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意象 关于秋天的

1、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2、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3、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4、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5、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6、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7、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8、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9、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10,、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11、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12、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13、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14、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15、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以秋雨为意象的古诗词 。(内容题目作者)越多越好!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林黛玉《秋窗风雨夕》
带有意象的古诗词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古诗词的意象 关于秋天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_——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柳”与“留”谐音,自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柳在古诗中往往代表惜别、挽留的意象 。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洲 。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鸿雁南飞玄鸟归,我军北伐迎风吹 。
半月兵阵破胡虏,多少好汉去难回 。
以“星”为意象的古诗词 341102)江西省赣县田村中学 钟益忠 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就是在现在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记易诵的特点而广为流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文为文之人 。就其价值,评论家早就有“诗言志”一说,“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罢了 。纵观文坛,“眼望苍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为数甚少,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 。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 。笔者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试图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 。今天,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之于“秋”,它给予人的往往是丰收的企盼 。但在古文人眼里,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有的只是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枯败,一片肃杀的景象 。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 。一、伤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 。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以上两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 。二、叹时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如: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 。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 。(史达祖《玉蝴蝶》) 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 。三、思乡 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 。”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 。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四、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 。如: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赵孟 《岳鄂王墓》) 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 。又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王绩《野望》)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 。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 。假如当是一篇作文或者作业的话,以上的文章大概就足够了,你可以参考后再修饰一下 。
描写秋天色彩的古诗词 (都是精挑细选有秋色的)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征集一些古诗词中的意象,或者好的诗词佳句 深情梦境: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
梦随风万里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 。
颓然醉醒: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 。
绿酒新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
夕阳江上: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
旷野小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
秋尽江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春江夜色: 野旷天低树,江清夜近人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幽谷夜色: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荒馆羁旅: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
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古诗词中关于水的意象有哪些含义? 大问题啊,说说原始意向出处吧和最经典的名句 。。
<img src=https://baike.zhangchenghui.com/580143/"https://pic.wenwen.soso.com/p/20190122/20190122035357887400789_jpeg_351_198_62261.jpg">
一时间:《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例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二万物载体:《道德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
例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三: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四:思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五:美好的景物 。
水的形态多样,在诗文中比较多见 。意向非常丰富 。
求10个意象和关于这10个意象的诗句 。! 1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 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 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3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 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 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 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 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 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等 。6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 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 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 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 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 思 。7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 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 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 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另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在这首 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9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10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 生活 。“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
梧桐作为意象有什么含义? 1、高洁品格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 。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 。”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 。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2、忠贞爱情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3、孤独忧愁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 。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 。4、离情别绪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 。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 。有关“梧桐”所蕴含的丰富意象,作个粗浅解析如下: 一、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梧桐树高大挺拔,木质细密,树干光滑,被视为良木 。早在两千多年前梧桐就与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联系在一起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具有高贵圣洁禀性的凤凰,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所具有的神异性 。后来,凤凰栖居梧桐的特性又衍化出“良禽择木而栖”的成语,并且这里的凤凰被换作其它的飞禽 。如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将至尊至贵的凤凰换成了秋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自然是生性高洁 。蝉所栖之高的梧桐,其形象高洁也就更加卓茕不凡 。由于梧桐孤然傲立、品性高洁,所以人们将它与松柏放在一起,称为美材 。花木常被用来表示爱情和思念,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特色的末段,就化用了以上意蕴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这幅美妙、神异的图景既寄寓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同时也借助神化挥泻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二、 吴丝蜀桐张高秋 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人们一定不会忘记作者对乐声的神奇怪异的描绘和对李凭卓越的演奏技艺的赞赏 。那么这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般的乐声从哪儿流出来的呢? “吴丝蜀桐” 。梧桐又被称为柔木,可以用来制琴,其中最著名者,乃汉人蔡邕以梧桐制成的“焦尾琴” 。据《汉书》记载,蔡邕在吴地遇到有人以桐木烧火煮饭 。深通韵律的蔡邕听到桐木燃烧爆裂之声非同凡响,断定是良木,于是将这段桐木抢救出来,制成琴,其音果然妙不可言,因其尾部已被烧焦,所以称为“焦尾琴” 。有吴地的精丝、蜀地的良桐制成的箜篌,再加上李凭的高超技艺,当然能弹奏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艺术效果来 。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 。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南唐·李煜《相见欢》)囚禁生活中的南唐帝王,自是有一番愁苦,而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最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温庭筠《更漏子》)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响在耳畔滴在心田,怎不令思妇痛感离别后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 。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也许“梧桐兼细雨”的意象,总能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无限遐思 。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则将其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命名为《梧桐雨》,使剧名中那悲苦愁闷的意绪笼罩全剧 。妙处难与君说,正如梧桐高大挺拔的枝干,久栖于上的良禽,绕梁不绝的琴音,雨打桐叶的秋声,以及围绕它上演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这一切都会拨动人们的心弦,启迪人们的情思,带给人们丰实的想象和充盈的灵感 。难怪现代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都不忘对“梧桐”的遥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