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老师演讲的诗词

《七绝·教师颂》 作者:风流人物(网名)春雨无声润嫩禾 , 黄沙野岭绿生坡 。劝君莫忘恩师在 , 粉染双肩一世歌 。. 《七绝 颂教师》作者:一帘幽梦Z(网名)丹心一点寄朝阳 , 化作清晖余韵长 。只盼年年桃李艳 , 情牵日月绘芬芳 。. 《七绝 , 教师赞》作者:杜昌海执笔无言育后人 , 黑丝染鬓织才新 。今朝学子三江会 , 品韵春风师悦真 。
跪求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事迹演讲稿转眼间 , 踏上教坛已经**年了 , 我也从一个稚气未脱的毛孩子成长为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独挡一面的骨干教师 , 一路走来 , 与阅读同行 , 与思考为伴 , 进步着 , 收获着 , 快乐着!我庆幸能够在龙口市**小学这个浸润书香的沃土里躬身耕耘 , 我感谢新课改大浪淘沙般的历练让我的羽翼得以丰满 。
永远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听我第一堂课的情景 , 我选的课文是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 。
我拿着查找到的教案照本宣科 , 在台上声情并茂地范读 , 入情入境地领唱 , 后来满怀期待地提问:“‘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 , 红领巾代表什么?太阳代表什么?”让我没有想到的是 , 台下孩子表情木然 , 领导频频摇头 , 我自己突然就头涔涔而汗津津了!铃声一响 , 领导连评课都没有进行扭头就走了!头一次讲课的惨痛经历 , 重重的给我一记当头棒喝 , 才得以让我知道自己的浅薄与无知 。
从此我潜下心来 , 虚心请教 , 认真阅读有关教学书籍 , 真正做到备学生 , 备教材 , 后来尽管我真正努力了 , 但看到同样的教案为什么别人去上 , 就能取得那么好的课堂效果?许多的困惑和不解 , 后来从书中都找到了答案 。
那时我算是把“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领会到骨子里了 。
看来 , 只有胸中有丘壑 , 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 , 游刃有余啊! **年 , **校长迈进了**小学的大门 , 对全体师生提出了“学习并快乐着 , 工作并快乐着”的办学思想 。
中文系毕业的她知识渊博 , 当然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 , 她率先垂范 , 带领大家一起读名著 , 写体会 , 设论坛 , 开讲座 , 还经常给大家推荐一些名家名篇 , 学校还开展了“读书演讲比赛”、“教师古诗文朗诵比赛”、“每周随笔诵读”等活动 。
老师们在这些活动中既提升了文化底蕴 , 又享受了生活 , 并让自己的思想合着时代的脉博一起跳动 。
于是 , 我再次翻开尘封已久的《唐诗》、《宋词》 , 一股诗香扑鼻而来 , 少年时那种对诗词的热爱又奔涌而出 。
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词 , 推荐名句给他们积累背诵 , 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因有诗词素养而方显才华的人 。
记得那年辅导学生参加龙口市读写知识竞赛 , 我和孩子们诵经典 , 赏美文 , 孩子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 , 谁曾想我本人参加辅导老师跟考 , 竟拔得头筹 , 在所有跟考老师中名列榜首 。
**年新一轮课改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 , **校长以课改为契机 , 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施绿色教育 , 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的教育理念 。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 徐校长首先进行的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训练 。
她带领我们聆听陶继新老师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专题报告 , 在三个多小时的报告中 , 我的情绪始终处在激动与震撼之中 。
品读经典取法乎上 , 在纷繁中凝神静气的精神境界 , 的确给人以太多启迪 。
而众多读书成长的精彩纷呈的事例 , 更是让人感到了读书的力量 。
如何做好语文诗歌鉴赏和阅读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 , 纵观全文 , 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 , 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 , 归纳每段意思 , 归纳中心思想 。
往往行之有效 。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 , 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 , 在进入题目之前 , 必须读两遍文章 。
第一遍速读 , 作快速浏览 , 摄取各段大概意思 , 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 , 仔细阅读每句话 , 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 , 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 , 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 , 尤其注意段首、段尾 , 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 , 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 , 结构层次 。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 , 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 , 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 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 , 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 , 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
牢记:欲速则不达 。
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 , 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
第二步 , 认真审题 , 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 , 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 , 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 , 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 , 把握题目要求 , 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 ,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 一是文章作者的话 , 一是命题者的话 。
设置题干的目的 , 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 , 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 , 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 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 , 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 锁定答题区间 , 具体到段、句、词 。
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 , 准确抓住关键词句 , 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 ,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 , 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 , 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 , 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 , 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
第三步 , 筛选组合 , 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 , 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 , 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 , 问什么答什么 , 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
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 , 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 , 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 , 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 , 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
题干的结构 , 是表意的外在形式 , 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 , 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 , 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 , 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
4、变含蓄为直接 , 变分说为概括 。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 , 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 , 还很讲究艺术技巧 。
有的含蓄委婉 , 有的生动细腻 , 有的形象具体 。
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 。
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 ,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 , 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 , 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 , 概括性的语言 , 即为所需答案 。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 因此 ,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
但并不是直接摘抄 , 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 , 有时要求综观全文 , 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
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
另外 ,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
表达方式 ,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
