得到被封为雍王的保证的,在利益的推动下,这两人已经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而章邯的那群旧部下,并没有得到既得利益或是保证利益的许诺,他们眷念在关中的家人,害怕因为自己投降的事实,无辜的家人会遭到秦朝廷的迫害 。
将领和军士们心不齐,在历史上也是常见现像,也总会产生毁灭性的后果 。塞满军士内心的,从对家人的担心,转变成了对章邯的怨恨 。秦国民风彪悍,投降本就是不得人心的决定 。我们也可以从史料的记载中看出,这些秦国军士一直都觉得,他们是被章邯骗进反秦联军的 。
秦军内部的窃窃私语,最终还是传进了联军耳中,因为秦国人和“六国人”天然的百年仇恨,这些情况被添油加醋地汇报给项羽 。在没有经行调查的情况下,项羽轻率地下达了坑杀秦军25万投降士兵的命令 。
当时的秦军,只是出现了可能倒戈的苗头,连倒戈的想法和计划都还没出现呢 。考虑到不久后要进攻函谷关,如果在联军攻关时,秦军如果突然倒戈,反秦大业可能会毁于一旦 。项羽不敢像叔父那样轻敌,也不愿看到反秦大业再度坠入低谷 。对他而言,送这25万人“回西方”是最稳妥的做法 。
“妇人之仁”的评价,并不太适合项羽 。项羽是很懂得斩草除根的,就算是面对只能算是“可能”的威胁时,他也总会展现出最残忍的一面,这可能与他一直想伪装出来的仁慈有反差 。
羽与范增疑沛公,而业已讲解,又恶负约,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之 。”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 。”
时间线跳转到项羽大封天下的时候,“亚夫”范增和项羽都还对刘邦保有戒心,又不愿意背上违约的骂名(先入关中者为秦王),就把秦国用来安置罪犯的巴蜀封给了刘邦 。巴蜀之地的富庶程度远远比不上关中,而且相对闭塞 。再把秦国封给章邯等三人,让他们阻遏刘邦东进的道路,就可以杜绝刘邦争霸中原的可能——项羽是这么想的 。
明明怀疑刘邦,明明又下得了狠手,为什么不趁着鸿门宴这个良机将他铲除呢?鸿门宴之前,项羽大赏三军准备和刘邦决战,鸿门宴上,项羽又心慈手软放虎归山 。项羽的想法为何会改变,为什么把已经架在刘邦脖子上的刀,又放了下来呢?
考虑到自己本身就理亏
项伯和张良交情不浅,得知侄子明天就要与刘邦决战,当天夜里就跑到刘邦军营里见张良,劝他在开战之前逃走 。在张良的撮合下,项伯和刘邦结成了口头亲家,后来又把刘邦的狡辩传递给项羽 。
项伯对项羽说:“不要杀有功之人,否则必定遭到祸报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刘邦在反秦战争中也确实是有功的 。
函谷关本来驻扎着一支强大的秦军,被张良用计谋击溃,关中也被刘邦的军队平定 。按照刘邦的说法,他平定了关中,日日夜夜盼望项羽带兵与自己汇合 。他还封藏了秦国的宝库,就等项羽过来取走 。派兵镇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诸侯的军队,没有阻止项羽入关的意思 。毕竟他就盼着联军入关,按照楚怀王的约定,立自己作秦王呢 。
楚怀王之约 。
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王室一样,一个毫无实权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天下共主,总是没人敢公然挑战的 。
齐桓公、晋文公利用周天子行“尊王攘夷”之事,成就了霸业 。曹操利用汉献帝这个傀儡,夺取了中原 。再插入楚汉战争时的事例,项羽驱逐并令人杀死义帝,引得刘邦披麻戴孝,率领56万人的诸侯联军,向项羽追问义帝之死;刘邦项羽两人在广武间互相对骂之时,当刘邦数落项羽弑杀义帝之罪时,恼怒的项羽再也忍不住怒火,用脚踏弩射中刘邦的胸口……这些有名无实的东西,总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不重视它的人,总会惹起天下人的怒火 。
项羽被派去救援赵国,以至“后天下约”
楚怀王曾经和包括刘、项在内的楚国将领们约定:谁率先平定关中,谁就做秦王 。这项约定影响颇深,我上文提到项羽不愿背负违约的骂名,而把刘邦封到巴蜀,就是约定产生的结果 。
不谈刘邦、项羽两人究竟谁功劳更高,从事实上看,最先平定关中的,确实是刘邦 。
章邯投降时秦军还有战斗力,此时反秦联军后勤补给苦难,军中没有足够的粮食,就接受了秦军的投降 。作为秦军投降的条件,项羽同意把关中封给章邯、太史欣、都尉翳这三个秦军将领,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刘邦已经平定关中的消息,可能还没传到项羽那里去 。
