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哪首唐诗的诗句?

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不第后赋菊》 。
全诗如下:
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译文如下: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 , 阵阵香气弥漫长安 , 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 , 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 , 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 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 , 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 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 , 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黄巢在起义之前 , 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 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 , 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考试不第后 , 他豪情倍增 , 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 , 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
作品赏析
菊花 , 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 , 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 , 皆下品 。
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 , 借咏菊以抒抱负 , 境界瑰丽 , 气魄恢宏 , 笔势刚劲 , 格调雄迈 , 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 , 手擎长剑 , 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 , 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 , 语调斩截 , 气势凌厉 , 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第后赋菊》
满城尽带黄金甲诗句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代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中的诗句 。
《不第后赋菊》全诗如下: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简析: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 , 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 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 , 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 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
全诗辞采壮伟 , 设喻新颖 , 想象奇特 , 意境瑰丽 , 气魄雄伟 。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哪首诗词里的?
出自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
【原文】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注释】⑴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 有登高赏菊的风俗 , 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
⑵黄金甲:指金黄色的菊花 。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 , 阵阵香气弥漫长安 , 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 , 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诗是谁写的?谢谢!
不第后赋菊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唐朝末期 , 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争吵 , 朝政越来越混乱 。
唐宣宗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 , 也并没有能改变这个局面 。
到了唐宣宗死后 , 先后接替皇位的 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 , 一味寻欢作乐 , 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 , 更是腐朽到了极点 。
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紧对农民的剥削 , 税收越来越重;加上连年不断的天灾 , 农民纷纷破产 , 到处逃亡 。
有的忍受不了苦难 , 只有走上反抗这条路了 。
唐懿宗即位那年 , 浙东地区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 , 起义队伍从一百人发展到三万 , 坚持斗争八个月 , 震动了整个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
过了八年 , 驻守在桂林的八百名兵士(大多是徐州一带的农民) , 因为驻防期满 , 上司一再延期不让他们换防 。
他们杀了军官 , 推庞勋为首领 , 发动起义 。
他们从桂林向北进攻 ,  打回老家 , 沿路和徐州附近农民纷纷响应 , 到了徐州 , 队伍发展到二十万人 。
这两次起义都被朝廷镇压下去 。
但是 , 百姓反抗的情绪越来越高 , 新的起义的规模也更大了 。
唐朝末年盐税特别重 , 加上奸商抬高盐价 , 百姓买不起盐 , 只好淡食 。
有些贫苦农民 , 为了逃避官税 , 就靠贩私盐挣钱 , 但贩私盐是很危险的 , 要有一些伙伴一起干 , 日子一久 ,  就结成一支支贩私盐的队伍 , 在他们中间 , 涌现了一些首领 , 有的后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
公元874年 , 也就是唐僖宗即位那一年 , 濮州(治所在今河南范县)地方有个盐贩首领王仙芝 , 聚集了几千农民 , 在长垣(在今河南)起义 。
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 , 发出文告 , 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贫富不平的罪恶 。
这个号召很快得到贫苦农民的响应 。
不久 , 冤句 (今山东曹县北) 。
地方的盐贩黄巢也起兵响应 。
黄巢从小读过书 , 又能骑马射箭 。
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 。
考了几次 , 都没有考中 。
他在长安看到唐朝廷的腐败和黑暗 , 心里十分气愤 。
据说 , 就在那个时候 , 他写下了一首咏《菊花》的诗 , 用菊花作比喻 , 表示他推翻唐王朝的决心 。
诗中说: “待得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 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队伍汇合之后 , 转战山东、河南一带 , 接连攻下许多州县 , 声势 越来越大 。
唐王朝非常恐慌 , 命令各地将领 , 镇压起义军 。
但是各地藩镇都害怕跟义军交 锋 , 互相观望 , 使唐王朝束手无策 。
唐王朝硬的一套不行 , 就采用软的手法 。
在起义军攻下蕲州(今湖北蕲春 , 蕲音qí) 的时候 , 他们派宦官到蕲州见王仙芝 , 封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衔 。
王仙芝听 得有官做 , 迷了心窍 , 表示愿意接受任命 。
黄巢得知这个消息 , 气极了 。
他带了一群起义将士 , 到王仙芝那里 , 狠狠地责备王仙 芝 , 说:“当初大家起过誓 , 要同心协力 , 平定天下 , 现在你想去当官 , 叫我们弟兄往哪里 去?” 王仙芝还想搪塞 , 黄巢抡起拳头 , 朝王仙芝劈头盖脑地打了过去 , 打得王仙芝满脸是 血 。
旁边起义将士也你一言 , 我一语骂王仙芝 。
王仙芝自己知道理亏 , 只好认错 , 把唐朝派 来的宦官赶跑 。
经过这番波折 , 黄巢决定跟王仙芝分两路进军 。
王仙芝向西 , 黄巢向东 。
不久 , 王仙芝 率领的起义军在黄梅(在今湖北)被唐军打败 , 他本人也被杀死 。
王仙芝失败后 , 起义军重新会合 , 大家推黄巢为王 , 又称冲天大将军 。
当时 , 官军在中原地区力量比较强 , 起义军进攻河南的时候 , 唐王朝在洛阳附近集中大 批兵力准备围攻 。
黄巢看出敌人企图 , 决定选择官军兵力薄弱的地区 , 带兵南下 。
他们顺利 渡过长江 , 打进浙东 。
起义军一路上势如破竹 , 接连打下越州、衢州(今浙江衢县);接 着 , 又劈山开路 , 打通了从衢州到建州(今福建建瓯)的七百里山路 。
经过一年多的长征 ,  一直打到广州 。
起义军在广州休整以后 , 岭南地区发生瘟疫 。
黄巢决定带兵北上 。
唐王朝命令荆南节度 使王铎、淮南节度使高骈(音pián)集合大批官军沿路拦击 , 被黄巢起义军一个个击 破 。
起义大军顺利地渡过长江 , 吓得高骈推说得了中风症 , 躲进扬州城不敢应战 。
起义军渡过淮河 , 向官军将领发出檄文 , 说:“我们进攻京城 , 只向皇帝问罪 , 不干众 人的事 。
你们各守各的地界 , 不要触犯我们的锋芒!” 各地将领接到檄文 , 害怕起义军 , 都想保存实力 , 不愿为唐王朝卖命 。
消息传到长安 ,  唐僖宗吓得朝着大臣哭哭啼啼 。
公元880年 , 黄巢带领六十万大军 , 浩浩荡荡开进潼关 。
潼关周围满山遍野 , 飘扬着 起义军洁白的大旗 , 一眼望不到边 。
守潼关的官军还想顽抗 。
黄巢亲自到阵前督战 , 将士们 见了 , 一齐欢呼 , 声音在山谷间回响 , 震天动地 。
官军将士听了心惊胆战 , 哪敢抵抗 , 纷纷 烧掉营寨 , 四下逃命 。