写作手法 , 考生要清楚 ,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 , 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 , 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 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
修辞手法 ,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
语言特点 ,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 , 书面语的严谨典雅 , 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
分析时 , 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
感悟 , 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
说明文的类型 , 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说明方法 , 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
说明顺序 ,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考生在答题时 , 可答得具体些 ,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 , ...
浅谈如何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 第一 , 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 , 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 , 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 , 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 ,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告诉学生读文言文 , 既要做到字字落实 , 特别是重点词句 , 又要做到有理解 , 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 对此 , 老师们深有体会.
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 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 , 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 。
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 , 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 , 揭课题(二)、介绍背景 , 知诗人 。
(三)、自主学习 , 明诗意 。
(四)、想象诵读 , 悟诗情 。
(五)、创设情境 , 入诗境 。
(六)、迁移运用 , 创诗文 。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 , 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 , 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 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 , 并板书课题 。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 , 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 , 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 , 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
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 , 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
直接导课 , 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 , 板书课题 , 提出学习要求 , 学习新课 。
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 , “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 , 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 , 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
(二)、介绍背景 , 知诗人 。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 。
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 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 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 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 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 ,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 , 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 , 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
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 , 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 , 获得情感体验 。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 , 扩大知识面 , 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
”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 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
(三)、自主学习 , 明诗意 。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 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
在这一环节中 , 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 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 ,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
首先要大胆地“放” 。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 , 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 , 弄懂诗意 。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
其实是巧妙地“扶” 。
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 , 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 , 根据学情 , 来决定是否“扶” , 哪些地方该“扶” , 又该怎么“扶” 。
通过“扶” , 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 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 , 为体味诗情 , 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 。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 , 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 , 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 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 ,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 。
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 。
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
(四)、想象诵读 , 悟诗情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 加深理解和体验 , 有所感悟和思考 , 受到情感熏陶 , 获得思想启迪 , 享受审美乐趣 。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博大精深 , 凝炼含蓄 。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 。
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 。
因此 , 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 , 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 , 教师要趁热打铁 , 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 , 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 , 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 , 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 , 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 , 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 。
在学习古诗过程中 ,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 , 入情入境 , 加强有感情地朗读 。
在初读过程中 , 仅以读准字音 , 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 , 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 。
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
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
(五)、创设情境 , 入诗境 。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
求一篇关于语文课堂小结的发言稿 。
朱熹曾说 , 读书有三到 , 谓眼到 , 口到 , 心到 。
三到之中 , 心到最急 。
其实 ,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 , 心到了 , 离成功就近了 。
今天我市在南马举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讨会 , 会上三位语文老师开了展示课 , 五位老师介绍了经验 。
课是十分成功的 , 经验也是非常实在的 。
为什么?“心”到了 。
他们到在哪里?一是到在深刻理解 。
要搞好语文综合性学习 , 正确理解是前提 。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 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 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
