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环诗 会文诗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 。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
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
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
徐霞客(1587-1641),中国明末杰出的旅行客、地理学家、文学家 。
他自小酷爱山水,好读史地书籍,而厌恶八股 。从史地书籍中,他了解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向往绮丽的大自然 。“平生只负云山梦”,立志涉九州登五岳 。
徐从 20 岁到 53 岁的三十多年中,在母亲和妻子的支持下,先后游历了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北京、湖北、河南、山西、陕西、广东、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但他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从未在任何名胜古迹,或幽谷洞穴中留下只言片句,但在崇祯元年( 1628 年)游历广东时,在高州河边的观山古寺的壁上留下一首鲜为人知的绝妙的回文诗 。
崇祯元年,二月二十日徐霞客离开家乡江阴,游历闽广 。三月十二日进入福建 。福建的崇山峻岭,深洞幽谷叫徐霞客流连忘返,但九月份进入广东后,自然景观叫他非常失望 。十月二日 他来到广东高州河边的观山古寺进香,看到悠悠的绿水,苍翠欲滴的密林,艳丽的晚霞,飞翔的沙鸥,唱晚的渔舟,使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不加思考地在寺庙的壁上,题了一首诗: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 。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湖碧映台 。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
游径踏花烟上走,溪流远棹一篷开 。
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刚题完,只见本寺方丈深施一礼,说道:施主真是好文笔,此诗叫鄙寺顿时生辉呀 。闻此言,徐霞客羞得面红耳赤,急忙用袖拭去徐霞客三字,一边拭一边说:“涂鸦之作,涂鸦之作,惭愧!惭愧!”此时方丈上前一步托住他的胳膊,说道:“施主且慢,你看,多么绝妙的一首回文诗呀,从前往后,顺读和仄押韵,即景生情 。反读:
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
台映碧湖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
对仗工整,虚实结合,特别是“烟花”、“仙亭”真乃神来之笔,老衲多年想为本寺题一首诗,可惜我才疏学浅,一直未能如愿 。今天幸遇施主,真乃三生有幸 。”徐霞客说:“拙诗有失本寺大雅,与自然之美,差之千里,有失本寺形象 。”说罢,拂袖便拭,方丈抱住徐霞客再三劝阻,徐霞客才作罢 。但是提出两个条件,( 1 )拭去徐霞客三字以免以后叫人笑话( 2 )不许寺中对任何人说起此诗是我所作,方丈欣然应许 。
这首回文诗和观山古寺一样,历经时代风雨,饱经世代的变迁,但仍以它独特的魅力,令游览者拍手叫绝 。但此诗的作者却成为一个谜,鲜为人知 。
《赏花》由来——苏小妹遥寄回环诗
六月的一天下午,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 。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环诗:
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
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
时闻漏转静思伊 。
苏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到动,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 。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便仿少游诗体,也作了一首回环诗,遥寄远方的亲人:
采莲人在绿杨津,
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
歌声漱玉采莲人 。
苏东坡在一旁深为小妹的过人才智暗暗高兴,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沉吟,便提笔写了如下一首: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
苏氏兄妹也派人将他们的诗作送与秦少游 。
同上面的《赏花》有统一格式的又两篇,感觉也很不错
其一、《赞园?nbsp;?nbsp;
“园丁栽植树成材筑玉台高优质木”
园丁栽植树成材,
植树成材筑玉台 。
筑玉台高优质木,
高优质木园丁栽 。
其二、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四时山水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
春 景 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夜月明 。
明月夜晴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莺 。
夏 景 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
水动风凉夏日长 。
长日夏凉风动水,
凉风动水碧莲香 。
【回环诗 会文诗】秋 景 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
雁宿沙洲浅水流 。
流水浅洲沙宿雁,
洲沙宿雁楚江秋 。
冬 景 诗
红炉透炭炙寒风,
炭炙寒风御隆冬 。
冬隆御风寒炙炭,
风寒炙炭透炉红 。
除了上面的格式,另付几首其它格式的回文诗,也别有韵味.
