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律,属于律诗的一种,规则与律诗基本相同,如平起、仄起;入韵与不入韵等 。
如果掌握了一般的律诗的规则,写排律只需要在尾联之前再加联,联数不定,不一定是4或8的倍数 。增加的每联需要对仗(也有隔句对,称为扇对) 。并且,各句的平仄都要遵守粘对的格式 。
古诗押韵规则 什么叫“押韵”?
在“韵文”里,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 。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指句号,含叹号、问号,为一句),也可以连分句也用韵,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 。这叫押韵方式,或称“韵律” 。
韵的和谐程度是构成的条件的差异而不同造成的 。如果主要元音与韵尾(指有韵尾的字)完全相同,就是最和谐、最严格的韵;如果主要元音不同,只是接近,那就是较宽的韵(如:“门”men、“心”xin,);如果不同程度更大,连韵尾也不同,那就是“通韵”,也就是更宽的韵(一般用在散文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句子押韵,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 。例子(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 。
古诗词排律规则是什么? 古诗词排律规则:
(1)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 。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 。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
(2)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 。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 。
(3)排律之中,还有一种试帖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所以也叫“赋得体”),并限定韵脚,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
排律的相关知识:
(1)排律,又称长律,是一种扩大了的律诗 。排,是排比的意思,排律即是按着律诗的格律则可以一联一联地排比下去 。一般是指十行以上合乎律诗规则的近体诗 。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的每一联都要求对仗,句法韵律要求与律诗一样严格 。押韵也要求用平声韵,每联都押,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
(2)排律有五言长律与七言长律两种,从格律上看,五言长律是五律的延长,七言长律是七律的延长 。排律篇幅以五联十句为基点,长则无限制 。可以写到一百多韵,二百多句 。例如杜甫的《投赠哥舒开封翰二十韵》,白居易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等 。
(3)排律由于格律要求太严,过于束缚思想,因而不容易写好,历来认为杜甫的五言排律写得最好,其它名家名作不多,而七言排律比五言排律更难作 。
古诗词里的格、律、韵各指什么意思?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 。
格式:字数,对仗等 。
律:音韵、平仄等 。
韵:押韵 。
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 韵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 韵部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 规定的位置上 。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以使声韵和谐 。一般用于偶句句尾 。也称韵脚 。
古诗词特点 近体、古体】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 。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一画:一二画:七八十三画:兀孑勺习夕四画:仆曰什及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九画:觉(觉悟)急罚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
如何写诗词?一是思维是全过程始终不离开形象 。创作中的思维过程是:“物象——直感印象——审美意象——艺术形象”这样一个形象思维过程 。用画竹来概括就是:“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画家的思维始终没有离开“竹”这个形象 。二是创造性的艺术想象起着特别突出的作用 。艺术形象是艺术想象的产物 。(1)创造性的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的感性特征(包括微小的细节)再现在知觉表象中,使作者从直观点中把握事物本质 。(2)艺术想象可以补充直接经验的不足,使作者突破直接经验的局限,从更广阔的领域里去组合、创造 。如《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然而他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写出了千古名文 。(3)通过艺术想象,可综合改选素材、集中突出地显现事物的本质和个性特征 。三是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感情的波动,情感渗透于想象之中 。情感波动表现为“进入”和“跳出” 。进入,即指作者不能一味沉浸于对象的体验之中,必须跳出来,站在一定高度审视自己的情感体验 。扩展资料: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 。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在这一节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参考资料:诗词百度百科
