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全不怕 ,
要留青白在人间 。
--于谦(明)
[注释]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
清白:指高尚节操 。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 , 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 , 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 , 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
作为咏物诗 , 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 , 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 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 , 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 , 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 , 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 , 都从容不迫 , 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 , 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 ,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 , 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 , 曾平反冤狱 , 救灾赈荒 , 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 , 瓦剌入侵 , 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 , 亲自率兵固守北京 , 击退瓦剌 , 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
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古诗赏析资料石灰吟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全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 即使粉 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 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 。
吟:吟颂 。
指古代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 , 不是 实指一千一万 。
锤 , 锤打 。
凿 , 开凿 。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 , 轻松 。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 , 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
人间:人世间 。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 。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 操的决心 。
作为咏物诗 , 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 , 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
这首诗的价 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 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
“烈火焚烧” , 当 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
加“若等闲”三字 , 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 , 它还象征着志士 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 , 都从容不迫 , 视若等闲 。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 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 , 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 牺牲的精神 。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 ,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 人 。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 , 曾平反冤狱 , 救灾赈荒 , 深受百姓爱戴 。
明英宗时 , 瓦剌入侵 , 明英宗 被俘 。
于谦议立明景帝 , 亲自率兵固守北京 , 击退瓦剌 , 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 治 。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 人格的真实写照 。
竹石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 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 , 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
(坚劲 一作:韧)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 , 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 , 它依然那么坚强 , 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 , 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 它都能经受得住 , 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
人是著名画家 , 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 , 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 , 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
③立根:扎根 , 生根 。
④原:本来 , 原本 , 原来 。
⑤破岩:破裂的岩石 。
⑥磨:折磨 , 挫折 , 磨炼 。
⑦击:打击 。
⑧坚劲:坚定挺拔 。
⑨任:任随 。
⑩尔:你 。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 。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 , 基础牢固 。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 , 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 , 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
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 , 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
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
这首诗表面写竹 , 其实是写人 , 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 , 宁折不弯 , 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 , 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
夏日绝句 朝代:宋辽金 作者:李清照 原文: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
译文 活着就应该作人中豪杰 , 死了也应作鬼中的英雄 。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
注释 ①人杰:人中的豪杰 。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
②亦:也 。
③鬼雄:鬼中的英雄 。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 , 子魂魄兮为鬼雄 。
” ④项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 , 自立为西楚霸王 。
后被刘邦打得大败 , 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 , 因无颜见江东父老 , 自刎而死 。
⑤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 即会稽郡“吴中起义” , 秦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苏州) 。
据载:公元1127年 , 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 , 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 , 掳走徽、钦二帝 , 赵宋王朝仓皇南逃 。
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
不久 , 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 。
一天深夜 , 城里发生叛乱 , 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 , 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 。
叛乱被定之后 , 赵明诚被朝廷革职 。
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 , 虽然并无争吵 , 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 , 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
1128年 , 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 , 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 。
行至乌江 , 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 , 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 , 心潮激荡 。
面对浩浩江水 , 随口吟就了这首 。
赵明诚站在她身后 , 闻听之后愧悔难当 , 深深自责 。
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 , 不久便急病发作而亡 。
求采纳~
石灰吟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 , 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 , 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 , 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
作为咏物诗 , 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 , 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 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
“烈火焚烧” , 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
加“若等闲”三字 , 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 , 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 , 都从容不迫 , 视若等闲 。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 , 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 ,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
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 , 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 , 曾平反冤狱 , 救灾赈荒 , 深受百姓爱戴 。
明英宗时 , 瓦剌入侵 , 英宗被俘 。
于谦议立景帝 , 亲自率兵固守北京 , 击退瓦剌 , 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
古诗词鉴赏这是我们学校用的资料 , 一个超猛的老师编的 , 如果你增加悬赏分 , 我有更详细资料 怎样鉴赏古诗词(一)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明确鉴赏要求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二.分辨古诗类别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 , 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 , 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 ,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 1、爱情诗 ,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 , 也称“情歌”、“闺怨诗” 。
爱情诗自《诗经》起 , 源远流长 ,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 , 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
