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有几个妻子?

郑板桥有2个妻子,分别是徐氏和饶氏 。
郑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 。雍正七年(1730年),郑板桥三十九岁时,徐夫人病殁 。
乾隆二年(1737年),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 。乾隆九年(1744年),妾饶氏生子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5年1月22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 。
扩展资料:
郑板桥有两个儿子但是都早卒,便过继了弟子鄣田(字砚耕)为子嗣 。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 。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有特色,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诗词咏雪郑板桥
一、古诗原文 《咏雪》 作者:郑板桥(清)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
二、古诗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 。
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
扩展资料 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暂住焦山别峰庵时,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 。
之后在大雪纷飞的一日,郑板桥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问二人,正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 。
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不懂作诗,便故意为难 。
哪知郑板桥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吟出了这首诗《咏雪》 。
《咏雪》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这首诗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芦花融为一体的美景描画得十分动人 。
题画诗在郑板桥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 。
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 。
郑板桥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 。
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咏雪 (郑板桥作品)...
谁知道有关郑板桥的诗句、语句和郑板桥写的诗?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 。
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作出了新的贡献 。
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
郑板桥(1 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 。
江苏兴化县人 。
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 。
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众多,板桥幼随父学 。
1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 。
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 。
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 。
雍正十年(1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 。
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 。
乾隆七年(1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 。
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
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 。
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 。
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 。
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 。
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 。
【郑板桥有几个妻子?】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 。
…‘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 。
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 。
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
”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
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 。
“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 “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
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 。
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 。
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 。
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 。
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 。
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
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
”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 。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 。
”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
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 。
郊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悬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 。
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
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 。
”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火花 。
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
”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情下层...
关于郑燮的故事
一、清代才子郑板桥的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
二、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 。
夫人惊醒,郑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人各有体!”,郑板桥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 。
三、郑板桥嫁女儿 板桥嫁女儿,嫁得别创一格,嫁得爽快利落;不比时下婚姻,讨价还价,有辱婚姻的神圣 。
“板桥有女,颇传父学 。
”当女儿大到可以嫁人的时候,板桥说:“吾携汝至一好去处 。
”板桥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后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 。
”一句话交待清楚,转身自去,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
四、郑板桥的小处不可随便 郑板桥的字很值钱,书童经常把他草稿偷出去,裱褙后卖钱 。
有一回郑板桥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他想这回不会被拿去卖钱 。
过几天,郑板桥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他的这幅字,但内容已被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
五、郑板桥的宽厚 郑板桥作官时,他的弟弟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 。
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官司 。
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
六、入骨的温情 论及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以“率真”二字似可概之 。
他深知恕道,非常练达人情,从一些生活的细节上,都能表现出十足的人情味,为诗为文,字里行间也莫不流露出至情至性,他堪称是中国读书人的典型 。
他感念乳母之恩,后母之爱,叔侄亲情,朋友道义,以及自己的困顿,写了一首“七歌”,随口白话,不见藻饰,而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
怀念儿时的游伴(一位邻居乖巧的小姑娘王一姐),他题了一阕“贺新郎”的词相赠,淡淡的几笔素描,小儿女的憨神态,即跃然纸上,留下一股甜蜜的回味 。
他虽已富贵了,仍不忘贫贱的故旧,多所存问,体贴入微,这在他的家书上更很生动的表达 。
如何接待贫寒的求告者:先请其吃碗热粥,然后再问其来意;如何体恤童仆:想想人家的孩子,亦正如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保全一座无主的孤坟,而甘愿买下一块没人肯要的荒地,以备自己他日归土,好与地下作伴,这种泽及枯骨的想法,正是仁心的高度发挥 。
不管他的什么想法,总能表现出他的率真,在惯见虚伪取税的社会中,率真可算是很难得的 。
七、耿介的操守 专制时代的衙门,具有十足的可怖性,纯良的百姓是不敢轻易进入的 。
身为县太爷,高高在上,为了养威,也不会轻易外出,出必鸣锣喝道,以示尊不可犯 。
功名与利禄相密合,就不会再想到民间的疾苦 。
所谓“灭门县令”,能少作点恶,已属难得,遇有灾难,掩饰之不遑,浸吞赈款之不遑,更难顾及其他 。
而板桥一反官场的积习,布衣草鞋,深入民间,以了解疾苦;并毫无矫情,一本其真,将所见所闻的民间悲惨事,一一表达诗篇中,以作刺骨的讽喻 。
他在“逃荒行”中写卖妻卖儿的悲痛,“还家行”中写一妇与前后两夫及子有间难割难舍的幽情,读来都会令人酸鼻 。
这些血泪文字,为痛苦无告的小民倾吐心声,是不合为官之道的,亦属练达宦情者的大忌 。
他对县民的关切,虽已尽心竭力,仍感惶恐未足 。
在他写“范县”的诗中有两句:“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 。
”可以体会得也 。
以小小县衙的一道浅的门墙,对民情尚有隔膜,何况那皇帝老倌只高坐在重门深禁的金銮殿上,还能知道些什么?在君权至上的时代,这种感慨很易受到曲解,甚至惹出祸端 。
幸而他仅仅是个小小的“七品官耳”,若像苏东坡那样的树大招风,遭到小人的罗织,定个轻蔑朝廷的罪名,抄家问斩,都属意中之事,实在大意不得的 。
八、板桥巧断赖婚案 他在地方任知县时,颇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
例如他任潍县的知县时,岁逢饥荒,于是大兴工赈,令豪门大户煮粥救饥,全活者甚多 。
传闻郑板桥于潍县担任县令时,受理一桩赖婚案,穷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诺言,无端赖婚 。
板桥事先已知穷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穷秀才暂留衙内,派人传唤地主与他的女儿到堂上 。
于是,板桥问道:“你为什么要赖婚?”财主答:“因穷秀才养活不了我的女儿,他们不宜生活在一起 。
”板桥说:“原来如此,看来你的女儿确实不应该嫁给一位穷秀才 。
不过,你也得为你的女婿想想 。
这样吧!你出一千两黄金,我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保证你满意 。
” 财主听说郑板桥要帮他解除女儿与穷秀才的婚约,颇为高兴 。
他按时如数付现 。
板桥说:“你的女儿迟早总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给你找个乘龙快婿,这一千两黄金就算是嫁妆之资,你意下如何?”财主听了之后,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哈腰说:“当然好!当然好!” 在说话之间,板桥...
关于竹子的古诗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竹(宋.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咏竹(傅庞如)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
咏竹(七律) 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 。
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 。
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 。
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 。
竹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