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柳絮飞,悠悠相思鸟,"是谁的诗,全诗是什么

素心若雪 , 慢写徵羽宫言;书香做酒 , 洒尽诗词清篇; 红笺寄语 , 遥递辗转痴念;挥毫泼墨 , 凝韵丹青画卷 。烟火流年 ,  在寂寞疼痛中默数清寒 , 在轻歌曼舞中静赏韶华 ,  在庭前屋檐下更待花开花落 , 在苍穹天幕下坐看云卷云舒 。凭栏听雨 , 思绪在雨中游弋 , 翩然纷飞成蝶 。揽一段雨雾缭绕的轻舞飞扬 , 凝成一帘幽梦 。如莲的情怀 , 任唯美的相思破茧成蝶 ,  于流年的指尖上轻舞 , 携一缕牵念 , 捻花入梦 ,  摘下漫天星辰 , 赠与倾情解花语 。凝眸处 ,  低眉间 , 若素心相赠 , 也无妨咫尺天涯 。思恋的风帆 , 搁浅在 , 无风的海 。萌动的心 ,  缥缈在夏夜的歌声里 , 迷失 。爱过痛过 , 方知情的真假 ,  起点终点 , 始终逃不出 , 心灵深处的对白 。捧读一纸 ,  为你写下的诗文 , 想着 , 洁藕不离的缠绵 。望断一行 ,  悠然前行的白鹭 。一缕未了...
柳絮漫天飞扬,正如韩宏笔下所,写的哪一句诗
1、送路六侍御入朝 【唐】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 中间消息两茫然 。
更为后会知何地 , 忽漫相逢是别筵 。
不分桃花红胜锦 , 生憎柳絮白于绵 。
剑南春色还无赖 , 触忤愁人到边 。
译文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 , 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 。
一别四十年 , 时间是这样久 , 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 他乡遇故知 , 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 , 久别重逢 , 乍逢又别!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 , 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
我恼怒剑南的春色无赖 , 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 , 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 , 离怀难遣 。
2、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晴风吹柳絮 , 新火起厨烟 。
长江风送客 , 孤馆雨留人 。
古岸崩将尽 , 平沙长未休 。
不如牛与羊 , 犹得日暮归 。
译文 今天是清明节 , 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 。
天气晴朗 , 春风和煦吹动着柳絮飞扬 , 清明乞新火后 , 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 。
杜若开出了很长 , 文章想起了两位贤人 。
什么时候能够命驾 , 在落花前饮着酒 。
3、晚春 【唐】韩愈 谁收春色将归去 , 慢绿妖红半不存 。
榆荚只能随柳絮 , 等闲撩乱走空园 。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 , 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 , 一是争奇斗艳 , 人间万紫千红 。
可怜杨花榆钱 , 没有艳丽姿色 , 只知漫天飞舞 , 好似片片雪花 。
4、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 , 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 , 人生看得几清明 。
译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 , 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 , 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 , 布满了全城 。
我心绪惆怅 , 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 , 居俗世而自清 , 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 , 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
5、残春旅舍 【唐】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 , 恍然心地忆咸京 。
树头蜂抱花须落 , 池面鱼吹柳絮行 。
禅伏诗魔归净域 , 酒冲愁阵出奇兵 。
两梁免被尘埃污 , 拂拭朝簪待眼明 。
译文 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 , 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 。
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 , 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 。
借写诗感情因悟禅语止 , 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 。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 , 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
扩展资料: 柳的寓意: 1、“柳”谐音“留” , 在传统文化中常有依依惜别之意 , 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是古人相互告别的方式之一 。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开篇以柳这一文化元素暗示了送别友人的写作背景 。
2、由于“柳”常象征不舍的别离 , 因此“柳:这一文化元素也成为离情、思人、思乡之情的代表 。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
”以柳代指了思乡之情 。
喻雪的诗句?
