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唯美,恬淡,宁静的意境的诗句有哪些?

一《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二《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 玉壶光转 , 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桥忽见 。
四《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 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
五《浣溪沙》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古诗词如何形容美丽宁静的庭院 1、沉沉庭院莺吟弄 , 日暖烟和春气重 。——欧阳修
2、绿荫庭院燕莺啼 。——元好问
3、庭院碧苔红叶遍 , 金菊开时 , 已近重阳宴 。——晏几道
4、日高庭院杨花转 , 闲淡春风 。——晏几道
5、永日绿阴庭院静 , 最怜紫燕翩翩 。——程文海
6、曲径通幽处 ,  禅房花木深 。——常建
求一些表达心情宁静淡定的诗句1、宋·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 ,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这首诗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 , 直如两部鼓吹 , 喧聒盈耳 。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 , 枯坐敲棋 , 寂静无聊 , 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 , 通过这种对照 , 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由此可知 , 赵师秀等“四灵”诗人虽以淡泊清新的面目出现 , 其实颇有精心结撰的功夫 。2、宋·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 , 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 , 语言诙谐 。3、唐·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 ,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赏析: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 , 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 , 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 , 他不问世事 , 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 , 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 , 引入人的活动 , 带来生活气息 , 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4、唐·司空图《山中》 全家与我恋孤岑 , 蹋得苍苔一径深 。逃难人多分隙地 ,  放生麋大出寒林 。名应不朽轻仙骨 , 理到忘机近佛心 。昨夜前溪骤雷雨 , 晚晴闲步数峰吟 。赏析:表达了诗人一种心向佛道而淡定的思想感情 。5、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赏析: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 , 决心归隐田园 , 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
写美不胜收的诗句 《速写冬天》: 遥遥雪在路上 徘徊徜徉 夹裹雾松锐气之锋芒 劲松傲立纹丝不动 静静 盘若雪峰 远山 绝壁红梅 披挂 白色天鹅绒兜蓬 迷醉江山 诗中的韵律、节奏均颇似古代的词 , 含蓄而不晦涩 , 秀中有骨 , 轻柔而不软弱 。“遥遥雪在路上”的“遥遥”、“夹裹雾松锐气之锋芒”的“之” , “盘若雪峰”的“若” , 都深深地带有古典语词的特征 , 诗人把它们融入了现代诗的形式之中 , 其美不胜收 。而在这富有古典韵味的诗句之外 , 是一幅幅更富古典情韵的画卷 , 《速写冬天》的前两节仿佛在工笔勾勒一幅“大雪压青松 , 青松挺且直”的雪中青松图 , 后一节则描摹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生动情景 , 真正如王维所言的“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馨怡轻舞注重古典传统但并不抛弃“现代” , 她追求着现代格律诗的建筑美 。她的诗歌创作没有受缚于古典诗词格律的窠臼与限制 , 诗句的形式自由活泼 , 符合现代诗建筑美的要求 。