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的相思情节
胡花
摘要: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他的意象内涵最先在《诗经?君子于役》中确立为日暮相思的内容 。经过后世语言不断的丰富发展,黄昏意象相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发展,到了唐宋诗词中,这个意象已经完全定型。
关键词:黄昏意象 日暮相思 艰难追求 生命意识 时代气息
“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惯常语,用黄昏意象的诗歌随手可拈,光盛唐诗歌中写黄昏意象的就有两百多首,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那么,黄昏意象如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感内涵呢?这篇文章就此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
( 一) 黄昏意象及其嬗变
黄昏,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名词而出现在中国古书上的 。《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 。”这里“响晦”就是向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昏 。在解释“黄昏”这个词时,《汉语大词典》上说:“日已落,天色尚未黑的时候 。”《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天色快黑时分 。”在这里,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 。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 。《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真情真景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真情实况,描写如画 。晋唐人田家语诗,恐无此真实自然 。”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 。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 。到两汉以后,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 。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谣见浮云阴 。”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 。”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 。人生于大自然中,则天地与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鸟兽,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诗歌也自然起兴 。《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面对此景,思妇怎不油然生情!
到《楚辞》之后,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 。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碍于外界压力,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 。自古以来,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 。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 。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 。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 。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 。在唐代诗人笔下,黄昏这个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败意象结合,旨在展示自然物与人化自然的盛时已过,凋敝满眼 。黄昏之景渗透了无限伤心,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诗人之情与黄昏之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岁月悠悠,历史上的杰出诗人名士都随风而逝了,可是他们在夕阳黄昏下的吟唱却千古不衰 。黄昏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的伤悼气氛的意象被广泛的使用,深入人心 。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昏意象表现出的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投入到政治进取上 。而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催动着诗人惜时进取 。《离骚》:“吾令曦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诗歌中,屈原通过日暮黄昏下的上下求索,来实现对美政理想的追求 。黄昏暗示着生命与机缘的有限,提示着个体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建功立业的积极追求和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又如王之焕《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诗歌前两句写登楼所见景色 。落日,紧挨西山,在恢恢的天宇上,缓缓沉落,黄河似从天而来,向大海奔流 。寥寥十字,把落日、高山、大海、黄河统摄其中 。一般来说,黄昏景象,容易使人消沉,而这首诗虽写落日之尽,却绝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感 。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豪情和无限开阔的胸襟,诗人登上鹳雀楼,瞩目四顾,有落日熔金,暮云和壁之状,俯视黄河,有奔腾跳跃之形,这是一种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风貌,鼓舞人们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断追求 。
当文人在现实面前遭受到巨大挫折时,他们也不会放弃入仕的豪情和执着的信念 。例如:王维《从军行》:“漠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
李白《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
同样是落日黄昏,诗人却是热血满腔 。在黄昏催人进的惜时进取的态度下,中国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不懈的奋斗 。我们能够看到黄昏里屈原上下求索的艰难身影,也看到了李白斜阳下回鞭指长安时候的潇洒豪情,更能想象出王维“归来献天子”的黄昏胜利和喜悦 。
然而,黄昏意象也时常流露出诗人在体验生命飘渺后对尘世享乐的追求 。如
岑参《日没贺延碛作》:“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
诗人在落日的沉吟里,传达出迷茫的人生感受,在人生失意时,个人的人生观,人生信仰随之产生了疑问,连个人早年的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也与落日一起沉沦,豪气不再,壮志不存 。诗人感受黄昏所散发出来的虚无诱惑 。面对这种忧伤,诗人走向了禅室幽静的追求:
李白《宴郑参卿地》:“一酌复一笑,不知日将夕 。昨来属欢游,于今尽成昔 。努力持所趣,空名定何益 。”
夕阳黄昏中弥漫的茫茫烟水,淡淡云山及冥色中残留的光明,构成了一个朦胧的空间 。这一切给人空灵逍遥的感受,由此引发了诗人屏弃俗世喧嚣,追求宁静以及人生的静默关照,从而达到精神的超脱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喧,问君和能耳?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这首诗是诗人在“日之夕矣”的时候见到的山色鸟影,多么的美丽可爱啊 。山上的岚气弥漫,远山变得朦胧了,归鸟成群,结伴相随 。眼前的大自然是美丽的,生活是自由的,心境是闲适的 。这里黄昏意象蕴涵的是诗人隐退生活的乡居乐趣,充满了自适的禅意 。
