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其二》王之涣
【原文】:
单于北望拂云堆 , 杀马登坛祭几回 。
汉家天子今神武 , 不肯和亲归去来 。
【译文】: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 , 北望自己的领土 , 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 , 回想昔
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 , 然后兴兵犯唐 , 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 ,
不肯与突厥和亲 , 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
【寓意】: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 , 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
景色 , 悲壮苍凉 , 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 , 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
怨 , 这种哀怨不消沉 , 而是壮烈广阔 。
《凉州词·其一》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译文】: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 , 北望自己的领土 , 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 , 回想昔日曾经多次
在此杀马登台祭祀 , 然后兴兵犯唐 , 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 , 不肯与突厥
和亲 , 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
【寓意】: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 , 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
求和亲而未能如愿 , 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 , 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
《凉州词》诗歌鉴赏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
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 , 688-742 , 字季凌 , 排行七 ,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 , 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 因谤辞官 , 家居十五年 。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 , 卒于官舍 。
为人慷慨有大略 , 善作边塞诗 , 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 , 名动一时 。
靳能为作墓志 , 称其“歌从军 , 吟出塞 , 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 , 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 , 传乎乐章 , 布在人中” 。
《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 , 皆历代传诵名篇 。
注释 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 , 引《乐苑》云: “《凉州》 , 宫曲名 , 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 。
”邝陇右道凉州 , 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 。
此诗用《凉州》曲调 , 并非歌咏凉州 。
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 , 歌词云:“上马不捉鞭 , 反折杨柳枝 。
下马吹长笛 , 愁杀行客见 。
”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
首句“黄河直上” , 有人 认为很费解 , 故易“黄河”为“黄沙” 。
然而“黄沙直上” , 天昏地暗 , 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 , “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 , 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 , 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 , 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
遥望 西陲 , 黄河由东向西 , 无限延伸 , 直入白云 , 这是纵向描写 。
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 山天相连 , 这是竖向描写 。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 “一片孤城” , 隐约可见 。
这 , 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
前两句偏重写景 , 后两句偏重抒情 。
然而后两句的情 , 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 。
“一片孤城” , 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
而背景的辽阔 , 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 , 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
“孤城”中人的感受 , 尤其如此 。
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 , 而是驻防地 。
住在这里的征人 , 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 , 来此戍守边疆的 。
久住“孤城” , 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 。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 , 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 , 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 , 而说“怨杨柳” 。
“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 , 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 无花只有寒 。
笛 中闻折柳 , 春色未曾看” , 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
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 , 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 , 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 , 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 , 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 , 由此激起的 , 仍然是思家之情 。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 而诗人意犹未足 , 又用“不须”宕开 , 为结句蓄势 , 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 , 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 , 无那 金闺万里愁’ , 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 与此并同一意 , 然不及此作 , 以其含蓄深永 , 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
”写景雄奇壮 阔 , 抒情含蓄深永 , 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 。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 , 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
”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 , 而托言春风之不度 , 立言尤为得体 。
”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 , “旗亭画壁”故事看 , 这道诗脱稿不久 , 已传遍四方 , 推为绝唱 。
凉州词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歌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行 , 诗歌的一种体裁 , 从军行 , 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 , 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 , 这是第四首 。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 , 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 , 气魄雄阔 , 风格浑豪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 , 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 , 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 , 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 , 马上琵琶声频催 。
即使醉倒沙场 , 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 , 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 , 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 , 音调清越悦耳 , 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 , 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 , 酒宴外加音乐 , 着意渲染气氛 。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 , 尽情尽致 , 乐而忘忧 , 豪放旷达 。
这两句 , 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 , 倍觉悲痛 。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 , 厌恶征战 。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 , 作谐谑语读便妙 。
在学人领悟 。
"从内容看 , 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 , 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 , 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 , 谓是悲凉感伤 , 似乎勉强 。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
千古名绝 , 众论殊多 , 见仁见智 , 学人自悟 。
▲王翰《凉州词》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王翰:字子羽 , 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
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 , 玄宗时作过官 , 后贬道州司马 , 死于贬所 。
性豪放 , 喜游乐饮酒 , 能写歌词 。
并自歌自舞 。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
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 , 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
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 , 皆以边地为名 , 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
从标题看 , 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 , 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 , 夜光杯是西域所进 , 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
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
边塞诗 , 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 。
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 。
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 , 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 , 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 。
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 , 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 , 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
首句设色艳丽 , 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 , 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 。
写到这里 , 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 。
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 , 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 。
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 , 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 , 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 。
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 , “醉卧沙场君莫笑” 。
第三句意又一转 , 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 , 却是催者自催 , 饮者自饮 , 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 。
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 , 虽然出发在即 , 我们依然痛饮 , 不辞醉倒沙场 , 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 , 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 , 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 , 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 , 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 , 道出了普遍性 , 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显然 , 这里所控诉的 , 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 , 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 , 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 , 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 , 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 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 , 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 , 然悲感已极” 。
可谓深得作者用心 。
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 , 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 , 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 , 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 , 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
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 , 688-742 , 字季凌 , 排行七 ,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 , 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 因谤辞官 , 家居十五年 。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 , 卒于官舍 。
为人慷慨有大略 , 善作边塞诗 , 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 , 名动一时 。
靳能为作墓志 , 称其“歌从军 , 吟出塞 , 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 , 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 , 传乎乐章 , 布...
