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刘一止(】1078~1161),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 。官至中书舍人给事中,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 。②刺促:奔走忙碌 。③轮囷:形容虽年老但志气盘曲在胸的样子 。
1.“寒食”更有意味,扩人了诗的意境,更能表达诗人身在异乡的的孤寂和思乡怀亲之情;《2分〉因为寒食在淸明节前一天(一作两天〉,此节禁烟火.只吃冷食.故此时的冷两淅沥,更显暗淡凄凉;
由“客意向谁亲? ”可知诗人身在异乡,内心孤寂,自然最容易触动客子的思乡之情.
2 “寒食"冷”“雨”,“客意” “向谁亲”“欲傍人”表现了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寂之感、思乡念土之情;"生涯长刺促”表现了诗人的常年在外奔走不休,暗寓其宦海浮沉的身世之叹;“老气尚轮囷”表现诗人南渡之后,不忘国事,依然老气郁勃在胸的昂扬气概;尾联则表现出年华虚度,无所作为的的感慨 。
二
1.“泉乱如争壑”,一个“争”写出山泉猛涨之势;“花寒欲傍人”“傍”字拟人,写出寒雨中花瑟瑟发抖,要向人的怀抱汲取温暖 。本应是春暖花开时节,但因春雨绵绵不绝,寒气袭人,所以山泉暴涨,花瑟瑟不安,这两句渲染出凄凉的环境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思乡之情 。
2. “寒食”冷雨,“客意” “向谁亲”表现了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寂之感、思乡念土之情;“生涯长刺促”表现了诗人的常年在外奔走不休,暗寓其宦海浮沉的身世之叹;“老气尚轮囷”表现诗人南渡之后,不忘国事,依然老气郁勃在胸的昂扬气概;尾联则表现出年华虚度,无所作为的的感慨 。
三
1、“泉乱如争壑”,写出山泉猛涨之势;“花寒欲傍人”,写出寒花瑟瑟,楚楚含情之状 。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渲染出凄凉寒冷的环境氛围 。寄寓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
2、首联“寒食”冷雨,“客意”“向谁亲”表现了诗人客居在外,思亲念乡的孤寂;颈联“生涯长刺促”写诗人长年在外,奔走不休,暗寓其宦海浮沉的身世之叹;“老气尚轮囷”表现诗人南渡之后,不忘国事,老气郁勃、壮心不已的昂扬气概与家国情怀;尾联则表现出年华虚度,无所作为的无奈
译文:
寒食节的雨昏昏暗暗,客居他乡的愁苦向谁倾诉 。湍急的泉流争着涌向沟壑,花在寒风中靠拢仿佛是互相依靠 。我这一生大开大阖,坎坷不安,但到老时却依然气血方刚 。不要让过去的时光成为心中的负担,就用这首诗来送走〔度过〕这个春天吧 。
赏析:
“寒食雨”已是一派冷清萧瑟的景象,添上“冥冥”二字更将这种冷清刻画得淋漓尽致 。“客意向谁亲”一句提问使得诗人心中的愁苦不言而喻 。“湍急的泉水” 和“寒风中的花”不仅仅是景物描写,更照应了第一句的“雨”,也再次点出了诗人独在异乡离愁别绪 。后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地感慨自己在年老时分尚能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
最后一句没有特别的意思,就是作者所感而发而已 。苏轼诗,闲做清诗断送春 。跟这是同样意思 。
冥冥寒食雨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很简单,就是作者先由感而发,说作者这一生大开大阖,坎坷不安,但到老时却依然气血方刚 。清明的冷萧光景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愁苦,再联想自己一生的坎坷,但又觉得自己在年老时分尚能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做诗聊以自嘲 。
作者简介:
刘一止(1078~1161)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 。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 。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 。有《苕溪集》 。刘一止,七岁能文,试太学,有司欲举其兼代官职,一止不就 。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监秀州都酒务,迁越州教授、参知政事 。高宗建炎四年(1130),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 。追问
非常感谢
谈迁写《国榷》的故事谈迁(1594~1658) 。
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 。
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 。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 。
明诸生 。
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 。
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 。
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 。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 ·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 。
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 。
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 。
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 。
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
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 。
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 。
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 。
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 。
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 。
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
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 。
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 。
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
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 。
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
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 。
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
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 。
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 。
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 。
,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 。
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 。
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 。
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 。
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 。
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 。
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 。
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 。
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 。
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 。
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 。
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 。
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 。
(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 。
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
清平乐村居的诗句《清平乐村居》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它的原诗为: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
扩展资料: 诗句赏析: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
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
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 。
...
