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要有平仄,什么才是诗词的平仄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
古诗中的平仄 有什么具体要求
古诗中以律诗平仄最为谨严,其格式如下——五言律诗格律分两种:(1)五律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2)五律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七言律诗格律也分两种:(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2)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更详细的解释请看此网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IoddOkDPxDHO4F9NQxce1NsDW8nQu7I8LAX8wXX9_7xUzSXhhddQkf3VUrtppEm45s3kJiEX0Rd99aUpb_SE-LYV8DE9dDQlXqJfFWgLhjuLnWmKT5p62qvW6IeOATd
古体诗的平仄都有哪些要求
平仄简表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诗词歌赋之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平仄押韵之类的要求有什么作用?...
大体上说诗词曲赋在表达功能上不同,思想内容上不同,艺术手法不同 。
诗赋来讲,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 。
所谓赋,不歌而诵叫赋 。
诗词来讲,诗多是齐言,形式整齐,韵律均衡,篇幅有限,不适合容纳曲折复杂的感情 。
词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韵律灵活多变,适合抒情 。
所以诗词在宋代是有各自分工的,诗适合书写严肃的社会政治性话题,所以内容多是言志述政的 。
而词适合表达内心细微,幽深的感情,敏感又不能不能明言的情愫和心理 。
剖心缘情,内容就多是爱情或者艳情 。
而且结合宋代文化生活和社会情况来讲,文人更多描写依红偎翠的爱情主题 。
当然,到了后来,柳永的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强了艺术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功能,创制词调,摆脱了词作为诗的附庸地位 。
再到苏轼的“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
摆脱了词作为音乐的附属 。
而且打破了诗庄词媚的观念,凡是诗可以表达的内容感情,词也一样可以表达 。
再到辛弃疾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进而“以文为词”,将写文的手法入词,就体现了诗词合流的趋势 。
此外词还有雅俗两种艺术趣味的分流和转化 。
(暂不详说 。
)曲的话和词的兴起有相同之处 。
1.广大人民反抗黑暗政治斗争要求新的文学形式来反映 。
2.城市经济的繁荣安定,为杂剧的兴盛提供了有力的环境 。
都市的兴起,为杂剧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条件 。
3.众多的勾栏瓦肆,保证了杂剧的演出场所,同时也促进了相互间的艺术交流和切磋 。
4.广大的城镇居民,如工匠、经纪人、小贩、买卖人、小吏、侍从、奴仆以至医卜星相之流,他们需要文娱活动,杂剧艺术正是在成为他们抒发心声的工具之后,才得以蓬勃发展 。
5.大批无门上进的知识分子的存在则为杂剧剧本的创作、加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作者队伍 。
6、下层知识分子也受到各种迫害,共同的命运使他们加深了对民众的了解 。
正因为他们一生都沉沦下僚,志不获展,才将这种情愫寓之声歌,抒发愤郁感慨之怀,发出不平之鸣 。
7、蒙古统治着对歌舞、戏曲的爱好也是杂剧勃兴的一个有利条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仄押韵的问题也是个大问题,不是一时能说清楚的 。
诗在永明体以后渐渐规范起来,有固定的押韵要求 。
比如首句入韵和不入韵两种 。
你在网上随处可以找到 。
不多说 。
词是依曲填词,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分片上都有自己的规则 。
诗一般是双句押韵,词的韵位则有疏有密,依乐“均”押韵 。
“均”是作为乐曲中相对完整的音乐单位 。
不同词调有不同的押韵格式,但词韵比诗韵宽 。
临韵可通押,方式也与近体诗不同 。
有押平、押仄、平仄互押、入声独押、中间转韵等 。
依唱腔用字讲究四声 。
曲的要求更多 。
曲没有入声,一般看到元代杂剧中有的,基本都是明人所加 。
曲必须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但是平上去三声可以轮换使用,也不避重字 。
曲还可以在其中加衬字 。
诗词受正统思想较重,讲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
曲起于民间,较少受道统的束缚,可以端庄文雅,绮丽秀美 。
也可以明快奔放,急切透辟,冲口而出 。
有清新、活泼、明朗、泼辣、尖新、诙谐、俚俗等特点 。
各种表现方法各种修辞手法无所不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暂时说这么多 。
你问的题目太大,说一年也说不完 。
= =|||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必须得讲究平仄吗?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格,古诗词中的律诗、绝句等必须讲究平仄,古体诗可以不讲究平仄 。
一、讲究平仄的原因 ①节奏感 所谓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不仅仅是中国诗,西方诗也有这种东西,莎翁十四行诗,有一种叫“音步”的东西,是符合英语的固有特点的 。
而汉语要有节奏感,自然也是利用它本身的一些特点,经过永明诸位的发现,大概是这样的: “平声长,仄声短” 。
组织起来的“音的强弱长短关系”,叫做“节奏” 。
同样的,组织起来的“字音的平仄长短关系”,叫做“格律” 。
②音乐感 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到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音乐美 。
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束成的因素 。
二、平仄的概念 从汉字的拼音讲起 。
在我们的普通话中,发音有四个声调,即第一、二、三、四声 。
套到平仄上来讲,平声包括第一和第二声,即为阴平和阳平;第三、四声则为仄声,其中第三声为上声,第四声是去声 。
扩展资料 平仄的应用: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
平仄交错的规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
例如《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
这就是交替 。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
这就是对立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仄...
