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昏的现代诗歌、古诗词有哪些?

【古诗词】:
《暮立》【唐】白居易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
《春村》【唐】白居易
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农夫舂旧谷,蚕妾祷新衣.
牛马因风远,鸡豚过社稀.
黄昏林下路,鼓笛赛神归.
《望江州》【唐】白居易
【关于黄昏的现代诗歌、古诗词有哪些?】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
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紫薇花》【唐】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沙上月》【唐】鲍溶
黄昏潮落南沙明,月光涵沙秋雪清.
水文不上烟不荡,平平玉田冷空旷.
《独坐》【唐】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直中书省》【唐】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
《咏怀古迹五首》【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山石》【唐】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
【现代诗】:
这时已听不到,太阳有力的爪子 。在地上行走,这时是昏暗的,这时正是黄昏 。这时的黄昏就象是一张,已被剥下来的,已被风干的兽皮一样 。——芒克《黄昏》
黄昏里,一些美在眼前浮现,每一次开幕与闭幕,都让灵魂呐喊,倦鸟归巢,测量着落日的行程,被黄昏搁置的行踪慢慢模糊 。当夜幕垂下月亮星星,清晰可见 。——徐东风《黄昏.夕阳》
“黄昏”意象分析: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黄昏”这个意象是能滋生特殊情绪的一种自然环境 。古往今来,“黄昏”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意象,古典诗词尤其如此,如“暗香浮动月黄昏”、“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诗人在大自然的黄昏景色中,陶冶自己的性情,让心灵乘着黄昏的倩影远游 。古代的诗歌中关于“黄昏”的诗句有很多,“黄昏”在古诗词中有许多不同的称谓 。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中的“日暮”,这一时间指示词,为刘长卿这首诗描摹了一副朦胧的情感背景,类似的句子还有“日暮乡关何处是” 。夕阳还被有的诗人称为“暝色”,李白著名的《菩萨蛮》即有诗云:“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笔下的黄昏,仿佛是拥有了充沛的生命力,能够感应到登楼人的内心情愁 。黄昏在古典诗词中还被称为“落日”,贾岛以用词精准著称,他有诗句写到黄昏,“怪禽啼狂野,落日恐人行”,贾岛以一个“恐”字表露了他对于夕阳西下的独特感伤体验 。有的诗人直接称呼“黄昏 。
其他意象:
一、动物类
1、蝉
感身世,诉悲凉: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
痛别离,苦远游: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就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唐卢殷《晚蝉》:"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
2、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唐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    
3、杜鹃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词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
4、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
5、黄莺 
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
二、植物类
1、柳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李白《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
2、梅
"梅"有 "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和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都是以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
3、菊
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4、莲 
"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
5、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
6、芳草 
以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
以芳草喻所思之人: "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 。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
三、自然现象类
1、明月 
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的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是情感的寄托 。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
2、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
3黄昏、夕照 
感伤的心情意绪: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 。这种黄昏的伤感往往还表现在离别、相思、闺怨一类的感伤场面中,如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
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陆游《卜算子?咏梅》)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4、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
四、时令节日类
1.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如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重阳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 。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3、寒食
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 。如"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4.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等 。
五、特定地点类
1、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 。王实《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
2、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 。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 。范成大《横塘》又有:"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
3、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古诗的意象,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 。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古诗的意象,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 。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
诗歌中黄昏的意象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的相思情节 胡花 摘要: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他的意象内涵最先在《诗经?君子于役》中确立为日暮相思的内容 。
经过后世语言不断的丰富发展,黄昏意象相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发展,到了唐宋诗词中,这个意象已经完全定型。
关键词:黄昏意象 日暮相思 艰难追求 生命意识 时代气息 “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 。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惯常语,用黄昏意象的诗歌随手可拈,光盛唐诗歌中写黄昏意象的就有两百多首,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
那么,黄昏意象如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感内涵呢?这篇文章就此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
( 一) 黄昏意象及其嬗变 黄昏,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名词而出现在中国古书上的 。
《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 。
”这里“响晦”就是向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昏 。
在解释“黄昏”这个词时,《汉语大词典》上说:“日已落,天色尚未黑的时候 。
”《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天色快黑时分 。
”在这里,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 。