一、广东高州县观山寺壁上刻有一回文诗:
悠悠绿水傍林偎,
日落观山四望回 。
幽林古寺孤明月,
冷井寒泉碧映台 。
鸥飞满浦渔舟泛,
鹤伴闲亭仙客来 。
游径踏花烟上走,
流溪远棹一篷开 。
倒读诗如下:
开篷一棹远溪流,
走上烟花踏径游 。
来客仙亭闲伴鹤,
泛舟渔浦满飞鸥 。
台映碧泉寒井冷,
月明孤寺古林幽 。
回望四山观落日,
偎林傍水绿悠悠 。
二、宋代李禺有回文诗《两相思》:
思妻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
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
笔下难成和韵诗 。
途路阳人离别久,
讯音无雁寄回迟 。
孤灯夜守长寥寂,
夫忆妻兮父忆儿 。
思夫诗
儿忆父兮妻忆夫,
寂寥长守夜灯孤 。
迟回寄雁无音讯,
久别离人阳路途 。
诗韵和成难下笔,
酒杯一酌怕空壶 。
知心几见曾往来,
水隔山遥望眼枯 。
三、湖北咸丰县有一首《万柳堤即景》回文诗:
春城一色柳垂新,
色柳垂新自爱人 。
人爱自新垂柳色,
新垂柳色一城春 。
四、津人曹鸿年也有一首回文诗:
寒风晓日映沙滩,
日映沙滩竹报安 。
安报竹滩沙映日,
滩沙映日晓风寒 。
五、清代诗人李*《春闺》诗:
垂帘画阁画帘垂,
谁系怀思怀系谁?
影弄花枝花弄影,
丝牵柳线柳牵丝 。
脸波横泪横波脸,
眉黛浓愁浓黛眉 。
永夜寒灯寒灯夜,
期归梦还梦归期 。
人 过 大 佛 寺
寺 佛 大 过 人
郎 中 王 若 俪
俪 若 王 中 郎
客 上 天 然 居
居 然 天 上 客
贤 出 多 福 地
地 福 多 出 贤
僧 游 云 隐 寺
寺 隐 云 游 僧
人 中 柳 如 是
是 如 柳 中 人
雨 滋 春 树 碧 连 天
天 连 碧 树 春 滋 雨
风 送 花 香 红 满 地
地 满 红 香 花 送 风
艳 艳 红 花 随 落 雨
雨 落 随 花 红 艳 艳
水 水 山 山 处 处 明 明 秀 秀
秀 秀 明 明 处 处 山 山 水 水
晴 晴 雨 雨 时 时 好 好 奇 奇
奇 奇 好 好 时 时 雨 雨 晴 晴
春 回 先 富 村
村 富 先 回 春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
潺 潺 碧 水 碧 潺 潺
处 处 红 花 红 处 处
重 重 绿 树 绿 重 重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
声 声 笑 语 笑 声 声
雾 锁 山 头 山 锁 雾
天 连 水 尾 水 连 天
雪 岭 吹 风 吹 岭 雪
龙 潭 活 水 活 潭 龙
凤 落 梧 桐 梧 落 凤
珠 联 璧 合 璧 联 珠
油 灯 少 灯 油
火 柴 当 柴 火
静 泉 山 上 山 泉 静
清 水 塘 里 塘 水 清
香 山 碧 云 寺 云 碧 山 香
黄 山 落 叶 松 叶 落 山 黄
秀 山 轻 雨 青 山 秀
香 柏 鼓 风 鼓 柏 香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倒读又成一联:
天连碧树春滋雨,
地满红香花送风 。
暮天遥对寒窗雾
雾窗寒对遥天暮
虞美人(顺读)
王文甫(宋)
黄金柳嫩摇丝软,
永日堂空掩 。
卷帘飞燕未归来,
客去醉眠倚枕殢残杯 。
眉山远拂青螺黛,
整整垂双带 。
水垂香熨窄衫轻,
莹玉碧溪春溜烟波横 。
虞美人(逆读)
王文甫(宋)
横波烟溜春溪碧,
玉莹轻衫窄 。
熨香垂水带双垂,
整整黛螺青拂远山眉 。
杯残殢枕倚眠醉,
去客来归未 。
燕飞帘卷掩空堂,
日永软丝摇嫩柳金
卜算子(顺读)
董以宁(清)
明月淡飞琼,
阴云薄中酒 。
尽收盈盈舞絮飘,
点点轻鸥咒 。
晴浦晚风寒,
青山玉骨瘦 。
回看亭亭雪映窗,
淡淡烟垂岫 。
卜算子(逆读)
董以宁(清)
岫垂烟淡淡,
窗映雪亭亭,
看回瘦骨玉山青,
寒风晚浦晴 。
咒鸥轻点点,
飘絮舞盈盈,
收尽酒中薄云阴,
琼飞淡月明 。
天净沙
白朴(元)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
这是叠字词
菩萨蛮
苏轼(宋)
峤南江浅红梅小
小梅红浅江南峤
窥我向疏篱
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
到即行人老
离别惜残枝
枝残惜别离
--------------------------------------------------------------------------------
-- 作者:张珏
-- 发布时间:2006-3-22 20:39:20
--
《夫妻互忆》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
途路隔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子 。