所谓建筑美 , 乃徐志摩提出的诗学理念 , 主张现代自由体诗歌要在形式排列上使原本单一、平面、散漫的语言符号成为多维、立体、整体的情感符号 , 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如《水的模样》: 大地趟过 你忧郁的影子 一滴露珠悬浮起 欲滴还羞的梦香 月儿悄悄 弯过你的眉梢 把一颗柔软的心事 揣想 翻来覆去掏出鱼肚白 清晨有甜润的歌声 飘来飘去 如水的秋波脉脉 缱绻缠绵丝丝缕缕 月洗铅华 坐断黄昏 雨 是你内心深处的 暗伤 诗句参差错落 , 长短有致 , “欲滴还羞的梦香”流淌着辛弃疾“欲说还休”的古诗词影子 , 而整个诗却在现代的建筑美中构筑着非凡的诗性魅力 。馨怡轻舞诗歌的古典美其次表现在古典意境与现代情愫的契合 。馨怡轻舞常常在诗中化用一些古文、成语、古典诗歌的诗句及其意韵 , 营造一种古典美的意境 , 使其典雅蕴藉 。如《忧伤》中“斜风细雨/刮洗不净你满目尘沙/血染一指禅雪/荡涤一世尘埃污垢” , 化用了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 , 把《忧伤》中的忧伤顿时拉得很远很淡 , 却又如此切近 , 一种淡淡的忧伤刹那袭击你的心坎 。而意象在意境的构建中是最大的载体 , 馨怡轻舞把它作为现代情愫的寄托 , 又作为古典意境的呈现装置 。轻舞非常喜欢用“琴”这个意象 , “琴”本身带有浓厚的古典韵味 , 因而它在诗中的频繁出现使得其诗的古典意韵不言而喻 , 如“十个手指的青苗/弹跳飞跑/黑白阶梯奏响琴弦传感玄妙”“悠扬的琴声如接力/急奔八月高阳普照的枝头”(《终于……》)“细雨的琴弦/在风的鬃毛上轻颤”(《心雨》)等等 。馨怡轻舞的诗歌意象总是充盈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 同时有旧诗词的氛围 , 泛溢着古典美 , 如笛声、蝉鸣、细雨、风、心雨、月等等意象 , 均为古典诗词积淀甚久的意象 , 这些意象在诗中的呈现 , 使轻舞的诗如架构起一座通向古典的桥梁 , 源源传输过来的是古典意境难以言说的美 。这种意境美真可谓“玲珑透彻 , 不可凑泊 ,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 言有尽而意无穷 。”[2]馨怡轻舞的《水的模样》、《忧伤》、《缔结一池花好月圆》、《满目幽蓝》等诗歌都不乏这种美 。馨怡轻舞诗歌的古典美还表现在她善于把古典心境与现代体验交融于一体 。正如她文静的性格一样 , 她有一种虚静的创作心境 。虚静 , 是指诗人排除外界事物的干扰与内心杂念的纠缠 , 专心致志地投入创作的虚空、宁静的心理状态 。虚静的理念来自荀子的“虚一而静” , 是审美心理和创作心理的共同追求 。馨怡轻舞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意识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一次QQ聊天中 , 她说到她不会有那种被创作激情冲击而无法入睡或是深夜起来创作的感受 , 她一般是凝神静想 , 慢慢地在比较平和宁静的状态中体验生活和情感然后进行创作 , 诗句 , 就像小溪流的流水一般静静地淌过心灵的诗门 , 再默默地沿着笔尖流泻出来 。其实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创作状态 , 对于诗人来说 , 激情固然重要 , 但宁静的心态更适合一些古典诗句流淌出来 。这其实是很多诗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在诗中 , 人进入一种静息状态 , 但并不是思维毫无活动 , 而是处于人的各种潜能和谐运动的那样一种无限的状态 。”[3]宗白华也曾指出:“艺术心灵的诞生 , 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 , 即美学上所谓‘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 , 心无挂碍 , 和世务暂时绝缘 。这时一点觉心 , 静观万象 , 万象如在镜中 , 光明莹洁 , 而各得其所 , 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 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4]海德格尔的“静息状态” , 宗白华的“静照” , 即我们说的虚静心态 。我们读馨怡轻舞的诗时无形中都受到影响 , 就像从喧闹的都市中走进一间古静的寺庙 , 内心的喧嚣都被净化 , 心在诗句间得到洗涤 , 惟剩一片纯净和恬然 。如她的《心雨》: 细雨的琴弦 在风的鬃毛上轻颤 丝缕如绸 飘逸 似紫雾青烟 漫过遥远 沙漠漾来笛声一曲 娓娓火焰愉悦地心跳 是谁轻言呵护如蜜 暖意的手 撩绕欲念的脆弱 倾斜一片水域爱的心雨 如果没有一片宁静平和的心境 , 没有一种虚静的心态 , 就不可能写出如此超尘脱俗细腻婉转的语词来 , 整首诗笼罩着一种如绸似紫雾般飘逸
形容古诗意境的词语有哪些? 恬淡闲适 , 华美壮丽 , 清新自然 , 安谧闲静 , 雄伟壮阔 , 明快高旷 , 慷慨激昂 , 寂静肃穆 , 清远含蓄 , 宁静幽深 雄浑开阔 , 雄奇瑰丽 , 恢弘高远 , 浩瀚辽阔 , 博大新奇 , 深邃奇崛 , 朦胧渺远 , 空灵高远 , 空蒙迷茫 , 苍凉悲壮 , 优美迷人 , 清新明丽 , 清净幽远 , 宁静恬淡 , 清净悠闲 , 冷森幽僻 , 凄清冷落等.
