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 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 , 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 , 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 , 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 , 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 , 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 , 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 。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 , 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 , 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 , 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 , 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 , 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 , 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 , 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 , 来到原为北宋腹地 , 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 , 感慨万端 , 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 , 以此抒发感慨 。解答此题 , 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 , 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 , 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 。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 , 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 , 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 , 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辽宁卷)〔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 , 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 ,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 新月初学扇 , 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 , 号挺斋 , 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 , 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 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 , 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 , 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 , 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 。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 。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 , 以多角度开拓意境 , 使景物互为映衬 , 从而构成一种情趣 , 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①比喻 , 如将长江比作白练 , 将江帆比作疾箭 , 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 , 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 , 如一、二两句对偶 , 三、四两句对偶 , 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 , 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 , 远山重重 , 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 , 山泉飞流 , 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 , 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 , 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 , 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 , 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 , 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 , 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 , 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 , 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 , 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 。“寒山几堵”的“堵”字 , “削碎中原路”的“削”字 , 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 。显然 , 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 , 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 ,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 ,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 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 , 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 , 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 , 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 , 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 , 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 。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 , 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 。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 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 , 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 , 以此来揭示主题 , 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 , 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 , 温暖如春 。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 , 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 , 宫殿荒凉 。
高考 诗词鉴赏答题技巧(沈阳) 这个当然你要对表现手法 , 表达方式 , 修辞手法有哪些要清楚 , 这个你们复习资料中会有的 , 应该记一下 。答题技巧一般就是这种模式:运用了**手法 , 形象的表现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志向 。一般秋季 , 落叶 , 孤舟 , 落花等这些物象表达消沉 , 孤独 , 不得志的感情;大雁 , 鲤鱼等表现思乡;长亭表现离别 , 等等等等 , 总之你要多做题 , 做分析答案 , 从答案中领悟出答题了技巧 。
求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的得分技巧 在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 , 都有诗词鉴赏题的出现 , 这也是让很多考生非常头痛的问题 , 因为在这类型题上经常丢分 , 其实解答这些题也是要讲究技巧的 , 下面就让专家给您介绍一下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的12点得分技巧吧 。
1、考生在看到这种题型时 , 首先要研究作者(无影响着除外)的时代、风格、在社会上的地位、思想情绪、人生经历、作诗的思想倾向 , 这对于中学生理解诗词含义有重要的作用 。
2、考生要学会审理诗题 。如果忽略诗题 , 就会出现错误 。
3、考生在评论诗时 , 一定要在诗题上花费一定的功夫 。研究注释 。它既可以帮我们理解诗词的内容 , 又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联想 , 去分析和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以及时代的意义等等 。
4、要学会研究题干 。要鉴赏诗 , 回答题干的要求 , 而这个要求本身为我们分析诗词 , 提供一定的依据 , 或者思路 。
5、考生答题时要掌握诗词的意象 。意象:就是借景物曲折达意 , 这景这物对诗人的情感意念和诗歌形象二者融为一体 ,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词 。
6、考生要展开联想 。主要指通过诗的意象和注释 , 展开对题干要求的联想 , 经过有机联系 , 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 。
7、考生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 诗歌语言的特点是意蕴多、凝炼、含蓄 , 富有节奏和韵律 。
8、要注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指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它多种多样 , 常见的有:点面结合 , 抑扬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铺垫悬念、卒章显志等等 。
9、考生要弄清楚诗词的思想感情分类 。
10、考生要弄清楚诗词的表现手法:渲染、白描、衬托、对比、象征、比兴、铺垫、夸张、比拟、双关等等 。
11、考生要找到“诗眼” 。诗眼即诗词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
12、考生要学会理解诗词的意境 ,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创造和联缀构成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
在解答诗词鉴赏题型时 , 注意以上的答题技巧 , 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词的含义 , 从而让我们在诗词鉴赏题型中得到高分 , 不会解答诗词鉴赏题型的中学生 , 不妨从这几方面入手 , 一定能够在诗词鉴赏题型上取得较高分数的 。
---------济南新东方 优能个性化学习中心
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急需...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 ,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 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 , 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 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 , 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 四野青绿 , 江水映日 ,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 泥融土湿 ,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 日丽沙暖 ,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 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 星斗阑干分外明 。
寂寞小桥和梦过 , 稻田深处草虫鸣 。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 , 星斗纵横 , 分外明亮 ,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 ,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 不得到辽西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 , 口语化(步骤一) , “黄莺儿”是儿化音 , 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 ,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 得放在句中 ,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 西风袅袅秋 。
一看肠一断 , 好去莫回头 。
前人认为 , “看”字看似平常 , 实际上非常传神 ,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 , 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 , 还频频回望 , 每一次回望 ,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 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 , 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 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 ,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 , 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 ,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 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 “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 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 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 , 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 然后回答问题 。(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 , 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 , 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 , 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 , 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 (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 , 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 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 , 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 , 家人还围坐在灯前 , 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 (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 , (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 。