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中的人文精神 唐诗人文精神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 。中国文人很看重“诗” 。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 。这既表达中国传统文人对丰厚学识的自信,也说明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 。大家知道,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我们常说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说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讲的正是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
一、人文精神 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 。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 。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 。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等等这些都是谈人如何完善的问题 。这就不仅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 。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 。进而要求人文学、社会学都得效法科学,成为科学 。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以为人只不过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或者说认为人只是一个DNA的容器,你别以为自己了不起,性格命运、生死成败都是由早就决定好了的,人的奋斗变得徒劳,人的价值变得低廉 。正是这种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 。人文、教育、环保、道德等这些非经济的社会因素被不断地边缘化 。而在我们的大学里,传授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学科也不仅遭到功利主义自下而上的威胁,也受到专业化由上而下的威胁,而不断地边缘化 。这表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人文精神是一个大而无当的东西 。
在这里我可以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原始人类社会到现代,我们的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仍然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 。然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科学并不能说是遵循了同样勇往直前的轨迹 。那么,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讲,我们如何来看待人文精神呢?在去除了现代社会所谓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原始社会,按照其一定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制度,我们说人类生活仍然能够进行 。但反过来,如果去除由人性所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即使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也将会立即崩溃 。这所以说,人文精神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 。人类永远不得不在追求明天的发展和寻找永恒的人性中前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常讲“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落后我们只是挨打,但如果文化落后呢?我们会怎样?可以说但凡一个国家强盛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内涵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虽然有其自己的基础和美国的援助,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文化内涵决定的民族禀性在深层次上起的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然而,我们说任何好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被继承才不至于消亡 。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发展理性,同时也包括培养人性 。它的任务是让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品质的人,培养我们社会所需的性格与智力贵族,也就是我们国家常说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 。这样一来就不能仅仅以职业出路为教育目标,或者说读书只是为了某个特殊的功利目的,比如,西方人所提倡的博雅教育,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个叫纽曼的大教育家,他在出任大学校长时便说: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本科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出来首先他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 。纽曼这么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也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是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的人格 。这样的人格的完整对这个人来说,意味着是健康,一个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 。而我们古老的中国也早就有所谓“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 。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或“游于艺”说法 。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 。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 。“射”,军事、武功方面 。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 。“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 。“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 。“数”则指科学方面的 。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 。那么,在现在社会的大学如何来培养人性呢?西方学者赫钦斯认为任何大学中应该有“永恒学科”,一是与古典语言和文学有关的学科,学习途径就是阅读古典著作 。另一类,可称为“智性课程”,主要包括文法、修辞、逻辑、数学等具有永恒内容的学科 。以上就是我们对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学科大致的一个了解 。
二、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基于以上对人文精神的大致了解,我们来讲唐诗中的人文精神就显得不是那么空洞和深奥了 。在这里我主要就两首我们所熟知的唐诗来谈 。
(一)自信心 。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
那么,在我们的唐诗里,诗人是怎么来表达他们对人生归宿的思索呢?这里,我们来讲大家所熟知的一首唐诗,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说这首诗传诵千古,而经久不衰的魅力何在?我想,正是因为诗中抒发了在登楼过程中诗人面对白日运转、河海奔流,如此辽阔而无垠的画面时,所产生的强烈进取心和不懈的追求 。在他看来所谓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攀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通常所说生命的体验有两个层次,我们客观的生理存在即身体体验;主观的心理存在即精神体验;我们的身体何在?这不是问题,我们的精神何在?我们的精神与身体同时存在吗?何以见得?可以说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直困扰着人类 。我们说生活的规则是满足身体的需要,而艺术的追求则是满足精神的需要 。在我们已知的人类生活中,宗教之所以独具魅力,是因为它指向身体与精神永恒的满足 。闻一多说整个《庄子》一部书所表达的是“客子思家的哀愁”,这是什么意思?家这个字,对我们这些有家的人来说,虽然每天都在消费它,但实际上很少在意它的精神内涵——即人生的归宿 。也就是哲学家所说的寻求精神的栖居家园,生存的终极意义 。唐诗中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诗人认为个人的生命虽是稍瞬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远长的 。时空是无限,生命也是无限的 。所以,人自从离开母体以后,首先面对的便正是这一种来自于无限时空体验的自我迷惘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我之前我是谁?在我之后谁是我?他为什么不是我?我为什么不是他?这些也许就是自然科学,数据笔记无法回答的问题了 。在这首唐诗中,正是因为登高楼的艰辛和超越感与看风景的愉悦和现实感可以把刚才我们所说到的生存的双重体验刻画得最为鲜明,从而激发人们追求永恒满足的欲望 。我们说有所待才能有所为,有所追求才能最终达到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境 。如果说大自然中所运行的万物尚且能自强不息,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怎能甘心搁浅,而止步不前呢?
