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经典诗句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
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
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
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
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
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
阳王收拷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
牡丹亭中所用到的诗词
汤显祖是明代最杰出的戏曲作家 ,他的戏曲代表作《 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
对这部作品 ,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 ,得意处唯在《牡丹》”(王思任《牡丹亭叙》) 与他同时代的沈德符亦云 :“《牡丹亭梦》一出 ,家传户诵 ,几令《西厢》减价”(《顾曲杂言》)可见 ,《牡丹亭》在当时就有巨大的影响 。
《牡丹亭》取得如此之大的艺术成就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之一就是大量引用、化用古典诗词 ,这对描写景物 ,刻划人物形象 ,推动剧情发展 ,增强作品语言的抒情性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
《牡丹亭》所引用的古典诗词的时代跨度比较长 ,自先秦两汉 ,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至宋金元明 ,汤显祖之前各个朝代的诗词都有引用 ,而以唐代最多 。
这些诗词涉及的诗人也比较广 ,既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一流诗人 ,也有曹植、柳永、 李商隐、周邦彦等杰出诗人 ,还有张祜、许浑、赵孟 等著名诗人 ,其中被引用诗作最多的诗人是杜甫 。
所引诗词种类比较多 ,既有乐府民歌、民谣谚语 ,也有元杂剧剧诗 ,还有无名氏诗作 。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 ,往往将剧中人物与古典诗歌或诗人联系起来 ,构成一种对应关系 。
杜丽娘父亲杜宝是“西蜀名儒 ,南安太守” ,他“表字子充 ,乃唐朝杜子美之后 。
”杜宝从姓到名都与大诗人杜甫有联系 ,同姓“杜” ,一“子美” ,一“子充” ,也都是一个字的名 ,一“甫”一“宝” 。
杜甫曾在四川生活多年 ,杜宝也有“流落巴蜀”的经历 。
杜丽娘母亲和诗人曹丕、植兄弟有关系 ,在《训女》一出中 ,杜宝云 :“内有夫人甄氏 ,乃魏朝甄皇后嫡派 。
”他说的甄皇后即指魏文帝曹丕的夫人甄氏 ;杜丽娘母亲也说自己是“甄妃洛浦” 。
男主角柳梦梅与柳宗元有关系 。
柳宗元被人称为“柳河东” ,而柳生也是“河东旧族” ,并指明柳生“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 。
”一些次要人物也与诗人有关系 ,如柳生的朋友韩子才和仆人郭橐驼孙 ,韩子才是“唐韩退之”之孙 ,“韩退之”即诗人兼古文家韩愈 ;从上面的叙述看 ,《牡丹亭》将剧中主要、次要人物都与诗人联系在一起 ,或姓氏名字相似 ,或生活事迹类同 ,汤显祖把它们连接起来 ,有的甚至有些牵强 ,显得虚虚实实 ,甚至模糊不清 ,但这正是作为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读者不仅不觉得附会 ,相反 ,还觉得更加真实可信 ,增强了人物的历史感 。
在剧情发展上 ,引用、化用古典诗词的作用更加明显和重要 。
柳梦梅上场时 ,用了“门前梅柳烂春晖”(张窈窕 )来写他的年轻而有活力 。
“梅柳”与柳生姓名暗合 ,“烂春晖” ,一个“烂”字 ,写出他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
杜宝为官清正 ,年过五旬却膝下无子 ,用苗发诗“伯道暮年无嗣子”来描写最合适不过 。
为了教育好女儿 ,以便日后知书知礼 ,杜宝请了陈最良作塾师 ,这位老先生“灯窗苦吟” ,虽然“观场十五次” ,但终因“考居劣等停廪” ,“兼且两年失馆 ,衣食单薄” ,如今“年可六旬”的他 ,“谁睬髭须白似银 ?”(曹唐 )当柳梦梅穷困潦倒 ,衣食无着时 ,心里是“应念愁中恨索居”(段成式 )杜丽娘整天在闺房里 ,父母亲严加管束 ,六十岁的陈老先生是她可接触的惟一男性 ,她的心里有“无限春愁莫相问”(赵嘏 )的烦闷 ,毕竟是及箅的年龄了 。
她去花园游玩甚至也被认为是出格的事情 。
有一次 ,趁着父亲“日暮不辞停五马”(羊土谔 )去下乡劝农的时候 ,她才和春香溜到花园 ,这里真是“东郊风物正薰馨”(崔日用 ) ,看到如许美丽景致 ,联想到自己还孤身一人 ,便有“回首东风一断肠”(韦庄 )之感 。
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里 ,想自由地与心上人相识相爱是不可能的 ,她只有寄希望于“从此时时春梦里”(白居易 )了 。
此时的柳生 ,到处游历 ,可谓“此身飘泊苦西东”(杜甫 ) 。
金主完颜亮利用李全攻打南方 ,他巴不得“饮尽江南酒”(化用张祜“可胜饮尽江南酒”) 。
李全是一个“汉儿学得胡儿语 ,又替胡儿骂汉人”(司空图 )的贼子 。
杜丽娘为情而病 ,父母亲一边“紫微寇女夜焚香”(王建 ) ,一边“道家妆束厌禳时”(薛能 ) ,但杜丽娘还是“魂归冥漠魄归泉”(朱褒 ) 。
谁帮我写下牡丹亭的整首词?