1 ,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 , 全在意境融彻 , 出音声之外 , 乃得真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 修篁夹道 , 意境殊胜.”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 , 很少能闯出 林和靖 式的梅花品格 , 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2 ,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3 ,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 , 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 , 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4 ,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 , 为轩为轾 , 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 , 这就是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5 ,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 , 如云“境界有二 , 有诗人之境界 , 有常人之境界” , 此所谓境界 , 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此所谓境界 , 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 , 此种境界 , 可谓千古壮观” , 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6 ,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 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 ,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 , “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 , 情理、形神相互渗透 , 相互制约 , 就形成了“意境”.
7 ,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 , 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 , 一首诗很好 , 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 , 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 , 走出电影院 , 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 , 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 , 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8 ,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 , 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3.在中国文化中 , 意象属于艺术范畴 , 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 , 其范围广阔无涯 , 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9 , 编辑本段诗歌的意境 简单的说 , 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 , 也可以是回忆 , 也可以是心中所想 , 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
10 ,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 , 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 , 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
11 , 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 , 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 , 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 , 意象与词句相关 , 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 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 , 而是通过孤帆消失 , 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 , 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 , 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 , 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 , 满城风絮 , 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 , 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 , 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 , 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 , 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12 , 修饰意境的词语 恬淡闲适 , 华美壮丽 , 清新自然 , 安谧闲静 , 雄伟壮阔 , 明快高旷 , 慷慨激昂  , 寂静肃穆……
写周围环境很静的诗句 李白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杜甫 《春夜喜雨》:随风潜入韦应物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 野渡无人舟自横.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山寺 ,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 但余钟磬音柳宗元 《江雪》: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蝉噪林逾静 , 鸟鸣山更幽 。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王勃的《滕王阁序》
蝉噪林逾静 , 鸟鸣山更幽;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 , 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 , 溪午不闻钟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所有古诗词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 , 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 , 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 , 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 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 , 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 , 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 , 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 , 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 虽事隔千年 , 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 , 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 , 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 , 理解诗词的意思 , 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 ,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 , 背诵、默写诗词 , 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 ,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 , 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 , 还没见归来的牧童 , 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 , 笛声时续时断 , 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 , 已是黄昏之后了 , 他连蓑衣也不脱 , 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 , 有人物、有声音 , 这生动的一幕 , 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 , 放眼望去 , 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 , 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 , 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 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 , 更显出了一种情趣 , 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 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 笛声的悠扬悦耳 , 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 , 先闻其声 , 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 ,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 , 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 , 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 , 以天为帐 , 饥来即食 , 困来即眠 , 无牵无挂 , 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 , 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 , 吃饱了饭的牧童 , 连蓑衣都不脱 , 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 , 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 , 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 , 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 , 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 , 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 , 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 , 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 , 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 ,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 , 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 , 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 , 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 , 透过诗 , 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 , 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 过 安 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 , 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 , 充满情趣 , 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 , 有两个小孩子 , 他们收起了竹篙 , 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 ,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 , 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 , 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 , 当然 , 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 ,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 , 却没有划船 , 竹篙收起来了 , 船桨也停在那里 , 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 , 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 , 也是比较愉快的 , 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 , 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 , 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 , 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 , 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 , 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 ,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 , 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 , 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 , 知道了原因 , 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 , 为小童子的聪明 , 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 , 于是欣然提笔 , 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 , 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 , 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 ,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 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 ,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 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 ,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 , 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 。不同的是 ,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 , 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 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 , 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1.课文简说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 , 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 。
描写品德的古诗词 短歌行》曹操
山不厌高 ,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
《咏蝉》唐.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 , 非是借秋风.