【诗歌中黄昏的意象】裴迪的《华子冈》:“落日松风起,逐家草露曦 。云光侵履迹,山翠抚人衣 。”这些夕阳下的景物给人以生命愉悦之感,让人由生物的自由欣欣向荣,而体悟到人生的自由和宁静 。诗人在夕阳的黄昏里不再为俗世烦扰,而不必为个体生命悲戚,禅室的幽静,黄昏的自由宁静,使诗人达到了精神的涅磐 。
另一方面,日暮途远的追求还在于诗人对田园暮归的倾慕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一直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 。这就使夕阳在人化的自然里成为回归家园的象征,因此由夕阳、野花、牧童等构成的黄昏意象成为了诗人摆脱痛苦,追求快乐的理想载体 。如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也老念牧童,依仗候荆扉 。稚雏黄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这幅关中平原古老宁静,夕阳晚照的田园图画,切合着日暮人归,亲近自然的结构 。斜阳寂寂,牛羊下来,田夫荷锄,野老牧童等等构成了一副温馨的黄昏田园生活景象 。这里既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也没有人生失意的烦恼,有的只是平凡生活的和谐与温馨 。所以这种黄昏田园生活正是诗人追求自适摆脱精神重负,寻求精神愉悦的最佳方式 。因此,日暮途远的追求正是古代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体现 。由那种对人生理想奋发向上的积极追求,转向失败后禅室幽静亦或是田园暮归的追求,正是诗人在经受种种考验于打击之后的艰难追求,他们通过黄昏意象传达了他们的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
(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黄昏意象表现了深沉悲凉的生命意识
在中国古诗词里,夕阳日暮这一亘古常同的自然物与自然景物之所以被赋予了多彩多姿的感情色调与原型内涵,根源在于古人对太阳神性的崇拜 。日出于东方,日落于西方的自然规律,让古人由恐惧而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以及由落日推及而来的对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联想 。
神话家指出:“日落则是心灵发抖焦急的时刻 。当人们处于愉悦之中时,当人们的朋友离开时,当人们感到孤独时,他的思想再次转向更高力量时,夜暮的阴影降临了,不可抗拒的睡意抓住人们 。当白天消逝之际,诗人悲叹他的光明之友的夭折,除此之外,也在其短暂的生涯中看到自己生命的短少 。”我们古代的《乐府诗集.日出入》: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地,遍观是雅谓何?”钱钟书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意味着生命的诞生,日落意味着死亡 。夕阳正处于即将沉落之际,所以诗人由落日余辉往往慨叹的是生命易逝,人生苦短 。
《古诗十九首》:“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
李白《古风》其十:“黄河走东冥,白日落西海 。”
刘希夷《代悲白头歌》:“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
这些古诗都透露出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人生易逝的悲叹 。流年似水,生命短暂 。怎不能使人触目惊心呢?所以李商隐在《乐游原》里悲唱:“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凭高远眺,在夕阳余辉下,长安的繁华闹市,郊野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是这样的美丽,然而这美好的一切,即将在夜幕中淹没了 。这怎么能不叫人悲从总来呢?诗人傍晚时分的“意不适”,不为离愁别恨,不为怀古伤今,只为自己热爱这美好的晚景,却又无法将它长久留住,更无法抗拒夜晚来临 。因而增添了一怀愁绪,发出好景无常,良辰易逝的惋叹 。
诗人们从大自然兴衰相继的现象中,领悟出世间万物盛极必衰的道理,油然产生一种美好事物留恋惋惜之情,慨叹人生的短暂 。而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通常又会引起他们对功业无成的追怀感叹 。中国文人常常有着那种在有限生命中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是怀才不遇 。当理想幻灭,功业未成时,伫立于斜阳之中,那种孤独失落的感伤便会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
储光曦《登戏马台作》:“少年自古未得急,日暮萧条登古台 。”
刘琨《重赠卢湛》:“功业未及建,光景忽西流 。”
当崇高的理想因现实的残酷而无法实现时,诗人或者借日暮萧条的自然景物予以抒发 。即使潇洒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面对功业未成的窘迫,也不免借黄昏衰景牢骚一通 。如他的《赠崔宗之》:“ 日从海旁没 。水自天边流 。长啸依孤剑,目极心悠悠 。” 诗人李白在日落黄昏夕落之时,自己有报国之志,却又无法施展,因而“长啸依孤剑”以发泄苦闷压抑的心情 。
人生短暂,功业无成,又常常使诗人对个体生命的审视而转向了对沧桑历史的审视,又由历史兴亡来反照个体生命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岁月更替,江山移代,多少英雄豪杰,丰功伟绩都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三吴风景,孤苏台榭”也都是“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就连金陵帝都也只落得“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在黄昏的掩隐里,多少历史多少朝代的英雄豪杰烟消云散了,而古代诗人立于黄昏之下,面对此情此景,怎不伤心悲怀呢?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汗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
全诗瞻仰故宅以怀故人,并移目于广阔背景之下 。“人去”“日斜”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之感 。
而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是把这种兴亡之感发挥得彻彻底底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前两句,摄取乌衣巷傍晚时分的片段小景,渲染出冷落荒凉的氛围 。过去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如今长满野草闲花 。过去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乌衣巷,如今也只是夕阳西斜 。这两句通过“野草”“夕阳斜”等景物点染,勾画出朱雀桥和乌衣巷由盛而衰的历史性变化 。诗人通过这种黄昏意象的描写,寄寓了对历史无情的慨叹 。
由此观之,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始终是个体生命无法摆脱回避的一个内心与现实实体,朝往夕至周而复始地扣击与掀动着诗人的心扉 。黄昏夕阳引发了古人对生命的联想,人生短暂,岁月无情,又很容易让人追回往事,从而发出功业未建的惶恐 。同时,朝代的更替,历史兴亡,物是人非的感触又激发古人由个体生命内在的审视,从而深切感受到了生命悲剧的凄凉 。
(四)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往城北
——黄昏意象表现出感伤凝重的时代气息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古以来都影响着中国文人的心理 。他们把个人的价值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密切关注着国家兴亡,时世变迁 。从“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擦残照当楼”的吟唱到“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呼喊,无论是浪迹花丛的柳永,还是报国无门的辛弃疾,中国古人无不把国事当作生活中最高的关注点 。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因而国势衰微,社会动荡,无不引起诗人关注,而黄昏这个带有伤悼色彩的意象自然就频频用来表现国事衰乱的感叹 。