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
2、讽刺诗 ,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 , 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 , 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 , 亦称“讽喻诗” , 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 , 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 。
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
3、哲理诗 ,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
有的点明主题 , 有的含而不露 , 引人思考 。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 。
此外 , 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 , 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 ,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等 , 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
4、送别诗 ,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 ,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 , 或用以激励劝勉 , 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 , 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 , 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
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
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 , 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 ,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
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 , 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 , 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 。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 只作记行诗 , 不可视作山水诗 。
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
6、边塞诗 ,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 , 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 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
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
7、咏史诗 ,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 , 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 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 , 让读者自己思考 。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
此后不断发展 , 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 , 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 , 均为名篇 。
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
8、咏物诗 ,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 , 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 托物言志 , 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 , 唐以后佳作渐多 。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 , 都是借自然之物 , 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
9、咏怀诗 。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 , 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 , 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 , 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 , 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
10、怀古诗 , 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 , 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作 。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 , 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 , 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 , 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 , 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都遗响千古 。
1996年全国卷 11、山水诗 , 又称山水田园诗 , 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 , 通过描写一山一水 , 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 , 常用寓情于景 , 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
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 , 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 。
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王维的《过香积寺》 , 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 , 1998年的两首:刘禹锡《望洞庭》 , 雍陶《题君山》 , 2003年北京卷中赵嘏的《江楼旧感》等 。
12.闲适诗 , 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人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 。
这类诗在高考中也有出...
石灰吟 古诗一、古诗原文 《石灰吟》 作者:于谦(明代) 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二、白话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 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
三、文学赏析 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 , 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 , 勇于自我牺牲 , 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
“烈火焚烧” , 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
加“若等闲”三字 , 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 , 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 , 都从容不迫 , 视若等闲 。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 。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 , 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 , 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 ,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 , 曾平反冤狱 , 救灾赈荒 , 深受百姓爱戴 。
明英宗时 , 瓦剌入侵 , 英宗被俘 。
于谦议立景帝 , 亲自率兵固守北京 , 击退瓦剌 , 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
扩展资料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此诗托物言志 , 采用象征手法 , 字面上是咏石灰 , 实际借物喻人 , 托物寄怀 , 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
全诗笔法凝炼 , 一气呵成 , 语言质朴自然 , 不事雕琢 , 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 , 志向远大 。
相传有一天 , 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 , 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 , 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 , 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
他深有感触 , 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
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 , 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 , 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
现代古典文学家、诗人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石灰吟》与《咏煤炭》都以物喻人 , 就作者的写作动机说 , 是以他所歌颂的煤炭、石灰自喻、自勉 , 而且他都做到了;但就作品本身说 , 则有普遍意义和永恒意义 , 任何读者都可从中获得教益、吸取力量 。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灰吟》...
有关于《石灰吟》的诗?石灰吟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全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 。
吟:吟颂 。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 , 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
锤 , 锤打 。
凿 , 开凿 。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 , 轻松 。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 , 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
人间:人世间 。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 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
鉴赏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石灰吟》石灰吟[明] 于谦qiān chuí wàn záo chū shēn shān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fěn gǔ suì shēn hún bú pà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要 留 青 白 在 人 间。
【译文】 经历千锤万凿而出了深山 , 经历烈火焚烧也如同平常一样 。
即使粉身碎骨也完全不害怕 , 只要留下清清白白在人间 。
[注释]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
锤:捶打 , 敲击 。
击:撞击 。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 , 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
若:好像;等闲:平常 , 随便青白:指高尚节操 。
千锤万击: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
人间:人世间 。
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 , 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 。
粉骨碎身都不怕 , 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 抒发自己坚强不屈 , 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 , 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 。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 , 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 , 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
请多指教 , 谢谢!...