而此时的刘邦正每天在关中做白日梦,他洋洋自得,自以为能做秦王,只等诸侯入关后给自己做个见证 。没过多久,项羽把秦国封出去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
在刘邦看来,秦国是自己应得的,为了保住自己成为国王的机会,他才派军队据守函谷关,企图阻止项羽入关 。但这无异是用鸡蛋碰石头,等项羽仗着自己那40万精锐,叫嚣着要和刘邦决战时,后者也只能怏怏地赴那场鸿门宴 。
刘、项在鸿门宴前撕破脸皮,走到兵戈相向的地步,就是因为刘邦派兵在函谷关阻遏项羽 。而刘邦派兵据守函谷关,本质上是保护自己的国家 。
项羽在坑杀秦军25万降卒时,是没和他们讲太多道理的 。在鸿门宴上,刘邦已经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了,项羽为何不故技重施,用“不讲道理”的手段忽视刘邦的功劳,乘机杀死他呢?项羽是不能这样做的,读者是否注意到,上文我称呼项羽军队时的用词是“联军”,答案就藏在这里面 。
顾及到其他诸侯的看法
再插入项羽坑杀降卒的事,明朝文人王世贞的《短长说》记载:有人问范增为何不阻止项羽坑杀秦降卒,范增的说法是,当时秦军已经有所动摇,而且六国之人恨秦人入骨,特别是祖先被秦人坑杀了40万的赵人,用这25万人给赵国诸侯慰藉,连范增都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
项羽是要考虑联军中其他诸侯的想法的 。
《易》曰:履霜坚冰至 。《吕氏春秋》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项羽今天对刘邦举起了屠刀,明天遭殃的那个会不会是自己?这是其他诸侯都要考虑到的事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 。
秦军25万降卒,都是诸侯军的敌人,项羽坑杀他们是不会遭到诸侯反对的 。而刘邦呢?他本身就是诸侯军的一员,如果项羽在不占理的情况下把他杀了,恐怕会失去人心,让诸侯军将领们人人自危吧!
为什么说项羽的军队是一支联军呢?从项羽和他叔叔起家时算起,看看这40万的军队是怎么来的吧 。
人人都知道一个概念:“8000江东子弟”,项羽叔侄最开始在会稽郡征集了8000子弟就渡江反秦了,不敢自立为王的陈婴带着两万军队归属项梁,后来黥布、蒲将军等人又带着军队来投奔 。等这支联军到了下邳,已经有六七万人 。这是楚军的由来 。
时间线再跳转到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王离时,那些本该救援赵国,却因为恐惧秦军而作壁上观的诸侯军队,它们的将军在项羽破秦军后都赶到楚军营地,跪爬着去见项羽 。巨鹿之战项羽一战立威名,他就变成了所有诸侯军队的老大,带着他们追击章邯,后来又入关 。项羽本身率领的楚军只有几万人,入关后变成了四十万,是因为有巨鹿之战后诸侯军的加入,向关中进发时沿途也有诸侯军加入 。这是诸侯联军的由来 。
那些将军带着军队加入了楚军,就会把军权全都拱手送上吗?就算是把军权交了上去,军队里的军官们也要都换成项羽的亲信吗?这都是不可能的,联军合并在一起是因为有灭秦的共同目标,项羽因为威望最高做了大将军,但他并不能直接控制每一支军队 。
不只是诸侯联军派别林立,恐怕就连楚军的内部都是派别林立的情况 。想要统帅这样一支“凑起来”的队伍,只能“以德”不能“以暴” 。
把反秦战争获得的成果,例如财富、人口、地位、疆土,分封给联军的将军们,让所有人都得到好处,让所有人都心满意足 。同时在反秦战争的过程中,要尽量笼络人心,所以屠杀了那么多人的项羽,遇到将领生病的情况,常流着泪去看望他 。这就是“以德” 。
项羽不独占,是因为天下早就群雄割据
在不占理的情况下杀死刘邦,让将领们人人自危,甚至激起他们的反对,这可能导致联军人心散掉 。这就是以暴 。
项羽的分封:例如瑕丘申阳这个人,本来就占领了河南地区(不是今天的河南省),又帮助楚军过黄河,所以被封为河南王 。又例如司马卬本就攻占了河内郡,又在反秦战争中多次立功,所以被封为殷王统治河内地区 。这两个是十八路诸侯中的小角色,受封的国土也不大,但还是能和十八路诸侯王并列 。其实项羽只是承认了他们对自己占领地区的主权,封他们做王只是做个顺水人情罢了 。
项羽不杀刘邦,是顾及其他诸侯的看法,项羽分封天下,也不是因为他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这都是由于:一、当时天下早就是诸侯割据的局面了 。二、他那四十万大军的本质是一支凑起来的联军 。
杀刘邦会导致自己“威德”丧失,就无法组织诸侯们施行有利于自己的分封 。但是不杀刘邦,任由他一步步发展壮大,也始终是放虎归山,他总会变成一个威胁 。总要断一只手臂,断左臂和断右臂到底哪一个划算?