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 。
《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 。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真情真景 。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真情实况,描写如画 。
晋唐人田家语诗,恐无此真实自然 。
”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 。
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
”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 。
到两汉以后,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 。
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谣见浮云阴 。
”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 。
”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 。
人生于大自然中,则天地与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鸟兽,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诗歌也自然起兴 。
《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面对此景,思妇怎不油然生情! 到《楚辞》之后,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 。
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碍于外界压力,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 。
自古以来,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 。
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 。
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 。
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 。
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 。
在唐代诗人笔下,黄昏这个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败意象结合,旨在展示自然物与人化自然的盛时已过,凋敝满眼 。
黄昏之景渗透了无限伤心,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诗人之情与黄昏之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岁月悠悠,历史上的杰出诗人名士都随风而逝了,可是他们在夕阳黄昏下的吟唱却千古不衰 。
黄昏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的伤悼气氛的意象被广泛的使用,深入人心 。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昏意象表现出的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投入到政治进取上 。
而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催动着诗人惜时进取 。
《离骚》:“吾令曦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诗歌中,屈原通过...
关于古诗词的意象...比如【梧桐 表示 寂寥 凄清......柳树 表示 挽留...】... 1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 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 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
3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 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
4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 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 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 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
5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 蕉写尽愁思 。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等 。
6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 的象征了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子规鸟即杜鹃 鸟 。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
宋 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 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 思 。
7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
8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
如唐人骆 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 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
“寒蝉 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
另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
”在这首 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
9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10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 生活 。
“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
古诗中所有意象的的概括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 。
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 。
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 。
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朋友参考 。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 。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
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
”(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
”(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
”(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 。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
”(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 。
”(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 。
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
赞美傍晚的诗句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2、《浣溪沙》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桃李溪边驻画轮 。
鹧鸪声里倒清尊 。
夕阳虽好近黄昏 。
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 。
几时归去不销魂 。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
瑞脑消金兽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
4、《蝶恋花·忽破黄昏还太素》年代: 宋 作者: 黄裳 忽破黄昏还太素 。
寒浸楼台,缥缈非烟雾 。
江上分明星汉路 。
金银闪闪神仙府 。
影卧清光随我舞 。
邂逅三人,只愿长相聚 。
今月亭亭曾照古 。
古人问月今何处 。
5、《阮郎归》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粉痕闲印玉尖纤 。
啼红傍晚奁 。
旧寒新暖尚相兼 。
梅疏待雪添 。
春冉冉,恨恹恹 。
章台对卷帘 。
个人鞭影弄凉蟾 。
楼前侧帽檐 。
黄昏 [huáng hūn] [释义] 1.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2.傍晚 黄昏,傍晚在古诗里意境:千百年来,人们感念黄昏,描述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上融合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照和领悟 。
野草、斜阳、秋风、清水、残宅、霜寒、归鸟、笛声、悲鸣……初中课本中的黄昏意象拥有它与生俱来的独特意象群 。
它们无一不浸染着诗人的某种特定情感 。
但是这些意象个体又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根据诗人传情达意的需要形成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黄昏原型的审美内涵,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黄昏意象独特的艺术情趣和无穷魅力 。
...