我们说唐诗中表现了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我们说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的浪漫气质是唐诗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尤其以盛唐的诗歌为典型 。诗人林庚称之为“盛唐气象”,说它们表现出了“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 。这实际上就是说它们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在唐诗中我们经常能够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读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读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等等这样气势雄伟的句子,它们都在时空跨度上给我们强烈的情感冲击和震撼 。我们说这种时空意识与精神气度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相互辉映,构成了一种朝气蓬勃的时代心理 。所以,我们说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在唐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宽阔的江河湖海,也能看到比它更为宽阔的万里长空,更能看到最为宽阔的人的心灵 。唐诗让你的心情更为开阔,性情更为豁达,人生更为深刻 。从唐诗中体悟人生 。从而人们永恒的精神追求得以满足 。我们说诗是可以陶冶性情,也就是这个意思 。
(二)同情心 。爱心,仁者,爱人,人性人道主义精神
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录·诗教》认为,“诗是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说“此心之所以能感者,便是‘仁’”,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方是兴也,兴便有仁的意思 。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人同情心的苏醒 。也许,这样说仍然比较抽象,大家不好理解,现在我们以一首诗歌的欣赏为例,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 。这是写诗人醒来时候的感觉 。春意温暖,包裹梦乡,所以,他都没有觉察到天已经大亮了 。那么是谁唤醒了诗人呢?第二句“处处闻啼鸟” 。这是写听觉 。所谓“处处”,略似《诗·燕燕》中所写:“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也就是说远、近、高、低,处处都有啼鸟之声,这犹如乐音环绕的优美意境 。在这里我们知道原来是啼鸟报晓,接下来还知道亦是啼鸟报晴 。春睡的香甜、春声的悦耳给诗人带来了无限愉悦,让人不由得喜欢,喜欢这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 。既然爱了就会懂得怜惜,(在中国传统社会“我爱你”这个词出现得很晚,大概是受西方的影响才有的,它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占有”,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而在我们中国古人要表达相类似的情感一般会说“怜惜”,比如我们常说的“怜香惜玉”,它表达的核心意思不是“占有”,是“付出”,“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首诗中即表达了诗人由爱春到惜春的心路历程 。我们看到诗人由啼鸟之声,联想到昨夜的风雨之声,原来那潇潇春雨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这便出现了我们刚才所讲到的兴发感动,“夜来风雨声”,是回忆,“花落知多少”,是体悟 。夜来风雨之声,惊动我的温暖梦乡不过片时而已,可是风雨之中,不知百花落下多少 。诗人想到了“花落知多少”,这当下,是同情心的苏醒,那么诗人又由花的凋零又想到了什么呢?他没有再往下说了,也没有必要往下说了,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和无穷的韵味,或者说寥寥数语已经成功地把我们带入了他感发的感动之中去了,我们也许会想到“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想到“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这就是由诗歌比兴所引发的感动 。
三、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意义
在今天我们来讲唐诗,讲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它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杜甫的诗歌在什么时候最流行?宋代和抗战时期,为什么唐代杜甫的诗歌在这些时候最为人们所喜爱?原因就是喜爱诗中所表达的人性人道精神 。比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从长安到奉先县省视妻子,入门便听见家人号哭,他的小儿子已饿死了!这样的惨痛使他回想个人的遭际,社会的种种不平 。他说“幼子饿已卒”我的小儿子是饿死了,可是像我这样“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人尚且如此,那些平民百姓又当如何呢?所以他“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以至于“忧端齐终南,濒洞不可掇!”我们说杜甫的关心人民,关心国家都是流自肺腑的真实感情,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一直到老,他登上岳阳楼的时候还说:“戎马关山北,”我要“凭轩涕泗流” 。又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冻,发出“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 。这种宽广的胸怀,是非常值得后人钦佩的 。这就是杜甫,是他的性情,他还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我也知道,我干嘛这么傻瓜,我可以不要管他国家怎么样!但这是我的本性,就好像葵花和藿叶一样总是向着太阳 。人的本性是没有其他人、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的,所以说“物性固莫夺” 。我们说这便是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对悲剧命运的克服,人比悲剧命运更强,更高 。而你吃饱睡足之后,说我也来关心人民,碰到一点挫折你就只顾自己了再也不关心人民了,这个就是层次不同,不是说你的关心是不对的,但是你的关心不是那种流自肺腑的欲罢不能的关心 。虽然时至今日,我们似乎特别缺少英雄主义了,特别缺少提澌生命的真实力量了 。这就跟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有关 。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珍惜我们的生命,爱自己 。懂得发扬,发扬我们的人文精神,爱别人 。从唐诗中找到自己,从人文精神中找到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 。
