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词中祭天祝祷词

东巴教祭天重点是祭祀天父,祖先崇拜的意味较重 。如果要找的是祭祀天地自然地资料的话,我可以给你一些祭祀“署”(自然神)的资料 。
补一个:http://pan.baidu.com/s/1bn54iFP
新生命诞生的诗词 。往生寂寞长,贵子降殷商 。得意欣何喜,无辜慨且慷 。金风知玉露,满月懂秋光 。诗寄我儿笑,康成志四方 。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锦》
《劝孝歌》是清末徐熙创作的一篇有关孝文化的诗歌 。
徐熙,字远洲,清朝光绪年间的贡生,乡人号称徐贡爷,威信县麟凤乡五谷村人,三十年代病逝 。
《小儿语》,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选 。吕得胜,字近溪,河南宁陵人,生活在嘉靖时 。他很关心儿童的教育工作,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 。当时民间流传一些儿歌,如"盘却盘"、"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他认为这些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出自谁的诗词,全文是什么?“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出自《华严经》,但《华严经》的原文没有这八个字 。这句话是概括出来的 。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初心,就是当初的心意,指事情一开始所抱持的信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做事情,始终如一的保持当初的信念,最后就一定能得到成功 。扩展资料: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名,或称《杂华经》 。中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系‘法喻因果’并举,‘理智人法’兼备之名称,一经之要旨,皆在此中 。大,即包含之义;方,即轨范之义;广,即周遍之义 。亦即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称为大方广 。佛,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即成就万德圆备之果体的因行譬喻;故开演因位之万行,以严饰佛果之深义,则称为佛华严 。总之,大方广佛华严系所诠之义理,而‘经’则为能诠之言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首诗词的名字是什么?作者是谁?(内容在补充) 第一个出自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只第一句稍稍不同
全词如下: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第二个
原始出处不明,曾在刘慈欣《全频道阻塞干扰》里看到过 。
详见链接24楼
求出自于纳兰性德的诗词的成语 1 彼岸花开开彼岸,断肠草愁愁断肠 。奈何桥前可奈何,三生石前定三生 。2 蝶恋花,彼岸花。彼岸花开开彼岸,独泣幽冥,花艳人不还 。尘世忍离谁再念?黄泉一路凝泪眼,叶落花开花独艳 。世世轮回,花叶空悲恋 。莫叹人间魂黯淡,何知生死相怜远! 3 奈何桥上忆从前,彼岸斯人独忘川 。莫道春心托一处,可怜花叶不相全 。<>
梅开二度有喜报,出自何诗词 “梅开二度”源于惜阴堂主人(宣澍甘)编写的长篇小说《二度梅》(后京剧、越剧、评剧均有改编和演出) 。该书写的是唐朝梅良玉与陈杏元的爱情故事,其中有这样的情节:梅父遭宰相卢杞陷害,梅良玉在盛开梅花被狂风全部吹落的当晚设祭,祝祷梅花重开二度,父冤得以昭雪。后来,梅花果然二度怒放 。梅、陈历经患难,终得圆满结局 。“梅开二度”从此广为流传 。
“梅开二度”是一赞美用语,它象征美好和幸福,它使人们得到最大的满足,但现在该成语有滥用之嫌 。
“梅开二度”来自一出戏曲《二度梅》其中主人公梅良玉父亲被奸臣陷害,他侥幸被人救出并送到其父好友陈日升家中寄居 。陈视梅良玉如同己出,常带他在花园的梅树边拜祭故友 。梅良玉不辜负厚爱,发誓要苦读诗书,决心考取功名,出人头地,将来好为父亲报仇 。
一日,盛开的梅花被夜晚的风雨吹打得凋谢了 。陈日升带梅良玉诚恳地再拜,祈求让梅花重开 。诚心感动天地,结果真的满园芬芳,梅开二度!这是个吉兆,梅良玉最终学成进京,中了状元,还和陈日生的女儿结为琴瑟之好 。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在唐代肃宗年间,有位美女叫陈杏元,一日她家中的梅花突然凋谢,同日一位被奸臣所害的才子梅良玉走到她家中,当书僮为生,后来两人堕入爱河 。不久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便派了陈杏元安抚 。陈杏元在万分不愿下,前往番邦途中跳崖自尽,传说被王昭君的阴魂所救,更被送返陈家 。最终大团圆结局,陈杏元与梅良玉成婚,这事感动了陈家的梅花树,当日重开,因此便有了「梅开二度」这成语 。