杜甫《日暮》:“牛羊下来久,个已闭柴门 。风月白清夜,江山非故园 。时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恨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
“牛羊下来久”“日之夕矣”,黑夜即将来临,而各家各户也早已关上自家的门 。社会动荡混乱,造成百姓惶恐不安,黄昏时分,四下自寂寂无声 。只有清分明月依旧,如平日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可是江山已改,满目创痍一片,那样歌舞升平,天下太平,景象已随岁月而逝 。这首诗里,诗人历尽社会动乱的创伤之后,有感而发 。由眼前黄昏的悄然无声,孤独寂静而阐发的对国家衰乱的感叹 。这种感叹在他的另一首诗《哀江头》里同样看得到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往城北” 。社会的动荡不堪已透过黄昏的景象暴露无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以一种黄昏的哀愁表现出来 。
同样,黄昏意象表现的诗人时代的叹息还在于对征夫戍边的苦寒和不尽离思
的描写上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一:“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
张旭《春草》:“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 。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
云间一纸书 。”
这些诗歌中,夕阳残照并不是偶然掠过诗人的心田,在唐代许多诗歌里都有描述 。征夫戍卒浴血奋战,抛尸荒野,弃家离京,忠心报国,在黄昏时候本应该回家同乐,却面对茫茫大漠,身披冰冷的铁衣铠甲,沉重的悲凉不禁而生 。
王昌龄《从军行》另一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里“黄昏”一句说一个秋日时节,独自一个人坐于楼上 。海风吹来,黄昏时候更感到战地烽火鲜明触目 。黄昏登城,烽火冲天,迎风西望,大海茫茫,征人凄楚孤寂,触景生情 。黄昏为思乡做了气氛上的渲染和环境的勾勒 。
所以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怀,对戍守边疆苦寒的抒发,诗人通常选取黄昏这个赋有悲剧伤悼的意象来表达 。它不仅在气氛渲染和环境描写上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从而更贴近表达诗人的痛苦,而且黄昏本身的时空意蕴更是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痛苦呻吟 。
结论:因而我们能够理解,在中国古代文人的黄昏情节中,主要蕴涵了四种情感:真挚浓厚的日暮相思、深沉悲凉的生命意识、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感伤凝重的时代气息,黄昏意象也就成为诗人抒发感情常用的意象了 。
参考资料:http://blog.stnn.cc/jzyw/Efp_Bl_1002001406.aspx
诗歌中黄昏的意象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的相思情节 胡花 摘要: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他的意象内涵最先在《诗经?君子于役》中确立为日暮相思的内容 。
经过后世语言不断的丰富发展,黄昏意象相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发展,到了唐宋诗词中,这个意象已经完全定型。
关键词:黄昏意象 日暮相思 艰难追求 生命意识 时代气息 “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 。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惯常语,用黄昏意象的诗歌随手可拈,光盛唐诗歌中写黄昏意象的就有两百多首,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
那么,黄昏意象如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感内涵呢?这篇文章就此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
( 一) 黄昏意象及其嬗变 黄昏,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名词而出现在中国古书上的 。
《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 。
”这里“响晦”就是向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昏 。
在解释“黄昏”这个词时,《汉语大词典》上说:“日已落,天色尚未黑的时候 。
”《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天色快黑时分 。
”在这里,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 。
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 。
《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 。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真情真景 。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真情实况,描写如画 。
晋唐人田家语诗,恐无此真实自然 。
”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 。
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
”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 。
到两汉以后,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 。
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谣见浮云阴 。
”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 。
”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 。
人生于大自然中,则天地与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鸟兽,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诗歌也自然起兴 。
《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面对此景,思妇怎不油然生情! 到《楚辞》之后,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 。
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碍于外界压力,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 。
自古以来,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 。
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 。
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 。
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 。
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 。
在唐代诗人笔下,黄昏这个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败意象结合,旨在展示自然物与人化自然的盛时已过,凋敝满眼 。
黄昏之景渗透了无限伤心,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诗人之情与黄昏之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岁月悠悠,历史上的杰出诗人名士都随风而逝了,可是他们在夕阳黄昏下的吟唱却千古不衰 。
黄昏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的伤悼气氛的意象被广泛的使用,深入人心 。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昏意象表现出的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投入到政治进取上 。
而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催动着诗人惜时进取 。
