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的意象的诗

咏雪的诗
大自然中雨雪风霜一类景物 , 雪是最富于诗情画意的 , 因而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历代诗家对雪妙笔生花的描绘和热情洋溢的赞美 , 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 心旷神怡 。一、《诗经》中《小雅、采薇》的末章: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下雪之初 , 先下雪珠 , 有时降雪也伴随着降雨 , 所以有“雨雪霏霏”之句 。二、晋联句诗 谢太傅寒雪日集儿女讲论文义事 , 雪下大了 , 公曰:“大雪纷纷何所似” , 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便可以看作是韵同义贯的咏雪联句诗 。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 , 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 , 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 , 而柳絮呈灰白色 , 在风中往往上扬 , 甚至飞得更高更远 , 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 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 , 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 , 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 , 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 “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三、南朝梁吴均有一首《咏雪》五言诗 , 近于律体 , 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微风摇庭树 , 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 , 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 , 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 , 相思空何益 。”全诗前六句写景 , 后两句抒情 , 极有韵致 , 不论是写雪的动态美“如雾转” , 还是写雪的静态美“似花积” , 都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四、(一)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 , 片片吹落轩辕台 。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 , 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 。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 。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 , 这里泛指我国北方 。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句中说“雪大如席” , 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 , 但又不失其真实 。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 , 但燕山究竟有雪花 , 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 ,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 , 那就变成笑话了 。”
(二)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 ,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 时闻折竹声 。
“夜深知雪重 , 时闻折竹声 。”夜深了 , 我知道雪下得很厚 , 时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 。
[赏析] 描写雪 , 一般都写它的颜色与形状 , 但深夜的雪是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 , 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 。当然 , 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 , 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 。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 , 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 , 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 , 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 。通过听觉来描写雪 , 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
(三)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 , 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 , 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 ,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 故穿庭树作飞花 。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 , 独具特色 , 出奇制胜 。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 , 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 。早春二月 , 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 。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 , “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 。“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五)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 , 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 , 为瑞不宜多![赏析]瑞雪兆丰年 , 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 , 却成了灾难 。(六)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 , 就在于它塑造了大雪中战天斗地的渔翁形象 , 表现了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 , 也为后世画家作《寒江钓雪图》提供了素材 , 诚如苏轼所言:“渔翁句好真堪画 , 柳絮才高不道盐 。”(七)唐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 ,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 城中增暮寒 。[赏析]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 , 句句写雪景 , 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 。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 , 抒发了感慨 , 由雪霁后寒气加重 , 想到城中人的受冻 。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 , 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八)唐 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 ,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 盖尽人间恶路歧 。
