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里面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1、释义
你可以看风景 , 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点缀了风景;你可以看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 , 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
2、原文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3、简析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 。本为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 。此诗含蓄蕴藉 , 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 。以人人能懂的语词 , 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 , 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美学态度与追求 。
求《断章》的诗句 。
【诗词原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赏析一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 , 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 , 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 , 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 , 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 , 更确切地说 , 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 面对着眼前的美景 , 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 , 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
耐人寻味的是 , 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 , 登临高楼 , 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 , 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 ,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 , 真可谓是风流蕴藉 , 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 , 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 , 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 , 一个耽于风光 , 憨态可掬 , 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 , 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 , 流水无情” , 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 , 引人回忆 , 激人遐想 。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 , 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 , 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 , 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 , 那无情的风景 , 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 , 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 , 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 。
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
可谁又能想到 , 在这一片静谧之中 , 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 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 , 我们可以想见到 , 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 , 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 , 显得是那么神秘 , 那么奇妙 , 那么甜蜜 , 那么惬意 。
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 , 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 , 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 , 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 , 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 , 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 。
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 , 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 , 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 , 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 , 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 , 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 , 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 , 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 , 流于俗套了 。
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 , 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 , 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 , 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 , 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 , 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 , 而且 , 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 。
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 , 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 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 。
总之 , 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 , 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 。
在这里 , “落花有意 , 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 , 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
但梦毕竟是梦 , 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 , 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 。
当第二天红日高照 , 酣梦醒来 , 那楼上人“梳洗罢 , 独倚望江楼”时 , 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 , 那已经...
《断章》作为爱情诗该怎样理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附:下半章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 ,  隔院泉挑到你杯中 。
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 ,  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
昨夜赋一片轻喟 ,  今朝收两朵微笑 。
赋一支镜花 ,  收一轮水月 ,  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
用断章这首诗写成一篇抒情短文
9月8日20:13《断章》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 , 《断章》写于1935年 , 是卞之琳的代表作 。
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 , 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 , 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 , 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 , 他们“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 , “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 , “装饰”了他们的“梦” 。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 , 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
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 , 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 。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 , 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 , 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 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 , 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 , 写一刹那的意境 。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 ,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人(你)可以看风景 , 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 , 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
”这样看来 , 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 , 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
如此抽象的哲理 , 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 , 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
当然 , 也可以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 , 这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 也更能引起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 , 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 , 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 , 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 。
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 , 自己却没有感觉 。
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 。
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 , 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 , 作为主体的人或物 , 有可能变成客体 , 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 。
原来 , 《断章》的深刻哲理 , 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 , 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 。
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
《断章》的4行诗 , 是4个形象的画面 。
前两个画面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表面似乎互不相关 , “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 , 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 。
后两个画面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窗子与梦互不相关 , 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 , 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 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 , 变得耐人寻味 。
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
求如同卞之琳的《断章》一样耐耐人寻味的短诗
郑愁予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 , 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音不响 , 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 , 是个过客 。
卞之琳 断章赏析(300多字)
汇评〕 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 , 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
在诗人看来 , 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 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赏析〕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 , 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 , 后将其独立成章 , 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 , 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 , 着重在‘装饰'两个字” , 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 , 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
与其看做冲突 , 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
实际上 , 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 , 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 , 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这里的“你” , 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 , 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 , “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 , 这里的“你” , 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
很显然 , 该诗两节中的首句 , 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 , 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 , 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 , “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
如此种种 , 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 , 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 , 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 。
从这首诗中 , 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 。
但另一方面 , 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 , 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 。
短短的四行诗句 , 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在艺术上 , 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 , 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 , 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 , 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
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 , 意境深邃悠远 , 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 , 使得诗歌含蓄深沉 , 颇具情调 。
(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 。
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 , 着重“装饰”的意思 , 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 。
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 。
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 , 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
”看来 , 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 。
它的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 。
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 , 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 , 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 , 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 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 , 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 , 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 。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 。
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 , “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 , 画的中心视点 。
围绕他 , 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 。
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 , 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 , 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 。
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 , 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 , 透明清晰 。
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 , 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 , 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 ,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 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 。
是啊 ,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 , “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 , 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 , 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 , 人物与景物依旧 , 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 。
同一时间里 , 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 , 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 , 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
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 , 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 , 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这是画面 , 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 , 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 。
两句诗里的“装饰” , 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法 , 如果写成“照进” , “进入” , 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 。
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 , 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 , 总之这“你”可以是“他” , 也可以换成“我” , 这些不关重要 。
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 。
第一句诗 , “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 , 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 , 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 , 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 , 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 。
那个梦见你的“...
断章 这小诗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
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 , 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 。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 原文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 , 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 , 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 , 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 , “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 , “装饰”了他们的“梦” 。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 , 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 。
据作者自云 , 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 , 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 , 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 , 标题由此而来 。
《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 , 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 。
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 。
以“断章”为题 , 看似一般 , 实则是妙语双关 。
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 , 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 , 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断章...
【《断章》里面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