为家人祈福的诗句1、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长命女·春日宴》五代:冯延巳 译文 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译文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尔,俾尔戬谷 。罄无不宜,受天百禄 。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天保》先秦:佚名 译文 上天保佑您安宁,王位稳固国昌盛 。让您国力加倍增,何种福禄不赐您?使您财富日丰盈,没有什么不盛兴 。上天保佑您安宁,享受福禄与太平 。所有事情无不宜,受天百禄数不清 。给您福气长久远,唯恐每天缺零星 。上天保佑您安宁,没有什么不兴盛 。福瑞宛如高山岭,绵延就像冈和陵 。又如江河滚滚来,没有什么不日增 。4、蓼彼萧斯,零露瀼瀼 。既见君子,为龙为光 。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小雅·蓼萧》先秦:佚名 译文 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浓又亮 。既已见到周天子,感到恩宠又荣光 。您的德行洁无瑕,祝您长寿永无疆 。5、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 。——《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宋代:辛弃疾 译文:你守边有功,祝愿你塞垣年年平安无事 。
谁有原创的诗啊 以下诗均属原创(有个别诗是借鉴了某些诗里面的某个词)
仙缘洞天(藏头诗)
仙随梦亦迁,
缘似镜中颜 。
洞庭若飞雪,
天淡水如烟 。
烟雨流苏(藏头)
烟似清风不解缘,
雨若未央漫晴天 。
流逝只如相思泪,
苏颜却宛在眼前 。
暗夜水晶(藏头)
暗梦踌躇非所爱,
夜静人醒情还在 。
水留云止思不尽,
晶透凝神望他来 。
舞之秀(藏头)
舞服倚窗挽青丝,
之是飘渺浣纱池 。
秀颜微语轻飘絮,
人中慧眼将他识 。
募然雨(藏头)
募非蓦止静思纤,
然幽曲解未人眠 。
雨中含笑风霜立,
回梦寒窗独自恬 。
以上5首皆为藏头诗,如果亲不喜欢藏头的可以不将它们当作藏头诗也可以~题目也可以去掉~
下面这首是普通的诗
莫痴情
莫把痴情当有情,
勿将痴心作有心 。
痴情当是无情早,
痴心作是无心人 。
另附一首原创词及词牌~
往生缘
剑花、水寒,南柯一梦似晴天 。此生缘非彼生缘,又何谈、枉度青华年 。
烟雨、暗夜,浪花飞遏独孤剑 。来生虚幻沉浮间,只叹得、此生无缘来生缘!
赵仆初往生有舍利子吗 一代宗教领袖赵朴初的最后归宿
来源:新浪人物
节载
这位乍看上去谜一样的爱国宗教领袖,为什么想践“年年约”,又为什么要不肯罢休地“报答灵山”?兴许,遗嘱中“死亦无憾”的他,从未期待过一个形而下的俗世灵堂,一个存留人间的最后归宿,他向往的只是一个形而上的精神皈依,一个堪以彰显“人间佛教”的道场 。
2004年6月12日上午10时许,87岁的陈邦织女士,看上去有些手足无措 。过去的50年里,作为一个宗教领袖的夫人,她和赵朴初一起见过众多国家级外宾 。然而,无锡灵山大佛脚下的她,面向缅怀赵朴初的人们,只是微微鞠躬或者作揖 。捏在指间的发言稿,颤巍巍地抖动着,好像根本就没有念 。末尾,人们才听到这位宗教领袖的遗孀,以残留着淮扬方言的准普通话说:“我不会说话,也从未在公开的场合跟这么多的人说过话 。说得不好,请大家体谅 。”
此前一天,陈邦织在大佛脚下的这个“新家”里,好几回无语凝噎 。这是一座青砖灰瓦的京式四合院,门前的金银花还没来得及绽放 。内里的家具陈设,一如北京西城南小栓胡同1号,那个他们夫妇居住了40余载的家 。摆放着兰花的书房里,搁着一摞《赵朴初韵文集》,正房以及附设于左右的两个耳房,空荡荡的,唯有墙壁上的照片和诗词,行云流水地叙述着赵朴初94年的人生路 。
无尽意斋,是赵朴初生前的书斋名 。陈邦织实在想不起来,1960年代的赵朴老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名字 。她只知道,无尽意,依佛教的解释,乃圆融无碍之意 。佛教中有个无尽意菩萨,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意,而发心上求无尽意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意之众生 。赵的生前友好认为,上求无尽意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意之众生,是人间佛教的精神,赵朴初以无尽意命名他的书斋,显示其“人间佛教”的毕生追求 。
陈邦织并不打算住在这个“新家”里,尽管这里藏有赵朴初居士圆寂后的两颗舍利子:一块眉骨,一颗牙 。赵是安徽太湖人,陈觉得,赵的舍利和无尽意斋,在他辞世4年后归宿于太湖畔的灵山大佛脚下,皆殊胜因缘所致 。
88米的露天青铜大佛,距无尽意斋不足百米 。泛舟太湖,人们发现微笑而慈祥的大佛,似乎在垂注着“无尽意斋” 。
2000年5月21日,赵朴初圆寂,留有1990年代就写好的临终偈 。这份我们俗世所谓的遗嘱中有8句: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开花落,流水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
熟知偈语者诧异,朴老既有“明月清风,不劳寻觅”的遗愿,灵山又为何造他个“无尽意斋”?