鸿门宴上放虎归山
优柔寡断是项羽的缺点之一,在鸿门宴上内心如此矛盾的项羽,更是把这个缺点暴露无遗 。
刘邦赶去参加鸿门宴,第一件事就是摆低姿态为自己辩解,宴会上紧张的气氛得到了缓和 。范增一心要除刘邦而后快,怎会放过这个杀一人而灭十万军队的大好时机呢?他拿起了自己佩戴的玉玦三次,都在示意项羽早做决断,项羽却不作任何表态 。
情急之下,范增找来项庄,让他假借舞剑助兴的名义,在酒宴上刺杀刘邦 。项庄在酒宴上舞剑,心里只想着刺杀刘邦 。项伯见事情不对劲,拔出剑来与项庄共舞,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找不到攻击的机会 。
张良见事情危急,就去找来樊哙救驾,樊哙又硬生生闯进军帐,在这期间项羽什么都没有做 。他即不阻止想要刺杀刘邦的项庄,也不阻止一心要保护刘邦的项伯 。任他们分出胜负,也任他们决定刘邦的生死 。这就像一个面对困难束手无策的人,他索性什么都不做,只等着命运的裁决 。
铲除刘邦会让诸侯们离心离德,这是自断臂膀 。不杀刘邦就是放虎归山,总有一天会被他反扑 。两种选择都让人极其痛苦,优柔寡断的项羽做不出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保刘派和除刘派,哪边能再造出一点有利于自己的声势,都有可能改变项羽的心意 。造出鸿门宴上最后一波声势的人,是刘邦带来参加酒宴的樊哙 。
在一群大人物参加的酒宴上,樊哙这个没人能叫得上名的小卒,带着满腔怒火闯了进来 。项羽称他是“壮士”,赐他一斗酒和一架生的猪肩 。樊哙用盾牌当桌子,用剑当切肉刀,大口地吃起酒和肉 。项羽问:“壮士,还能再喝吗?”
樊哙就势抒发自己的感慨道:“我连死亡都不躲避,怎会推辞这点酒?秦王专做大逆无道的事,他就怕不能让每个人都被处斩和受刑,全天下都背叛了他 。楚怀王和将领们约定:‘先入关的做秦王’,沛公率先平定关中,不敢私拿一丝一毫的财物,封藏府库,带兵回到霸上就等着将军的到来 。功劳如此之高,将军反倒听了小人的挑拨,想杀有功之人,这和秦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项羽答不上话,只是让他坐下继续用宴 。酒宴成了这个样子,气氛已经僵住了,所有的阴谋都不得不暂时中止 。
没过一会,刘邦假称自己要上厕所,溜了出去,还叫上了樊哙 。出军帐后,樊哙让刘邦赶紧逃走,刘邦还想着自己没有和项羽辞别,樊哙说:“现在我们是砧板上的鱼肉,而别人是宰割我们的菜刀,不要去辞别了!”刘邦一帮人就这样溜走了 。
等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虽然对刘邦极不信任,但事已至此,鸿门宴上刘邦任人宰割时都没动手,现在他身边有十万大军的保护,就更没法拿他怎样了 。把秦国封给他,就等于是给自己设立了个强力对手 。不把秦国封给他,也势必要遭到怨恨和报复,项羽不会不知道这一点 。最好的做法就是找借口把他到巴、蜀那边去 。
有时成败只在一念间,而历史的走向也有它的偶然性 。在鸿门宴上,刘邦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溜掉了 。彭城之战中,刘邦被楚军包围了三圈,突然狂风大作,巨大的石头在风力的带动下,砸得楚军阵脚大乱,刘邦又一次溜走了 。刘、项在广武间对骂,项羽用弩射中刘邦胸口,却没命中心脏,刘邦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又例如韩信和一帮人犯军法应当被斩首,前面的人挨个人头落地,轮到韩信时,他四处张望,发现有特赦权的夏侯婴刚好在附近,他又刚好用一句话就感动了夏侯婴,保住了性命 。
历史有时就是“差一点”就被改变了 。
鸿门宴上内心矛盾重重的项羽,最终还是没能做出选择,事态的发展都被两方的手下引导着 。他只需要一个命令,就能让三年后杀死自己并登上皇位的刘邦性命终结 。只可惜他优柔寡断,抱着杀之亦可,不杀亦可的心态,最后放走了刘邦,害死了自己 。
【刘邦离开鸿门宴的时候,和项羽告别了吗?,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历史会怎样】
推荐阅读
- 立夏的含义是什么
- 手机app考勤 培训签到表
- TCL的一些顶级廉价手机终于来到欧洲
- 关于描写乡土文化的古诗词 描写乡土的诗句
- 描写性情高洁的诗词 形容高洁的诗句有哪些
- 古诗词应用软件 背诵古诗词的软件有哪些
- 对账工整的古诗词 对仗工整,构成对联的诗句有哪些?
- 2个甲子是多少年
- 恭祝寿辰的诗词 祝福老人寿辰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