描写钱塘潮的诗句1、忆钱塘江 宋.李觏 好似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
译文 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
2、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宋代: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
译文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
谁像我东坡苏老 。
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
3、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
来疑沧海尽成空 。
万面鼓声中 。
弄涛儿向涛头立 。
译文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
4、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译文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
5、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宋代:司马槱 妾本钱塘江上住 。
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 。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
译文 我的家就在繁华的钱塘江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流逝 。
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在这黄昏时节,纱窗外下起了一阵潇潇细雨 。
...
哪位好心人帮我写篇论文,题目: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在内容和风格上...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论论文 摘 要 李清照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 。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又贴激情豪迈,作品变成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情调低沉 。
本文试图围绕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生活经历和作品内容,来浅析李清照前后词风转化之过程 。
关键词:李清照 生活经历 词风比较 李清照(约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被誉为婉约正宗,其独树一帜的“易安体”,在宋代文坛上放射出独特的光彩 。
李清照的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 。
李清照不仅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还在词的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她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词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 。
李清照的作品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际遇是分不开的 。
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 。
前期,她的词爽朗明快,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轻快活泼的语言,可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
后期,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词的内容多为思旧怀乡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时有流露 。
其过于凄苦哀伤之情调,是那个时代与国家苦难在词中艺术的体现 。
追寻诗人南渡前后不同的生活轨迹,我们能逐步地感受到李清照词风由清丽婉约演变为沉郁激昂的变化过程 。
一、南渡前,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和真挚情感的抒发 。
1、描写少女的浪漫情怀,鲜活清新,空灵飞动 。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与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
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母王氏亦工文章 。
书香门第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家庭气氛的宽松开明,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其秉赋和潜能都获得了极大的发挥,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 。
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闺阁词,大多数是为了抒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她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在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对生活和大自然绘声绘色的描摹 。
且看以下三首: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词用白描手法,回忆在溪亭的一次尽兴的游玩,境界优美怡人,尺幅之短却给人足够美的享受 。
溪亭、暮日、莲塘、荡舟、鸥鹭美不胜收的景致,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兴尽”“误入”“争渡”“惊奇”寥寥数语,传神地写出了少女的快乐妩媚、天真浪漫 。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墉整纤纤手 。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
//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 。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并勾勒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娇羞多情的复杂心态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李清照化用了孟浩然《春晓》的意境,灵巧有致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句,无限凄婉、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妙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
在这里,李清照借少女惜花、惜春的感伤,含蓄地述说着闺中生活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
李清照早期的“闺阁词”,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物情态的描述,抓住富有生活特征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出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情景交融、清新开朗、机柕天成 。
有评论家认为她此时的作品题材狭义,没有深度和广度,试想一位养尊处优十六、七岁的少女,能有这样的才华,是多么的不容易,难怪王灼称赞:“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
2、描写琴瑟合鸣的新婚生活,轻倩绰约,自然妩媚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的儿子赵明诚结为夫妇 。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幸福生活,夫妇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尽管其间由于政局变化使两家长辈经历了一些变故,但生活大体上是安宁的 。
由于李清照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整理与研讨,长期的“意会心谋、目注神授”,她的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受到极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词作中,就帮助她形成了高超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与心爱的丈夫朝夕相处,李清照时时表现出楚楚可爱、娇媚依人的神情,她的词记录了这段生活与情感 。
《减字木兰花》说: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
//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
李清照喜爱梅花,常常通过咏梅自我比拟,这首词不是咏梅词,却以梅花的形象比喻自己,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 。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表露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
在另一首《渔家傲》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情调:“雪里已知春信...
宋朝诗人曾记得三衢道中描写诗人沿途看到的景观的诗句 宋朝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描写诗人沿途看到的景观的诗句是“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
”写沿途看到的景致,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
“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
...
为什么说柳永词标志着北宋词发展的一个转折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
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 。
柳永还精通音律,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柳词以铺叙见长,善于用通俗的语言传情状物,雅俗共赏,因而流传很广 。
柳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
有《乐章集》 。
岳飞在小重山中写自己竭尽心力给超心疼白发只是为此致北伐匡复宋氏...没你说的那么夸张,什么超心疼白发只是为了匡抚宋室??太夸张了吧??诗中的句子是【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你说的大概就这一句,但是,没你那么夸张,大致意思是为了功名弄得满头白发,其实心里并不愿意,可是想放下,想回去,却做不到 。
当然这个功名包括你说的意思,大致和我们现在说的事业差不多意思 。
【求这首诗的解析,越详细越好~谢谢!】...