[赏析]此诗借物抒怀 , 写得别具一格 。诗人闲坐窗前 , 欣赏那纷纷扬扬的大雪 , 转瞬之间 , 青青的竹枝已变成了白色 。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 , 他登上高楼 , 放眼望去 , 只见那高低不平 , 横七竖八的“恶路” , 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 , 多么令诗人痛快!这里的结尾一句 , 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与不平!
(十)张孜《雪 诗》:长安大雪天 ,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  手脚生皴劈 。[赏析]《雪诗》诗分三层:头两句为一层 , 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中八句为一层 , 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两句为一层 , 写“饥寒人”的贫苦 。诗以“长安”开头 , 表明所写的内容是唐朝京都的见闻 。“大雪天” , 说明季节、天气 。雪大到何种程度呢?诗人形象地用“鸟雀难相觅”来说明 。大雪纷飞 , 迷茫一片 , 连鸟雀也迷失了方向 , 真是冰天雪地的景象 。这就为后面的描写、对比安排了特定环境 。《雪诗》在前二句环境烘托之后 , 把豪门贵族的糜烂生活 , 绘出三幅图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 。前两幅是静状 , 后一幅是动态 , 都写得色彩秾丽 , 生动逼真 , 而在篇末 , “岂知”一转 , 翻出新意 , 揭示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 扩展、深化了主题思想 。对比是《雪诗》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色 。这种对比 , 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 , 和诗的内容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四 (一)宋代 黄庭坚《咏雪诗》:连空 春 雪 明 如 洗 ,  忽 忆 江 清 水见沙。夜 听疏 疏 还 密 密  ,  晓看 整 整 复 斜 斜。风 回 共 作 婆 娑 舞  ,  天 巧 能 开顷 刻 花。正使 尽情 寒 至 骨  ,  不 妨 桃 李 用 年 华。
[赏析]“夜听疏疏还密密 , 晓看整整复斜斜” , 即用虚字行气 ,八字相迭 , 可谓匠心独运 。(二) 宋·张元《雪》: 五丁仗剑决云霓 , 直取天河下帝畿 。战罢玉龙三百万 , 败鳞残甲满天飞 。[赏析]“战罢玉龙三百万 , 败鳞残甲满天飞 。” 这漫天飞雪 , 就像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 , 在空中飘 降 。这两句诗 , 用三百万败阵“玉龙”的“败鳞残甲”写降落中的雪 , 设想奇崛 , 富于神话的浪漫色彩 。(三)陆游在《夜大雪歌》:朔风吹雪飞万里 , 三更蔌蔌呜窗纸 。初疑天女下散花 , 复恐麻姑行掷米 。
[赏析]把雪花飘落比作天女散花、麻姑掷米 。陆游《谢雪方拜天庆庭中雪复作》:佩玉姗姗霭众真 , 竟烦一雪慰疲民 。未看舞鹤随风盖 , 先喜飘花集拜茵 。耕垅土膏千耦出 , 市楼酒贱万家春 , 使君老去悲才尽 , 诗句难追节物新 。
[赏析]中四句以诗人赏雪、农家出耕、市楼酒贱多方位地写出瑞雪喜庆 , 诗笔清洒 。(四)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来肯降 , 骚人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的大意是说:梅和雪都想报春 , 谁也不服谁 , 于是引得诗人大费周章 , 不得不做一番评论:梅没有雪那样洁白 , 雪也没有梅那样清香 , 二者各有所长 , 难分高下 , 这是辩证观点
五、元·黄庚《雪》:片片随风整复斜 , 飘来老鬓觉添华 。江山不夜月千里 , 天地无私玉万家 。远岸未春飞柳絮 , 前村破晓压梅花 。羔羊金帐应粗俗 , 自掬冰泉煮石茶 。江山不夜月千里 , 天地无私玉万家 。
[赏析]以“玉万家”喻大雪纷飞 , 家家户户的屋顶都盖上厚厚的雪 。
六、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仰面观太虚 , 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 , 顷刻遍宇宙 。
[赏析] 写刘备风雪访孔明途中遇见黄承彦的口吟雪诗 , 又把雪花比拟为玉龙鳞甲剥落纷飞 。七、传说清乾隆帝与纪昀合作的咏雪诗(乾隆作前三句 , 纪昀作末句): “一片一片又一 , 两片三片四五片 , 六片七片八九片 ,  , 飞入芦花都不见 。” [赏析]“片”字本身就有一片片的形象 , 黄永武认为 , “片”“夹杂在许多数字间 , 不但表现了音感 , 量感 , 也可以显现大雪纷飞的画面景观 。”综观历代的咏雪诗 , 从《诗经》到近体诗 , 从魏晋南北朝 , 到唐宋元明清 , 人们的手法不同 , 角度多样 , 真可谓千变万化 , 异彩纷呈 , 令人领略不尽 。
以雪为意象关于友谊的诗歌
咏雪的诗 大自然中雨雪风霜一类景物 , 雪是最富于诗情画意的 , 因而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历代诗家对雪妙笔生花的描绘和热情洋溢的赞美 , 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 心旷神怡. 一、《诗经》中《小雅、采薇》的末章: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下雪之初 , 先下雪珠 , 有时降雪也伴随着降雨 , 所以有“雨雪霏霏”之句.二、晋联句诗 谢太傅寒雪日集儿女讲论文义事 , 雪下大了 , 公曰:“大雪纷纷何所似” , 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便可以看作是韵同义贯的咏雪联句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 , 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 , 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 , 而柳絮呈灰白色 , 在风中往往上扬 , 甚至飞得更高更远 , 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 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 , 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 , 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 , 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 “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三、南朝梁吴均有一首《咏雪》五言诗 , 近于律体 , 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微风摇庭树 , 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 , 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 , 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 , 相思空何益.”全诗前六句写景 , 后两句抒情 , 极有韵致 , 不论是写雪的动态美“如雾转” , 还是写雪的静态美“似花积” , 都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四、(一)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 , 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 , 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 , 这里泛指我国北方.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句中说“雪大如席” , 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 , 但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 , 但燕山究竟有雪花 , 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 ,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 , 那就变成笑话了.” (二)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 ,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 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 , 时闻折竹声.”