我们这个时代太繁华了,人忙碌了,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触动你的心灵就是古典诗词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当一种民族文化渐渐被这个民族所遗忘的时候,它便失去了维系这个民族生命的的作用和价值,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知道唐诗和宋词,不知其所云,不知道它的好处何在,甚至于不能够完全了解的时候,我们很难讲我们心依旧是中国心 。所以读唐诗的方法重在体悟,寻求心灵的感动 。你的心能感到什么就是你的思想处在什么样的境界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据说,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 。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 。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我们往往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就像看花 。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灏.这时候的你是不是渐渐有了一点思乡愁绪,有了一点人生喟叹,有了一点社会关切,有了一点故旧情怀 。可以说,唐诗宋词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宋词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由于有你心灵的体悟,它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 。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 。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唐诗人文精神?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 。中国文人很看重“诗” 。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 。这既表达中国传统文人对丰厚学识的自信,也说明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 。大家知道,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我们常说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说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讲的正是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
一、人文精神 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 。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 。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 。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等等这些都是谈人如何完善的问题 。这就不仅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 。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 。进而要求人文学、社会学都得效法科学,成为科学 。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以为人只不过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或者说认为人只是一个DNA的容器,你别以为自己了不起,性格命运、生死成败都是由早就决定好了的,人的奋斗变得徒劳,人的价值变得低廉 。正是这种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 。人文、教育、环保、道德等这些非经济的社会因素被不断地边缘化 。而在我们的大学里,传授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学科也不仅遭到功利主义自下而上的威胁,也受到专业化由上而下的威胁,而不断地边缘化 。这表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人文精神是一个大而无当的东西 。
在这里我可以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原始人类社会到现代,我们的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仍然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 。然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科学并不能说是遵循了同样勇往直前的轨迹 。那么,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讲,我们如何来看待人文精神呢?在去除了现代社会所谓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原始社会,按照其一定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制度,我们说人类生活仍然能够进行 。但反过来,如果去除由人性所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即使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也将会立即崩溃 。这所以说,人文精神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 。