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诗词中,意境 和意象是什么意思

意象
【赏析古诗词中,意境 和意象是什么意思】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古典诗歌赏析意象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品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 “ 语淡而味终不薄 ” (《唐诗别裁》) 。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 “ 淡到看不见诗 ”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
故人 “ 邀 ” 而我 “ 至 ” ,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
而以 “ 鸡黍 ”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
正是由于 “ 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才更显得畅快 。
这里 “ 开轩 ” 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 话桑麻 ” ,认为是 “ 相见无杂言 ” (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
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品评】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
古诗词中落花意象的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即柳絮,是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
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 。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
赏析古诗词中,意境 和意象是什么意思
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古诗词的意境与意象及主题思想
人之一世,草之一秋 。
人至天命之年,应该就是如岁月至秋了,一切都是在轮回 。
以往的春光再明媚,到了此时也只剩下秋日余辉 。
有道是壮士暮年,其气自短 。
不管你年轻时是如何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但只要跨入到这个门坎,也只能在风起云涌的红尘中叹既往矣 。
古人与文人多悲秋 。
其实伤秋也好,悲秋也罢,只是古今之人面对满目苍夷,仰望寒风枯叶,低思人生过往而生的人世沧桑之感 。
是的,面对物欲横流,想随遇而安明了取舍,并非易事,多少人为此身心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
光宗耀祖乃是国人的传统,但有道是“古今将相今安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名利兼收是人人梦寐之求,但有道是“世事终是一盘棋,人算不如天算” 。
那人到底该谋些什么呢?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警言,当知足常乐了 。
人已至秋,应该就是如月至秋自盈而亏,理应懂得了许多事理 。
世事如风云变化,生活中太多的缺憾,太多的扼腕长叹,只缘我们不知道守住已有的幸福,还在追逐着莫名的完美 。
其实月之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十之有九 。
其实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的计较事物的前因后果,完全没有必要太多的患得患失,平淡的面对一切,做自己想做、能做、做得好的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
就如面对中秋之月,人人都知道月圆是苦历了月缺,辉煌过后必定是暗淡 。
岁月至秋,失去的已经失去,收获的已经收获 。
人已至秋,最终也会象草木一样,在秋风中绽放出一生中最后的光华亦将无可奈何地走向没落 。
站在人生顶峰上的人呀,至关重要的是应该懂得这些应该懂得的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原本就是一个椭圆.
古诗中所有意象的的概括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 。
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 。
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 。
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朋友参考 。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 。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
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
”(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
”(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
”(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 。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
”(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 。
”(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 。
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
古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恋情诗: 这句话出自:唐朝的李商隐‘《无题》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
解释: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 。
赏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 。
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 。
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 。
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 。
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 。
清人冯舒说:“次联衬贴流丽圆美,‘西昆’一世所效 。
”(见《瀛奎律髓汇评》),可见其影响之深 。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④ 。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⑤ 。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
3、送钩:也称藏钩 。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
4、分曹:分组 。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
6、鼓:指更鼓 。
7、应官:犹上班 。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
① 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 。
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 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 。
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 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 。
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 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
② 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
③ 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 。
相传犀角上有一道白纹,由角端直通大脑,感应异常灵敏,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 。
④ 送钩,古代宴席间的游戏,又称藏钩,以猜中此钩藏于何人手中为胜 。
分曹,分组 。
射覆,亦宴席间的游戏,将物品放 在巾盂等的下面让人猜,猜不中者罚酒 。
⑤ 听鼓,唐时五更二点则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应差 。
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 。
转蓬,蓬草无根,随风飘转,喻身不由己的处境 。
这是一首恋情诗 。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 。
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 。
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
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 。
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 。
“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 。
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 。
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 。
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 。
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 。
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
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 。
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 。
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