写诗讲平仄,平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要求?
平仄(拼音:píng 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 。
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
古汉语中的平仄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 。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
传统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
若用形象的方法来形容,平声如击钟鼓,远而悠长; 仄声如击石木,短实重疾 。
附:今音新韵(普通话),把一二声归纳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是出现于汉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体诗 。
四句,每句五个字 。
现时,五绝被认为近体诗中最难写的体裁,因为它字数最少,表达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简意赅 。
诗体简介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 。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 。
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 。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 。
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
”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 。
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 。
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 。
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 。
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
五言绝句也称五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
二、四句押韵 。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
一、二、四句押韵 。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
二、四句押韵 。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城头叠骨声 平平仄仄平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
一、二、四句押韵 。
五言律诗也称五律,有四种常见格式 。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
对联押韵对平仄有何要求?麻烦告诉我
于对联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下面几句话来概括,即:两行文字,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谐 。
具体来说:1. 字数相等:上联是几个字,下联也必须是几个字 。
例如:“文革”期间,有人集诗词中是两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敢教日月换新天”帖出来,上下联都得七个字,便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
另外有人帖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思想”,上句七个字,下句九个字,便不是联 。
2. 意义相关:对联要求上联和下联所表达的内容要互相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
例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下联说的都是有关过年的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上下联都是用比喻的手法揭示出学业有成必须刻苦努力的道理;西湖岳飞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联说的都是有关岳庙内外景物的事 。
如果上下联互不关联,便不符合对联的要求 。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上下联意义相关,不等于意思重复或雷同,如果上下联说的完全是一个意思或则意思很相近,便叫做“合掌”,是作对联必须避免的大忌 。
二是有人作对联,故意让上下联毫不相关,那叫做“无情对”,虽然也别有妙趣,但不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
关于这两点,后面还要论及 。
3. 词性相对:一幅对联,上下联各由许多组合而成,这些词必须两两相对,即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名词要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
例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中,“年”对“节”,“庆”对“春”都是名词对名词,“新”对“嘉”,“余”对“长”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纳”和“号”是动词与动词相对 。
再如,有人家娶媳妇帖的楹联“幸有彩车迎淑女,愧无美酒宴嘉宾”其上下联中同位置的词性也都是两两相对的 。
4. 结构相应:对联的上下句不仅要词性相对,而且要结构相应 。
一般来说,上下联如果词性都相对,结构也必然相应 。
仍以上面所举的婚联为例,“幸有”与“愧无”,“彩车”与“美酒”,“淑女”与“嘉宾”都是偏正结构,而“迎淑女”与“宴嘉宾”都是动宾结构 。
孟昶桃符一联上下句的词性、结构也与上述婚联相同 。
但也应该指出,有的著名对联上下联词性都两两相对,但结构并不完全相应 。
例如:武汉黄鹤楼名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其上下联同位置的词性都对的很工,但从结构上来分析,下联后七字的“波涛”是主语,全句是主谓结构,而上联的后七字“云雾”却并不是主语,全句是无主句,“云雾”和“天地撼”都是“扫开”这个动词的宾语 。
这种现象,和对诗词对仗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
在诗词中,词性相对,语法结构也相同的句子相为对仗,乃是正格 。
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 。
例如:《赠柳亚子先生》中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
“太盛”是连上读的,它是“牢骚”的谓语;“长宜”是连下读的,它是“放眼量”的状语 。
“肠断”连念,是“防”的宾语;“放眼”连念,是“量”的状语,二者的语法结构并不相同 。
{以上说法见王力所著《诗词格律》}5. 平仄相谐:就是要求上下联中的字要平对仄,仄对平,音调和谐 。
以西湖岳飞庙联为例: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的音调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的音调恰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两两相对,读起来非常上口悦耳 。
当然,不能要求每幅对联上下联中的每一字都平仄相对,但音步的节奏点上的字却必须严格按照平仄的要求配置 。
例如:宝剑峰从磨砺出;丨丨一一一丨丨梅花香自苦寒来 。
一一一丨丨一一其中第三字上下句都用的是平声字,因为不在节奏点上,所以平仄可以从宽 。
再如:沾衣欲湿杏花雨;一一丨丨丨一丨吹面不寒杨柳风 。
一丨丨一一丨一其中第一字都是平声,第三字都是仄声,也因不是节奏点所以不论平仄 。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
当然,这个通俗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如果是五字联,第三、第五字的平仄还必须论,七字联的一、三可不论,五也还是要论,另外,句型如果有了变化,节奏点便不同,再要是套用上面的口诀就不行了 。
例如:江峰青所撰扬州二十四桥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
其中“看云影当空”与“闻箫声何处”这两个五字句,都是一、四结构,第一个字为领字,后面四个字的平仄,一、三可不论,二、四就必须论 。
还有一种情况,如前面所说的孟昶桃符: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
其上下联第四字都用的是平声,第三字都是仄声,这岂不是违反了平对仄,仄对平的规定了吗?必须说明,这种平仄用法是旧体五言诗的一种特定格式,即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
但要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
今人写古诗必须符合平仄要求吗?