(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 , 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 , 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 , 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 , 是否合理 , 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 , 没有直接提出问题 , 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 , 还是表达技巧 , 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 , 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 , 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 , 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 , 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 。诗歌本意很明了 , 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 , 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 , 半瓣花上说人情” , 就是以小见大 , 管中窥豹的写法 。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 , 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 可谓大内容 , 大主题 , 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 , 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 , 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 , 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 , 写得具体可感 , 有情味 , 有风韵 , 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 , 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 , 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 , 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 , 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
(3)要注意点面结合 , 既有总体分析 , 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 , 层次分明 。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 然后回答问题 。(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 ,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 一时回首背西风 。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 低面深藏碧伞中 。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 并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 , 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 不要求分析 , 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 , 当然如果具体说明 , 也没错 。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 , 因此答题时 , 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 (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 ,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 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 , 似是“愁热” , 却呈现娇羞之态 , (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 基调活泼有趣 。(步骤二)
----------------------------------
现代文阅读的话 , 个人认为把各文章类型分开讲解题方法会具体一点!
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 , 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 , 内容涉及到经济学 , 教育学 , 文化学历史学 , 语言学 , 美学等 , 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 , 论据 , 背景和意义 。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 , 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 , 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 , 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背景,构造,原理 , 特点 , 现状 , 发展 , 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 。(根据文体特征 , 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 , 提高阅读速度 。)
(2)注重整体阅读 。逐段阅读 , 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 , 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 。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 , 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 , 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 , 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 , 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 , 添字 , 改字 , 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 , 以特殊代普遍 。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 , 部分 , 几个 , 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 , 全 , 都  , 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 , 十分 , 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 , 总是; 有时 , 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 , 曾经 , 过去;现在 , 目前;将要 , 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 , 必将; 可能 , 估计 , 如果 , 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
六顺序错乱: 时间先后错位 , 逻辑事理先后错位 , 空间位置错乱 。
七颠倒因果: “因”与“果”错位;或 “条件”与“结果”错位 。
八强加因果: 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 , 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
九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
十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 , 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 , 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
因”等字样 , 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 , 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 , 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
【三】:简答题(07年新增题型)的解答
整体阅读 , 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 , 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有无分论点 , 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 , 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 , 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 , 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 , 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 , 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 有什么特点 , 有什么价值 , 有什么作用 , 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 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 , 选准角度. 议论文体 , 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 , 理清行文思路 , 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 , 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 , 紧扣说明对象 , 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 , 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 , 或按事物发展 , 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 。文章中有些句子 , 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 , B关联词 , C指代词 , D范围词 , E类别词 , F过渡词 。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
重难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 , 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 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
1.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 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
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 , 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 才能全面准确 。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 , 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 , 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 , 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 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标题即是中心 , 有的开头点明中心 , 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
(2) 合并各段内容, 概括中心意思: 寻找各段中心句, 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
(3) 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 , 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 , 加以提炼 。
重难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 , 或赞同或反对 , 或喜爱或憎恶 , 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 。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 。有的直接说出 , 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 , 若隐若现 。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 , 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 , 其次 , 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 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 。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 统观全文 , 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 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 审准题眼 规范作答
0.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 , 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 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 , 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 以“这”作陈述对象 , 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 , 且构成并列关系 。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
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 , 变换人称 , 联想想象, 象征 , 类比 , 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 , 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 , 欲扬先抑、制造波澜  ,  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 写 角 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 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 前后照应 , 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 , 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 , 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 , 深化主题;
