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殊功能,可以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古诗词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生动活泼的视觉语言 。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可以弥补学生对诗词理解的不足,促使学生投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它的意境美,体会它的语言美,领悟它的技巧美,品味它的情感美 。
如何提高初中古诗教学的审美能力中国的古诗文绵延流传了千百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 。
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 。
古典诗歌是中学生乃至每个人最宝贵、最丰富的文学源泉,她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
能让学生从文学的源头汲取到最清澈、最甜美的文学之水,也能让学生在吟咏古诗词时感受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古代的文化,从一句句诗,一个个典故,一幅幅画面中感受一脉相承的经典 。
中国的孩子都应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孩子,都应该是富有书香的孩子,都应该在浮躁的今天找到让精神和性情都安静下来力量 。
所以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学,更是成为笃定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 。
学习古典诗歌,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
古诗文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化民族的文化 。
一首首唐诗宋词,一篇篇楚辞汉赋,文思奇妙,词彩华丽,情趣高雅,赏心悦目 。
对高中生而言,从诗歌鉴赏中吸收前人思想精华,感受诗歌的精神魅力,是最主要的目标 。
但是,当代中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 。
中华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远不如言情武打小说、流行歌词那么风行 。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语文课本将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古代经典的传承 。
但在现实中,古诗文教学僵死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条分缕析和一字一句的翻译,导致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兴趣减退,只是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不领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没有用心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没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相契合,使古诗文教学非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
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只停留于翻译背诵的层面上,而缺少对古诗文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
再加上学生学业压力非常大,作业任务非常繁重,这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的欣赏诗歌,古典诗词及其相关知识的积累就显得薄弱甚至很贫瘠 。
还有,当前的考查模式难度较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经常让她们在面对考题时茫然失措、抓耳挠腮,他们很难从古典诗词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并将它发扬光大,就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文之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便是当务之急了,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中国古文化语言的无穷魅力,喜欢上它并传承下去 。
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呢?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所以,课堂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主阵地 。
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课堂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存在以下具体的问题:1.学生基础薄弱,文学积淀匮乏 。
字词理解有困难,不能很好地读懂意思;表达能力欠缺,将自己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联想思维差欠缺,进入意境较难;对基本手法掌握不好,分析不出其效果;尤其以后两种最为明显 。
2.课堂视野狭窄,教师很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性的引导、培养 。
就笔者所观摩的诸多课例来看,教师普遍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表现为注重对作品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味 。
文化底蕴的迅速流失,使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有文化艺术性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技术课 。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自己的课堂为实验田,从朗诵、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深入把握文学鉴赏中思维活动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强化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希望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素养有所帮助 。
一、诵读——涵永功夫兴味长 古诗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的起点是朗读背诵,反复吟诵,品赏韵味 。
吟咏随诗人的感情而出,吟咏同时又生发着诗人的感情,声情相随,声情相生,而最后的作品则是诗人声与情的文字记录 。
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则可通过吟诵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通过声音达到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流的境界 。
因此,吟咏是阅读欣赏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 。
有效的朗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更可以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
有效,就需要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朗诵方法,从而提高鉴赏水平 。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
”所以,读诗,首先要熟读,就是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 。
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 。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 。
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
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
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
如何提高初中古诗教学的审美能力 中国的古诗文绵延流传了千百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 。
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 。
古典诗歌是中学生乃至每个人最宝贵、最丰富的文学源泉,她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
能让学生从文学的源头汲取到最清澈、最甜美的文学之水,也能让学生在吟咏古诗词时感受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古代的文化,从一句句诗,一个个典故,一幅幅画面中感受一脉相承的经典 。
中国的孩子都应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孩子,都应该是富有书香的孩子,都应该在浮躁的今天找到让精神和性情都安静下来力量 。
所以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学,更是成为笃定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 。
学习古典诗歌,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
古诗文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化民族的文化 。
一首首唐诗宋词,一篇篇楚辞汉赋,文思奇妙,词彩华丽,情趣高雅,赏心悦目 。
对高中生而言,从诗歌鉴赏中吸收前人思想精华,感受诗歌的精神魅力,是最主要的目标 。
但是,当代中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 。
中华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远不如言情武打小说、流行歌词那么风行 。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语文课本将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古代经典的传承 。