求《摸鱼儿》诗词及鉴赏1. 元好问《摸鱼儿》 【摸鱼儿】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
译文: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要令这『大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 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 。
眼前的这一刻,才知道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的男女还要更是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单,万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荀且活下去又有什麽意义呢? 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处,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作仪仗的音乐是排萧与建鼓合奏,乐工们坐在鼓车中演奏,乐声响彻云霄 。
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
汉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经无济于事 。
女山神因思君而抂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会再归来! 双飞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死后化为一坏尘土 。
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 。
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我和我的朋友们一样的“钟於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坟,纵情高歌,尽情的喝酒,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前小序为:“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
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 。
”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
“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
“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 。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 。
“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 。
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 。
“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惊天地,泣鬼神 。
“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 。
“双飞客”即为雁 。
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 。
无论是团聚,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 。
“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 。
“君”指殉情的雁 。
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 。
“雁丘”所在之处 。
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 。
汉武帝《秋风辞》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
“”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如言平林 。
”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 。
”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 。
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 。
”何嗟及“即嗟何及 。
《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 。
”山鬼“”啼风雨“本自《楚辞·九歌·山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 。
“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妤“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 。
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礼赞 。
”千秋“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凭吊 。
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
《摸鱼儿》其二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 。
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 。
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 。
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 。
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 。
“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妖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
天已许 。
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 夕阳无语 。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
人间俯仰今古 。
海柘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 。
兰舟少住 。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
【鉴赏】 作者在小序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 。
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固而愤而投河自尽 。
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在水中的尸体 。
由于这一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
辛弃疾《水龙吟》怎样通过对景物描绘抒发感情 水龙吟 作者:辛弃疾 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1 渡江天马南来2,几人真是经纶手3?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4 。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5!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6,对桐阴满庭清昼7 。
当年堕地8,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
绿野风烟9,平泉草木10,东山歌酒11 。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
全部注释 1.韩南涧: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官至吏部尚书 。
他主张恢复中原,但反对轻举妄动 。
甲辰岁: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 。
2.《晋书·元帝纪》:"太安之际,童谣曰:'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
'(晋朝皇帝姓司马,故云 。
)及永嘉中……王室沦覆,帝与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获济,而帝竟登大位焉 。
"这里借指宋室南渡 。
3.经纶手:治理国家的能手 。
4.长安三句:《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5.夷甫三句:《世说新语·轻诋》载桓温语:"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
"王衍,字夷甫,晋代清谈家 。
几曾:何尝 。
6.《新唐书·韩愈传》:"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
"此处把韩元吉的文章比韩愈 。
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韩无咎《桐阴旧话》,说是"记其家世旧事,以京师第门有梧木,故云 。
" 8.堕地:诞生,出生 。
9.绿野:唐朝宰相裴度的别墅绿野堂,地址在洛阳午桥 。
风烟:景色 。
10.平泉:唐朝宰相李德裕的别墅平泉庄,地址在洛阳郊外三十里处 。
11.《晋书·谢安传》:"谢安居会稽,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 。
" 此首词虽为祝韩南涧的大寿而作,而所言却大半是政治问题,写得不落俗套 。
其写作特点是议论多,感慨深,感情曲折回荡,终不离恢复中原之志,上片几乎全部是对国事的议论,可谓指点江山的激昂文字,又多用设问来表现,气势逼人,矛头直指偏安江南的小朝廷 。
下片上半段,对韩元吉作了一些揄扬,因为它是寿词,不足为怪 。
难能可贵的是最后几句,又回到"整顿乾坤"上来,仍然不落常格 。
这首词用典较多,且用得较贴切恰当,使得激烈的感情,变得婉转含蓄,但总的风格,还是豪放率直的 。
推荐阅读
- 煊字的诗句
- 生字开头的唯美诗句
- 古诗、五岳五湖
- 关于珠江夜游的诗歌
- 致青春里面有关“陌上花开”的古诗有哪些?
- 如何修复海绵体 海绵体如何增大
- oppo手机怎么解除白名单
- 区域杂货商转移采购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 word设置中英文字体