这四句话告诉我们 , 语文综合性学习 , 首先应该具有语文性 , 它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于其他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 。
第二是综合性 , “知识的综合运用” “能力的整体发展” “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和“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都与体现了综合的特点 。
第三是实践性 , 综合性学习不同于纯课堂的你教我学 , 你说我记 , 而是在活动主题指引下和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前实践成果的真实展示 。
没有课前搜集整理的实践 , 就没有课堂的发言权 。
纵观南马镇中的三堂展示课 , 尽管“三性”的体现还不十分完美 , 但听课老师没有遗憾 , 因为三位老师的“心” 已经到了 , 他们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是正确的 , 也是深刻的 。
二是到在悉心指导 。
常言道 , 台上三分钟 , 台下三年功 。
综合性学习也是如此 , 课堂展示一节课45分钟 , 教师也没说几句话 , 看起来老师很轻松 , 但课前的指导功夫是大量的 。
难怪有老师说 , 综合性学习投入大产出少不划算 。
三堂展示课之所以没给凄风苦雨中前来听课的老师以遗憾 , 因为功夫在台下 , 在诗外也 。
三是到在精心总结 。
南马镇中陈惠珍老师介绍的三个“有所”和三个“走向” , 教给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和途径;六石镇中卢美福老师介绍的三个“利用” , 使我们进一步明了综合性学习最大的功效——可以缓解学生作文“无米之炊”之燃急;还有外国语学校介绍的几个案例 , 巍山镇中综合性学习的特色 , 王秋珍老师介绍的实践成果的修改完善直至发表等 , 都从不同侧面丰富这次活动的内容 。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教材的一个的新亮点 。
要点亮综合性学习这盏灯 , 首先要点亮教学之灯;要点亮教学之灯 , 首先要点亮教学思想之灯 。
如何点 , 惟研是途也 。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一、反复诵读 , 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诵读是传统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 “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道:“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 不可误一字 , 不可少一字 , 不可倒一字 , 不可牵强暗记 , 只要多诵读 , 自然上口 , 久远不忘 。
”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 , 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 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 , 提高阅读能力 。
初学一首古诗 , 教师应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 , 参照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 不读错 , 不丢字 , 不加字 ,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也可以巩固汉语拼音 。
课堂上 , 教师可以选出几名同学大声朗读 , 让其他同学当裁判 , 评一评 , 议一议 , 看谁朗读得最好 , 谁朗读时存在哪些问题 。
教师要声情并茂地为学生示范朗读 , 让学生跟读 , 注意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 读出感情 , 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朗读、配乐朗读的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
二、学会欣赏 , 领悟古诗的意境深 学习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和领悟古诗的深邃意境 , 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使学生深深地爱上语文这门基础学科 , 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
1.巧用插图感受情境 。
在教学《山行》时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 , 弯弯曲曲的山路上 , 一辆马车停在路旁 , 诗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 , 欣赏着漫山遍野的枫叶 。
让学生通过插图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
2.解析语言进入情境 。
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 ,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 让学生理解“绿”在这里作动词用 , 使人眼前一亮 , 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
这个“绿”字 , 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 使这首诗更加出神入化 , 拥有春天的色彩感觉 , 仿佛春风吹过 , 江南就开始变绿了 。
3.利用多媒体深入情境 。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 ,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照片 , 配上轻快的音乐 , 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物 , 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鹳雀楼上 , 夕阳下波涛滚滚的黄河流向远方 , 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 , 您想说些什么呢?同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关于鹳雀楼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 通过媒体讲解学生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资料 ,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 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对鹳雀楼的讴歌之词 。
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 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深邃意境 。
浅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品读古诗词之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优化教学过程 , 提高教学效率 , 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 学生为主体 , 思维为核心 , 能力为目标 , 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
通过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
一堂高效的阅读课 , 不但能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 得到情感的熏陶 , 更能让学生获得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 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 。
那么 , 如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验来谈谈个人的一点儿浅见 。
一、认真解读文本 , 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认真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 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 ,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 。
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 , 能够真正的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等 , 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 , 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生成的问题 。
正所谓有了精心的预设 , 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
二、激发阅读兴趣 , 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
”因此 , 教师要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 , 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能够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 , 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 从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 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 最终促进学生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 真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
那么 , 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1)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 , 让学生讲故事或背成语 。
(2)课外阅读课时帮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阅读书籍 。
(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班内开展一些朗读小竞赛等 。
(4)精心设计导课 。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 , 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法 , 古人云: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 。
通过阅读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体验、自由感悟 , 许多不同的体验正是在多样化的阅读中得以生成的 。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 学生自读、互读后进行交流 。
他们不但说出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 也体会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 , 还了解了祖国有珍贵的文化遗产等 。
学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 , 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去悟 , 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