但在现实中,古诗文教学僵死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条分缕析和一字一句的翻译,导致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兴趣减退,只是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不领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没有用心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没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相契合,使古诗文教学非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
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只停留于翻译背诵的层面上,而缺少对古诗文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
再加上学生学业压力非常大,作业任务非常繁重,这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的欣赏诗歌,古典诗词及其相关知识的积累就显得薄弱甚至很贫瘠 。
还有,当前的考查模式难度较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经常让她们在面对考题时茫然失措、抓耳挠腮,他们很难从古典诗词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并将它发扬光大,就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文之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便是当务之急了,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中国古文化语言的无穷魅力,喜欢上它并传承下去 。
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呢?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所以,课堂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主阵地 。
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课堂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存在以下具体的问题:1.学生基础薄弱,文学积淀匮乏 。
字词理解有困难,不能很好地读懂意思;表达能力欠缺,将自己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联想思维差欠缺,进入意境较难;对基本手法掌握不好,分析不出其效果;尤其以后两种最为明显 。
2.课堂视野狭窄,教师很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性的引导、培养 。
就笔者所观摩的诸多课例来看,教师普遍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表现为注重对作品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味 。
文化底蕴的迅速流失,使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有文化艺术性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技术课 。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自己的课堂为实验田,从朗诵、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深入把握文学鉴赏中思维活动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强化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希望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素养有所帮助 。
一、诵读——涵永功夫兴味长 古诗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的起点是朗读背诵,反复吟诵,品赏韵味 。
吟咏随诗人的感情而出,吟咏同时又生发着诗人的感情,声情相随,声情相生,而最后的作品则是诗人声与情的文字记录 。
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则可通过吟诵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通过声音达到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流的境界 。
因此,吟咏是阅读欣赏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 。
有效的朗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更可以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
有效,就需要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朗诵方法,从而提高鉴赏水平 。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
”所以,读诗,首先要熟读,就是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 。
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 。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 。
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
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
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 。
”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 。
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 。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
那么,如何开展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
一、意象教学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 。
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 。
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 。
抓住“意象”开展教学,犹如抓住“牛鼻子”,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
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 。
作品中的具体时令与地点是实象所在,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则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
尤其末尾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情景一体和主客观世界的充分显现,既是“景”的升华,更是“情”的升华 。
就是说,从“实景讲解”到“情志分析”到“妙语升华”,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层层递进式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文学素养 。
二、新意教学在古诗词作品中,意象有些明显,有些则比较模糊 。
对于意象模糊的诗词作品,可采用“古文新意”教学法 。
什么是“古文新意”教学法?就是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意象模糊的古诗词,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品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探究能力 。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由于诗的内涵意象比较模糊,所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强势取代学生的认知观点,而应当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凭借自身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去阅读并“观赏”其中所展现的多彩画面,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诗词理解 。
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只要能顺理成章和自圆其说,就值得赞赏与肯定 。
三、比较异同比较异同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 。
就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或者不同作者在背景、风格、手法上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思开展比较阅读:《一剪梅》描绘的是作者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新婚未久的丈夫离家外出,词人因独居寂寞急切思念而流露出来的离别心情;《声声慢》则是表达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愁思――丈夫已逝、国破家亡,旧爱难寻、颠沛流离 。
再如,同样以项羽为对象,同样以乌江亭为题:王安石从民心向背入手,认为项羽因失去民心而失败;杜牧从用兵角度,批评项羽未能正确地面对失败而乌江自刎;李清照则是从做人气节出发,认为无论生死都要轰轰烈烈,赞扬项羽“生是人杰、死亦鬼雄” 。
通过比较,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思维 。
四、古今联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和宝贵精神财富,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陶冶心灵、凝炼人心和熔铸精神的正强化作用 。
“粗布大褂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名言俗语,都在强调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文对于丰厚学识、人格修养等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影响 。
尤其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的今天,重视和开展古诗词教学与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血肉丰满、情义十足、志气蓬勃的现代公民 。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
特别在中学,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
