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中比喻与借代的区别

先说比喻吧 , 风雅颂 , 赋比兴中的比就是比喻 。
比喻是指打比方 , 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 。(这两个事物本质完全不一样 , 但某些特性有相似点 , 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 , 本体或现或不现 , 而喻体必须出现)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 , 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 , 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 , 语言简洁 。(二者是相关事物 , 且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故此 , 这二者不一样!
祝君愉快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是什么?怎么做诗歌鉴赏...
艺术手法也叫艺术技巧、艺术特色 , 它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 。
你所说的抒情手法属于表达方式中的一种 。
包括直接抒情(也就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
具体区别: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 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 , 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 , 内容博杂 。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 , 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 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3.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 ,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 , 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 , 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等 。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 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 , 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 , 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 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
修辞手法,借代和比喻怎么区分,尤其在诗歌中,明天就高考了,急
借喻和借代:1)这两种修辞方法的本体都没有出现 , 而只出现了喻体或借体2)借喻是靠“相似点”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的3)借代却是靠“相关性”把借体和本体联结在一起4)借喻是靠“喻”使语言生动形象的5)借代则是靠“代”将事物的某一相关部分的特征拿来代替本体使形象突出、语言生动的希望帮到你o(∩_∩)o 有问题追问哦...
在古诗词中请举几个互文和借代的例子
烟笼寒水月笼沙东市买骏马 , 西市买鞍鞯 , 南市买辔头 , 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 , 坐我西阁床僮仆欢迎 , 稚子候门以上都是经典的互文借代:江州司马青衫湿 , 司马指白居易 , 以官职代人何以解忧 , 唯有杜康 , 杜康代指酒
古诗鉴赏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 , 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 , 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 , 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 , 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 , 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 , 可以使景物的特点 , 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 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 , 特别注意动态描写 , 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 , 诗人往往独出心裁 , “每着一字” , 而使“境界全出” 。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 , 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 , 让读者如临其境 , 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 , 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 , 想象回忆与现实 。
如“愁”是虚的 , 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 。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 不是孤立存在的 , 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 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因此 ,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 , 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 ,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 , 点面结合 , 烘云托月 , 使主体形象更丰满 , 更有特色 。
...
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哪些
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 , 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 , 虽数量不多 , 但影响颇大 。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 , 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 , 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哪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 , 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
要发现修辞 , 直接说明作用 。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 , 表意凝炼 , 抒情酣畅 , 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 , 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 , 但有时十分明显 。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 , 比司马青衫更湿 。
”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 , 江州司马青衫湿 。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 , 即反衬 。
专用术语“以静衬动” , “以响衬静” 。
如:“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
“蝉噪林愈静 , 鸟鸣山更幽” 。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 , 六宫粉黛无颜色” , 以美衬美 。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 , 感觉器官的沟通 。
(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 , 片片吹落春风香 。
”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 , 香飘万里 。
视觉与嗅觉沟通 , 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

怎样鉴赏诗词
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 ,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 , 使诗歌生动形象 , 境界全出 。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 , 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 , 有规律可循的 , 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 , 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 ,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 , 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
可见 , 抓住这几个关键处 , 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 , 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 , 走进诗的艺术境界 , 解诗答题 。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 , 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
律诗每首八句 , 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
绝句每首四句 , 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 二、四、六、八句押韵 , 首句可押可不押 , 一般押平声韵 , 一韵到底 。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 , 流行于中唐 , 发展于晚唐与五代 , 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
根据词的长短 , 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 , 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 , 58-96字)、长调(96字以上 , 三阙以上) 。
词有词牌 , 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
曲:即散曲 , 分为“小令”、“套数” 。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 , 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 , 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 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
【诗词鉴赏中比喻与借代的区别】掌握诗词知识 , 不但要记 , 还要会用 。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
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 , 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 , 毋须多说 。
咏怀诗:叙事抒怀 , 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 , 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 , 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 , 以史咏怀 , 以史诵人 , 以史治史 , 以史喻今 。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 , 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 ,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 , 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 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 , 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 , 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