秋夜听雨
聚愁乱絮惊飞雨,雨飞惊絮乱愁聚 。
醒怕更声听,听声更怕醒 。
重寒秋入梦,梦入秋寒重 。
人间此消魂,魂消此间人 。
代朱杏孙有一首《虞美人》词,词本身是回文,同时又能标点为七言律诗,亦可倒读,可资欣赏 。词云: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 。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 。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
倒读也是调寄《虞美人》,但韵脚变了: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 。绿芜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 。露珠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
此词重新标点,可成七律一首:
孤楼倚梦寒灯隔,
细雨梧窗逼冷风 。
珠露扑钗虫络索,
玉环圆鬓凤玲珑 。
肤凝薄粉残妆悄,
影对疏栏小院空 。
芜绿引香浓冉冉,
近黄昏月映帘红 。
倒读则为:
红帘映月昏黄近,
冉冉浓香引绿芜 。
空院小栏疏对影,
悄妆残粉薄凝肤 。
珑玲凤鬓圆环玉,
索络虫钗扑露珠 。
风冷逼窗梧雨细,
隔灯寒梦倚楼孤 。
由于字数、格律限制,如此回环诵读皆可成文的诗词颇不多见,可见作者构思之巧了 。
--------------------------------------------------------------------------------
-- 作者:张珏
-- 发布时间:2006-3-22 20:40:11
--
回文诗
含笑兰园、吟绿轩、追云居、同心兰园
正文:
风荷唱蛙夏鸣暑,满园珍奇带笑含 。
融融日暖春江曲,弦管和咏吟绿轩 。
鸿孤傲野秋夜月,居云追梦蝶翩翩 。
同心克寒冬剪雪,兰品精粹国威扬 。
回文:
扬威国粹精品兰,雪剪冬寒克心同 。
翩翩蝶梦追云居,月夜秋野傲孤鸿 。
轩绿吟咏和管弦,曲江春暖日融融 。
含笑带奇珍园满,暑鸣夏蛙唱荷风 。
《题金山寺回文体》:
东坡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
写出了镇江金山寺月夜泛舟和江天破晓两种景致 。
顺读、倒读意境不同,可作为两首诗来赏析,如果顺读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晓的话,那么倒读则是黎明晓日到渔舟唱晚 。倒读诗文如下: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
构思奇特,组织巧妙,音顺意通,境界优美,值得玩味 。
夏 莲
夏莲是忆回娆娇,
香风轻送传遥遥 。
野老识得此花高,
爱向中池自遥飘 。
飘摇自持终乡爱,
高花此得识老野 。
遥遥传送清风香,
娇娆回忆是莲夏 。
和梅花回文诗
鄙人画画画天下,
画画天下雪后花 。
雪后花残香不谢,
残花不谢鄙人画 。
似有故人来
山人醉诗咏雪梅,
诗咏雪梅绽嫩蕊 。
梅绽嫩蕊迎春风,
蕊迎春风山人醉 。
日月璀霖沐雪梅,
霖沐雪梅举香蕾,
梅举香蕾竞物华,
蕾竞物华日月璀 。
吾心随风羡雪梅,
风羡雪梅盛意追,
梅盛意追逐镜花,
追逐镜花吾心随 。
雪夜梅花洁若水,
花洁若水融春寐,
水融春寐暖春梦,
寐暖春梦雪夜梅 。
我说好爱迎春雪,
爱迎春雪妆新梅,
雪妆新梅花似你,
梅花似你我说好 。
山 寺 明 月 图
悠悠绿水傍林偎,
日落观山四望回 。
幽林古树孤明月,
冷井寒泉碧映台 。
鸥飞满浦渔舟泛,
鹤伴闲亭仙客来 。
游径踏花烟上走,
流溪远棹一篷开 。
苏东坡咏金山销江回文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掉月明 。
桥对寺门松径小,
槛对泉眼石波清 。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晚日晴 。
遥望四边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
四季回文诗
佛印长歌
野野 鸟鸟 啼啼 时时 有有 思思 春春 气气 桃桃 花花 发发 满满 枝枝 莺莺
雀雀 相相 呼呼 唤唤 岩岩 畔畔 花花 红红 似似 锦锦 屏屏 堪堪 看看 山山
秀秀 丽丽 山山 前前 烟烟 雾雾 起起 清清 浮浮 浪浪 促促 潺潺 源源 水水
景景 幽幽 深深 处处 好好 追追 游游 傍傍 水水 花花 似似 雪雪 梨梨 花花
光光 皎皎 洁洁 玲玲 珑珑 似似 坠坠 银银 花花 折折 最最 好好 柔柔 茸茸
溪溪 畔畔 草草 青青 双双 蝴蝴 蝶蝶 飞飞 来来 到到 落落 花花 林林 里里