夜深了 , 我知道雪下得很厚 , 时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 [赏析] 描写雪 , 一般都写它的颜色与形状 , 但深夜的雪是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 , 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当然 , 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 , 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 , 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 , 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 , 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通过听觉来描写雪 , 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三)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 , 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 , 梨花盛开的美景.(四)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 , 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 , 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 , 独具特色 , 出奇制胜.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 , 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早春二月 , 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 , “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五)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 , 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 , 为瑞不宜多![赏析]瑞雪兆丰年 , 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 , 却成了灾难.(六)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 , 就在于它塑造了大雪中战天斗地的渔翁形象 , 表现了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 , 也为后世画家作《寒江钓雪图》提供了素材 , 诚如苏轼所言:“渔翁句好真堪画 , 柳絮才高不道盐.”(七)唐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 , 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 , 城中增暮寒.[赏析]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 , 句句写雪景 , 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 , 抒发了感慨 , 由雪霁后寒气加重 , 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 , 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八)唐 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 , 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 , 盖尽人间恶路歧. [赏析]此诗借物抒怀 , 写得别具一格.诗人闲坐窗前 , 欣赏那纷纷扬扬的大雪 , 转瞬之间 , 青青的竹枝已变成了白色.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 , 他登上高楼 , 放眼望去 , 只见那高低不平 , 横七竖八的“恶路” , 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 , 多么令诗人痛快!这里的结尾一句 , 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与不平! (十)张孜《雪 诗》:长安大雪天 ,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  手脚生皴劈.[赏析]《雪诗》诗分三层:头两句为一层 , 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中八句为一层 , 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两句为一层 , 写“饥寒人”的贫苦.诗以“长安”开头 , 表明所写的内容是唐朝京都的见闻.“大雪天” , 说明季节、天气.雪大到何种程度呢?诗人形象地用“鸟雀难相觅”来说明.大雪纷飞 , 迷茫...
请问古诗词中的“雪”的意象用以表达作者哪些感情? 请举例说明,谢...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 , 狐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 , 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置酒饮归客 , 胡琴琵琶与羌笛 。
纷纷暮雪下辕门 , 风掣红旗冻不翻 。
轮台东门送君去 , 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 , 雪上空留马行处 。
2.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3.春雪唐代: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 , 二月初惊见草芽 。
【描写雪的意象的诗】 白雪却嫌春色晚 , 故穿庭树作飞花 。
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日暮苍山远 ,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 , 风雪夜归人 。
5.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五月天山雪 , 无花只有寒 。
笛中闻折柳 , 春色未曾看 。
晓战随金鼓 , 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 , 直为斩楼兰 。
古诗词的意境与意象及主题思想
人之一世 , 草之一秋 。
人至天命之年 , 应该就是如岁月至秋了 , 一切都是在轮回 。
以往的春光再明媚 , 到了此时也只剩下秋日余辉 。
有道是壮士暮年 , 其气自短 。
不管你年轻时是如何的春风得意马蹄疾 , 但只要跨入到这个门坎 , 也只能在风起云涌的红尘中叹既往矣 。
古人与文人多悲秋 。
其实伤秋也好 , 悲秋也罢 , 只是古今之人面对满目苍夷 , 仰望寒风枯叶 , 低思人生过往而生的人世沧桑之感 。
是的 , 面对物欲横流 , 想随遇而安明了取舍 , 并非易事 , 多少人为此身心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
光宗耀祖乃是国人的传统 , 但有道是“古今将相今安在 , 荒冢一堆草没了”;名利兼收是人人梦寐之求 , 但有道是“世事终是一盘棋 , 人算不如天算” 。
那人到底该谋些什么呢?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 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警言 , 当知足常乐了 。
人已至秋 , 应该就是如月至秋自盈而亏 , 理应懂得了许多事理 。
世事如风云变化 , 生活中太多的缺憾 , 太多的扼腕长叹 , 只缘我们不知道守住已有的幸福 , 还在追逐着莫名的完美 。
其实月之阴晴圆缺 , 人生不如意十之有九 。
其实现实生活中 , 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的计较事物的前因后果 , 完全没有必要太多的患得患失 , 平淡的面对一切 , 做自己想做、能做、做得好的事 , 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
就如面对中秋之月 , 人人都知道月圆是苦历了月缺 , 辉煌过后必定是暗淡 。
岁月至秋 , 失去的已经失去 , 收获的已经收获 。
人已至秋 , 最终也会象草木一样 , 在秋风中绽放出一生中最后的光华亦将无可奈何地走向没落 。
站在人生顶峰上的人呀 , 至关重要的是应该懂得这些应该懂得的一切 ,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原本就是一个椭圆.