作古诗的规则 作诗联基本规则(要点) 1、对仗(对偶):律诗中①‘起承转合’(首颔颈尾),承转(颔颈)两联对句(词性、结构相同、平仄相反),多对不限(富对仗);②单颈(转)联对为蜂腰体;③首颈(起转)对为偷春格;④同类、习惯、借对、重点、流水、宽松、数字错位、隔句、句中自对;单首、颔、尾(起、合)联对不可称律;绝句不求对仗 。2、对仗禁忌:①合掌(两联对仗,句式结构一样);②出句与对句意同 。3、相对(上下句平仄相反):12句、34句 。(否则失对)4、互粘(前后联平仄同):23句、45句 。(否则失粘)5、五七变式:五言句前加两个平或两个仄,变成七言诗 。6、五言规律:五言1、2、3句之第1、3字不论;第4句之1字不论 。7、七言规律:七言1、3句之1、3、5字不论;第2句之1、5字不论;第4句之1、3字不论 。8、禁出韵:除首句押韵外,单句为仄、偶句平押韵(韵脚,从106韵中选同韵部字) 。9、避上尾:一诗中,单数句(仄声)的上、去、入韵之尾字都应该用上(单一犯上尾) 。10、避重字:同一个字不可在一诗中2次以上使用(叠字词外) 。11、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平’及句中第2字或第4字‘平’被两侧‘仄’夹持 。12、三平调:如:仄仄平平平,每句最后3个字为平,犯三平连尾病 。13、避三仄:如:平平仄仄仄,每句最后3个字为仄,尾部三连仄 。14、互救:即句中不论的X字位,平仄互换,达到避免孤平、失对、失粘的效果 。①句中34平仄换救变体 。②出句与对句的11、33平仄互救(也可不救) 。③句中13平仄互救 。④孤平拗救 。⑤出句与对句平仄广互救(全仄全平,此还存有争议) 。15、语法句式结构(五言2.1.2、2.2.1、2.3;七言2.2.1.2、2.2.2.1、2.2.3常用),每联结构相同、各结构式都运用上为最佳(对仗两联结构相异而得章) 。16、佳品:合格律、无毛病;视觉艺术直观美、听觉艺术美、抑扬顿挫、脍炙人口、寓意深、深入浅出 。17、古风:韵不受限,混重深沉,篇幅长、平仄都可用(平脚时,前句为仄;仄脚时,前句平尾,至少两联一换韵),避上尾及重韵 。18、仄韵诗:将平韵诗每句平尾、仄尾与倒数第三个字之仄、平互换位形成 。19、排律:首尾联不对仗,余全对仗 。20、诗的演变格式:共4种结构句式,①五言基本格式(仄起首句不押:首句‘仄仄平平仄’,依照‘相对’规则,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依照‘相粘’规则,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依照‘相粘’规则,第四句‘仄仄仄平平’),形成完整五言绝句 。②将以上五绝,按对与粘规则继续推成8句,成为‘五律’ 。③ 将以上五绝前,视平仄而相对加2仄或2平,形成七言绝句 。④将七绝按对与粘规则继续推成8句,成为‘七律’ 。或将五律句前对应性加2平或2仄,形成‘七律’ 。⑤将五律或七律按对与粘规则继续推成10句以上,称为‘排律’ 。⑥、以①中4句任何一句开头(首句),依据对粘原则推排,变换形成其他三式 。故16篇格式不可死记,只记方法 。21、变格: 基 本 格 式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出句1、3与对句1、3互救)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孤平拗救,本句1、3互救)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3、4字变体互救) (出句1与对句1互救)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2、避重韵:不可在同一诗中使用同声母字(如:已用‘生’作韵脚,不可再用上‘声’作韵脚) 。23、避免使用生僻字:影响普及传唱,上口性差 。24、会选韵:根据所表达的内涵,选择不同韵脚字(分为欢快、昂亮、温馨、低沉、忧闷字韵) 。25、通俗新颖:内容新颖,具有时代感,反应现实社会,避免传统上的无病呻吟(无聊),寓意内涵深,倡导使用新词汇(避免陈旧、官体诗,当然个别传统守旧者不乐意此形式,诗是写给现代人看阅的,古人是看不到,要让现实社会大多人群看懂) 。26、学习过程:学作诗应循序渐进,先学作短‘古风’、再学作‘绝句’、再作‘律’ 。下附:泰石编制共享工具 (版权所有,引用必注明来源)27、近于诗的词:浣溪沙、生查子、木兰花、阳关曲、清平乐、怨回讫、玉楼春、卜算子、定风波、摊破浣溪沙、望江东、忆王孙、渔父、渔家傲、鹧鸪天、一七令 。(下篇‘词’,可先预作此部分词) 。28、联律的基本定义:合‘马蹄韵’、对仗、两联平仄相反 。①每句中字位的平仄结构 三言: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四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五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不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3可换位) 。六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3可换位) 。注:①多余8字联,根据‘马蹄韵’联律并结合联意加注顿号读,将组合分解成以上格式 。②出句有问题(不合上述规则),对联就会出问题 。
求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古诗词鉴赏,急急急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 。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6 。送友人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7 。刘禹锡《秋词》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
中国古诗词鉴赏50字左右! 范仲庵
(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进士出身 。累官至参知政事(副相) 。是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诗余》 。
渔家傲①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② 。四面边声连角起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④ 。羌管悠悠霜满地⑤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
②衡阳雁去:相传大雁飞至衡阳不再南去,城南有回雁峰 。
③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
④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 。勒:刻 。
⑤羌管:笛也,因出自羌中,得名 。
〔赏析〕
这是一首抒怀词 。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 。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上阕写景 。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已自夺人 。千峰连亘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落而城门紧闭 。也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 。下阕抒情 。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计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 。不愧苍凉感慨的豪士之伟词 。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 。
【古诗词排律规则】
推荐阅读
- 摩托罗拉发布带有金属机身和低价格的MotoE4和MotoE4Plus
- 中国古代神奇建筑 世界四大古文明建筑
- 关于谦和的名言警句 谦让的名言
- 我们谈到了如何在去年9月重新加载PixelLauncher
- 梦到去洗澡没洗成 梦到去洗澡堂洗澡
- 青海三日游最佳攻略 青海湖鸟岛
- 梦见很多人屙屎是什么征兆 梦中屙屎是什么兆头
- 我终于升级到了我认为是更高级别的Android智能手机HTCOne
- 描写小草的好词好句好段 关于小草的句子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