鸟鸟 啼啼 叫叫 不不 休休 为为 忆忆 春春 光光 好好 杨杨 柳柳 枝枝 头头
春春 色色 秀秀 时时 常常 共共 饮饮 春春 浓浓 酒酒 似似 醉醉 闲闲 行行
春春 色色 里里 相相 逢逢 竟竟 忆忆 游游 山山 水水 心心 息息 悠悠 归归
去去 来来 休休 役役
解读如下:
野鸟啼,野鸟啼时时有思 。
有思春气桃花发,春气桃花发满枝 。
满枝莺雀相呼唤,莺雀相呼唤岩畔 。
岩畔花红似锦屏,花红似锦屏堪看 。
堪看山,山秀丽,秀丽山前烟雾起 。
山前烟雾起清浮,清浮浪促潺源水 。
浪促潺源水景幽 。
景幽深处好,深处好追游 。
追游傍水花,傍水花似雪 。
似雪梨花光皎洁,梨花光皎洁玲珑 。
玲珑似坠银花折,似坠银花折最好 。
最好柔茸溪畔草,柔茸溪畔草青青 。
双双蝴蝶飞来到,蝴蝶飞来到落花 。
落花林里鸟啼叫,林里鸟啼叫不休 。
不休为忆春光好,为忆春光好杨柳 。
杨柳枝头春色秀,枝头春色秀时常 。
时常共饮春浓酒,共饮春浓酒似醉 。
似醉闲行春色里,闲行春色里相逢 。
相逢竟忆游山水,竟忆游山水心息 。
心息悠悠归去来,归去来休休役役 。
四季回文诗
佛印长歌
野野 鸟鸟 啼啼 时时 有有 思思 春春 气气 桃桃 花花 发发 满满 枝枝 莺莺
雀雀 相相 呼呼 唤唤 岩岩 畔畔 花花 红红 似似 锦锦 屏屏 堪堪 看看 山山
秀秀 丽丽 山山 前前 烟烟 雾雾 起起 清清 浮浮 浪浪 促促 潺潺 源源 水水
景景 幽幽 深深 处处 好好 追追 游游 傍傍 水水 花花 似似 雪雪 梨梨 花花
光光 皎皎 洁洁 玲玲 珑珑 似似 坠坠 银银 花花 折折 最最 好好 柔柔 茸茸
溪溪 畔畔 草草 青青 双双 蝴蝴 蝶蝶 飞飞 来来 到到 落落 花花 林林 里里
鸟鸟 啼啼 叫叫 不不 休休 为为 忆忆 春春 光光 好好 杨杨 柳柳 枝枝 头头
春春 色色 秀秀 时时 常常 共共 饮饮 春春 浓浓 酒酒 似似 醉醉 闲闲 行行
春春 色色 里里 相相 逢逢 竟竟 忆忆 游游 山山 水水 心心 息息 悠悠 归归
去去 来来 休休 役役
解读如下:
野鸟啼,野鸟啼时时有思 。
有思春气桃花发,春气桃花发满枝 。
满枝莺雀相呼唤,莺雀相呼唤岩畔 。
岩畔花红似锦屏,花红似锦屏堪看 。
堪看山,山秀丽,秀丽山前烟雾起 。
山前烟雾起清浮,清浮浪促潺源水 。
浪促潺源水景幽 。
景幽深处好,深处好追游 。
追游傍水花,傍水花似雪 。
似雪梨花光皎洁,梨花光皎洁玲珑 。
玲珑似坠银花折,似坠银花折最好 。
最好柔茸溪畔草,柔茸溪畔草青青 。
双双蝴蝶飞来到,蝴蝶飞来到落花 。
落花林里鸟啼叫,林里鸟啼叫不休 。
不休为忆春光好,为忆春光好杨柳 。
杨柳枝头春色秀,枝头春色秀时常 。
时常共饮春浓酒,共饮春浓酒似醉 。
似醉闲行春色里,闲行春色里相逢 。
相逢竟忆游山水,竟忆游山水心息 。
心息悠悠归去来,归去来休休役役 。
红笺短写空深恨,锦句新翻欲断肠 。
风叶荷残惊梦蝶,戍边回雁寄情郎 。
丈夫将妻子的来诗反复读着,竟也读出首新七绝:
郎情寄雁田边戊,蝶梦惊残荷叶风 。
肠断欲翻新句锦,恨深空写短笺红 。
原来此诗顺读、倒读均可成为细腻感人、构思奇巧的诗篇 。
清人张淮有一首《晓行》:
残月落溪湾,远行客船还 。
寒鸦宿古树,静水咽空山 。
峦翠露深浅,岭云分曲弯 。
丹霞映赤日,晓雾爱跻攀 。
倒读也成一首五言律诗 。请你理解上诗的意思,再将其背出,然后不看原诗,倒背出来 。
作回文诗已属不易,用回文填词谱曲更胜一筹 。有《卷帘燕儿落》:
难离别,情万千 。
眠孤枕,愁人伴 。
阅庭小院深,关河传信远 。
鱼和雁天南,看明月,中肠断 。
倒读则成:
断肠中,月明看 。
南天雁,和鱼远 。
信传河关深,院小庭闲伴 。
人愁枕孤眠,千万情,别离难 。
春 景 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
夏 景 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
秋 景 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
冬 景 诗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
回文是利用汉语的词序、语法、词义十分灵活的特点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 。用在诗中叫回文诗,用在词中叫回文词,用在曲中则叫回文曲,回文诗有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环复回文”等 。
玉连环也是回文诗的一种,它是由8个字首尾连与环形,每四个字一句,或左或右以任何一字为起端,皆可成文 。比如唐代吕岩创作的玉连诗《洒 》“神坏德伤,身荒国败”8个字就能组成16首诗,现举一例:
神败国荒,身伤德坏 。
败国荒身,伤德坏神 。
国荒身伤,德坏神败 。