1.草枯鹰眼急 , 雪尽马蹄轻 。
(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 , 大雪满弓刀 。
(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 , 风雪夜归人 。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 , 将登太行雪满山 。
(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
(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柳絮富贵二字的诗句
柳絮 , 即柳树的种子 , 上面有白色绒毛 , 随风飞散如飘絮 , 因以为称柳絮 。
柳树:乔木 , 高可达18m , 树冠开展疏散 。
树皮灰黑色 , 不规则开裂;枝细 , 下垂 , 无毛 。
芽线形 , 先端急尖 。
叶狭披针形 , 长9-16cm , 宽0.5-1.5cm , 先端长渐尖 , 基部楔形 , 边缘具锯齿;叶柄长5-10mm , 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 。
苏东坡的诗词,蝶恋花,谁有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 , 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 , 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 , 多情却被无情恼 。
题 解】 蝶恋花 ,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
原为唐教坊曲 , 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
双调 , 六十字 。
这首《蝶恋花》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
只知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期间 , 曾叫随行的侍妾朝云歌唱 。
这首词在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得中 , 表现出作者寂寞失意的惆怅 。
句 解 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 , 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 , 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 , 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
“残红” , 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 。
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 , 不但花少 , 且已褪色 , 感伤之情更浓 。
睹暮春景色 , 抒伤春之情 , 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 。
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 , 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 。
有繁华就有衰落 , 有凋谢就有新生 。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 , 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 , 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
接着 , 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 , 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 , 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 。
寥寥几笔 , 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 , 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 , 有人以为应是“晓” 。
通读全词 , 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 , 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
而燕子绕舍而飞 , 绿水绕舍而流 , 行人绕舍而走 , 着一“绕”字 , 则非常真切 。
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 , 愈来愈少;普天之下 , 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
【"漫天柳絮飞,悠悠相思鸟,"是谁的诗,全诗是什么】“柳绵” , 即柳絮 。
柳絮纷飞 , 春色将尽 , 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 , 又自是一番境界 。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
“天涯”一句 , 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 , 尔何怀乎故宇” , 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 , 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
即便如此 , 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 。
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 , 与朝云闲坐 。
时青女(霜神)初至 , 落木萧萧 , 凄然有悲秋之意 , 命朝云把大白 , 唱‘花褪残红’ 。
朝云歌喉将啭 , 泪满衣襟 。
子瞻诘其故 , 答曰:‘奴所不能歌 , 是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
’”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 , 是颇耐人思索的 。
苏轼一生漂泊 , 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
此时 , 他已人到晚年 , 遥望故乡 , 几近天涯 。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 , 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 , 墙外有条小道 。
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 , 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
这里 , 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 , 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 , 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 , 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 , 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 , “墙里”、“墙外”分别重复 , 竟占去一半 。
而读来错落有致 , 耐人寻味 。
墙内是家 , 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 , 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 , 作者留下了空白 。
不过 , 在这无语之中 , 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
笑渐不闻声渐悄 , 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 , 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 , 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
总之 , 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 , 四周显得静悄悄 。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 , 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 , 而佳人却根本不知 。
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 , 心中无可奈何 , 故十分烦恼 。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 , 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 , 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 , 绝不仅限于爱情 。
作者饱经沧桑 , 有惜春迟暮之情 , 有感怀身世之情 , 有思乡之情 , 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 , 有报国之情 , 等等 , 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 , 既没有伤春感时 , 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 , 真可以说是“无情” 。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 , 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 , 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 , 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 , 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 , 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 , 让读者去回味 , 去想象 。
评 解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 , 情景交融 , 哀婉动人 。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 , 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 , 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
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 , 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 。
《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 , “极有理趣” 。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 , 这是人生中...