陈还是两个字:因缘 。
佛教莲花意象与唐宋诗词■净土世界一莲花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 。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视莲花,”日本老一辈佛教美术研究学者林良一在《佛教美术的装饰文样》中写道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花落花开,花朵具有谢而又发的生命力,本是许多文化喜爱惜用的主题 。但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 。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群芳谱》就特别强调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 。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佛说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 。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 。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研究佛教艺术多年的陆艳冰解释,对修净土宗的信徒,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后皈依处 。在净土思想的代表经典《阿弥陀佛》中记载,众生若得善报,不再堕入胎生、卵生、湿生等轮回,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会有观音手持莲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莲花里“化生”为极乐世界一员,视个人业障、福报,莲花闭合时间长短不同,福报够的人可以提早“出关”,享受净土世界 。《阿弥陀经》中也记载,“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有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 ■妙法莲花 佛教有不同派别,也让莲花生出各种意义 。有别于净土,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莲华,即妙法 。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 。古老的南传佛教圣典《经集》,也采用莲叶上的露珠与莲子,形容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 。莲蓬上成熟的莲实,必须剥去黑而坚硬的外壳,才是人们食用的白色莲子,“正如人的佛性”陆艳冰说 。小小的莲房、莲子,在佛间弟子眼中,广阔无边,是人所探究,也是应认识的本心、佛性 。莲蓬上供莲子居住的一格格莲室,曾被喻为人体的窍门 。佛陀讲经,要人行菩萨道,渡自己,也要渡众生,让人人成佛 。莲花努力开花不只是为了开花,而是开花才能显出莲子 。一片片的莲花瓣,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法门接引众生,通过不同法门,人们得显出藏在其中的佛性,进而成佛 。■佛陀步步生莲 莲座,乃为佛陀结跏趺坐讲经开释而设 。佛家在百花齐放中独生出莲花座,与荷花云锦可观,香远益清,足以代表力量也有关 。“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大智度论》卷八记载了几个为何趺坐莲花的原因,除了莲花在众花中最大最盛、代表庄严妙法,莲花柔软素净,坐其上花却不坏,更可以展现神力 。莲花其实已升华为天上之花,与人中之花有别,“人中莲花大不过尺,天上莲华大如九车盖,是可容结跏趺坐 。” 佛陀不起分别心,拈花一笑,何必一定是莲花?因此陆艳冰认为“起于印度的佛教也受早于它的婆罗门教(早期的印度)、印度教,甚至民间思想影响 。” “……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 。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大正藏》经典上记载,印度教创造神梵天王坐千瓣莲花上诞生,受此影响,佛教诸佛也在莲花上说六波罗密 。“佛因随世俗,不得不采用梵天的莲华坐,”林良一在文中写道 。在佛教雕塑等各种图像中可以看出,佛陀座椅有金刚座、狮子座与莲花座三种造型,前两者由具威严的帝王宝座转化而成,佛陀与弟子谈话的非正式场合出现;但当世尊宣讲重要经典如《法华经》,“一定趺坐于莲花座上,”目前就读华梵学的陆艳冰说 。“佛也继印度教光明神的性格,成为莲华化生创造伟业的主人公 。”经典里众生可以藉由“莲花化生”,乘著莲座进入净土,恐也由此一脉相传而来 。今天信徒都知道,根据《佛陀本生传》记载,释迦佛生于二千多年前印度北边,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有天女为之散花 。■其水清澄,众花覆上 莲花成为创生必备花朵,可以从生态上解释 。在阿育王时代收集、也就是最早期的佛教经典里,提到世界起始的《起世经》记载:“彼诸山中 。有种种河 。百道流散、平顺向下 。渐渐要行 。不缓不急 。无有波浪 。其岸不深 。平浅易涉 。其水清澄 。众华覆上 。水流遍满……” 水涝不现,云雾消除,有清凉风的创世纪,山与山间的河流上,覆满莲花 。志上第一个生命起源于水,今天植物学界已经佑道出水芙蓉是最出现地球的开花植物之一 。是否人类老祖先也早掌握莲花是“活化石”的相关知识? 印度文化中,莲花是生的再生,但信仰上的意义之外,莲花集合了真善美所有的象徵 。美学教授蒋勋对佛教源起的印度,有这样的看法:作为一个热带地区国家,其文明正如繁密而多姿的植物,在潮湿而炎热的空气中,展现热带植物特有的慵懒与妩媚 。修读梵文的陆冰也在经典里读到,在婆罗门教,不分男女,都可能被形容为眼睛黑白分明、手足如盛开柔软的莲花 。源自印度的佛教故事听起来也就极为浪漫 。林良一更认为,佛教莲花所
【纳西词中祭天祝祷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