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时,一些自然界无生命、无情无意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赋予了生命,变得有情、有意、有趣、有性格,能微笑、能哭泣、会说话、会行动 。
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牛希济《生查子》: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
在诗人的笔下,物都有了人的感情 。红豆能相思,花鸟解人意,都随着人的感情变化,悲欢起伏 。其实,诗中描绘的对象中,都投射着诗人自身独特情感的影子,这些意象仿佛就是诗人的化身,呈现为物我之间、主客统一,往复回流,互为同化,物我合一 。
古典诗词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诗人把自我的情感射到他所观照的意象中,赋予物象以生命化、有情化、人格化,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
例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花是自然之物,不能语 。但主人公在那“庭院深深”的幽静环境里,满怀忧怨孤苦的心情而无从倾吐,眼前凋零残落引起她对自身孤苦凄寂身世的联想,不知不觉地忘记了自身同花的区别,于是花被看成与人一样具有情感,并可以互相交流,由于看花人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感情沉积的太深、太专一而忘记了物我界限,便毫不察觉的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外射到花上,给它灌注了生命,使花具有了同一样的感情色彩 。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创作中,“移情”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得到了普遍实践 。在具体表现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云彩本无生命、感情,因而也谈不上孤独不孤独,悠闲不悠闲 。然而,处于特殊环境和诗人此时独特的心境之下,感到他也象人一样孤独的飘然离去,越飘越远,终不见影迹 。而在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美丽的敬亭山,出神入化,恍恍然觉得那山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彼此就象一对久别重逢的挚友,或象一对一见钟情的恋人 。从而得到一种情景交融的美的艺术境界 。
使无情事物有情化 。比如柳宗元《南漳中题》:“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禽鸟本来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但在诗人看来却是拘押在幽谷之中而不能自由翱翔;水草本来是无感情的,可在诗人眼里它也好象是为了抵御深秋寒风的侵袭而舞动身驱 。这是诗人去国离乡被远谪到偏僻荒芜、尚未开发的“蛮夷”之地,独游石涧,在与自然景物的审美中融汇了自己贬居他乡,垂泪怀人的内心感情 。如王禹偁《点绛蜃·感兴》:“雨根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雨“怨恨”、云“发愁”,那是王禹偁将自我心中的游子客愁、怀才不遇之伤感外射给雨和云的结果 。月亮的阴晴圆缺,本是自然规律,可是在满怀心事的苏轼看来,那一轮如镜的中秋月,仿佛心中也有什么恨事,不然为什么这般无情,偏偏要在他们兄弟离别渴望团聚而又不能团聚的时候却圆明呢?这月有恨的情趣,是随诗人此时心中感恨别这一特定的审美情趣而定的 。再如郑谷《海裳》:“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吴融:《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等,这里的“凤”、“水”、“花”、“柳”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与人一起悲伤,一起欢乐 。
客观事物性格化 。如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遍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女词人刻意描写飒飒西风之中的菊花,一夜风雨过后的海棠花,都变得“瘦”了,“憔悴”了 。在词人眼里,这些花宛如一个个窈窕多姿、楚楚动人的少女,在经受了一场突然的灾难性的袭击之后,变得跟自己一样容颜憔悴、幽思郁愤 。这些“花人”的“忧郁型”性格,则是词人把自己在爱情生活方面不如意而产生的离愁别绪,以及南渡后因忧国伤时、家国之恨所积演形成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忧郁愤懑的个性特征外射移入手花的产物 。“黄花”是李清照词中多次出现的精神对应物之一,成了词人的自我精神品格本身 。“黄花”的“瘦”、“憔悴”不仅仅成为词人在特定环境下自我独特心境的印证,而且它在词人的审美观照中,超越出了物理的界域,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变得精神化、个性化了 。
“移情”的运用,使国的古典诗词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众多的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各自复杂的内心世界 。然而,“移情”现象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它所依据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看 。
第一,“移情”离不开生活 。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移情”现象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人移之于物的思想感情,更只能是诗人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的反映,而且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例如南宋遗民郑思肖《咏菊诗》:“开花不并百花丛,独立疏蓠趣未究;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里的菊花形象感情丰富、节操坚贞、个性鲜明,正是诗人移情于菊的结果 。黄巢《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丰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也是能移情于菊,表现了黄巢要变革现实的雄心大志和施惠人间的崇高理想 。由此可见,没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就不能产生这样的“移情” 。