蝶恋花诗词鉴赏
《蝶恋花》这一词牌 , 名作层出不穷 , 本人最喜欢苏轼这一首: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 , 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 , 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 , 多情却被无情恼 。
“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 , 绿水人家绕 。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 , 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 , 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
“残红” , 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 。
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 , 不但花少 , 且已褪色 , 感伤之情更浓 。
睹暮春景色 , 抒伤春之情 , 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 。
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 , 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 。
有繁华就有衰落 , 有凋谢就有新生 。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 , 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 , 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
接着 , 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 , 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 , 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 。
寥寥几笔 , 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 , 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 , 有人以为应是“晓” 。
通读全词 , 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 , 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
而燕子绕舍而飞 , 绿水绕舍而流 , 行人绕舍而走 , 着一“绕”字 , 则非常真切 。
“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无芳草 。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 , 愈来愈少;普天之下 , 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
“柳绵” , 即柳絮 。
柳絮纷飞 , 春色将尽 , 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 , 又自是一番境界 。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
“天涯”一句 , 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 , 尔何怀乎故宇” , 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 , 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
即便如此 , 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 。
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 , 与朝云闲坐 。
时青女(霜神)初至 , 落木萧萧 , 凄然有悲秋之意 , 命朝云把大白 , 唱‘花褪残红’ 。
朝云歌喉将啭 , 泪满衣襟 。
子瞻诘其故 , 答曰:‘奴所不能歌 , 是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
’”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 , 是颇耐人思索的 。
苏轼一生漂泊 , 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
此时 , 他已人到晚年 , 遥望故乡 , 几近天涯 。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 , 墙里佳人笑 。
”墙里有人荡秋千 , 墙外有条小道 。
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 , 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
这里 , 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 , 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 , 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 , 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 , 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 , “墙里”、“墙外”分别重复 , 竟占去一半 。
而读来错落有致 , 耐人寻味 。
墙内是家 , 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 , 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 , 作者留下了空白 。
不过 , 在这无语之中 , 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
“笑渐不闻声渐悄 , 多情却被无情恼 。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 , 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 , 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
总之 , 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 , 四周显得静悄悄 。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 , 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 , 而佳人却根本不知 。
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 , 心中无可奈何 , 故十分烦恼 。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 , 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 , 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 , 绝不仅限于爱情 。
作者饱经沧桑 , 有惜春迟暮之情 , 有感怀身世之情 , 有思乡之情 , 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 , 有报国之情 , 等等 , 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 , 既没有伤春感时 , 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 , 真可以说是“无情” 。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 , 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 , 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 , 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 , 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 , 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 , 让读者去回味 , 去想象 。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 , 情景交融 , 哀婉动人 。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 , 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 , 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
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 , 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 。
《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 , “极有理趣” 。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 , 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
还有人评价它富有“禅趣” 。
那阻隔有情与无情沟通的 , 不仅仅是绿水环绕的围墙 , 而更是人们的“心墙” 。
作者一生虽历经坎坷 , 仍“多情”地追求理想 , 执着人生 , 可是却被“无情”所恼 。
...
灞河柳树的诗词
绝句 (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 , 去日飞球满路旁 。
我比杨花更飘荡 , 杨花只是一春忙 。
注:石柔 , 宋朝人 , 他一生远离故土 , 辗转仕途 , 曾任密州教授 。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 , 不能自主 , 抒发自己离别家园 , 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
(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 , 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