古诗赏析《东栏梨花》(追加分)一、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 ,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 人生看得几清明! 翻译: 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 。
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 , 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 。
清明时节 , 草熏风暖 , 梨花如雪 , 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 , 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 , 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 , 可谓是一青二白 , 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 , 它不妖艳 , 也不轻狂的神态 , 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 , 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
其实 , 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 , 清廉洁白 , 坦荡如砥 。
在咏梨花时 , 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 , 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 , 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 , 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
二、古诗词赏析方法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 , 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 , 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 , 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 , 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 归隐田园的渴望 。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 , 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 , 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 , 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 , 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 , 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 ,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 。
志向、心愿 , 抒发对 。
愤慨、不满 。
(曹操、李白、韩愈、 )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 。
之情) 。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 , 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 , 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 对 。
的不满 , 或对 。
寄予 。
的愿望 。
分析:题材不同 , 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 , 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 , 也会有所不同 。
因此 ,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 , 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 , 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 , 也称“情歌”、“闺怨诗” 。
爱情诗自《诗经》起 , 源远流长 ,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 , 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 , 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 , 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 , 亦称“讽喻诗” , 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 , 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
有的点明主题 , 有的含而不露 , 引人思考 。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 , 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
此外 , 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 , 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等) , 也应注意 。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 ,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 , 或用以激励劝勉 , 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 , 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 , 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 , 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 ,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 , 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 , 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 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 , 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
《石灰吟》古诗配画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诗句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 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 , 志向远大 。
相传有一天 , 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 , 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 , 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 , 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
他深有感触 , 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
于是 , 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 , 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
《石灰吟》一般认为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
这首咏物诗 , 采用象征手法 , 字面上是咏石灰 , 实际借物喻人 , 托物寄怀 , 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
整首诗笔法凝炼 , 一气呵成 , 语言质朴自然 , 不事雕琢 , 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 字廷益 , 号节庵 , 汉族 ,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 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
永乐十九年(1421年) , 于谦登进士第 。
宣德元年(1426年) , 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 , 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 , 升为巡按江西 , 颂声满道 。
宣德五年(1430年) , 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
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 , 遭诬陷下狱 , 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
土木之变后 , 英宗兵败被俘 , 他力排南迁之议 , 坚请固守 , 升任兵部尚书 。
明代宗即位 , 整饬兵备 , 部署要害 , 亲自督战 , 率师二十二万 , 列阵北京九门外 , 抵御瓦剌大军 。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 , 他以“社稷为重 , 君为轻” , 不许 。
也先无隙可乘 , 被迫释放英宗 。
和议后 , 于谦仍积极备战 , 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 , 又遣兵出关屯守 , 边境得以安宁 。
当时朝务繁杂 , 于谦独运征调 , 合乎机宜 。
其号令明审 , 令行政达 。
他忧国忘身 , 口不言功 , 平素俭约 , 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
但因个性刚直 , 招致众人忌恨 。
天顺元年(1457年) , 英宗复辟 , 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 , 致使其含冤遇害 。
明宪宗时 , 于谦被复官赐祭 , 弘治二年(1489年) , 追谥“肃愍” 。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
有《于忠肃集》传世 。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 , 与日月争光” 。
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
...
做好高中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 , 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 , 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 , 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
作为中学生 , 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 , 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 。
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 , 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 , 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 , 如果阅读诗歌 , 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 , 那是远远不够的 , 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 , 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
所以 , 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 , 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
从这一点来看 , 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 , 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 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 , 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 。
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 , 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
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 , 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 。
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 , 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
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 , 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 , 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 不会作诗也会吟" , 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
由此可见 , 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 , 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
读之同时 , 还需展开想象 。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 , 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 , 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 这样 , 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
鉴赏古诗 , 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 , 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
首先 ,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 ,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 , 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 , 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 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
再次 , 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 按表达方式 ,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 , 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 , 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 , 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 , 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 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 或借景抒情 , 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
当然 , 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 , 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 , 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 , 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的特点 。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
鉴赏咏物诗 , 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 , 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 ,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 , 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 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 , 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 , 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 。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 , 事情虽小 , 情意却深 。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 ,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 , 发而成诗 , 即为抒怀 。
鉴赏这类诗词 , 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 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
【《石灰吟》古诗释文和赏析】
推荐阅读
- 弹力素的使用多少 弹力素是怎么用的
- 燃油宝加多了对车有影响,机动车加燃油宝加多了会怎么样
- 激光脱毛后多久能碰水 做完激光脱毛几个小时不能碰水
- 怎样取消qq手机电脑消息同步,手机QQ怎么关闭特别关心提示音
- 炫赫门男生抽还是女生抽
- 自然堂纯粹滋润洗颜霜怎么样
- 一段感动到哭的表白 一段感动到哭的表白给男生
- 关于辛夷花的诗词
- 得鲜去角质乳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