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 ,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 ,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 , 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 , 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 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 , 格调高昂 , 意境雄浑 , 感情激荡 。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
婉约派:笔调柔和 , 感情细腻 , 委婉缠绵 , 韵味深远 。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
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 , 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 , 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 , 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是那些?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 , 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地区分 , 可认为二者是同意的 。
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
---------------------------------------------------------------------------- 一篇文章 , 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 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
因此 , 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 , 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 , 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编辑本段]【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
[编辑本段]【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比喻 拟人 悬念 抑扬结合 点面结合 咏物抒情 开门见山 承上启下 伏笔照应 [编辑本段]【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 , 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 二曰赋 , 三曰比 , 四曰兴 , 五曰雅 , 六曰颂 。
” 这“六义”中 , “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 , “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 ,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如 , 《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 , 表达思想感情 。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 , 扬言以切事者也 。
”朱熹说:“比者 , 以彼物比此物也 。
”如 , 《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
兴:是托物起兴 , 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 , 起也 。
取譬引类 , 起发己心 , 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 , 皆兴辞也 。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
这三种表现手法 , 一直流传下来 , 常常综合运用 , 互相补充 , 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 , 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 , 运用也灵活多变 , 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 , 难以尽述 。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 , 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 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
在诗歌中 , 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
象征 , 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 , 但在现代诗歌中 , 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 , 这是应予注意的 。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 ,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 , 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 , 或方于貌 , 或拟于心 , 或譬于事 。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 , 便有许多例证 。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 , 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 , 或以人拟物 。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 ,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 /在我的心里荡漾 。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
以人拟物的 , 如 , 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 , 把我比作灯火 。
当然 , 归根结底 , 实质还是“拟人” 。
2、夸张 。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 , 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 , 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 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 , 虽然并非事实真相 , 但他所塑造的形象 , 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 , 表达了诗人的激情 , 读者不但能够接受 , 而且能信服 , 很惊喜 。
然而这种夸张 , 必须是艺术的、美的 , 不能过于荒...
在古诗词中请举几个互文和借代的例子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 , 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
如: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译文:先代的圣君 , 我见也没见到 , 后代的明主 , 要等到什么时候 。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 , 我深感人生短暂 , 独怆然而涕下 。
(2)赏析: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 , 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 ,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 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1)译文:烟雾笼罩着水面 , 月光笼罩着沙岸 , 小船夜泊秦淮 , 靠近岸边酒家 。
酒楼里的人们还在寻欢作乐 , 那些卖笑的歌女浑然不知亡国之痛 , 隔江还唱《后庭花》 。
(2)赏析:诗歌的前两句写景 , 后两句抒情 。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 , 而是迷蒙的烟月 , 笼罩着寒水白沙 。
景色是那么黯淡 , 氛围是那么冷寂 , 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 , 加浓了色泽 , 两者情景交融 , 浑然一体 。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 , 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
如: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虞世南《咏蝉》) (1)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 , 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 , 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
蝉儿栖身高处 , 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 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
(2)赏析: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 , 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
身居高处 , 叫声自然传的很远 , 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 , 总是严格要求自己 , 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 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 , 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
由此可见 , 写蝉是依据 , 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 , 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 , 哪是“情”的境界 。
如: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 , 欲辩已忘言 。
(1)译文: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 , 悠然无意见南山 。
山间雾气夕阳好 , 飞鸟结伴把巢还 。
此中当自有真意 , 要辩论已忘言 (2)赏析:诗句表面上是写景 , 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
如:月黑见渔灯 , 孤光一点萤 。
微微风簇浪 , 散作满河星 。
(1)译文:漆黑的夜晚 , 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 , 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
一阵微风吹来 , 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 , 变成了无数颗星星 , 在河面闪动 。
(2)赏析: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 , 前两句写静态 , 后两句写动态 , 一动一静 , 相辅相成 。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 , 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 , 渲染反衬出静态 , 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
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 , 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 , 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
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 , 戛然而止 , 转为写景 , 以景代情作结 , 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 显得意犹未尽 。
9、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 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