荒身伤德,坏神败国 。
宋代是回文诗创作的鼎盛时期 。一代文豪苏轼曾在梦中作过两首诗与茶有关的回文诗,诗前有序,记载了一个大雪初晴的梦境 。在梦中诗人以雪水烹煮小团茶,并有美丽的女子唱着动听的歌,诗人边饮茶边作诗: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 。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一)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头晴窗 。(其二)
这是两首通体回文诗,可以倒读出下面的两首,极为别致 。
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 。
衫碧吐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其一)
窗晴头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
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其二)
在我的家乡萧县天门寺白马王墓南侧绝壁上也有一首回文诗,全文是:
前来翠霭积烟村,兴触诗人醉洒樽 。
悬涧水声琴入韵,列屏山景画留痕 。
泉飞带雨穿虹架,树曲盘崖抱石吞 。
天接路高登步步,烟云起落碧当门 。(其一)
倒读则是:
门当碧落起云烟,步步高登路接天 。
吞石抱崖盘曲树,架虹空雨带飞泉 。
痕留画景山屏列,韵入琴声水涧悬 。
樽酒醉人诗触兴,村烟积霭翠来前 。(其二)
此诗是民国时期萧县两任知县赖以平所作,高度赞美了秀丽皇藏山水 。然而称奇之处不仅因为它是通体回文诗,而且正读、倒读时各删去每句前两字,就成了下面两首回文诗;堪称回文诗中的绝品 。
翠霭积烟村,诗人醉洒樽 。
水声琴入韵,山景画留痕 。
带雨空虹架,盘崖抱石吞 。
路高登步步,起落碧当门 。(其三)
碧落起云烟,高登路接天 。
抱崖盘曲树,空雨带飞泉 。
画景山屏列,琴声水涧悬 。
醉人诗触兴,积霭翠来前 。(其四)
后人仰慕赖以平的文采,将这首回文诗刻到了绝壁上,至今传为美谈 。
参考资料:网络 整理
描写离情的诗词及赏析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 。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
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 。
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 。
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 。
年仅25岁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 。
“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
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 。
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
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
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
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
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 。
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 。
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
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
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
-------------------------------------------------------------------------------- 2 回复: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 。
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 。
历代留...