第二,移情离不开联想 。诗人在生活中见到某种景物,而这种景物的某种特征,与自己经历过的某种生活和思想感情有相似之处,于是由联想产生“情” 。诗人又把这“情”外射给所见之景物,便产生了“移情”现象 。因此,联想是“移情”的必要条件 。例如,杜甫晚年的时候,一天,在舟中看见岸上的桃花在风雨中片片飞落,由此他联想到自己的生世,写了《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一诗:“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吹花困癫傍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不来接 。湿久飞迟半日高,萦沙惹草细于毛 。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劳 。”诗人笔下的桃花成了一位美人,她洁身自好,尽管身世飘零,但决不肯被人随便玩弄 。本来花已经要凋谢了,风还要嫉妒她,用力地吹她;“碧水”好似不怀好意的男子,千方百计地勾引她 。但她拼命挣扎,想避免落入水中的悲惨命运,但身不由己,终于被风“倒吹” 。桃花为了珍重自己,无论如何不与水接近,因为她看到掉到沙滩上和细草里的花瓣都没有好命运,掉到水里就更不言而喻了 。“蜜蜂蝴蝶”本来是喜欢花的,这时的性情也变得生硬了,不顾惜桃花了,而“偷眼蜻蜓”也因为害怕伯劳鸟要吃掉自己,避而飞去,不来亲切桃花了 。这首诗把桃花写得极有感情,它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投影 。杜甫晚年究困潦倒,四处漂泊,少有人真正同情他,但诗人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纯洁的人格,这些都和诗中的桃花有相似之处 。
第三,“移情”离不开比兴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移情”的重要手段 。但诗人要言志抒情,必须要采取“因物喻志”,“托物寓情”的比兴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正是借于“比兴”这一重要手段来进行巧妙联想、移情于物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诗人在审美观照中,往往把自然物作为人的品德精神的象征,至于自然物的本身属性,在审美意识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因为诗人注目的是自然物的象征意义 。例如屈原的《橘颂》,诗人就橘的特征引申发挥,抒发自己的志向,屈原笔下的橘树形象,朝气蓬勃,意志坚强,有“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坚定立场,有“类任道兮”的能力,有“参天地兮”的理想,有“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大无畏斗争精神,有“秉德无私”的高尚情操 。诗人对它无限崇拜和信仰,“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把它看成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和学习的榜样 。显而易见,诗人是把橘树作为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按照橘树的特性作人格化的描绘和歌颂,把自己的情怀寄寓于橘树的形象之中 。这里诗人正是取橘树的“形”似而比兴寄托,从而产生“移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渗透于橘树的形象之中,铸成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
新诗中,什么叫“移情”,诗歌中的移情有什么作用?请举实例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 。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 。
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 。
“移情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中的客观物景充溢着感性生命形态的颤动和美丽,使得诗人眼前景与心中意融为一体,超感性而又不离感性 。
诗歌之所以会长时期焕发出强有力的艺术魅力,“移情手法”的巧妙运用功不可没 。
参考资料: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6246
什么叫“移情”,诗歌中的移情有什么作用?请举实例 。
“移情说”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归纳出四个要点:(一)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
(二)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
(三)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
(四)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
朱光潜从美学、哲学的角度来解释,在他的《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几部著作中均有论述 。
在《西方美学史》中,他梳理了移情说的起源、发展,并探寻这一学说兴起的原因,在《诗论》中,他主要用移情说解释诗中情境交融的境界,在《文艺心理学》中,他把“移情作用”放在“美感经验”的分析“物我同一”中论述 。
他认为美感经验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移情作用常常发生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时,我们常由物我两忘走到物我同一,由物我同一走到物我交往,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 。
当然,他明确指出,移情作用常伴着美感经验,而却非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
也就是说他没有把审美心理活动等同于移情作用,而是把它作为美感经验的心理活动之一,这样一来,他恰当地把握住审美经验的特点,在美学上为移情作用找到了它的位置,克服了诸多缺陷 。
总的来说,他主要从哲学的高度来阐释移情作用 。
这是美学家的特征,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移情的终级是宇宙的人情化,由有限到无限,由固定到自由 。
如本文的标题、开篇、结尾无不包含哲学暗示 。
标题“宇宙的人情化”,使人产生强烈的震摄和好奇,无限的、无情感的时空如何人情化?而开篇以庄子极富哲理的寓言故事引入,结尾以物我两忘、物我同一收住,令人余味无穷 。
诗词鉴赏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移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拟...
因为心中伤心,所以见到的景色也是伤心的,如果他快乐,那么他描写的景色也会是快乐的 。
借景抒情是他主观想要抒发感情,先有情,再有景 。
主动寻找与感情相碰撞的物体 。
寓情于景是客观的,先有景,而再有情 。
被触发或者是文章中带出的 。
高考中只要区别不是很明显一般不会扣分 。
看题目去,但很明显的可你答错了那就背了···“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
”有拟人的,把行宫比作人,因为他看见月会伤心,这是人才有的情感 。
至于是触情生情,还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景于情,我觉得你最好问问你们老师或者看参考答案 。
而且这个分析要连这整首诗来看的,这单句只能是说有景有情 。
我能说我也分析不出来么···你要注意字的运用,多看点范文然后对比一下,再问问老师就基本能搞定的 。
主要还是多练习,熟能生巧嘛,高考加油!