古诗写作 关注本栏目的朋友提出问题:现在的古诗还有平仄之分吗?可以只注重押韵,平仄其次吗?这涉及到古诗写作的问题,诗歌写作在今人看来是件难事,其实是被律诗给吓住了,很多人一提诗歌就想到平仄、粘对等问题,简直望而生畏 。
难道诗歌写得不符合平仄、粘对的原则就不是古典诗歌吗?这还得从诗歌的分类说起 。
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写过一本家喻户晓的诗集《唐诗三百首》,翻过这个集子的朋友不陌生,里面的分类就是依据诗歌种类,按照大类来讲有古诗、乐府、律诗、绝句 。
古诗和乐府笼统地讲都是古诗,区别在于古诗是文人诗,乐府不一定是文人诗,其中这个“古”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南朝以沈约、谢眺为代表的讲求四声格律的“永明体”以前的诗歌,也就是先秦汉魏两晋的诗歌就是古诗,这种诗的特点是不讲求音调的抑扬顿挫 。
而类似于沈约、谢眺他们这种讲求音调变化的诗就是“新体诗” 。
因此可以说南朝以前没有人会写律诗,即便写出来了,也是瞎猫碰死耗子 。
谢眺他们之所以重视音调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关,南北朝时期佛教盛极一时,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由于对比中梵语言发音,学者们发现中国语言文字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而四个声调合理排序可以使得诗歌具有音乐性质,于是他们试着排列出各种优美的格式,同时也强调了八种不美的格式,这八种格式被称之为“八病” 。
由于这种新体诗有四声的律法要求,因此这可以被视为律诗的开端,人们习惯称之为“四声律” 。
但是这种律诗写起来太麻烦,要求太繁琐,连新体诗发起人沈约也曾无奈地讲“老夫亦不尽识此”,连他都弄蒙了,何况别人了 。
此后人们又进一步研究便于律诗写作的方法 。
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以杜甫爷爷杜审言为代表的诗人们把平上去入分为两类,将平、上归为平类;将去、入归为仄类,同时还要符合几个刚性要求:1、粘对;2、押韵;3、对仗 。
如拿律绝举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所谓“粘对”就是第一句头两个字和第二句头两个字要求对(平则相反),第二句头两个字和第三句头两个字粘(平仄相同),以后各句以此类推 。
在押韵方面要求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偶数句,其中第一句韵脚可以自由运用,如前面这首诗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平”那说明自从第一句就开始押韵了,其中二、四句这样的偶数句必须押韵且为平声,而三句最后一个字不可以押韵,只能仄声 。
至于对仗就是“天对地”、“大对小”之类的,不多说了 。
当然这些是大原则,具体运用起来还有很多问题,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忌讳犯孤平;平仄不合要求救等等,这就是律诗 。
所谓“绝句”准确地讲应该叫“律绝”,“绝”是“断”的意思,律绝就是把八句一首的律诗断为两半成为四句一首的就是绝句 。
可见,古代诗歌有要求必须押韵的新体诗,也有不需要押韵的古体诗,因此在今天,你若是懂得格律要求可以写律诗,这种诗歌的优势是格式规整,音调和美;你若是不懂格律只要押韵就行 。
当然古体诗也未必就不如律诗,古体诗的优势是形式自由不受约束,如李白就是古体诗的一个楷模,像“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敢说这样的古体诗不好? 结论:今天写作古典诗歌可以只注重押韵,平仄其次,但你要知道你写的是古体诗!!
诗词有固定的格律平仄要求,对于标点符号有要求吗?
七绝是四句二十八字的短篇诗文,通常是首、颔、尾三联押同韵,颈联的要求较宽泛 。
具体起韵如下:七绝 平起首韵⊙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 。
(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
(韵)七绝 仄起首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 。
(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韵)注:(⊙)是为随意平仄矣....
【诗词要有平仄,什么才是诗词的平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