叶赛宁赏析
作者简介叶赛宁在俄国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是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 。
他于1895年出生在梁赞省的农家,像邓肯一样,他也是一个不幸家庭的孩子 。
童年时,父亲怀疑母亲有不贞行为,导致俩人分居,并瞥下叶赛宁不管 。
叶赛宁从小是由祖父母带大的,所以他有时觉得自己像是个孤儿 。
在青少年时期,叶赛宁并不热衷于玩闹和诗歌,他是个多情的种子,天生喜爱女性 。
大约在15岁左右,他爱上了一位朋友的妹妹安娜,甚至梦想长大后与她结婚 。
后来,他又和另外一个乡村姑娘玛丽娅?巴尔扎莫娃有过一段恋情 。
1913年,在莫斯科一家印刷厂,叶赛宁结识了年轻姑娘安娜?伊兹里亚德洛娃,不久他们便同居了 。
1915年初,他们的儿子尤里出世,叶赛宁刚刚19岁便当上了父亲 。
但几个月后,他便离开与他同居的女人和他的儿子,离开莫斯科,动身前往彼得堡,在那里,他正式跃上诗坛 。
赏析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 。
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
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
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
再别康桥句子赏析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
”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
借用“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
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
一首写中秋节的古诗词加赏析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八月十五的夜晚,碧空无云,朗月舒波 。
明澈的月光泻向大地,大地一片雪白,庭院中也好像铺了一层银霜 。
树上的鸦雀几经惊扰,终于渐渐安栖下来 。
夜,更静了,也更深了 。
秋露悄然而降 。
清冷的露珠无声地布满桂枝,沾湿桂花,阵阵桂香在寒气中飘散 。
这清幽的桂香引起了诗人的遐思:今晚,广寒宫前的那株桂树恐怕也沾上露水,收枝敛叶了,不然,怎会有这多清光照人间?呵,千里清光人共仰,只不知与清光同洒人间的秋思将落在谁的心上?望着这秋月,诗人更觉思绪纷然,相思无着,这一片深情又该托付给谁?