...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觉的提高,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现代教育环境中,高中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审美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学生对于美术美感的理解和审美观点的走向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艺术课程理解的深刻与否,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学生美术学习的良性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完善和提高 。
笔者通过多年的高中美术教学经验,认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有如下方式方法供大家参考 。
一、通过美术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这其中蕴含着学习文字、语言的深刻道理,这种道理在美术教学中同样适用 。
高中学生对美术课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阅读、分析著名画作时,应当让学生自习体会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美感、创新之处、想象力和爆发力等内容 。
许多画作乍眼一看觉得很普通,但经典画作的经典之处就在于能够让人百看不厌,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悟和发现,例如阅读著名的画作《最后的晚餐》时,开始只是觉得画面充分表达了耶稣遇难的故事梗概,再仔细分析画中每个人的表情时,发现画作的信息量进一步增大,每个人的表情里都有无穷的故事和想象的余地,最后再看画作的色调和配色发现都与渲染故事的氛围有关 。
学生在阅读美术作品时也要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来阅读美术作品,争取每看一遍都有新的领悟和体会,由此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就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与升华 。
二、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张力是人们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品内在审美价值的欣赏和深层价值的发掘,艺术创作或艺术品在被人们欣赏的过程中,人们由此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思考及对艺术价值的发掘、体验是艺术品呈现出扩张并发散出来的艺术魅力 。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是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 。
高中生的美术理解能力有限,许多美术作品在学生看来比较难以理解和体会,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和美感,势必能够延伸美术作品的艺术深度,提升学生的审美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总之,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重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命如何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本文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
古诗,这个离我们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 。
作为中国人,她是我们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她,理解她 。
然而,作为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作为教师,我们又如何来实现《课标》的要求呢?本文将从“学习古诗的意义”,“如何感悟古诗的美”,“古诗教学的误区”这三方面谈谈自己对古诗教学的认识 。
一、学习古诗的意义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
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 。
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即是这个道理 。
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个作用即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
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
其次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
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
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
第三,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
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 。
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 。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
另外,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
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
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
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古诗学习不论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的意境 。
二、读中悟美、悟情(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
古诗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 。
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 。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
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 。
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 。
寻隐者来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 。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并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初步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觉的提高,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现代教育环境中,高中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审美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学生对于美术美感的理解和审美观点的走向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艺术课程理解的深刻与否,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学生美术学习的良性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完善和提高 。
笔者通过多年的高中美术教学经验,认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有如下方式方法供大家参考 。
一、通过美术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这其中蕴含着学习文字、语言的深刻道理,这种道理在美术教学中同样适用 。
高中学生对美术课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阅读、分析著名画作时,应当让学生自习体会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美感、创新之处、想象力和爆发力等内容 。
许多画作乍眼一看觉得很普通,但经典画作的经典之处就在于能够让人百看不厌,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悟和发现,例如阅读著名的画作《最后的晚餐》时,开始只是觉得画面充分表达了耶稣遇难的故事梗概,再仔细分析画中每个人的表情时,发现画作的信息量进一步增大,每个人的表情里都有无穷的故事和想象的余地,最后再看画作的色调和配色发现都与渲染故事的氛围有关 。
学生在阅读美术作品时也要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来阅读美术作品,争取每看一遍都有新的领悟和体会,由此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就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与升华 。
二、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张力是人们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品内在审美价值的欣赏和深层价值的发掘,艺术创作或艺术品在被人们欣赏的过程中,人们由此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思考及对艺术价值的发掘、体验是艺术品呈现出扩张并发散出来的艺术魅力 。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是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 。
高中生的美术理解能力有限,许多美术作品在学生看来比较难以理解和体会,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和美感,势必能够延伸美术作品的艺术深度,提升学生的审美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总之,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重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
浅析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通过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学习思维方式 。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本质和意义1.1抽象思维的含义抽象思维就是凭借概念进行的思维, 也可称为逻辑思维,包含形式和辩证两种逻辑思维 。