古诗中所有意象的的概括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 , 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 , 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譬如 ,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 。
要深入了解这情感 , 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 , 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 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 。
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 。
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 , 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
所谓意象 , 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
就古典诗词而言 , 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 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 , 咏物所言之“志” ,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 就是“意象” 。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 对之进行多维解读 , 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 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 , 供广大朋友参考 。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 , 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 , 故有意象产生 。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 , 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 , 来略谈一二 。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 , 自然规律 , 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
归纳起来 , “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 , 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 , 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 , 阳光明媚 , 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 , 美妙极了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 伴随着风雨之声 , 落花片片 , 满地缤纷 , 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
B、一是面对落花 , 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 , 美丽不再 。
“流水落花春去也 , 天上人间 。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 , 无可奈何之情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 , 幽幽的相思之苦 。
“侬今葬花人笑痴 , 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
花落巳葬 , 己去谁葬 , 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 , 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 , 以此句为诗开头 , 寓意希望在人间 。
“一陂春水绕花身 , 花影妖娆各占春 , 纵被东风吹作雪 , 绝胜南陌碾作尘 。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 , 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 , 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
“天阶夜色凉如水 , 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 诗人借水的清冷 , 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 , 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
“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 , 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 , 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 , 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 , 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 , 一腔幽愤尽泻如注 , 悲愤之情 , 溢于言表 。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 , 为全家人缝制衣服 , 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 , 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 , 心志专一 , 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
正因为这些原因 , 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 , 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 , 夜捣戎衣向明月 。
”(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 , 一寄塞垣深 。
”(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 , 捣衣砧外 , 总是玉关情 。
”(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 , 风送砧声这种境界 , 不仅思妇伤情 , 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 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
杜甫的《秋兴》 , 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 , 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白帝城高急暮砧 。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 , 也塑造了这种意象 。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 , 即使平常诗人 , 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 , 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 , 小庭空 , 断续寒砧断续风 。
无奈夜长人不寐 , 数声和月到帘栊 。
”(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 , 灯白夜堂凉 。
此意无人会 , 重城醉梦乡 。
”(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 。
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 , 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 , 主人公眼见南方的...
古诗词的意象代表有那些?
总结高考:松梅竹菊寓高洁 , 借月托雁寄乡思 。
杜鹃鹧鸪啼凄凄 , 梧桐叶落透悲意 。
别时长亭柳依依 , 落花流水传愁绪 。
乌鸦燕子系兴衰 , 草木仍在人事移 。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 , 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 , 不比寻常草木同 。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 , 此花开尽更无花” 。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 , 如“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
”“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 , 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 , 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 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 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雁是一种候鸟 , 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 诗人漂泊流浪 , 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 , 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 , 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 , 又名子规、杜宇等 , 在古代神话中 , 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 , 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 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 ,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 , 百花深处杜鹃啼 。
殷勤自与行人语 , 不似流莺取次飞 。
惊梦觉 , 弄晴时 。
声声只道不如归 。
天涯岂是无归意 , 争奈归期未可期 。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 ,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 , 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 , 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  只今惟有鹧鸪飞 。
”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 , 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
以梧桐写悲秋 , 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
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 , 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 , 烛花频剪欲三更 。
铺床凉满梧桐月 , 月在梧桐缺处明 。
此诗中 , 凉床、月影和梧桐 , 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
5、别时“长亭”“柳”依依在古典诗词里 , 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 , 《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 , 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 。
此外 , “柳”与“留”也谐音 。
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 , 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 , 分别是“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6、落“花”流“水”传愁绪“花”落让人爱怜、伤感 , “水”流或喧嚣或舒缓 , 绵延不绝 , 最惹人愁绪 , 因此 , 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
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往事知多少” ,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7、“乌鸦”“燕子”系兴衰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 , 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 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 , 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 , 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 , 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 , 寒鸦飞尽水悠悠” , 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 , 水明霞 , 满林残照见归鸦” 。
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 , 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 , 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 , 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
8、“草木”仍在人事移草木常青 , 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
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
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 , 故宫惟有树长生 。
”(来源:互联网)
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 详情请点击链接 ,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xOIaBfuKRv9ujSOlon-K-eZLWwa0qdxmMKBgevV28U83F8wpjtRmaWoh6vJNBf9-eqkIno-CRlWtkAGyihBXVSfJ2WFYC1UCwQPMeSqL7Qi尊重作者吧 , 不做复制粘贴的事 。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最后祝你学习进步、学业有成···
诗歌中梅的意象是什么?
诗歌中的梅意象及其意蕴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 , 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 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 , 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 , 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 , 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 既是咏梅 , 也是咏自己 。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 , 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 , 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 , 只留清气满乾坤 。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 言浅而意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