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分为哪几类?

1、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新乐府 。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
包括:“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
(3)、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
(4)、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
2、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 。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
扩展资料
诗歌内容:
诗来源于生活 。诗是生活大海的闪光 。把诗与生活隔开,就无法认识诗的内容本质 。
由于诗不是叙述生活而是歌唱生活,感情就是诗的主要内容,抒情美是诗的内容本质 。感情要有所依 。形象,使感情具象化、可感化 。所以形象也是诗的内容的组成部分 。诗是最富于哲理意味的文学样式,它是文学领域中最“讲理”的品种 。感情来源于思想 。思想同样也是诗的内容的组成部分 。
情、形、理的统一,构成诗的内容 。
1、诗歌感情:
(1)、感情的真实性 。
所谓真实,就是不说假话 。诗总是乐于倾吐隐秘在自己胸中的悲欢 。圆滑与世故都不应当是诗的品质 。感情的真实还有一个广阔领域 。诗中除诗人以外的任务形象的感情也必须是真实的 。
(2)、感情的独立性 。
真实的感情总是具体的、独特的 。它是独立的不是缺乏个性的 。感情的独立性是感情的真实性的体现于延伸,是感性的外装和标志 。感情的独立性使诗和读者的心灵发生联系,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对读者变得亲近 。
感情的独立性表现在善于发现“异”:能言人之未言;长于发现”异”:善言人之难言 。
2、诗歌形象:
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也是艺术的基本规律 。诗歌唱生活,也是形象地歌唱生活 。在绝大多数诗歌中,主要形象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除了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一般独有景物形象 。
3、诗歌思想:
诗应当富于哲理 。诗歌的思想富有哲理性,不同于哲学的思想:
(1)、诗歌的思想是感情晶体 。
(2)、诗歌的思想是形象晶体 。
(3)、诗歌的思想是机智语言的晶体 。
4、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诗一般不会通篇以抽象语言直接表达抽象的情思,而要借助意象表达 。意象就是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诗要表现的,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诗人所面对的客观世界 。
在主观世界一方,诗要表现的主要是情思和美,即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颖悟以及审美感受 。客观世界要求于诗的,则是叙事和状物,叙社会之事,状自然之物 。其所状之物、所叙之事,往往也作为意象,借以寄寓主观的情思及美感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词
怎样快速背会古诗喜欢背古诗的同学这回有小窍门啦,我们所接触到的古诗一般都短小精悍,押韵上口.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地背诵古诗又经久不忘呢?下面给同学们介绍三点小技巧:一、口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所学的古诗一般不长,但不一定好读,因为古诗的用字与诗句都非常精炼,而且又是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古代书面语.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阅读,遇到生僻的字查字典,停顿、重音、节奏也应把握准.而且要大声地读出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才行.二、心惟“心惟”即“理解”,古诗的意思很不好理解,所以,我们要准备一本古诗注释的工具书来帮助学习,力求做到字字落实,将古诗的表面义和含义弄得清清楚楚.此外,古人作诗在字数和句数上都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抓住并体会关键词,这样才能比较好地领悟诗歌的丰富含义.三、想象古诗有情有景,情景相生,极为有趣.同学们在口诵、心惟的基础上,可穿越历史的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脑海中就会产生生动而传神的画面.背诵时只要控制语速,边背边在脑海中想象诗中的画面,就会达到诗、情、画、意的统一.背诵古诗才会经久不忘.
古诗的来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
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 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可使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可引 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以及《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机吸收 。
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 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 。
在这幅画中,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 。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的意思是,那一片孤帆...
一首写中秋节的古诗词加赏析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古诗词分为哪几类?】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八月十五的夜晚,碧空无云,朗月舒波 。
明澈的月光泻向大地,大地一片雪白,庭院中也好像铺了一层银霜 。
树上的鸦雀几经惊扰,终于渐渐安栖下来 。
夜,更静了,也更深了 。
秋露悄然而降 。
清冷的露珠无声地布满桂枝,沾湿桂花,阵阵桂香在寒气中飘散 。
这清幽的桂香引起了诗人的遐思:今晚,广寒宫前的那株桂树恐怕也沾上露水,收枝敛叶了,不然,怎会有这多清光照人间?呵,千里清光人共仰,只不知与清光同洒人间的秋思将落在谁的心上?望着这秋月,诗人更觉思绪纷然,相思无着,这一片深情又该托付给谁?
那些古诗词里面的数学,你了解多少1. “十”字令,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将数字“一”到“十”嵌入古诗中 。
如诗人邵雍(shào yōng)的《山村咏怀》,已选入小学课本: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诗人把1~10这些单调平淡的数字,独具慧心地融入诗行,看似轻描淡写、平淡无奇,实则浓墨重彩,平中蕴奇 。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清新别致的田园风景图 。
2.杂数诗,就是诗词中运用数字没有定数和规律,只根据诗歌的需要来写,古代的数字诗大多属于这一种 。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诗句中的数字有“两”、“一”、“千”、“万”,就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景图 。
3.“一”字诗,这种是只用“一”字作诗 。
如清代女词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她写过《黄昏》: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
注释:鱼矶(jī),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 。
如《一字诗咏四大美人》之杨玉环,作者:佚名:一喜一悲一相对,一串荔枝一串泪 。
一诗一吟一梦里,一朝酒醒一朝醉 。
两首一字诗都是连用十个“一”字,但是并没有给人带来重复单调的感觉 。
-------JINGRUI HAINING
古诗讲解>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1],一别心知两地秋 。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
【赏析】严维〔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人 。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在世 。
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 。
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 。
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 。
时年已四十余 。
后历秘书郎 。
严中丞节度河南,辟佐幕府 。
迁余姚令 。
终右补阙 。
维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世间的“生别离”而浩叹、而惆怅 。
发而为诗,便出现许多传世的佳作 。
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
”(《沧浪诗话·诗评》)因为这一类作品一般都感情真实充沛,极少造作,故最易打动人心 。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
补充: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 。
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
“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
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 。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 。
“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
“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 。
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
“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
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 。
这一句写望中所见 。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
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 。
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
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
“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 。
古诗词排律规则是什么?古诗词排律规则:(1)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 。
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 。
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
(2)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 。
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 。
(3)排律之中,还有一种试帖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所以也叫“赋得体”),并限定韵脚,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
排律的相关知识:(1)排律,又称长律,是一种扩大了的律诗 。
排,是排比的意思,排律即是按着律诗的格律则可以一联一联地排比下去 。
一般是指十行以上合乎律诗规则的近体诗 。
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的每一联都要求对仗,句法韵律要求与律诗一样严格 。
押韵也要求用平声韵,每联都押,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
(2)排律有五言长律与七言长律两种,从格律上看,五言长律是五律的延长,七言长律是七律的延长 。
排律篇幅以五联十句为基点,长则无限制 。
可以写到一百多韵,二百多句 。
例如杜甫的《投赠哥舒开封翰二十韵》,白居易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等 。
(3)排律由于格律要求太严,过于束缚思想,因而不容易写好,历来认为杜甫的五言排律写得最好,其它名家名作不多,而七言排律比五言排律更难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