)(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
)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 , 托物言志 。
借花的随风飘荡 , 不能自主 , 比喻自己离别家园 , 往来仕途不得安宁 。
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 , 贴切感人 。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 , 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 , 奔波的辛劳 , 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 , 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 , 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 。
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 , 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 。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 , 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 , 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
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
杨花随春风飘荡  ,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
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 , 杨花的绝飞离散 , 仅仅忙一个春天 。
[赏析]“杨花” , 杨树籽 , 表面具毛 , 状同柳絮 , 古人常以杨称柳 , 杨、柳通用 , 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 , 闭户垂帘亦满家 。
”在古典诗词中 , 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 , 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 , 拾得杨花泪沾臆” , 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 , 也无人惜从教坠 , 抛家路旁 , 思量却是 , 无情有思” 。
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 , 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 , 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 , 在结构上递进一层 , 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 , 显得格外深切动人 , 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 。
第二句 , 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 , 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 , 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 , 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 , 由人猜想 。
关于柳树的诗词
咏柳诗 柳树属于杨柳科 , 品种繁多 , 据知有三千多种 , 遍布世界各地 。
我国的柳树品种也多达五十余种 , 尤以垂柳、河柳、旱柳、杞柳、黄花柳、长叶柳居多 。
自古以来 , 我国人民就很喜欢柳树 。
人们借助抒情媒介 , 通过感情渲泄 , 以柳入诗 , 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 。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 其中就有咏柳的诗 。
诗说“昔我往矣 , 扬柳依依” , 诗借助柳絮依依 , 寄托怀往之情 。
很著名的咏柳诗当推古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了: 碧玉装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条 。
不知细叶谁栽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诗用丝条细带比喻柳条 , 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 , 别出心裁地呕歌了迷人的春天 。
在春风吹拂之下 , 柳树抽芽长叶 , 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 , “裁”出万条碧绿的柳条 , 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
白居易的《杨柳枝》则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 , 弱不胜莺的风姿 , 描写得细致入微 。
诗道: 依依袅袅复青春 ,  勾引春风无限情 。
白雪花繁空扑地 ,  绿丝条弱不胜莺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 , 观察柳絮形状很细致 , 他的《池上絮》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池上无风有落晖 ,  杨花晴后自飞飞 。
为将纤质凌清镜 ,  湿却无穹不得归 。
这里 , 杨花即柳絮 。
夕阳胡畔柳絮满天 , 杨花飘落水面 , 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 。
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绘 , 体现出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
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杨花》则又有另番滋味: 不斗浓华不占红 ,  自飞晴野雪朦朦 。
百花长恨风吹落 ,  唯有杨花独爱风 。
诗表的是对杨花的肯定 。
杨花虽然没有百花艳冶的颜色 , 但是却有着百花所没有的个性 。
它不惧怕风吹雨打 , 反而凭借风力 , 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飞舞 , 别具一格 。
清代周志蕙有一首《柳》诗云: 岁岁逢春春可怜 ,  争禁三起又三眠 。
丝丝愁绪随风乱 ,  濯濯丰姿著雨妍 。
古渡欲牵游子棹 ,  离亭留赠旅人鞭 。
一声长笛河槁晚 ,  回首苍茫几树烟 。
这首诗虽然题名为“柳” , 却抒发了游子的离情 。
岸边长长的柳条仿佛舍不得游子远去 , 要牵住即将启程的船 。
柳树被人格化了 。
暮色苍茫中 , 船上的游子也频频回首眺望河边如烟的垂柳 , 好象在向亲人作别 。
我国古代与柳有关的掌故就更多了 , 这里仅举一例 。
清代西征大将军左宗棠斩驴的故事和后人的颂诗 , 至今仍在西北地区广为传颂 。
清朝同治年间 , 俄国军队霸占北疆领土 , 朝廷派左宗棠为大将军 , 西征抗敌 。
同治五年(1866年) , 左军挥师入甘 , 但见沿途“赤地如剥 , 秃山千里 , 黄沙飞扬 。
”左即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 , 必以植树迎候 , 否则 , 无论巡抚、县令 , 提头来见 。
”军令如山倒 , 很快地 , 大军明天到哪 , 树就先天栽到了哪 。
左率军一路厮杀到北疆 。
返回时 , 沿途已是“千里陇原 , 柳絮娜娜” 。
在凯旋途中 , 左宗棠见一些树皮剥落 , 以致枯死 。
左下车细看 , 发现一棵树下系着一头驴子 , 它正在啃柳树的皮 , 左宗棠当即火冒三丈 , 下令侍卫 , 将驴牵到酒泉城内鼓楼下 , 然后击鼓传令 , 集合军民、官吏前来听令受训 。
左站在鼓楼上 , 下令当众斩杀驴子 , 并宣布 , 若有人胆敢破坏柳树 , 与驴同罪 , 格斩勿论 。
人们心胆俱惊 , 谁也不敢再伤一棵柳树 , 几年以后 , 柳树成荫 。
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左大将军植树爱柳的功劳 , 就将左公西征时所栽的柳树起名为“左公柳” , 甘肃巡抚杨昌浚 , 还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 以赞颂此项功德 。
诗云: 大将西征人未还 ,  湘湖子弟满天山 。
新栽杨柳三千里 ,  引得春风度玉关 。
柳树柳诗 , 令人感叹 。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关于杨柳的诗句?
忽见陌头杨柳色 , 悔教夫婿觅封侯 长安陌上无穷树 , 唯有垂杨管别离 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 , 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 , 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 , 绝胜烟柳满皇都”、 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春风杨柳万千条 , 六亿神州尽舜尧” 。
《诗经》: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杨柳含烟灞岸春 , 年年攀折为行人” “年年柳色 , 灞桥伤别” 为近都门多送行 , 长条折尽减春风”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轻轻柳色新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 “参差烟树灞陵桥 , 风物尽前朝 。
衰杨古柳 , 几经攀折 , 憔悴楚宫腰” 赵孟頫的“野店桃花红粉姿 , 陌头杨柳绿烟丝 。
不因送客东城去 , 过却春光总不知” 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 , 倦鸟呼愁村数家 。
扑头飞柳花 , 与人添鬓华” “指青青杨柳 , 又是轻攀折 。
动黯然 , 知有后会甚时节” “西城杨柳弄轻柔 。
动离忧 , 泪难收 。
犹记多情 , 曾为系归舟” 柳外楼高空断魂 , 杜宇声声不忍闻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笛中闻《折柳》 , 春色未曾看 章台柳 , 章台柳 , 昔日青青今在否 五原春色旧来迟 , 二月垂杨未挂丝 弱柳青槐拂地垂 , 佳气红尘暗天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