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烹煮福王,李自成杀尽朱元璋后代

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的第三子,明光宗朱常洛的异母弟弟,他曾经距离皇位仅一步之遥 。为了最后一步,万历皇帝与群臣斗了十五年,最终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
这件事就是著名的“国本之争” 。由于王皇后无子,按继承法规定,皇长子朱常洛应该是无可争议的接班人,可万历皇帝不喜欢朱常洛,而是偏心朱常洵 。其实朱常洵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万历之所以喜欢他,纯粹因为他的生母郑贵妃,深得万历欢心 。
万历皇帝曾经与郑贵妃订立盟约,要立朱常洵为太子 。只可惜郑贵妃恃宠而骄,几乎把后宫得罪了个光 。后宫两位最尊贵的女人,李太后和王皇后都力挺朱常洛 。外朝大臣们以东林党为首,也盯着郑贵妃穷追猛打 。
“国本之争”导致四位首辅下课,一百多位官员被牵连罢官 。万历二十九年,心力憔悴的万历皇帝宣布投降,册立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 。恐怕万历怎么也想不到,这么吉祥的一个“福”字,居然让宝贝儿子死得极其悲惨 。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郑贵妃依然不死心,又炮制了“妖书案”、“梃击案”,让国本之争再起风波 。事情败露后,郑贵妃依然阻止朱常洵就藩,企图东山再起 。这件事惹怒了李太后,她训斥郑贵妃:我的儿子都就藩了,你儿子比我的儿子还特殊吗?
万历四十二年,24岁的朱常洵,才被迫离京回到封地洛阳,国本之争才算画上句号 。
【李自成烹煮福王,李自成杀尽朱元璋后代】因为国本之争,万历皇帝赌气三十年不上朝,连新入阁的内阁大臣都不知道皇帝长啥样 。有父亲不顾法度的宠爱,有母亲拼命式的溺爱,朱常洵过上了埋在钱堆里的生活 。万历将亿万计的奇珍异宝,大多赏赐给了他,又赐良田四万顷 。
这还不算,万历又以河南土地不够丰腴为借口,从山东、湖广割地并入福王府 。后来朱常洵又觉得当地主太“土气”,又伸手索要张居正被抄没的家产,以及沿江各州县的杂税、四川盐井榷茶税收 。
后来他又盯上淮河地区的盐业,索取大量盐引,在河南开了若干店铺,强行用淮盐替代河东盐,做起无本万利的生意 。
在万历的骄纵下,朱常洵的财富,居然远远超过皇宫 。到崇祯帝末年,河南地区流民遍地,饥民相食,朱常洵“闭阁饮醇酒”,绝不伸手援救灾民 。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的大军出关中,锋指洛阳,农民军都知道那里有一个“大肥王” 。当时正贬官在家的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求见朱常洵,劝他说:您赶紧散家财,救济灾民并招募人才和士卒,否则大难临头!
朱常洵不以为然:凭什么让我掏钱?再说了他们一群贼寇,哪能攻破固若金汤的洛阳?
第二年正月,李自成兵围洛阳,朱常洵才觉得大事不妙 。他出资千金,临时拼凑了一支军队,交给参政王胤常、总兵官王绍禹,期望他们能守住洛阳 。不料,几天后的一个夜晚,王绍禹反水,他与李自成勾结,开北城门引狼入室 。
朱常洵得到消息,从城头用绳子垂吊出逃,跑到迎恩寺藏匿 。第二天,“大肥王”就被人从寺庙中揪出来杀掉 。
关于朱常洵的死,还有两种记载,一个是他的墓志铭,另一个是彭孙贻的《流寇志》 。
墓志铭记载说,洛阳和福王府被攻破后:“王独挺身抗节,指贼大骂,慷慨激烈,与城俱亡......刚肠浩气,虽死犹生 。”
意思是朱常洵与李自成大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临死前还过足了嘴瘾,一副浩然正气,宁死不屈的伟丈夫形象 。
而《流寇志》中的朱常洵,完全是另一个形象:“闯贼迹福王所在,执之……王见自成,色怖乞生……贼置酒大会,脔王为俎,杂鹿肉食之,号福禄酒 。”
朱常洵被捕后,完全瘫软成一团“肥猪肉”,惊恐地跪倒祈求获得一条生路 。可他的这个愿望没实现,李自成说你不是“福王”吗,“福”和“禄”在一起才吉祥,牵一头“鹿”来!
李自成一声令下,把朱常洵切成碎肉,与鹿肉搅拌在一起,让众人分食,还给这道宴席起名“福禄酒” 。
《明史》说朱常洵藏匿寺庙,被搜出杀害,《墓志铭》把朱常洵夸成一朵花,《流寇志》则展现了一个贪生怕死,却又死得极其悲惨的朱常洵,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
首先墓志铭记载最不可信,这东西跟悼词一样,除了猛劲夸大,不大可能出现对死者的批评,真实性很可疑 。《明史》的描写更详实,也更“平和”,趋于中性,可信度更高 。
民间传得最广的“福禄酒”说法,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
《流寇志》记载了从崇祯元年,到康熙二年之间,各地民间武装,对晚明和清政府的抗击事件 。从书名不难看出,彭孙贻对农民军的态度是蔑视的 。
从《流寇志》的内容考证来看,里面出现不少谬误之处 。不过,其中绝大多数内容,历史参考价值非常大,谈迁的《国榷》和《明史》的编撰,都参考了《流寇志》 。
《明史》是由清人编写,它不会袒护明朝,更不会袒护李自成 。既然如此,假如有“福禄酒”事件,《明史》有什么理由不采纳呢?这个故事里,既有李自成的残忍,又有朱家子孙的贪婪懦弱,正好可以映衬清朝的“伟大”啊 。
连《明史》都不采用,只能说明这件事的可信度太低 。那么,彭孙贻从哪里搜集到的资料呢?还是他道听途说的结果呢?
道听途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流寇志》是彭孙贻的个人著作,不是官修,他搜集资料的难度非常大,难免存在验证不周祥的情况 。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流寇志》被删改了 。在《流寇志》里,只说朱常洵被割了一块肉,被杀后其尸体交给福王府太监安葬,而《平寇志》则成了“烹杀”,被人喝汤吃肉啥也没剩下 。《平寇志》,就是清人根据《流寇志》改编的作品 。
因此,原版的《流寇志》,情节应该《明史》比较接近,没有所谓的“福禄酒”,更不存在骇人听闻的“福禄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