四、巧妙设问 ,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 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学起于思 , 思源于疑 。
古人道:“为学患无疑 , 疑则进也 。
”又云:“学贵有疑” , “小疑则小进” , “大疑则大进” 。
巧妙设问 , 质疑问难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 , 让学生的质疑问难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 , 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 , 带来活力 。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 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 , 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 , 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 。
在教学中巧妙设问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 , 有利于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
五、以“情”为导 , 读悟写结合 , 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 , 加深理解和体验 , 有所感悟和思考 , 受到情感熏陶 , 获得思想启迪 , 享受审美乐趣 。
因此 , 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 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 ,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 做到以“情”为导 , 读悟结合 , 读写结合 。
1、以“情”为导 , 读中品悟 , 积累内化语言 。
“感人心者 , 莫先乎情 。
”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阅读 , 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更深 , 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更有效 , 结合语言想象的画面更清晰 , 课堂学习的质量就更高 。
读即朗读 , 悟即品悟 , 朗读和品悟相辅相成 。
熟读、精读之后 , 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语言的艺术之魅力 。
在教学中 , 我采用“读书三步曲” , 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 , 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
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 , 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 , 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
在教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课《迷人的九寨沟》时 , 我设计了如下合作细读、整体感悟的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 , 自主学习 , 了解九寨沟迷人在什么地方 。
接着 , 四人小组合作展开研讨 , 小组长带领组员根据各自初读课文的体会 , 说说“九寨沟真是迷人的人间仙境”的理由 , 一起读读有关句子或段落 , 读后由小组成员简单评议 。
最后 , 全班集体交流、反馈学习成果 。
2、读写结合 , 拓展延伸 。
阅读是写作之母 。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 , 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 , 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 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
做好高中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 , 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 , 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 , 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
作为中学生 , 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 , 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 。
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 , 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 , 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 , 如果阅读诗歌 , 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 , 那是远远不够的 , 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 , 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
所以 , 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 , 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
从这一点来看 , 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 , 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 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 , 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 。
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 , 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
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 , 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 。
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 , 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
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 , 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 , 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 不会作诗也会吟" , 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
由此可见 , 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 , 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
读之同时 , 还需展开想象 。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 , 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 , 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 这样 , 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
鉴赏古诗 , 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 , 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
首先 ,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 ,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 , 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 , 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 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
再次 , 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 按表达方式 ,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 , 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 , 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 , 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 , 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 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 或借景抒情 , 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
当然 , 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 , 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 , 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 , 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的特点 。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
鉴赏咏物诗 , 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 , 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 ,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 , 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 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 , 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 , 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 。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 , 事情虽小 , 情意却深 。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 ,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 , 发而成诗 , 即为抒怀 。
鉴赏这类诗词 , 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 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
【赞美老师演讲的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