牡丹亭记题词作者:汤显祖 〔明〕【原文】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
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
予稍为更而演之 。
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汤显祖文集》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 。
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 。
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 。
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 。
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 。
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 。
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 。
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 。
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邓长风)...
《牡丹亭·皂罗袍》诗句
绕地游]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一立小庭深院 。
注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步步娇〕嫋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瑱 。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
〔尾声〕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
[山坡羊]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 。
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
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 。
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
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著湖山石边 。
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稍儿揾著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
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 。
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 。
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 。
[绵搭絮]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 。
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 。
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闪的俺心悠步嚲,意软鬟偏 。
不争多费尽神情,坐起谁忺?则待去眠 。
[尾声]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看薰诱被眠,春那,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
【牡丹亭中经典诗句】《寻梦》〔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下悬 。
是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 。
〔忒忒令〕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是牡丹亭畔,嵌雕栏芍药芽儿浅,一丝丝垂杨线,一丢丢榆荚钱 。
线儿春甚金钱吊转 。
〔嘉庆子〕是谁家少俊来近远,敢迤逗这香闺去沁园,话到其间腼腆 。
他捏这眼,奈烦也天 。
咱歆这口待酬言 。
〔尹令〕咱不是前生爱眷,又素乏平生半面,则道来生出现,乍便今生梦见,生就个书生,哈哈生生抱咱去眠 。
〔品令〕他倚太湖石,立著咱玉婵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 。
捱过雕栏,转过秋千,肯著裙花展,敢席著地怕天瞧见 。
好一会分明,美满幽香不可言 。
〔豆叶黄〕他兴心儿紧咽咽呜著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 。
等闲间把一个照人儿昏善,这般形现,那般软绵 。
忑一片撒花心的红影儿呆将来半天,忑一片撒花心的红影儿吊将来半天 。
敢是咱梦魂儿厮缠 。
[玉交枝]似这等荒凉地面,没多半亭台靠边 。
敢是咱眯睎色眼寻难见?明放著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魂梦前 。
霎时间有如活现,打方旋再得俄延,是这答儿压黄金钏匾 。
[三月海棠]怎赚骗?依稀想像人儿见 。
那来时荏苒,去也迁延 。
非远,那雨迹云踪才一转,敢依花傍柳还重现?昨日今朝,眼下心前,阳台一座登时变 。