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 , 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 , 相承 , 相属) , 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 , 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 , 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 , 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 , 看空间的变化 , 看情感的变化 ,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 , 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 , 对照式 , 层进式 ,  总分式 。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
题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 , 化深奥为浅显 , 化抽象为具体 。
2.拟人:化物为人 , 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
3.借代:以简代繁 , 以实代虚 , 以奇代凡 。
4.夸张:烘托气氛 , 增强感染力 , 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 揭示本质 , 给人以启示 。
5.对偶:便于吟诵 , 易于记忆 , 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 , 抒情酣畅 。
6.排比:内容集中 , 增强气势;叙事透辟 , 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 , 层次清晰;多次强调 , 增强感染力 。
题型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 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 , 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 , 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 , 归纳要点 , 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 , 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题型5: 探究类(含评价)另附专题
高考的诗词赏析题有什么技巧吗? 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讲 , 高考诗词鉴赏分三步骤:
第一步说背景 , 模式是 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什么(被贬途中、朋友分离)的背景下写的 。
第二部分析诗句和修辞:模式是 首联写了什么什么的景色 , 颔联用了什么(对偶 , 对比 , 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什么什么 , 颈联写了什么什么 , 一个“”字(诗眼)很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什么什么的感情 , 尾联直抒胸臆 , 写了什么什么 。
第三步分析作者情感 , 模式是 通过对什么什么(田园风光、塞外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什么(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感情 , 加上整首诗用了什么什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更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 希望自己能什么什么(归隐山林、披甲上阵报效祖国)来实现自己的志向 。
高考诗词鉴赏大体的规范步骤是什么?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意境 ,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 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 , 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答题示例:杜甫 绝句 迟日江山丽 ,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作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 四野青绿 , 江水映日 ,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 泥融土湿 ,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 日丽沙暖 ,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高考范例: 王安石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 系船应有去年痕 。
方维深 舟下建溪 客航收浦月黄昏 , 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 , 系舟犹有去年痕 。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 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 , 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 , 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 , 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 , 暗淡朦胧 ,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 , 分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 , 又叫虚实结合;白描;修辞手法等 。
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 , 星斗纵横 , 分外明亮 ,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 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步骤三>
高考范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 ,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 吹人舞袖回 。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 , 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做简要分析 。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 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 , 在“云间”下榻 , 在天上“行杯” ,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境 。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 而是要品位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委婉、简练生动等等 。
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 用诗中有关语句分析这种特色 。指出表现出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 ,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 , 口语化 。<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 , 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 ,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步骤三>
高考范例: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 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 , 即冬至夜深时分 , 家人还围坐在灯前 , 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 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位这些经锤炼的字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 得放在句中 ,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原句中描述景象 , 点出该爱烘托出了怎样的意境 ,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 西风袅袅吹 。一看肠一断 , 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 , “看”字看似平常 , 实际上非常传神 , 它能真切透出抒情主人公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 , 在句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 , 还频频回望 , 每一次回望 ,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 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二>
只一“看”字 , 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
高考 范例: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 数里入去峰 。古木无人径 ,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 安禅制毒龙 。
[注]安禅 , 佛家指闭目静坐 , 不生杂念;毒龙 , 指世俗欲念 。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 所谓“诗眼” , 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 发出低吟 , 仿佛呜咽之声 ,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 由于山木幽暗 , 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 , 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第五种模式:引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 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 ,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 , 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 ,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 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答题步骤 ,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
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 为什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 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高考范例: 湖州歌(其六)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 , 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
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
“望”字好像只写“北望” , 其实细读全诗 , 四句都是在他“望”中 , 向北望 , 烟云茫茫 , 望眼前 , 江水悠悠 , 向整个东南一望 , 夕阳寒鸦 , 不胜依恋 。那么“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十年来 , 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 , 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 , 一道分析理解 , 一道分析鉴赏 。2002年起 , 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 , 加大了主观题 , 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 , 有客观题、主观题 , 但主观题比例大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可见 , 对古诗词的考查 , 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 , 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 , 难度上有加大趋势 , 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 , 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 , 是能游刃有余的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 注意这十个方面 , 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 ,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 , 使诗歌生动形象 , 境界全出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 , 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 , 有规律可循的 , 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 , 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 ,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 , 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 , 抓住这几个关键处 , 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 , 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 , 走进诗的艺术境界 , 解诗答题 。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 , 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 , 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 , 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 二、四、六、八句押韵 , 首句可押可不押 , 一般押平声韵 , 一韵到底 。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 , 流行于中唐 , 发展于晚唐与五代 , 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 , 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 , 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 , 58-96字)、长调(96字以上 , 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 , 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
曲:即散曲 , 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 , 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 , 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 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 , 不但要记 , 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
【高考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 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