《离骚》:“吾令曦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诗歌中,屈原通过日暮黄昏下的上下求...
列举一些诗歌或古诗中具有暗示性的意象 。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古诗词中的明月意象有什么特定含义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的希冀和渴盼 。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
求10个意象和关于这10个意象的诗句 。
!
1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 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 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
3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 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
4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 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 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 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
5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 蕉写尽愁思 。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等 。
6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 的象征了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子规鸟即杜鹃 鸟 。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
宋 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 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 思 。
7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
8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
如唐人骆 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 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
“寒蝉 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
另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
”在这首 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
9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10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 生活 。
“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
雨霖铃的意象是那些,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意象
1、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
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
“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
2、长 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
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
”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
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
”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
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
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
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 。
”许浑也有《谢亭送别》诗 。
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 。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
3、兰舟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 。
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 。
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 。
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
” 柳永《雨霖铃》“留恋处、 兰舟催发”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悲愁了 。
4、暮霭 是一种黄昏意象,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 。
”“日暮愁云”就是诗人的离别之情,在作者看来,离别是长期的而且是万分痛苦的 。
秦观的《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拈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
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 。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蔼纷纷 。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
”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冬天,秦观在会稽淹留数月,与一位多情歌女有过亲密交往,在离开之际,秦观回想“蓬莱旧事”,借景抒怀:淡淡的云彩、衰落的草木、隐约的烟雾、寥落的寒鸦、黄昏的灯火、孤村、流水……所有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 。
柳永的《雨霖铃》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 。
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
5、酒 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 。
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 。
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 。
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 。
尽管常常“都门帐饮无绪”(柳永《雨霖铃》),“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却仍然“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至于借酒咏别的隽永诗句更是璀若繁星 。
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云:“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
”之所以一醉方休,为的是麻痹自己的神经,使它不致因即将到来的别离而惊悸不已 。
柳永此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不也有同样的情怀?王安石《送孙子高》云:“一樽相别酒,千里独归人 。
”对于独行千里的归客来说,行前满饮一杯友人斟上的美酒,或可稍御旅...
