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写的西江月诗句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2007年05月30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一】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 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乐 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叫起来.就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的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国的骄子们似乎很理解我们词人欢悦的心情,于是为他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的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适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是江南的盛夏天气呢!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飘来几片浮云,恶作剧似地洒下几点雨来.这突来的阵雨打破了词人的雅兴,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这夜来的飞雨.急于赶路,不暇四顾,路到溪桥一转弯,猛然抬头,嘿!一爿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这幅江南山村月夜图,作者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呢?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厌韵.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而结句的“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这样平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 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这样解释则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再次,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辛词好用典,好发议论,但这首小词,作者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应该说,像辛弃疾《西江月》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张忠纲)
辛弃疾的西江月[全文]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西江月辛弃疾的诗句翻译成散文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西江月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
一生力主抗金 。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
有《稼轩长短句》 。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
辛弃疾写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大体意思和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
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 。
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
查找辛弃疾的《西江月》
西江月(辛弃疾 宋)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评解: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西江月是这首词的什么
答: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2.西江月·遣兴宋代: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
近来始觉古人书 。
信著全无是处 。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
只疑松动要来扶 。
以手推松曰去 。
辛弃疾的诗(最著名的,除西江月)
http://read.21fc.org/wh/scgf/gsck/200606/305.html词·菩萨蛮 淡黄弓样鞋儿小 。
腰肢只怕风吹倒 。
蓦地管弦催 。
一团红雪飞 。
曲终娇欲诉 。
定忆梨园谱 。
指日按新声 。
主人朝玉京 。
词·菩萨蛮 锦书谁寄相思语 。
天边数遍飞鸿数 。
一夜梦千回 。
梅花入梦来 。
涨痕纷树发 。
霜落沙洲白 。
心事莫惊鸥 。
人间千万愁 。
词·菩萨蛮 阮琴斜挂香罗绶 。
玉纤初试琵琶手 。
桐叶雨声乾 。
真珠落玉盘 。
朱弦调未惯 。
笑倩春风伴 。
莫作别离声 。
且听双凤鸣 。
词·朝中措 为人寿 年年金蕊艳西风 。
人与菊花同 。
霜鬓经春重绿,仙姿不饮长红 。
焚香度日尽从容 。