《凉州词》的意思
意思:诗歌用一场欢乐的盛宴 , 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
接下来的夜闻笳声 , 则触动了兵将们心中的思乡之情 , 以豪迈旷达之笔 , 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
诗歌:《凉州词》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 , 塞外风沙犹自寒 。
夜听胡笳折杨柳 , 教人意气忆长安 。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在夜光杯之中 , 歌伎们弹奏起欢快的琵琶声助兴 , 想到即将要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 , 战士们豪情满怀 。
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这回出征为国效力 , 本来就没有打算活着回来 。
已经到了暮春时节 , 此时的故乡一定是万紫千红、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 , 而鸟儿也筑起了香巢 , 争相觅食育雏 。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 , 冷酷严寒 。
战士们在夜里听到了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 , 不禁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
扩展资料背景: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 , 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
它是按凉州地方乐调歌唱的 。
从标题看 , 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 , 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 , 夜光杯是西域所进 , 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 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 。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
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
赏析: 诗歌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 , 以饱蘸激情的笔触 , 用铿锵激越的音调 , 奇丽耀眼的词语 , 借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 , 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 。
诗风苍凉悲壮 , 但并不低沉 , 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 , 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
...
凉州词 王之涣
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 , 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
7、度:越过 。
后两句是说 , 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 , 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 , 要知道 , 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赏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 , 不是诗题 , 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
开元年间 ,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 , 进献给唐玄宗 。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 , 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 , 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 , 为它填写新词 ,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
【凉州词 王之涣其二】写得苍凉慷慨 , 悲而不失其壮 , 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 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 , 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 , 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 , 黄河奔腾而来 , 远远向西望去 , 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 , 写塞上的孤城 。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 , 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
这两句 , 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 , 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 , 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 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 , 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 , 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
“柳”与“留”谐音 , 赠柳表示留念 。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 , 歌词曰:“上马不捉鞭 , 反拗杨柳枝 。
下马吹横笛 , 愁杀行客儿 。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
于是 , 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 , 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
于是 , 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 , 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 , 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 , 并不是没有怨 , 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 , 而是说怨也没用 。
用了“何须怨”三字 , 使诗意更加储蓄 , 更有深意 。
三、四两句 , 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 , 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 , 更何况“诗无达诂” , 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 , 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是?
1、《凉州词》意思:被风卷起的黄沙 , 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 , 显得孤峭冷寂西北 。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呢?玉门关一代根本没有杨柳可折啊 ,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 。
2、《凉州词》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3、凉州词:又名《出塞》 。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 , 并引《乐苑》云:“《凉州》 , 宫调曲 , 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
”凉州 , 即唐凉州都督府所在地(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
4、开元年间 , 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 , 进献给唐玄宗 。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 , 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 , 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 , 为它填写新词 ,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 如王之涣、王翰 。
扩展资料:1、“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 。
《晋书 地理志》:“汉改雍州为凉州” , 《乐苑》:“凉州宫词曲 , 开元中 , 西凉都督郭知运所进” 。
古代所指的凉州今武威市凉州区 。
2、《凉州词》反映出当时士人特有的那种极其坦荡的心情和豪健的气格 。
这和唐代社会的开放大气、国富民强的背景是相关的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凉州词
王之涣的《凉州词》如何赏析?
1、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 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 , 气象开阔 。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 , 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 , 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 不愧为千古奇句 。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 , 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 , 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 , “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 , 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 , 当然不是居民点 , 而是戌边的堡垒 , 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 , 具有特定涵义 。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 ,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 , 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 , 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
第三句忽而一转 , 引入羌笛之声 。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 , 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
所以 ,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 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 ,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 , 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 但写得悲壮苍凉 , 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 , 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
2、全文《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3、作者:王之涣(688年—742年) , 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 字季凌 , 汉族 , 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
豪放不羁 , 常击剑悲歌 ,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
名动一时 , 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 , 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赏析?
1、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 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 , 气象开阔 。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 , 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 , 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 不愧为千古奇句 。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 , 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 , 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 , “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 , 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 , 当然不是居民点 , 而是戌边的堡垒 , 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 , 具有特定涵义 。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 ,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 , 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 , 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
第三句忽而一转 , 引入羌笛之声 。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 , 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
所以 ,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 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 ,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 , 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 但写得悲壮苍凉 , 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 , 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
2、全文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3、作者:王之涣(688年—742年) , 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 字季凌 , 汉族 , 绛州(今山 西新绛县)人 。
豪放不羁 , 常击剑悲歌 ,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
名动一时 , 他常与高 适、王昌龄等相唱和 , 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
...
推荐阅读
- 求“箜篌”所出现的诗词
- 古诗绝句杜甫的相关阅读
- 关于春花秋月的古诗
- 华为mate30日历日程怎么打开闹钟提醒
- 怎么开启智慧生活个性化体验服务 怎么开启智慧生活个性化体验服务
- 安卓手机教程:QQ浏览器手机版怎么关闭小说畅读模式 QQ浏览器手机版关闭小说畅读的方法
- 杭州真丝被面稠缎什么价格
- 魅族18pro怎么设置来电闪光灯
- 与您的合伙人一起创业而不是尝试的5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