什么是意象(古文中的)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
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 。
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 。
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 。
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 。
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 。
“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
”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 。
由此启发我们,在2003年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
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莲子...
古诗中所有意象的的概括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 。
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 。
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 。
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朋友参考 。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 。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
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
”(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
”(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
”(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 。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
”(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 。
”(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 。
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
中国古代诗词有哪些常见的意象?各有什么含义
中国古诗词常见意象分类: 1、植物类 (1)柳:柳者,留也 。
表达离别挽留的不舍之情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 (2)梅:象征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
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 (3)松: 坚贞高洁 。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 (4)竹:坚贞高雅、宁折不弯 。
郑板桥《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 (5)菊:高洁隐逸,不慕名利 。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6)莲:花中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 。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 (7)牡丹:雍容大方,富丽堂皇 。
刘禹锡《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 (8)芭蕉:孤独忧愁 。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
” (9)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 (10)红豆:相思 。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 2、动物类 (1)杜鹃: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 。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
” (2)鹧鸪:游子感怀,思念故乡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 (3)猿猴:别离悲苦之情 。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4)乌鸦:衰败荒凉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 (5)沙鸥:淡泊名利,闲适归隐;漂泊无依,凄凉孤独 。
杜甫《旅夜抒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 (6)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 (7)大雁:离愁别绪,伤时感怀 。
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 (8)蝉:高洁品质,悲秋思绪 。
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
” (9)蟋蟀: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
米芾《水调歌头·中秋》:“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
” (10)青鸟:理想的寄托 。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 3、场所类 (1)长亭:依依惜别,离愁别绪 。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 (2)栏杆:慷慨悲昂,凭吊怀远 。
柳永《八声甘州》:“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
” (3)西楼:孤独寂寞,思念故国亲友 。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口,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 (4)驿站:漂泊不定 。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 4、时节类 (1)清明、中秋、重阳:思亲伤怀 。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 (2)黄昏:寂寞愁苦 。
李清照《声声慢》:“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 5、音乐类 (1)羌笛:边塞征人的思乡之情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 (2)《梅花落》:旅人思乡 。
李白《黄鹤楼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 (3)《后庭花》:靡靡之音,常用于讽刺当权者贪图享乐 。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 (4)关山月:征戍离别之情 。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
” (5)捣衣声:离愁别绪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 扩展资料: 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
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
单一意象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簇(群组),意象是一种生理结构体,是一种有效信息的组合体,也可以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体 。
一组神经元簇相当于一组信息编码体,与特定感觉信息表征相对应(联系),它自上而下的承载着相关感觉信息连接关系,是一种高级的信息载体 。
意象也是一种承载记忆的结构体,并非幻影 。
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意象是用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激发思维活动的涟漪 。
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记忆中的影象、文字、声音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中用意象储存的一种形式,意象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内部构建成的精神体,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 。
形成意象的过程也是抽象的过程 。
意象也是印象和概念的代名词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意象
从军行 古从军行 出塞 凉州词 诗文鉴赏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
在学人领悟 。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
▲王翰《凉州词》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
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 。
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 。
并自歌自舞 。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
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
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
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
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 。
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 。
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 。
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 。
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 。
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 。
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 。
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
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 。
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 。
可谓深得作者用心 。
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
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
寻觅经典诗词
李白在唐诗中10大最经典诗句! 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2、最自信的诗句: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 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9、最摧人泪下诗句: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
《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把酒问月》
推荐阅读
- 房间喷漆后门窗是关闭还是通风
- 风油精如何去异味
- 表达后悔的古诗词
- 用古诗词表达祝你平安
- 南通开发区哪个楼盘好 南通楼盘销售排行榜
- 2021年最火的缉毒电视剧? 毒枭电视剧大全排行榜
- 爱立信销售额上升 但利润受到腐败条款的打击
- 十大国产手机品牌排行榜/大全,国产手机哪个品牌好-ZOL问答 手机排行榜大全
- 2017年楼兰总销量 日产楼兰汽车销售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