其中抽象思维的初级形态是形式逻辑思维,高级形态是辩证逻辑思维,初级形态强调反对事物的自相矛盾,高级形态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 。
抽象思维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决定着抽象思维可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形成知识的概念、理论、体系必要思维形式 。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系统、演绎和归纳的思维方式 。
1.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共同要求,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融入逻辑思维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获得有效地教学效果 。
而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可塑性强的阶段,通过具有逻辑思维方式的古诗词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语文教学,对个人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2.古诗词知识教学中的抽象思维培养2.1归类技能的培养知识的识记要靠系统的归纳分类,这样才能记得牢固、准确 。
对高中古诗词知识的总结归类,是掌握古诗词知识点的基本方法,高中古诗词主要包括时代背景、抒情方式、叙述手段等不同方面的知识,适当引导学生使用归类的方法学习知识,是实现古诗词教学高效性的必要手段 。
在古诗文学习中,词句的积累是教学中的重点,掌握词句含义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运用归类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词句的类别、含义,从而高效的掌握古诗词中的词句知识 。
高中语文课程中选取的古诗词,都是蕴含着大量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从内容分析,有忠贞报国的,有忧国忧民的,有写景抒情的,有壮志未酬的,从题材类型分析,有豪放、婉约、边塞之分,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根据内容的不同、题材类型的不同,进行归类学习,这样的归类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把同一类的古诗词进行结合、整理、分析,更方便知识的记忆,古诗词的意境学生也能强化掌握的程度 。
培养学生的归类技能,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2.2运用抽象法进行古诗词教学古诗词的教学知识,在历史演变中,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但与当今学生普遍接触的现代诗歌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为了实现古诗词知识的活学活用,应当采取具体和抽象的讲解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突破古诗词简短的限制,结合知识内容、时代背景更好地为学生讲解古诗词的意义 。
通过运用抽象法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很好的为学生讲解更多与诗词有关的意象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
3.古诗词全文教学中的抽象思维培养3.1古诗词语言的抽象思维古诗词的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与古人思想,与现代的语言环境有着较大的区别,合理的分析、概括古诗词的语言意境,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着很大的作用 。
在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透过分析来看到更广、更多的语言环境,融入逻辑思维,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更具现实性、拓展性 。
3.2古诗词结构的抽象思维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会随着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进行不同的难度改变,高中阶段选取的古诗词更具有教学难度,这就教师要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运用逻辑思维方式分析古诗词的结构,从而了解句式的变与不变,了解诗词结构的逻辑性 。
通过具有抽象思维方式的古诗词教学,可以使诗词更有条理性,诗词的意境可以如身临其境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印象,使学生能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
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古典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
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和重要内容 。
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希望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
1.能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诗歌赏析题,全国卷及各省市卷均要求考生要用文字来表述,也就是说要学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看法 。
高考对诗歌赏析的考查已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都采用文字作答的形式来考查 。
它要求学生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能把“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 。
心里琢磨好了的,嘴里要说得出来,笔下还要写得出来 。
不仅要读懂,弄清楚,还得句子通顺,语言表达准确,才能得较高的分数 。
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 。
高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这些是欣赏诗歌的前提和条件 。
但与小说、散文、戏剧相比较而言,诗歌又有它的特殊性 。
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又往往高于现实 。
诗人大多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学生很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隔阂感 。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都显得尤为重要 。
2.朗读感受,深化理解 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 。
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 。
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
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 。
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 。
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
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 。
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 。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 。
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 。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 。
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
3.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找出意象,组合画面,想景悟情是感受诗歌意境的有效途径 。
首先是找出意象 。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且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 。
所以教学唐诗宋词时想要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先让学生抓住这些意象来理解诗歌 。
其次是组合画面,想景悟情 。
找出的意象经过读者的想象可以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到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 。
如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 。
还寝梦佳期 。
”诗选取的主要意象是月、海、烛 。
那么我们可以抓住这几个意象来展开想象,组合画面: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 。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 。
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火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 。
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 。
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
从诗歌联想到的几个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远在天涯,在漫长月夜竞彻夜难眠的真切的相思之情 。
4.依托载体,优化教学 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过程 。
这一特点给诗歌鉴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优美意蕴,让书面文字的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让学生在情感上靠近诗人、在感知上体会诗意,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 。
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歌的意境,有效地...
【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