关于怀乡的诗词2首,要带诗人简介,快!!!!!!!!!!!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
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
” )——张炎《词源》 。
1.“燎沉香,消溽暑” 。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
赏析“呼”和“语” 。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3.“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
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
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 。
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 。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
4.总结上片: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 。
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
5.“五月渔郎相忆否?”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
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 。
7.总结下片: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
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 。
“五月”三句写梦游 。
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 。
“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 。
“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 。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
字文昌 。
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 。
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 。
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 。
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 。
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 。
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 。
15年后,迁秘书郎 。
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 。
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 。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 。
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 。
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 。
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
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 。
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 2卷,今佚 卷三百八十二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边塞诗人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 。
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 。
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 。
尝与济诗,有怨望语 。
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 。
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 。
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
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 。
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
天涯 李商隐 古诗赏析
时代的变迁予一个时代的诗人与诗歌大致雷同的震撼与影响,在一个渐趋变化的时代气质影响下,诗人们的感受与关怀,总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悄悄发生改变 。
唐朝盛衰二百八十九年的历史固然可以分为三个风气大为不同的阶段,而唐诗发展的历程也大致呈现相应的趋势变化:散发着自由奔放、刚健浩大青春活力的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质;渐渐走向“内向”、面对现实另僻蹊径的中唐情;落日黄昏时哀婉衰飒的晚唐气氛 。
而说到诗歌的晚唐气氛,则不能不提到李商隐的诗歌和他开创的唐代诗歌第三重境界 。
一 从《天涯》看唐诗第三种境界的特点 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
伤春与时世、身世之伤相交织,愁牵恨萦却又不明一端,这是诗人潦倒天涯、艰难苦恨中难以驱遣的情怀,而重茧乱丝般的感触无从细细直陈,便只能以虚涵混括的意境来表达难以言尽的心绪,李商隐深曲绮丽而又感伤细腻的诗风在这首诗上达到一个极致,无怪乎冯浩笺引杨守智评:“意极悲,语极艳,不可多得 。
”而这一句,也恰恰点明了由李商隐开创的唐代诗歌的第三重境界的特点 。
(一)随着时代的盛衰变化,诗的内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摄取转为更多对内心体验的搜寻,诗人的心理由宏放开朗转为深潜细腻,诗歌情感由清晰转为晦涩,气势由张扬转为收敛 。
无论是李白的豪情万千,还是杜甫的朴实无华,从整体而言,他们的诗歌都展现出一种宏大而广博的气势,叙述之内容可能有喜有悲,但在那喜那悲之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勃然生机 。
但是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气氛则渐渐不同 。
如上面所提到的这首诗歌中,诗起首二句写春日良辰而人却置身天涯,置身天涯又逢日斜时分 。
天涯沦落情已不堪,更何况沦落之人面对黯淡中的残阳 。
几经转折,个中气氛已经轰然纸上 。
未写情,情已动 。
而到了后两句写到了莺啼之泪染湿最高花,更是令人感叹深情奇想之余不由得暗自唏嘘 。
在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这样一个镜头,远景处残阳渐斜,慢慢推近,镜头落在枝头的最高花,原本最为芳美的最高花,在这寂寞清冷的天涯自开自落,那树枝上的莺鸟不由得为之哭泣,泪水渐渐沾湿了凋零的花瓣,此情此景,岂不能叫人为之落泪?细节的描写细腻至此,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泪水的触感和天涯的清冷 。
伤时迟暮与天涯飘零等等复杂难掩的苦楚,在这些细腻的情景描写中不言而明 。
(二)随着诗歌奇巧的发展,语言由通俗平易变得越加雕琢,结构由自然舒展变得精致工细 。
相较于初唐、盛唐和中唐努力追求的明白如话和词句原生态的清新,晚唐则在诗歌技巧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更多的关注 。
在此诗中,有两处修辞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曲喻,其二是顶真 。
曲喻是修辞的一种手法,比直接比喻曲折 。
两物相比,仅有一端相似即可作比,而之外的内容则全靠读者奇情幻想或引申开去,与双关有相通之处,都是用委婉含蓄的比喻烘托,而意思却在言外,须多转个弯,方能理解 。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
”取莺啼的啼,有啼哭意,因此联想到莺也有泪,能湿到高花,着墨不多,而神韵悠远 。
曲喻有助于在有限篇幅中容纳更多内涵,诗意的奇曲深至与此不无关系 。
而“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两句,“天涯”一词回环反复的使用,对诗意起到了回环推进的作用,增加了唱叹之意味 。
而“斜”、“啼”、“湿”,简练传神的三个字,却使得整个诗篇的情感缓缓流出 。
在结构来说,正如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前两句描写的沦落人在天涯遭逢残阳摇曳的景致,而后两句忽而一转又写到了孤莺泪湿落花的场景 。
表面上看,诗人所写的是伤春的老主题,但将伤春植入天涯沦落的背景,蕴涵就深厚多了 。
诗人通过摄取典型的自然情景,以特定镜头传达其伤时之感,迟暮之悲,沉沦漂泊之痛等等复杂难言的感慨 。
而这种感慨的传达,与这种结构的工细安排有很大的关系 。
二 李商隐开创的唐诗第三重境界的成因 无论单究李商隐一个个体,或者是推究整个晚唐诗人群体,他们在诗歌风格的演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或者说促成他们的风格以如此的模式发展的原因,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建立在时代背景和时代背景作用下的个人经历——沉痛的历史和坎坷的人生 。
因而,在试图解读李商隐这种绮丽而又哀怨的诗风成因,这两个原因,也自然是最重要的原因 。
(一)沉痛的历史 文学史上所说的晚唐时期,一般指的是文宗大和以后的约八十年的时间 。
经历极盛的繁华如梦,经历安史之乱的狼烟滚滚,一夕梦醒,整个时代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衰败,时代将一层失望和惆怅的阴影投射在文人的心中 。
盛唐时候自由奔放的气息消弭了,元和时期满怀激烈的勇气也消失殆尽了,空余下来的,只有惆怅与浓重的无奈 。
哀婉和衰飒的气氛始终笼罩着这一个时段的诗歌,挥之不去 。
(二)坎坷的人生 李商隐的人生经历可谓曲折迂回而忧多乐少,少年时期的寄人篱下与父亲早逝,而后在党派之争中四处碰壁从此政治上一路的穷困潦倒,在情感上经历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李商隐时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这种感情基调便渐渐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 。
他偏爱用精美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
徐志摩诗词鉴赏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而,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 。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 。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 。
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 。