人类永远不得不在追求明天的发展和寻找永恒的人性中前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常讲“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落后我们只是挨打,但如果文化落后呢?我们会怎样?可以说但凡一个国家强盛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内涵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虽然有其自己的基础和美国的援助,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文化内涵决定的民族禀性在深层次上起的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然而,我们说任何好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被继承才不至于消亡 。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发展理性,同时也包括培养人性 。它的任务是让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品质的人,培养我们社会所需的性格与智力贵族,也就是我们国家常说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 。这样一来就不能仅仅以职业出路为教育目标,或者说读书只是为了某个特殊的功利目的,比如,西方人所提倡的博雅教育,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个叫纽曼的大教育家,他在出任大学校长时便说: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本科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出来首先他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 。纽曼这么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也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是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的人格 。这样的人格的完整对这个人来说,意味着是健康,一个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 。而我们古老的中国也早就有所谓“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 。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或“游于艺”说法 。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 。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 。“射”,军事、武功方面 。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 。“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 。“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 。“数”则指科学方面的 。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 。那么,在现在社会的大学如何来培养人性呢?西方学者赫钦斯认为任何大学中应该有“永恒学科”,一是与古典语言和文学有关的学科,学习途径就是阅读古典著作 。另一类,可称为“智性课程”,主要包括文法、修辞、逻辑、数学等具有永恒内容的学科 。以上就是我们对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学科大致的一个了解 。
二、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基于以上对人文精神的大致了解,我们来讲唐诗中的人文精神就显得不是那么空洞和深奥了 。在这里我主要就两首我们所熟知的唐诗来谈 。
(一)自信心 。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
那么,在我们的唐诗里,诗人是怎么来表达他们对人生归宿的思索呢?这里,我们来讲大家所熟知的一首唐诗,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说这首诗传诵千古,而经久不衰的魅力何在?我想,正是因为诗中抒发了在登楼过程中诗人面对白日运转、河海奔流,如此辽阔而无垠的画面时,所产生的强烈进取心和不懈的追求 。在他看来所谓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攀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通常所说生命的体验有两个层次,我们客观的生理存在即身体体验;主观的心理存在即精神体验;我们的身体何在?这不是问题,我们的精神何在?我们的精神与身体同时存在吗?何以见得?可以说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直困扰着人类 。我们说生活的规则是满足身体的需要,而艺术的追求则是满足精神的需要 。在我们已知的人类生活中,宗教之所以独具魅力,是因为它指向身体与精神永恒的满足 。闻一多说整个《庄子》一部书所表达的是“客子思家的哀愁”,这是什么意思?家这个字,对我们这些有家的人来说,虽然每天都在消费它,但实际上很少在意它的精神内涵——即人生的归宿 。也就是哲学家所说的寻求精神的栖居家园,生存的终极意义 。唐诗中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诗人认为个人的生命虽是稍瞬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远长的 。时空是无限,生命也是无限的 。所以,人自从离开母体以后,首先面对的便正是这一种来自于无限时空体验的自我迷惘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我之前我是谁?在我之后谁是我?他为什么不是我?我为什么不是他?这些也许就是自然科学,数据笔记无法回答的问题了 。在这首唐诗中,正是因为登高楼的艰辛和超越感与看风景的愉悦和现实感可以把刚才我们所说到的生存的双重体验刻画得最为鲜明,从而激发人们追求永恒满足的欲望 。我们说有所待才能有所为,有所追求才能最终达到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境 。如果说大自然中所运行的万物尚且能自强不息,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怎能甘心搁浅,而止步不前呢?