起义军攻下潼关 , 唐王朝惊慌失措 , 唐僖宗和宦官头子田令孜(音zī)带着妃子 , 逃 到成都去了 , 来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员全部出城投降 。
当天下午 , 黄巢坐着金色轿子 , 在将士的簇拥下 , 进入长安城 。
长安百姓扶老携幼 , 夹 道欢迎 。
起义军大将尚让当场向大家宣布说:“黄王起兵 , 本来是为了百姓 , 不会像姓李的 (指唐朝皇帝)那样虐待你们 , 你们可以安居乐业了 。
”兵士们看到人群里的贫...
古诗词大全满城都是黄金甲的意思
不第后赋菊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 黄巢(?—884) , 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南)人 , 出生于盐商家庭 , 富有财产 , 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 。
他长于骑射 , 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 , 参加过进士考试 , 不中 。
黄巢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 , 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 , 在冤句率众起义 。
王仙芝被杀后 , 黄巢继续战斗 , 号冲天大将军 , 深得人民群众拥护 , 880年攻陷长安 , 即皇帝位 , 国号大齐 , 年号“金统” 。
起义失败后 , 黄巢为叛徒所杀 。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1] ,  我花开后百花杀[2] 。
冲天香阵[3]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4] 。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 有登高赏菊的风俗 。
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
[2]杀:凋谢 。
[3]香阵:阵阵香气 。
[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 , 此指菊花的颜色 。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 , 也爱读书 , 能诗能文 。
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 但没有考中 。
不过 , 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 , 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考试不第后 , 却豪情倍增 , 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
"待到秋来九月八” , 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 。
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 ,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 , 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 , 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 。
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 , 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 , 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 。
用了“待到”二字 , 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
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 , “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 , 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 。
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 , 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 , 变成了因果关系 , 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 。
唐代是崇尚牡丹的 , 把牡丹视为国花 。
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
每春暮 , 车马若狂 , 以不耽玩为耻 。
”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 , 对菊花大加赞扬 , 你看 , “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 , 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 。
重阳 , 是菊花的节日 。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
第三句写味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这香 , 不是幽香、不是清香 , 而是“冲天香阵” 。
天 , 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 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 , 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 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 , 也只能称为“天子” 。
他父天母地 , 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 。
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 , 还能充塞京城长安 。
一个“冲”、一个“透” , 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
第四句写色 。
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 , 那么 , 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 , 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 , 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
身披黄金铠甲 , 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 , 抗霜半寒 , 傲然怒放 , 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 , “满”城“尽”是 , 如同云霞 , 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 , 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 , 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 , 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 , 借物抒怀 , 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 , 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
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 , 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 , 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 , 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 , 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 , 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 , 既写了菊花的精神 , 也写了菊花的外形 , 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 , 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 , 色味俱全 , 形象十分鲜明 。
语言朴素 , 气魄宏伟 , 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
满城尽带黄金甲 出自哪首古诗
菊 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这首诗的题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面的“菊花” , 另一种是“不第后赋菊” , 出自唐末年代农民起义领袖(也称“冲天大将军”)的黄巢之手 。
黄巢是今山东荷泽人 , 从小读过书 , 又能骑马射箭 。
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 。
考了几次 , 都没有考中 。
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 , 878年继王仙芝(农民起义领袖 , 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死后被推为领袖 , 称冲天大将军 。
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 , 建立农民政权 , 国号大齐 。
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 , 使敌人得以反扑 。
后因弹尽粮绝 , 被迫撤出长安 , 转战山东 , 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 。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哪首唐诗的诗句?