移旧、移情修辞手法的解释
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
”
古诗中的对面落笔什么意思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有一类诗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
下面择例类析 。
(一)、故园之思 。
李白《渡荆门送别》抒写诗人“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的见闻感受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前六句写舟行江上的远观近察,着重描绘荆楚古国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结尾两句抒写故园之思 。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如影随形,情真意切,如此从对面落笔,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
着一“仍”字,韵味悠长,本来诗人放舟东下,一路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相依相伴,可是出了荆门,山势平缓,视野开阔,只见一江绿水,滔滔向前,相比之下,可见“故乡水”一如既往,绵绵不尽的深情厚谊 。
(二)、兄弟之思 。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漂泊异乡的孤独落寞来反衬佳节思亲的焦灼、深挚 。
不经迂回,直奔题旨,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
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
但是,三四两句作者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写自己,而写兄弟,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想念诗人的情景,远隔千里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有说有笑,好不开心,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
这种构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写己思人,而写人思己,更见己思之深、之切 。
(三)、夫妻之思 。
杜甫的《月夜》写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月自己对妻儿子女的深切思念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
”诗人陷身长安叛军之手,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女,焦心忧虑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担忧、牵挂,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妻女 。
首联写妻子望月怀人,只一“独”字活现异地相思的凄苦悲凉,颔联写女儿未谙世事,天真幼稚,反衬妻子刻骨铭心之“忆”,呼应上联的“独”字 。
“忆”字跨越时空,勾联现在和过去,鄜州和长安,充满辛酸和忧虑 。
时局动荡,战火纷飞,谁能保证妻离夫散的各自安全呢?颈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的凄苦,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前面三联落笔妻女,全是诗人的想象之辞,末联抒写诗人的希望,希望妻离子散的痛苦生活早日结束,希望夫妻子女能够团圆美满,安享天伦之乐 。
全诗通过对面设想妻子望月怀人,女儿稚趣无知来烘托诗人对妻女的忧虑和牵挂,中秋怀人之中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
(四)、家人之思 。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抒写羁旅怀人之情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一二句写诗人自己 。
寒冬腊月,长夜漫漫,诗人客居驿馆,彻夜难眠,抱膝而坐,形影相吊,一股凄清落寞之情涌上心头,冷清暗淡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的思家念亲之急之切 。
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不写自己,改写家人,系诗人的想象之辞 。
家人围炉夜坐,深更半夜还未休息,只是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啊,着一“说”字,不见对象,不道内容,具有旅途奔波经验的人们不难想见,这份思念和牵挂多深,多苦!全诗四句,后两句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 。
对面落笔,含蓄深沉 。
另外,高适的《除夕作》也是采用对面落笔写家人之思,同样具有语短情长,耐人寻味的特点,“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伤心悲苦,凄怆忧愁,情调比白居易的诗作更为沉痛 。
关于送别的诗薛涛《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 。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 。
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 。
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
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
所谓“落笔对面”,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
有关移情于山水的诗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曹操《观沧海》) 4、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孟浩然《过故人庄》)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苏轼《题西林壁》) 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 7、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孔子) 水 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李白《将进酒》) 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苏轼) 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李白) 5、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吴均《与朱元思书》) 7、“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 。
【两句运用了‘移情’修辞手法的古诗词名句】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 8、“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 。
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9、“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 。
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
火速:高分跪求李清照《一剪梅》中移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让人浮想联翩 。
此情此景,突然觉得和现实生活有了关联 。
一妙龄女子,钟爱着她的心上之人,期盼着能有书信寄到,以解她的相思之苦,结果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似乎是这名女子犯了什么错误一样,郎君却不依不饶,丝毫没有原谅她的意思,像黄鹤一去,永无返日!此情此景,突然觉得和现实生活有了距离 。
......《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 。
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
“红藕”,即红色荷花 。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
推荐阅读
- 顺风车车主被乘客投诉了怎么办,不合规网约车被电话举报怎么办呢
- 小红书改不了名字
- 浴花的正确用法
- 水笔弄到衣服上怎么洗去
- Shermag第四季度销售额下降29.2%但亏损收缩
- 2021中秋节哪天是好日子
- 七巧板怎么弄长方形
- 华为畅享10plus怎么设置返回键
- 喝咖啡需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