我们说唐诗中表现了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我们说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的浪漫气质是唐诗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尤其以盛唐的诗歌为典型 。诗人林庚称之为“盛唐气象”,说它们表现出了“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 。这实际上就是说它们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在唐诗中我们经常能够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读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读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等等这样气势雄伟的句子,它们都在时空跨度上给我们强烈的情感冲击和震撼 。我们说这种时空意识与精神气度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相互辉映,构成了一种朝气蓬勃的时代心理 。所以,我们说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在唐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宽阔的江河湖海,也能看到比它更为宽阔的万里长空,更能看到最为宽阔的人的心灵 。唐诗让你的心情更为开阔,性情更为豁达,人生更为深刻 。从唐诗中体悟人生 。从而人们永恒的精神追求得以满足 。我们说诗是可以陶冶性情,也就是这个意思 。
(二)同情心 。爱心,仁者,爱人,人性人道主义精神
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录·诗教》认为,“诗是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说“此心之所以能感者,便是‘仁’”,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方是兴也,兴便有仁的意思 。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人同情心的苏醒 。也许,这样说仍然比较抽象,大家不好理解,现在我们以一首诗歌的欣赏为例,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 。这是写诗人醒来时候的感觉 。春意温暖,包裹梦乡,所以,他都没有觉察到天已经大亮了 。那么是谁唤醒了诗人呢?第二句“处处闻啼鸟” 。这是写听觉 。所谓“处处”,略似《诗·燕燕》中所写:“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也就是说远、近、高、低,处处都有啼鸟之声,这犹如乐音环绕的优美意境 。在这里我们知道原来是啼鸟报晓,接下来还知道亦是啼鸟报晴 。春睡的香甜、春声的悦耳给诗人带来了无限愉悦,让人不由得喜欢,喜欢这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 。既然爱了就会懂得怜惜,(在中国传统社会“我爱你”这个词出现得很晚,大概是受西方的影响才有的,它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占有”,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而在我们中国古人要表达相类似的情感一般会说“怜惜”,比如我们常说的“怜香惜玉”,它表达的核心意思不是“占有”,是“付出”,“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首诗中即表达了诗人由爱春到惜春的心路历程 。我们看到诗人由啼鸟之声,联想到昨夜的风雨之声,原来那潇潇春雨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这便出现了我们刚才所讲到的兴发感动,“夜来风雨声”,是回忆,“花落知多少”,是体悟 。夜来风雨之声,惊动我的温暖梦乡不过片时而已,可是风雨之中,不知百花落下多少 。诗人想到了“花落知多少”,这当下,是同情心的苏醒,那么诗人又由花的凋零又想到了什么呢?他没有再往下说了,也没有必要往下说了,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和无穷的韵味,或者说寥寥数语已经成功地把我们带入了他感发的感动之中去了,我们也许会想到“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想到“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这就是由诗歌比兴所引发的感动 。
三、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意义
在今天我们来讲唐诗,讲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它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杜甫的诗歌在什么时候最流行?宋代和抗战时期,为什么唐代杜甫的诗歌在这些时候最为人们所喜爱?原因就是喜爱诗中所表达的人性人道精神 。比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从长安到奉先县省视妻子,入门便听见家人号哭,他的小儿子已饿死了!这样的惨痛使他回想个人的遭际,社会的种种不平 。他说“幼子饿已卒”我的小儿子是饿死了,可是像我这样“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人尚且如此,那些平民百姓又当如何呢?所以他“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以至于“忧端齐终南,濒洞不可掇!”我们说杜甫的关心人民,关心国家都是流自肺腑的真实感情,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一直到老,他登上岳阳楼的时候还说:“戎马关山北,”我要“凭轩涕泗流” 。又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冻,发出“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 。这种宽广的胸怀,是非常值得后人钦佩的 。这就是杜甫,是他的性情,他还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我也知道,我干嘛这么傻瓜,我可以不要管他国家怎么样!但这是我的本性,就好像葵花和藿叶一样总是向着太阳 。人的本性是没有其他人、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的,所以说“物性固莫夺” 。我们说这便是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对悲剧命运的克服,人比悲剧命运更强,更高 。而你吃饱睡足之后,说我也来关心人民,碰到一点挫折你就只顾自己了再也不关心人民了,这个就是层次不同,不是说你的关心是不对的,但是你的关心不是那种流自肺腑的欲罢不能的关心 。虽然时至今日,我们似乎特别缺少英雄主义了,特别缺少提澌生命的真实力量了 。这就跟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有关 。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珍惜我们的生命,爱自己 。懂得发扬,发扬我们的人文精神,爱别人 。从唐诗中找到自己,从人文精神中找到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 。
我们这个时代太繁华了,人忙碌了,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触动你的心灵就是古典诗词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当一种民族文化渐渐被这个民族所遗忘的时候,它便失去了维系这个民族生命的的作用和价值,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知道唐诗和宋词,不知其所云,不知道它的好处何在,甚至于不能够完全了解的时候,我们很难讲我们心依旧是中国心 。所以读唐诗的方法重在体悟,寻求心灵的感动 。你的心能感到什么就是你的思想处在什么样的境界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据说,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 。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 。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我们往往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就像看花 。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灏.这时候的你是不是渐渐有了一点思乡愁绪,有了一点人生喟叹,有了一点社会关切,有了一点故旧情怀 。可以说,唐诗宋词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宋词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由于有你心灵的体悟,它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 。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 。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唐诗宋词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唐诗宋词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增强了我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了我们爱国的感情,成为了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2000字论文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 。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 。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2]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 。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 。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 。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 。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 。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