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不第后赋菊》 。
全诗如下: 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译文如下: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 , 阵阵香气弥漫长安 , 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 , 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 , 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 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 , 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 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 , 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
黄巢在起义之前 , 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 但没有被录取 。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 , 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
考试不第后 , 他豪情倍增 , 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 , 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
作品赏析 菊花 , 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 , 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 , 皆下品 。
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 , 借咏菊以抒抱负 , 境界瑰丽 , 气魄恢宏 , 笔势刚劲 , 格调雄迈 , 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 , 手擎长剑 , 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 , 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 , 语调斩截 , 气势凌厉 , 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第后赋菊》...
满城遍地黄金甲
老大!!!是吧!!!菊 花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这首诗的题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面的“菊花” , 另一种是“不第后赋菊” , 出自唐末年代农民起义领袖(也称“冲天大将军”)的黄巢之手 。
黄巢是今山东荷泽人 , 从小读过书 , 又能骑马射箭 。
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 。
考了几次 , 都没有考中 。
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 , 878年继王仙芝(农民起义领袖 , 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死后被推为领袖 , 称冲天大将军 。
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 , 建立农民政权 , 国号大齐 。
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 , 使敌人得以反扑 。
后因弹尽粮绝 , 被迫撤出长安 , 转战山东 , 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 。
以下诗词解释摘自《唐诗鉴赏辞典》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阳节(九月九)赏菊的风俗 , 相沿既远 , 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 。
这首菊花诗 , 其实并非泛咏菊花 , 而是遥庆菊花节 。
为什麽不用“九月九”而说“九月八”呢?是为了与后面的“杀”、“甲”字叶韵 。
一个“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 , 是热烈的向往 。
“待”到那一天会怎麽样呢?作者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接应上句 。
菊花开时百花已凋零 , 这本是自然规律 , 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 , 构成鲜明对照 , 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 , 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 , 那么 , 与之相对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整个长安城 , 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 , 直冲云天 , 浸透全城 。
想象的奇特 , 设喻的新颖 , 辞采的壮伟 , 意境的瑰丽 , 都可谓前无古人 。
菊花 , 在封建文人笔下 , 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的化身 , 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 , 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 , 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 。
正因为这样 , 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 , 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 。
它既非“孤标” , 也不止“丛菊” , 而是花开满城 , 占尽秋光 , 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 , 所以用“香阵”来形容 。
“冲”、“透”二字 , 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 , 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 , 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
由此可见“满城尽带黄金甲”说的就是 , 在菊花盛开的秋季 , 总会有一天带着黄金盔甲的农民起义军 , 遍布整个长安城 。
显示出作者天翻地覆、扭转乾坤的壮志胸怀 , 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 。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诗出自哪里
出自唐代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 内容如下: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 , 阵阵香气弥漫长安 , 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 , 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
创作背景: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 , 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
黄巢在起义之前 , 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 但没有被录取 。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 , 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
考试不第后 , 他豪情倍增 , 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 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
赏析: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 , 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 。
其中 , 《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 , 蕊寒香冷蝶难来 。
他年我若为青帝 , 报与桃花一处开 ” ,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 。
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 , 诗中 , 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 , 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 , 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 , 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 , “骤响如爆竹” , 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 , 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 , 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 , 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 , 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 , 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 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 , 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 , 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 , 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 , 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 , 变成枯枝败叶 。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 。
第三句写味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这香 , 不是幽香 , 不是清香 , 而是“冲天香阵” 。
“冲天”二字 , 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 , 而是群体皆荣 , 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 , 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 , “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 , 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 , 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
“满”、“尽”二字 , 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 , 菊花盛开 , 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 , 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
菊花 , 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 , 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 , 皆下品 。
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 , 借咏菊以抒抱负 , 境界瑰丽 , 气魄恢宏 , 气格刚劲雄迈 , 不同凡响 , 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 , 手擎长剑 , 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 , 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 , 语调斩截 , 气势凌厉 , 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 , 像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 , 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
借物抒怀的诗句
1、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 , 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 。
······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 , 而能推己及人 , 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 , 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 , 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 , 欲辩已忘言” (《饮酒》) , 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 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 , 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 , 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 , 像一幅田园风景画 , 使人见了 , 乐而忘返 。
4、爱民人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 , 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 , 其对人才的渴求 , 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
5、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 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 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哪首唐诗的诗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