《史记.李将军列传》
桃李不言 , 下自成蹊.
《论语.里仁》
德不孤 , 必有邻.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求通亲亲友》曹植
天称其高者 , 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 , 以无不载.
《淮南子.修务训》
公正无私 , 一言而万民齐.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描写明月的古诗 唐诗中有很多写明月或月夜的句子 , 所表现的情感与内容范围极为广阔 。如:“大漠沙如雪 , 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无风云出塞 , 不夜月临关”(杜甫《秦州杂诗其七》)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松风吹解带 , 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明月不归沉碧海 , 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明月自来还自去 , 更无人倚玉阑干”(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一》)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薄云岩际宿 , 孤月浪中翻”(杜甫《宿江边阁》) 。“潮落夜江斜月里 , 两三星火星瓜洲”(张祜《题金陵渡》)等等 。唐诗中的明月意象随处可见 , 其中绝大部份描写明月的诗句都是以表达离愁别绪 , 思乡怀人为主旨的 , 这在唐以后的诗歌仍比比皆是 , 如“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 , 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十四桥仍在 , 波心荡 , 冷月无声”(姜夔《杨州慢》)等等 。由此可以说唐诗中的明月意象已渗透了古人的思乡怀人情绪 。由于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传承 , 以致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仍然保留和发展了这种审美意识 , 从而逐渐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学中一种比较稳定而鲜明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 思乡之愁 。1.“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注释:望月思故国 , 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 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注释: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 。月下相思 , 情幽怨重;望月抒怀 , 思绪翩翩 , 自古皆然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背景阔大 , 由景入情 , 意境雄浑 , 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它没有一个华丽的字眼 , 却自然天成 。当我们望见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之时 , 这样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 , 带我们进入一个静美的境界 。也许 , 这就是名诗名作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吧 。诗人将思念远人的相思之情寓托于月光 , 月光脉脉无语却善解人意 , 牵人相思又给人抚慰 。它把自己的光辉温柔而均匀地洒向天涯海角的每一处 , 让人在心中祈祷:“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4.“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注释:历来备受人们推崇 , 经久不衰 , 成为写月的千古绝唱 。据《唐诗选注》解释:露无夜不白 , 但感在今夜 , 又适逢白露节 , 故曰 , 露从今夜白 。月无处不明 , 但心在故乡 , 故曰 , 月是故乡明 。两句诗情景交融 , 读来历历在目 。从结构上 , 这两句是上一下四句式:“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顿挫抑扬极富音韵美 。即使到了现在 , 还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发“月是故乡明”之感慨 。5.“春江潮水连海平 ,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 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注释: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 , 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 , 春潮高涨 , 江海相连 , 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 。月渐升高 , 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 , 光耀千万里 。这里明为写景 , 其实是寓情于景的 。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 , 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 。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 , 应该在望日前后 。潮生 , 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 , 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 , 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 , 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 , 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 , 咏月诗词俯拾皆是 , 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 , 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 , 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 , 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 , 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 , 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 , 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 , 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 , 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 , 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 , 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 , 在不同的古诗词中 , 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 , 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 , 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 , 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 , 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 ,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 , 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 , 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 , 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 , 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 , 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 天
【描写唯美,恬淡,宁静的意境的诗句有哪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