9相关范例
编辑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 。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 。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 。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 。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 。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 。
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 。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 。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 。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 。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 。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 。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 。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 。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
简单提纲举例
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唐诗宋词人文解释 1 D 严说:“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 。”此事朝野议论,震动孝宗 。后朱熹改官,岳霖任提点刑狱,释放严蕊,问其归宿 。严蕊作这首《卜算子》 。岳霖判令从良,被赵宋宗室纳为妾 。
2A 小山词形似花间,神通南唐 。与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一样,小山词乃是自坎坷人生中脱化而出,意有所欲,情有所感 。《中国诗史》得出这样的结论:"讲到晏词的来源,我们自然要推南唐'' 。晏词与花间只是形似而已,花间词浅,小山词深;花间词矫,小山词真;花间装饰,小山词清丽;花间词如披金戴玉之贵妇,小山词如天生丽质之少女 。
3D 一部《小山词》,“梦”字随处可见 。据统计,词集中有57首都写了梦境,占他全部词作约四分之一 。
4c 周济正是看到少游词的这一感情特点,故而指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宋四家词选》
唐诗宋词中比较长的几篇,越长越好 长恨歌 还有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追答
这一串字真心难摁
求采纳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2000字论文一、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论文提纲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正式动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通盘思考,检查一下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已完全就绪 。首先,要明确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动笔之前必须想得到十分清楚 。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 。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 。”(《艺概》)作者要想一想,自己文章的主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 。主题不明,是绝对不能动手写文的 。其次,是理清思路 。思路是人订]思想前进的脉络、轨道,是结构的内在依据 。动笔之前,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及使用哪些材料等,都要想清楚 。第三,立定格局 。所谓“格局”,就是全文的间架、大纲、轮廓 。在动笔之前先把它想好“立定”,如全文分几部分,各有哪些层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从头至尾都应有个大致的设想 。第四,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将各种事实、数据、引文等找来放在手头,以免到用时再去寻找,打断思路 。第五,安排好写作时间、地点 。写作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比较安静的环境,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
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 。”鲁迅也曾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很快 。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或做或掇,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 。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
二、一气呵成,不重“小节”
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 。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 。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 。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 。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 。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 。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 。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 。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 。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 。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
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 。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 。
【唐宋诗词中的人文精神 唐诗人文精神】三、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 。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文说》)苏拭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作文如行云流水,有神出鬼没之妙,旁人不可企及 。但他总结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则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
“行于所当行”,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该说的一定要说清楚,不惜笔墨 。如一篇文章的有关背景,一段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种事物的性质特征等,如果是读者所不熟悉的,就应该在文章中讲清楚,交代明白,不能任意苟简,而使文意受到损害,以致出现不周密、不翔实的缺陷 。
“止于所不能不止”,就是说,不该写的,一字也不可多写,要“惜墨如金” 。如果情之所至,任意挥洒,不加节制,也不肯割爱,势必造成枝蔓横生,冗长拖杏,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