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 。
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 。
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 。
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 。
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 。
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 。
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 。
瞬间便是永恒 。
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 。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 。
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 。
以第二、第三节为例 。
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 。
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 。
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 。
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 。
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 。
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 。
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 。
”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 。
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 。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 。
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 。
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 。
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 。
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
柳永的词10首附赏析
不容易啊,终于找到了九首,第十首实在找不到了 。
柳永词兼赏析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 。
因排行七,又称柳七 。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有《乐章集》 。
1---------------------------- 雨霖铃①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②初歇 。
都门帐饮③无绪,留恋处,④兰舟摧发 。
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 。
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
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便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 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 永用为词调 。
又名《雨霖铃慢》 。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 韵 。
②骤雨:阵雨 。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 设宴饯行 。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 。
后用作船的美称 。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 。
沈沈:深厚的样子 。
楚天:南天 。
古时 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
⑩风情:男女恋情 。
【简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 。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 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 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 想别后情景 。
'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 。
念宵酒 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 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
"此去"以下,以情会 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 2----------------------------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
(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 。
(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
双调,六十字,仄韵 。
(2)危楼:高楼 。
(3)黯黯:迷蒙不明 。
(4)拟把:打算 。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
当:与"对"意同 。
(6)强:勉强 。
强乐:强颜欢笑 。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
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
【简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 。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
"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 。
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 。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 。
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 。
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
3----------------------------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
语文课前三分钟 诗歌赏析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CHINA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CHINA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 。
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 。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
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 。
“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
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 。
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 。
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
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
(《辞海》1989年版)注释: ①金猊:涂金的狮形香炉 。
②宝奁:贵重的镜匣 。
③武陵:地名 。
作者借指丈夫所去的地方 。
④凝眸:注视 。
赏析: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离愁别恨 。
上片写临别时的心情 。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 。
人去难留,爱而不见,愁思满怀无人领会 。
词中表达感情绵密细致,抒写离情宛转曲折 。
用语清新流畅,舒卷自如 。
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
张祖望《古今词论引》:“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
”痴语也 。
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 。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写其一腔临别心神,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 。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懒说出妙 。
瘦为甚...
语文:诗词鉴赏一共有哪些角度?
诗歌的鉴赏无非是两个大方面:内容与形式 。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 。
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
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 。
”(《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
角度四:从修辞角度——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反复、起兴等 。
角度五: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兴、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衬托、渲染、象征、白描、抑扬、照应等 。
角度六:从诗歌结构、篇章的角度——诗歌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并列结构、层递结构、对比结构、回环结构、开阖聚散结构等 。
篇章特点有:起承转合、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铺垫、呼应等 。
http://blog.xhedu.sh.cn/blogweb/more/detail.asp?id=1758 详细解释参看该网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