古诗中夕阳的像征, 一、怀人思乡的怅惘 “夕阳”意象最早可追溯至《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鸡栖于埘 。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桀 。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太阳下山,鸡、牛、羊纷纷归巢,最亲的人何时才能回来?妻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溢于言表,在现实面前,温柔的她把无奈的思念化作对丈夫的深情祝愿,愿戍守边疆的丈夫不要受饥挨渴 。
此诗奠定了“夕阳”寓相思怀人这一主题 。
温庭筠的《梦江南》就继承了这一传统:“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
肠断白苹洲 。
”诗歌把女子从希望到失望以至“肠断”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细腻而又深厚绵长 。
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既刻画出落日徐徐下山的美景,又把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巧妙地寓之于景 。
夕阳寓相思,除了怀人之外,更有思乡之意 。
唐朝诗人崔灏登上黄鹤楼,只见暮色苍茫烟波浩淼,诗人极目远眺不见家乡,惆怅失落顿涌心头,便有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叹 。
宋代诗人李觏《乡思》中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由见落日而触发思乡之情,把落日可见,故乡难觅的怅然之情表达得婉曲有致 。
王禹偁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皆为此中佳品 。
二、闲适隐逸的恬淡 古代文人往往由于社会黑暗,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便回归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家园 。
他们对夕阳下飞禽走兽归巢有种亲切感,因此常描写日暮时飞鸟归巢的景象来表现归隐生活的独得之乐 。
在这些作品中,“夕阳”往往成为作者情感的一种寄托,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极致 。
最著名的当属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在黄昏的美好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洒脱,诗人自身也成了夕阳景色的一部分 。
诗人以平静的归隐心态,表达了天人合一、复归自然的情感,在这里闲适心境与自然美景获得了和谐统一 。
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也有这样的描写:“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源 。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
”诗人将“寒山”“秋水”“柴门”“渡头”“墟里”“五柳”等都放在落日余晖这一背景下,将山林之美、隐逸之趣表达得别有情韵 。
王维的《渭川田家》亦是此中佳作:“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本是寻常,但把它们置于夕阳西下的背景中,落日的余晖将天地都染得金黄,面对这样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归隐之情油然而生 。
隐逸诗重于意境营造,追求人与自然的神形相契 。
刘长卿“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的洒脱超尘,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之恬静闲雅,林和靖的“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的幽深清寂,都巧借“夕阳”意象,营造出静谧安闲远离尘俗的深远意境 。
三、壮丽辉煌的苍凉 苍凉壮丽的边塞诗中也常有“夕阳”意象,大诗人王维就有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金黄的落日照耀着一望无际的大漠和滔滔的黄河,这是大自然中最辉煌壮丽的奇观,色彩绚丽的雄浑美景,表达出盛唐人旺盛的生命力 。
杜甫的《后出塞五首》(其二)中“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描绘了一幅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的暮野行军图 。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表现出一种苍凉庄严的行军场面,作者在无边的苍凉中是否还暗含着对国运的隐忧呢? 王昌龄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将诗人登临纵目的胸襟和眼光描写得如此高远宽阔,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出“白日”的奇景 。
黄河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
四、人世沧桑的感伤 春光易逝,夕阳难留,怀才不遇的诗人常怀空度光阴的苦痛 。
这种有感于黄昏日暮美景不长,人生短暂的忧患意识长久地盘滞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生命悲剧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
“夕阳”便常被易感的文人拿来,寄寓时光易逝、人生无奈、仕途失意、人世沧桑等深沉悲凉的忧患意识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
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的《浣溪沙》充满着实现个人价值的渴望 。
在追求人生理想的漫漫征途上,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个体的生命意识始终矛盾地纠结在一起,夕阳的陨落让诗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奈 。
李商隐也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而发出深长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这也正是他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对自己坎坷的一生,对所处的时代所发出的浩然长叹 。
世事变迁,自然永恒,“夕阳”也常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者,在怀古诗中一再重现 。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关于古诗词的表达喜悦之情的意象《登科后》唐代 诗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绝 。
此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后两句说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 。
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诗中有守着窗儿为意象写愁的诗句 《声声慢·寻寻觅觅》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 。
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 。
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列举一些诗歌或古诗中具有暗示性的意象 。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关于古诗词的表达喜悦之情的意象首先想到的是这两首:孟郊 《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一个穷困潦倒屡试不第忽然金榜提名,一个忧国忧民忽闻官军取胜,对于表达喜悦、愉快的心情,这两首非常经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