[二犯么令]偏则他暗香清远,伞儿般盖的周全 。
他趁这、他趁这春三月红绽雨肥天,叶儿青,偏迸著苦仁儿里撒圆 。
爱杀这昼阴便,再得到罗浮梦边 。
[江儿水]偶然间人似缱,在梅村边 。
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
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
[川拨棹]你游花院,怎靠著梅树偃?一时间望眼连天,一时间望眼连天,忽忽地伤心自怜 。
知怎生情怅然,知怎生泪暗悬? [前腔]为我慢归休,款留连,听、听这不如归春幕天 。
难道我再到这亭园,难道我再到这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知怎生情怅然,知怎生泪暗悬? [尾声]软咍咍刚扶到画栏偏,报堂上夫人稳便 。
少不得楼上花枝也则是照独眠
求“牡丹亭”中脍炙人口的名段名句
1.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 。
见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
滑:婉转讹畅 。
风情男女相爱的情怀 。
选两句大意是黄莺遇到风和且暖,歌声就变得婉转畅快,男女有了爱情.就不由得詹开颜凳 。
俗语说 。
人逢喜事特神爽”-情人相逢.更会激情满怀,甜在心里,笺在脸上 。
透过情人“笑Izl开”的神情举止,袒露出来的是他们兴奋、喜悦、幸福的深情蜜意 。
这两句可用以描写恋人相会的神情 。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牡丹亭名言语录见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
姹(chà岔)紫嫣(yān烟)红:形容百花盛开,花色艳丽 。
姹、嫣,娇艳 。
断井颓垣:废弃的水井和倒塌的院墙 。
这几句是杜丽娘的唱词,大意是:原来花儿已经到处开遍,如此鲜艳,像这样美丽的鲜花却都交给了断井颓垣;苍天啊,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我应该怎么办?赏心乐事出现在谁家的庭院?面对美好的春光,杜丽娘欣赏不已;看到春光都付与断井颓垣,白白流逝,又惋惜不已 。
她触景生情 。
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青春都付与了寂寞深闺,良辰美景白白虚度,美好的青春也被耽搁,由此引出浓重的感伤 。
在这里,作者把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写景抒情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
这支名曲后世传唱不息,《红楼梦》,《桃花扇》等名著中都有引用 。
3.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
明·汤显祖《牡丹亭·写真》 。
春色:此指容貌 。
伤心:此指内心情感 。
这两句大意是:描绘人的外貌容易,面出内心的情感却很难 。
人的眉目口鼻,是外在的,具象的,容易画得准确逼真,故曰“描来易” 。
而人的各种情绪,是内在的,抽象的,很难通过绘画表现出来,故曰“画出难” 。
这两句除了可供论述画人的外貌容易,画人的内心情感难以外,还可供论述画自然景物容易,画人的情态难 。
4.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 。
明·汤显祖《牡丹亭·写真》 。
俨(yǎn眼)然:庄重的样子 。
这两句大意是:近看容貌清晰好像十分庄重,远看体态自在好像仙女飞天 。
这两句本是赞美杜丽娘的自画像不仅容貌毕肖,而且庄重飘逸,把自己的风度神采都刻画出来了 。
近看时着重看脸部,因而显出眉宇间矜持庄重的神情;远看时着重看全貌,因而显出她飘飘欲仙的神态 。
可用以赞扬形神兼备的人物画 。
5.沉鱼落雁鸟惊暄,羞花闭月花愁颤 。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
这两句大意是:杜丽娘容貌之美,使鱼、雁、鸟都相形见绌,惊恐地回避;花、月也自惭形秽,感到羞愧和愁苦 。
这是用拟人手法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
“沉鱼落雁”之典原出《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
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庄子原意是说鱼鸟不辨美色,惟知见人惊避 。
后人改鸟飞为雁落,以“沉鱼落雁”形容妇女的美貌 。
“羞花闭月”亦作“闭月羞花”、“羞月闭花”、“闭花羞月” 。
6.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
牡丹亭好句摘抄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
袅(niǎo鸟):轻轻飘动 。
晴丝:晴空里所飘荡的昆虫在春天所吐的细丝 。
摇漾:飘摇荡漾 。
这两句大意是:晴空里袅袅飘动的游丝,被微风吹进了寂静无人的庭院,春光荡漾,如同千万根轻柔的细线 。
这两句可用于描写风和日丽、令人感到温暖恬适的融融春色 。
用摇漾的线来比喻荡漾的春光,变无形为有形,显得生动确切,而又十分新颖 。
7.略知孔子三分礼,不犯萧何六尺条 。
明·汤显祖《牡丹亭》知晓孔子所教导的礼数,不触犯(萧何写在竹简上的)法律 。
礼是孔丘教育弟子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指社会的规范,是道德的具体体现 。
萧何六尺条--泛指法律 。
萧何根据奏法制定九章律,六尺竹简书写,是汉代最早的法律 。
六尺条,用六尺竹简写的条令(法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