笑语调儿童 。
一岁一杯为寿,从今更数千锺 。
词·鹊桥仙 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 。
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得、离人肠断 。
诗书事业,青毡犹在,头上貂蝉会见 。
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
词·鹊桥仙 松冈避暑 。
茅檐避雨 。
闲去闲来几度 。
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
东家取妇 。
西家归女 。
灯火门前笑语 。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
词·临江仙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
溪边唤渡柳边行 。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
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 。
未知明日定阴晴 。
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
词·临江仙 住世都无菩萨行,仙家风骨精神 。
寿如山岳福如云 。
金花汤沐诰,竹马绮罗群 。
更愿升平添喜事,大家祷祝殷勤 。
明年此地庆佳辰 。
一杯千岁酒,重拜太夫人 。
词·定风波 山路风来草木香 。
雨馀凉意到胡床 。
泉石膏肓吾已甚 。
多病 。
堤防风月费篇章 。
孤负寻常山简醉 。
独自 。
故应知子草玄忙 。
湖海早知身汗漫 。
谁伴 。
只甘松竹共凄凉 。
词·定风波 听我尊前醉后歌 。
人生亡奈别离何 。
但使情亲千里近 。
须信 。
无情对面是山河 。
寄语石头城下水 。
居士 。
而今浑不怕风波 。
借使未如鸥鸟惯 。
相伴 。
也应学得老渔蓑 。
词·定风波 仄月高寒水石乡 。
倚空青碧对禅床 。
白发自怜心似铁 。
风月 。
使君子细与平章 。
已判生涯筇竹杖 。
来往 。
却惭沙鸟笑人忙 。
便好剩留黄绢句 。
谁赋 。
银钩小草晚天凉 。
词·定风波 昨夜山公倒载归 。
儿童应笑醉如泥 。
试与扶头浑未醒 。
休问 。
梦魂犹在葛家溪 。
千古醉乡来往路 。
知处 。
温柔东畔白云西 。
起向绿窗高处看 。
题遍 。
刘伶元自有贤妻 。
词·定风波 春到蓬壶特地晴 。
神仙队里相公行 。
翠玉相挨呼小字 。
须记 。
笑簪花底是飞琼 。
总是倾城来一处 。
谁妒 。
谁携歌舞到园亭 。
柳妒腰肢花妒艳 。
听看 。
流莺直是妒歌声 。
词·定风波 百紫千红过了春 。
杜鹃声苦不堪闻 。
却解啼教春小住 。
风雨 。
空山招得海棠魂 。
一似蜀宫当日女 。
无数 。
猩猩血染赭罗巾 。
毕竟花开谁作主 。
记取 。
大都花属惜花人 。
词·浣溪沙 侬是嶔崎可笑人 。
不妨开口笑时频 。
有人一笑坐生春 。
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 。
宜颦宜笑越精神 。
词·浣溪沙 梅子熟时到几回 。
桃花开后不须猜 。
重来松竹意徘徊 。
惯听禽声浑可谱,饱观鱼阵已能排 。
晚云挟雨唤归来 。
词·浣溪沙 百世孤芳肯自媒 。
直须诗句与推排 。
不然唤近酒边来 。
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 。
只今何处向人开 。
词·浣溪沙 未到山前骑马回 。
风吹雨打已无梅 。
共谁消遣两三杯 。
一似旧时春意思,百无是处老形骸 。
也曾头上带花来 。
词·杏花天 牡丹比得谁颜色 。
似宫中、太真第一 。
渔阳鼙鼓边风急 。
人在沈香亭北 。
买栽池馆多何益 。
莫虚把、千金抛掷 。
若教解语倾人国 。
一个西施也得 。
词·鹊桥仙 风流标格,惺松言语,真个十分奇绝 。
三分兰菊十分梅,斗合就、一枝风月 。
笙簧未语,星河易转,凉夜厌厌留客 。
只愁酒尽各西东,更把酒、推辞一霎 。
词·鹊桥仙 八旬庆会,人间盛事,齐劝一杯春酿 。
胭脂小字点眉间,犹记得、旧时宫样 。
彩衣更著,功名富贵,直过太公以上 。
大家著意记新词,遇著个、十字便唱 。
词·鹊桥仙 豸冠风采,绣衣声价,曾把经纶少试 。
看看有诏日边来,便入侍、明光殿里 。
东君未老,花明柳媚,且引玉尘沈醉 。
好将三万六千场,自今日、从头数起 。
词·鹊桥仙 轿儿排了,担儿装了,杜宇一声催起 。
从今一步一回头,怎睚得、一千馀里 。
旧时行处,旧时歌处,空有燕泥香坠 。
莫嫌白发不思量,也须有、思量去里 。
词·虞美人 一杯莫落吾人后 。
富贵功名寿 。
胸中书传有馀香 。
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 。
问谁分我渔樵席 。
江海消闲日 。
看君天上拜恩浓 。
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
词·虞美人 翠屏罗幕遮前后 。
舞袖翻长寿 。
紫髯冠佩御炉香 。
看取明年归奉、万年觞 。
今宵池上蟠桃席 。
咫尺长安日 。
宝烟飞焰万花浓 。
试看中间白鹤、驾仙风 。
词·虞美人 夜深困倚屏风后 。
试请毛延寿 。
宝钗小立白翻香 。
旋唱新词犹误、笑持觞 。
四更山月寒侵席 。
歌舞催时日 。
问他何处最情浓 。
却道小梅摇落、不禁风 。
词·虞美人 群花泣尽朝来露 。
争奈春归去 。
不知庭下有荼シ 。
偷得十分春色、怕春知 。
淡中有味清中贵 。
飞絮残英避 。
露华微渗玉肌香 。
恰似杨妃初试、出兰汤 。
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通过描写夏夜特有的声音来表达对...
是的,通过描写夏夜特有的声音来表达对丰收在望喜,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
【辛弃疾写的西江月诗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